“周支书; 咱们生产队除了我们还有知青吗?”严磊和陈双奇的性格都不错,开朗乐观。
“没有; 之前没有限制的时候,我们生产队没有知青去过; 你们是第一批。因为第一次接收知青,一次分了你们六个。”周支书也知道这些孩子们吃不了苦,不用听别的生产队支书诉苦,他也知道。一个没有在农村打磨过的城里孩子; 想想也知道。
休息二十分钟,在周支书的吆喝声中,大家跟着再次上路,后面的路越来越不好走。
路面越来越多坑; 她们走着都要仔细看着路面; 想想坐在牛车上,估计颠簸的不行。
从上午十点不到; 走到下午五点,才走到三合生产队。“好了,我们到了。这里是单独给你们临时盖的房子; 昨天已经打扫好。女知青住左边篱笆院,男知青住右边篱笆院,屋后都有一块菜园,一边一个茅房。现在知青人不多,你们喜欢热闹可以几个人住一屋,也可以图安静单独住一个屋,反正一边两间房,都是大炕,进门都有灶,冬天烧炕做饭。外面屋檐下的灶,是不烧炕时做饭的。
屋子里面有分给你们的粮食,是生产队借给你们,你们刚来没有工分,等秋收以后再给你们分粮食,再把这次的粮食还给生产队。还有明天和后天休息,你们可以去到十里外的西泉镇寄信,买东西。 ”
“谢谢周支书,我们知道啦。”四位男知青把周支书送到知青点外面。
周玉兰和章燕走进去看了看女知青点,两间屋子都不小,看来人家是打算一次性建好知青点。周玉兰无语了,周支书他们队委的人是打算往百年基业,打万年桩上面去整呀。
相信对面的男知青屋和女知青屋的格局布置是一样的。周玉兰看了一眼章燕,两人会心一笑,都明白彼此的意思,都是想各睡一个屋。
参观完毕,走到后面看菜园,真的还种了很多蔬菜,看看就知道是生产队让大家帮忙种的。
这是周玉兰遇到最好的插队农村,很给力。
屋子里面的粮食都是两个袋子装着的,上面还有纸条一人两袋,都是分好的。
晚上周玉兰没有做饭,吃了两个杂粮馒头,喝了一点开水,想烧水洗澡,可是没有澡盆,也没有桶,挑水的桶肯定不能用来洗澡。
好在带了瓷脸盆,用挑水的水桶装水,放在旁边,倒在瓷脸盆里面,将就着洗一个澡。
“燕子,我洗好了。该你了。”
“好呀,帮我守着。”
“嗯,我等会儿还要洗个头发,都是灰尘,还有坐了这么久火车,头发上都是一股味儿。”
“是该好好洗洗,我也得洗。”
章燕现在表现出来一切都不错,还是比较好相处的。
炕上席子,周玉兰擦了三遍,还有花露水擦了一遍。最后还铺上一层床单她才睡觉,手里的蒲扇没有扇几下就睡着了,身上盖了一张薄毯。这里是营城东部最大的山区,海拔是200米~1000多米。
空气也很好,还有夏天温度也很适宜。晚上睡的不错,一夜无梦到天亮。
早起趁大家都没有起床,她开始给四位叔伯写信,还有在一个省的另一位叔叔张治写信。来之前,在汪伯伯家里,她和在省城军区的张叔叔通过电话。张叔叔再三嘱咐一定要给他写信。也给了她地址,他的家庭地址和部队可以收信的地址。
四封信都要在今天寄出去,她还要买一些生活用品出来,在信里好好感激几位叔伯和阿姨。在昨天晚上收拾东西的时候,周玉兰在军棉衣里面找到几摞厚厚的各种军用票。
几位叔伯,阿姨都没有和她说,想来是怕她当时拒绝,才没有说。捧着这些票券,犹如千斤重,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带着感恩的心,周玉兰洋洋洒洒的写下此时的心情还有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平安抵达三合生产队。
农民模式已经开启,这段时间,周玉兰一边上工,一边悄悄收集亲爷爷和亲奶奶,亲叔叔,亲婶婶他们的人品怎么样。还有在村里的口碑怎么样。
一个月的时间,周玉兰大概知道周爷爷周奶奶是什么样的性格。奶奶是有点重男轻女,但是不严重,叔叔家里也有堂妹,还有堂哥。他们也没有怎么样轻视堂妹。
滴答滴答下起小雨,下雨就不用上工,周玉兰用大布袋子,装好之前叔伯那儿得到的男式军装解放鞋,还有自己给爷爷奶奶准备的礼物 。
一只手提一个大包,一只手还举着伞,打算外出。
章燕坐在对面和几个男知青说话,看着周玉兰拎着一个大包出门,“玉兰,你去哪儿?”
“看亲戚,等我回来和你说。”
“行,你去吧。”章燕挥挥手。
站在低矮的围墙外面,周玉兰深吸一口气,站在外面还能听见里面有人说话。她伸手推开破旧的木门:吱啦一声,木门推开。屋檐下坐着的人,停下手里的活,也不说话,好奇的望向院门。
“谁啊!”
周玉兰稳稳心神,走了进去,“爷爷,是我,周天生的闺女玉兰。”
“啪”周爷爷手里拿着的搪瓷缸掉在地上,砸掉了一块瓷。可是平常心疼东西的周爷爷周奶奶,这次丝毫没有管掉在地上的搪瓷缸。全部呆滞的站立起来,嘴唇不断的抖动。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只是不停的在抖动。
周玉兰从容的走到周爷爷和周奶奶面前,把黑色的大伞放在屋檐下。
周奶奶看着站立在自己眼前,俏生生的姑娘,白嫩,漂亮,还有那大眼睛,浓长的眼睫毛和大儿子好像好像。老太太伸出枯瘦的手,在周玉兰的脸上描绘儿子的轮廓,眉毛,眼睛,鼻子都随大儿子,脸盘子都像。
“天生,你回来了,好些年没有回来了。”周天明站在老娘身后,听到这句呢喃,心里很不好受。娘心里一直没有放下哥牺牲这件事。是啊,爹娘和他都放不下,这些年没有人敢轻易提起哥还有哥唯一的闺女,他的侄女。
“奶奶,我带爸回来了。带他回来看看你们,看看家乡。”
老人对周天生的感情,她能感受得到,哪怕老爷子一个字也没有说,她就是能感受得到。
“好,好,好,带你爸回家。”老爷子好半晌才反应过来,苦笑着说。
进到屋子里面,周玉兰和叔叔婶子问好,家里还有两个堂哥,一个堂妹。堂妹比她小一岁岁。大堂哥已经在外当兵,听爷爷说,是张叔叔帮的忙。现在就在自己省里某一个地方当兵。
二堂哥周启峰在家里,比她就大一岁,在家务农。
“兰兰,你在北京过得好吗?”
老太太一直拉着周玉兰的手,不愿意分开,想多听听她说这些年是怎么过的。
“不好也不坏,现在好了,找到我的爷爷奶奶,我就有了家。”
“对,有了家,我们就是一家人,看到隔壁的院子没有,那就是你的爸的房子,这些年我们一直都保存在那儿。几天打扫一次,里面干干净净的。”
“爷爷,奶奶,我能搬回隔壁住吗?”周玉兰来乡下插队的事情爷爷奶奶也都知道了,老太太快把那没心的梁淑英骂的半死。只是梁淑英自己一点也没有听到。
“可以,既然回家了,就住在自家,住什么知青点。老二,你去找一下你志东哥,让他来一趟。我有事找他说。”
“我这就去。”周天明出杂物房拿了斗笠戴上,就走了出去。
周玉兰说了很多,也打听了亲爸小时候的事情。祖孙三人说到有趣的地方,还乐呵出声。
二叔的一对儿女今天都不在家,去了隔壁生产队姥爷姥姥家里。听说是送什么东西过去的。
周支书随周天明进来的时候,就看到自己觉得面熟的闺女和三叔三婶说的正高兴。好像很熟的样子。
“天明,周知青怎么来家里了。三叔三婶好久没有这么开怀大笑了吧?”
“是啊,周知青你说的是兰兰吧。”
“嗯,我记得是叫什么兰。”
“志东哥,这次你可记清楚了,她叫周玉兰,是我哥留在北京的那个闺女,亲闺女。她带着我哥的军功章和军装回来看我们了,还有我哥部队老战友的信和照片。”
“不会是冒充的吧。”
“不可能,兰兰还带着她小时候的照片,和我爹娘的照片,还有和她那不负责任的前嫂子的照片。反正还有很多证明,军装,军功章这些东西以前都是我哥的战友在管,只有我哥的亲闺女才能从他们手里领出来。不会有错的。”
“是啊,你看那眉眼,和天生就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那天我去接知青,一眼看到她就觉得面熟,总觉得在哪儿见到过,现在想想都是自己眼瞎。怎么就没有认出来呢?”
走到老爷子跟前,周玉兰站起来给周支书问好:“支书好。”
“闺女,不能称呼支书,要喊我一声大伯,你爷爷是我的亲叔,我和你爸你叔那可是亲堂兄弟。”
“大伯好,我去给大伯倒茶。”
“好啊,尝尝我侄女亲手倒的茶,味道肯定不错。”
周玉兰给老爷子送了一大包茶叶,原本是给老爷子喝的,这是上好的龙井,城里人也不好买。或者说很难买到。
第137章 女知青4
当天下午,周玉兰又和奶奶; 二婶田英把隔壁的院子打扫了一番。老爷子已经和周支书说了孙女回来住的事情; 家里有地方住,干啥要住在什么知青点。和家里住的远了一点。
周志东肯定也没有话说; 本来就是属于周玉兰的房子; 是天生自己出钱盖的房子。他的闺女不能住谁住。
晚上还是住在知青点; 周玉兰拿出来两瓶罐头,“陈双奇; 严磊,你们四个都过来吃菜。我开了两瓶罐头。”
“早说啊; 有这好事怎么不早说。”
严磊,陈双奇,柯达,罗杰四人像狼一样哀嚎起来; 三两步就跑了过来,手里还端着饭碗和菜碗。一个月的农村生活,让他们明白了农村生活的艰苦。艰苦繁重的劳动,让他们更加的缺油水。才一个月都瘦了不少; 粮食少; 也不敢吃多少。秋收还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粮食分给他们; 只能省着一些吃。幸好是后面有生产队事先让大伙儿给开辟了一个菜园,还帮忙种好了。要不然,吃的更少。人家吃菜是搭配主食; 他们倒好是混在主食一起填饱肚子。
“哇塞,是红烧肉罐头和鱼罐头,今天是什么好日子,让你舍得开罐头。”罗杰是个好吃的,以前也吃过这样的罐头,价格很贵。
周玉兰咳咳两声,面色喜悦,郑重的说道:“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找到我爷爷奶奶他们了,就是这个村的村民,我爸的房子也还在。让我明天搬过去住,以后你们没事过去找我玩。”
“说说,怎么回事儿?什么叫找到你爷爷奶奶,你这些年不知道你爷爷奶奶住在什么地方啊?”严磊是个心细的人。
“我是我爸的遗腹女,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爸就牺牲了。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我爷爷奶奶。这次下乡之前,我得到了我爸战友给我的地址,说是我爷爷奶奶的地址。以后能用得上,刚来的时候,我就想去找,只是因为刚来,这里人生地不熟的。想给支书大队长他们一个好印象,就没有过去找他们。早几天我就知道爷爷奶奶和二叔一家住在哪儿,只是没有时间,也就没有去相认。今天不是下雨吗?我收拾好东西,就过去了一趟……。”
周玉兰的话语,信息量很大,想到她用的军用品,再对照她说的爸爸的战友给她爷爷奶奶的地址,大家都明白了。这是故意安排好的地方,就是让她来她爸爸的家乡插队,能指定地点插队,可不容易。她身后的人可不是一般人,亲爸爸是牺牲了。可是那些人脉关系却没有断。十七年还能如此待她,说明她爸爸以前也是个精明的主。或者说是个很得人心的主。
大家在内心都对她高看几眼,只要周玉兰不作死,以后前途也是妥妥的。只要她愿意,过几年去弄一个参军的名额,绝对不是什么大事。
严磊心细,注意观察了几人的反应。不想这些人打周玉兰的什么主意,他们是从一个地方来的,多少有老乡情。可不许这些人掺杂其他不良心思打周玉兰的主意。
“玉兰,你搬走后我一个人会害怕的。”章燕其实现在和周玉兰两个人住在这里很好,她真心不希望周玉兰搬走。她不舍的拉着周玉兰的衣服,一幅周玉兰现在就要走的样子。
“燕子,害怕什么,对面就有四个男子汉,有什么人敢乱来,你大声喊一声就是。以后给他们四个排班,负责晚上睡觉时警醒点。”
拍拍章燕的手,让她别担心。
“行,这个主意好,我喜欢,不过你以后没事也经常来知青点玩,别忘记我们。”
“瞧你这话说的,干活的时候都在一起,就是晚上睡觉不在一起,你怕什么?”
“嗯,我知道的,不过就是不舍得你。”
“没事,我们常来常往,我们是第一批来队里的知青,可要团结好。”
男知青们没有这么多的不舍,白天都在一起干活,也就晚上看不到,本来晚上也看不到。
早上起床,和几位知青吃过早饭,大家都开始帮着她搬家,周家的二叔带着晚上才回来的儿子和闺女,也过来帮忙。
小闺女听说北京来的女知青是自己的亲姐姐,心中高兴,晚上一晚上都没有睡好。早上天还没有亮,她就开始折腾她二哥和爹。“爹,快起床,快起床,咱们去给姐搬家。”
“天还没亮呢?”
在小闺女的死缠烂打下,周天亮只能起床,父子三个去隔壁院子又前后看了一遍,才去到知青点。去的时候看到六个人都在搬东西,“叔,二哥,小妹,你们来了。”
两个小的,她是没有正式见面认过,也能猜出来。
“姐,我们没有见过,你咋认得我的。”周玉春性子活泼,还有些泼辣,见到比自己大几岁的堂姐,也是很欢喜。走过去打算帮她搬东西。周启峰没有那么活泼,不过听到周玉兰喊他二哥,他憨憨的笑了笑,也回了一句:“大妹,我来搬。”
“小妹,你不用搬,你们都不用来的。我东西不多,有他们就成。”
手里的东西让二哥周启峰夺了过去,周天明接过章燕手里的东西,前面三位娘子军,后面六个老爷们儿跟在后面,一个月的时间,周玉兰没有拿出来很多东西,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大部分东西都没有拿出来。昨晚吃的罐头,要不是她要搬走,也不会拿出来的。
到隔壁院子的时候,其余几人也参观参观,里面家具什么的,都是很齐全的。收拾的干干净净,好几间房间,厨房,茅房,院子什么都有,后面也种了菜。确实是个好地方。还有一口二十来米深的水井,以后周玉兰用水倒是方便多了。
“玉兰,你这里用水很方便的,都不用去河里或者公用的井里挑水,真好。”
“嗯,是比较方便的。”
周奶奶和周爷爷也打算搬过来住,他们想照看孙女,最早他们就是住在这儿的,只是住在这里容易想起大儿子,心里不得劲儿,大孙子参军去以后,他们就搬到老二那边去住。现在大孙女住回来,他们当然要搬回来。
老太太每天都要过来去后面菜园子里面,家里每天都开门开窗通风,屋子保管的很好。
刚刚安置好,时间到,就要上工,大家只能先去上工。
马上就要秋收,再有十来天就要秋收,现在上工,也没有大事,就是在地里磨洋工。周玉兰现在和爷爷奶奶住,当然想生活过得好些,不能像以前一样随便吃点,就是喇嗓子也没有叫苦。可是现在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