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美玉甚至没和她娘道一句别就紧赶慢赶的去追她相公了,美凤说了一大堆的好话才将他爹的火气消下去,不然他还坚持着就要休妻呢!
这一番闹腾下来,美玉总算能过上几天安生日子了,美玉两口子轻易是不敢再上门来闹的,借据在人家手里头,闹狠了方平拿着借据上县衙里告他去,看他还敢不敢嚣张!
还有二郎媳妇,活了半辈子到这个时候要是被休弃了,那才真的是欲哭无泪呢!自然就不敢再帮着美玉过来折腾美凤了,甚至还一个劲的讨好美凤。
事情总算还是解决的差不多了,江秋意带了琦官和小十安回转,在家里头住了两天,小栓子年纪也不大,这几天跟这两个小娃娃混的不知道多熟呢!
尤其是琦官,总缠着小栓子,江秋意有时候还打趣她,让琦官快快长大,长大了好给小栓子当媳妇儿呢!
看着这几个孩子,江秋意就起了办私塾的心,如今前线没有什么大战要打,百姓们总算是能吃上饱饭了,肚子吃饱了,就该想想怎么让脑子也吃饱了!
她写信给安王商议办私塾的事情,安王倒是没有回信,只是支派了一个老先生过来,江秋意唬了一跳,居然是曾经的太子太傅!东宫被贬斥之后他引咎告老还乡,无人知其踪迹。
而这位老先生之所以能当上太子太傅,是因为他是大秦的第一大学士,号称整个大秦最饱读诗书的人,天下读书人的典范。这堂堂第一大学士,到乡下来教这些光着脚丫一脚泥的小顽童们读书,江秋意简直太为他屈才了,连着数日小心翼翼的伺候着,就生怕怠慢了这位老先生。
老先生姓崔,出身大秦四大门阀贵族孟魏崔张之一的崔氏,一贯眼高于顶却是个通达世情的。他深知如今的大秦,唯有安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贤君明主,是以东宫被贬之后,他拒绝了禹王和梁王的招募,毅然辞官,暗中千里跟随安王来到北秦。
江秋意日日在他跟前晃荡,晃荡的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说了一句:“谢夫人是不放心老夫负责这私塾的事情?”
“不是啊!夫子高才,您肯屈尊来这种穷乡僻壤的地方为这些顽童启蒙,小女子感激不已,哪里有什么不放心的?”
“夫人既然放心,那就请速速返回丘陵吧!办学堂招生教学的事情,请一应交给老夫,老夫必不负所托。”
他来石屏的原因不就是接替下这位身怀鬼才的小夫人在这里未尽的工作么!崔夫子生平在才学上从未对任何人心悦诚服,可偏偏他对眼前这位小夫人不可不畏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尽管他脸上并没有表现出来,下巴雪白的山羊胡子翘的那样的一本正经,可他心底里早就激动的不得了。
之前听说安王听从一介女流的建议治理北秦,将他气的呀!抡了戒尺就想去问问安王当年的大秦铁律是不是白抄那几万遍了!
可安王就拿出了丘陵梯田图,良梨梨园水利灌溉图,谯城药材流通渠道明细。三张图就将崔巍手里头的戒尺惊的掉在地上都毫无知觉。
奇才!鬼才!
崔夫子可管不了献策之人是男是女的,去他的大秦女子不得参政!这样的倾世才学能迅速的改变一个国家!只因为献策的人是女子就不用?那简直就是愚昧!愚不可及!
安王派他来石屏接手江秋意所说的私塾一事,崔夫子其实是激动万分的,可他毕竟是当世难出其二的大学士,这个老夫子的架子自然还是要端着的,要是倒退三十年他再年轻些能拉下面子,指不定他都忍不住要拜江秋意为师了或者结拜成异性手足!
江秋意自然是不知道老夫子的这些个心思的,听了他的话总算是明白过来,他这是觉得自己天天的在他跟前晃悠,跟不信任他能将私塾的事情办好似的,连忙解释。
“老夫子您误会了,我没有不相信您的意思,只是以您的才学地位,屈尊到我们这个小地方来,我是生怕怠慢委屈了您!”
“夫人多虑了,老夫已经是风烛残年,能以无用自身再为大秦未来的国家栋梁启蒙授学,是老夫的荣幸,何来委屈一说?”
“大秦未来的国家栋梁?”
江秋意凝眸,庄重而严肃的看着眼前的老先生,在他眼里看到了同样的坚定。难怪安王能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却原来是因为有这么好的老师啊!
老先生的心底和安王一样,认为朝廷用人应该唯才任用,给平民出身的文臣武将一个进入国家决策枢纽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真正的国家政策,决定权永远在那几个门阀世家手里。
平民出身的武将立再多的军功也当不上大将军,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高中状元郎的读书人,从政几十年,即使政绩再斐然,也挤不上真正有决策权的三品大官行列。
这是不公平的,世家贵族本来就比寻常百姓人家享受了更多的富贵荣华,锦衣玉食,凭什么他们上来就能直接登顶,而普通老百姓出身的,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却还是连登顶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不公正的规定迟早是要废除的!江秋意在老夫子眼里看到了同样的笃定。
第332章形势变化(二更)
江秋意最终还是没等到三姐回门就马不停蹄的返回丘陵了,学堂的草图她已经画好,全权交给了楚大圈负责建造。
他第二回帮江秋意重新盖的鸡舍,面积是原来的三倍之大,架构结实选料上乘,半点没有从中动手脚捞油水,内部还是沿用原来老鸡舍的结构,江秋意十分满意,便将临安城那边的养猪场也交给了他去扩建,如今学堂的建造,更是全权交给了他负责。
而崔老夫子也没有因为学堂一时半会还没盖起来就将私塾的教学往后拖延,而是在谢家的大宅里选了个宽敞明亮的中堂,令人买回来书桌笔墨纸砚,就开始开堂授学。
最高兴的莫过于六郎娘了,这下子好了,家里头永远都热热闹闹的,有她这么个一天到晚捯饬一大堆小点心好吃食来慰问小学子的好奶奶在,那些个陶的不行的小屁孩,别提有多愿意来上学堂了,倒也是相得映彰。
四处奔波的日子最容易过去,江秋意花了一年的时间在丘陵的梯田改造计划上,全部梯田开垦成功之后,她便开始在整个北秦地区二十三县逐个地方的视察,每到一个地方便同安王商议着制定相应的计划富裕地方,一连三年,昼夜不懈。
这期间朝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原本一直支持太子的禹王,在东宫被贬之后逐渐的崭露头角,短短三年,已经发展成朝堂上风头最劲的王爷,实力碾压有勇无谋身边又无能人可用的梁王,梁王在东宫失势之后也有过一段无限风光的日子,只可惜好景不长,如今隐隐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入主东宫之势的是禹王。
只是从来都没有人知道,皇上剥夺了安王的太子之位,却从来没有勒令他上缴太子玉令,甚至安王亲自上奏请示交回太子玉令,奏章呈上去之后却石沉大海要无音讯。
要不要交,皇上一句准话都没有。
安王一开始忐忑不安,司徒律津也疑心这是另外一个阴谋陷阱,万一将来被反过来污蔑安王心怀不轨,不肯交回太子玉令,意图谋反怎么办?
江秋意想了很久,查看了当今皇上登记以来处理功臣罪臣的一些档案,总结出来一个结果:当今的皇上啊,有着古今皇帝的通病!多疑,善变,制衡。
在他心中皇权恐怕早就超过了家国大事,亲情人伦,安王当储君深得民心时他忌惮安王,生怕他会因为章后之死,章氏被打压没落之事记恨自己。
太子被废之后,皇上恐怕早就料到了禹王或者梁王会日渐势大,毕竟他这么多年一直将眼睛盯着最优秀最得人心的儿子身上,忽略了这个一直躲在太子身后暗中培植势力的禹王还有那个野心昭然若揭的梁王。
从前皇上宠爱禹王,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生母得宠,另一方面是他一直站在太子身后,就好像他所发展的势力全都成了太子的帮辅地方,皇上当然要拉拢他,想将他从太子的墙头拽过来。
如今太子失势远离朝堂,禹王的势利却没受到丝毫影响,皇上不着急收回太子玉令,不过是留了一招后手给自己罢了。
江秋意把自己想到的这些事情全部告诉安王了,安王听后沉默许久,他到没有像司徒律津那样,愤怒,震撼,不敢置信。只背对这众人说了一句:“自古天家无情,如此看来,历代一脉单传人丁稀薄的大燕皇族,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子嗣昌盛不过是平添争斗罢了。”
说起大燕皇室,江秋意真的不不惊叹一句:活见久啊!
燕国好男风,自上而下举国皆是,大燕的后宫向来都是一妃一后至多,谁最先生下了皇子便立为太子,自此君王再不踏入后宫,传宗接代的使命完成了,接下来就该怎么快活逍遥就怎么快活逍遥去了。
大燕真正的皇宫并不是以规模宏大,气派豪华,富丽堂皇闻名于世的太和宫,而是建于南坞山脚下的崇化行宫,那里面圈养着燕主真正的后宫三千佳丽,不,应该是佳男。
当然,大燕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好男风的皇帝,可是依然是从来没有养育成两位以上的成年皇子,即使真的有多一位皇子降生,也是未及成年便早夭了。是以大燕皇室是人丁最为单薄的皇族,历代燕主都是孤独的。可比起大秦皇室的人丁兴旺,燕皇室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
大秦立国数百年,兄弟相残同室操戈的事情发生的还少吗?当今这位皇帝陛下,不就是从七王夺嫡中趟着腥风血雨,一路上踩着兄弟姐妹的尸骨登上了皇位。
到了安王这一辈,皇室虽说只有三位成年皇子,可依然斗的如火如荼。安王自觉心累,他只想一心一意的改变自己的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并不想卷进那些腥风血雨的争权夺势当中,偏偏身在其中,逃脱不开。
这是这三年里朝堂上的变化,而对外,北魏那边左贤王叛乱,先是诈降而后和右贤王里应外合,想杀大秦一个措手不及,果然就他们得逞了,闸北城大败,魏军进城,大有横扫大秦之势,情况危急。
说起这事,就不由得得细细的从头说起了,事情是这样的。
闸北城大败后,左右贤王回去之后就跟率先撤兵的萧太后和小皇上撕逼起来,斗的那可谓是如火如荼两败俱伤啊!最后左贤王一气之下便率军叛出北魏,投向闸北城。
闸北的守将是二品武将魏蒿,跟被江秋意先斩后奏的魏照是一家的,只不过他是庶出,若不是魏家的嫡子魏照死了,这个二品武将的守城大将军职位,也落不到他的头上。
他倒也不傻,一开始也是疑心魏人诈降的,一波波的密探往大魏境内钻,送回来的消息全都是说归降是真的,左贤王叛变是因为萧太后和右贤王达成一致,要削了他的军权悉数转移给右贤王。
做左贤王不能坐以待毙啊,一气之下便干脆判出大魏投向宿敌大秦算了!甚至还在闸北城外将追击而来的大魏军队打的屁滚尿流的。
而左贤王仓促出逃,留在大魏来不及逃走的家人全都被萧太后砍了脑袋,左贤王最疼爱的小妾的头颅都被送到了左贤王的王帐中了!
这下子左贤王怒了,当即反了!
第333章诡异的兵法(三更)
如此一来,立功心切急于表现的魏篙便打开城门,迎接魏军的到来,甚至还得意洋洋的上书长安,想揽那招降大魏左贤王的不世奇功。
你不得不佩服魏人的耐心,原以为他们就跟北魏风雪里的恶狼一样,见着是什么都是迫不及待的生扑猛扑,没想到一贯以勇猛彪悍,擅长用拳头弯刀解决问题的魏人,这回倒是动起来脑子。
左贤王诈降,整整半年完全臣服于大秦的管制的,叫他领着人去修城墙,他就去修城墙,叫他和前来骚扰的小股魏军做战,他就结结实实的出去给自己的同胞迎头痛击,渐渐的,长安和魏篙那边全都放松了警惕。
这个时候耐着性子一直潜伏着的恶狼就开始反扑了,不费一兵一卒,在酒席间就杀了魏篙等将领,头颅悉数高高悬挂在城墙上任由飞鹰将他们啄的稀巴烂。
魏人可没有秦人那么心慈手软,闸北城中被俘虏的两万戍边将士,悉数都屠杀了,满城的百姓数千人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可掌权者并没有物伤其类的悲痛,只一心一意想着闸北失守,北秦危矣!魏军若是势如破竹的长驱直入,国都是不是要再往南迁一迁才安全?
甚至有门阀氏族已经开始将财产转移到了大燕去,随时准备好魏人打进来的时候跑路,这就叫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禹王和梁王呢,他们没蹦起来鼓掌就不错了!闸北失守最先倒霉的就是北秦,安王就在北秦呢!最好魏人杀进来的时候能一刀将他砍了,这样也给他们省了不少麻烦。
唯一为这个国家万千黎民殚精竭虑的只有安王,和六郎。
一开始左贤王诈降,六郎便是不信的,魏人对外宣称的闸北的秦军被屠杀殆尽,满城百姓无一幸免也是个天大的幌子。筹备酒宴之前六郎便嗅出危险的味道,来书与安王商议,逐渐的安排城中百姓出逃,大部分都躲到了深山老林里头去了。
士兵也是,愿意追随六郎这个无官无职无权无势的小兵蛋子的,全都跟着他躲过了那一劫,留下的那些全都是魏篙的亲信,基本上全都是各大世家塞进来的充数家奴或者在军中安插的眼线,又或者到军队来来混日子等升迁的纨绔子弟。
一张网下了半年,大魏朝堂上下配合着唱了这么一出好戏,最后却只捞着几尾小鱼,左贤王不想混了才会如实禀报闸北城中无比诡异的一切。
城,忽然就空了,老百姓走的只剩下三三两两。军营忽然也空了,除了平日里拍魏篙的那些马屁精,闸北的精英部队一个人影都没见着!
左贤王耶律楚雄当时脑海里只闪过三个字:谢六郎!
那个动不动就被魏篙拖出去军杖一百的少年郎!那个虎目鹰视白百步穿杨天生神力的小兵丁!
居然小瞧了他,仔细想想他一直在魏篙的蓄意打压下仍然能在军营里站稳脚跟,身后随时跟着一班愿意将性命交托给他的同袍,本来就不是普通人,可要是传出去他堂堂大魏左贤王卧薪尝胆大半年就败在了这么一个小兵丁手里,那他还有何颜面可谈?
耶律楚雄隐瞒了谢六郎携军逃脱的事情,只关起城门来闷声不吭的想将剩余的人全部杀掉,反正早杀晚杀,这些人都是逃不过自己的弯刀的,不过是让他们多活几天罢了,杀光了就什么事儿都没有!
偏偏天不遂人愿,还没等到耶律楚雄杀过来,谢六郎就主动出击了。
他趁着魏军刚刚拿下闸北城,士气高涨居功自满的时候出击,秦军化整为零,从各个方向偷袭魏军,在保住自己性命的前提下,能杀一人是一人,杀不了也绝不勉强!这是谢六郎对每一个同袍弟兄千叮咛万嘱咐的。
他能沉得住气跟魏人慢慢的打损耗站,游击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消磨的魏军无力离开闸北向北秦其他地区进攻,这便是六郎的全部目的。
拖,能拖一时是一时!
而安王这边也竭尽全力的帮忙,耶律楚雄谎报军功的事情很快便传到了右贤王耳朵里,他密报给萧太后,很快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