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和赵氏,带着几个媳妇,将带回来的一大包布料,分开整理了一番,因着有好几种不同颜色的料子,分开之后,就按着颜色裁剪了一番,有的地方没有染花的的布料,单□□剪下来按颜色放置,染花的的裁剪都放在一起。
几个人讨论了一番之后,决定,没有染花掉的可以做一些时兴的成衣,到时候,也可以送到镇上的成衣店里,价钱也可以卖的高,染花了的就做些乡下人常穿的样式,适合做活的款式,价钱便宜的话,应该有人买。决定好立马行动,王氏和赵氏,裁剪衣样,妯娌四个缝衣服,李婷和明珠则在一遍,打打下手。
李明锦看奶奶,娘亲几个人,兴致勃勃的一遍谈论着款式,一遍手里拿着针快速的穿插着。眼睛有点花,看着院子里正在整理农具的爷爷,想起来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夏收了。走到爷爷身边,看着爷爷手里忙活着。
“怎么啦?锦儿想上学堂么?夏收过后,就送你和明辉两个去镇上学堂。”看着孙子没什么精神的样子,老爷子哄到。
听到学堂两个字,没等李明锦回答,李明辉和李明秀就跑了过来。
“爷爷,真的送我和大哥去学堂啊,太好了。。。”明辉显得很兴奋,一旁站着的七岁的明秀,听到只送大哥和二哥去,有点羡慕。抿着嘴,没说什么。
“哦,上学堂咯。。。”明佳和*显然还不太明白什么事上学堂,看哥哥高兴的样子,跳起来边跳边闹。王氏等人回头看到几个孩子开心的玩闹,都笑了起来。
看着脸带希望的笑容,忙碌着的大人们,无忧无虑玩耍的弟妹们,李明锦心中平静而安定。生活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有了希望,努力的往前走。
☆、第10章
李继兴在常怀码头上帮着朱大老板管着货物的中转盘算,老三李继达又因着性格憨直,就帮着做登记入账。比起去年在码头上工,今年可谓是备受东家看中了,这两年天下太平,货贸欣荣,朱大掌柜的生意渐渐做大,赚足了腰包。考虑到生意越做越大,自己也不能每次都跟着货船来回跑,实在分身乏术。看着李家几兄弟做事都踏实可靠,有意栽培李继兴几人,让李继兴在朱家中转的常怀码头管起货物盘算。工钱每个月涨到2两,其余兄弟等人也都跟着涨了。
李继兴也是一个通透之人,知道东家在栽培自己,因此做事格外用心,此次让大哥带着四弟先回家,也是因为有几艘从南边来的货船,货物多,怕出漏子,就留在码头。想着先让大哥回去和老爷子商量这生计之事。
李家几个妇人加工加点的忙了十来天之后,终于在集市的前一天将所有的整块布料都做成了成衣,叠好之后整齐的堆放在桌子上,就等着明天去集市上试试水了,李明锦默默的看了一眼几人脸上的黑眼圈,似送了一口气,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笑容。
“好啦,呼,总算忙完咧。不行。。。。我得伸伸腰子。。。”孙氏最先从凳子上站起来,右手握拳伸到后面,边说边捶着腰,这些天可真是累的够呛!
林氏看着三弟妹捶腰的姿势,抿嘴没绷住笑到:
“是啊,明天啊,三弟妹你呢,就在家好好休息休息,我和大嫂去镇上去。呵呵。。。”
孙氏听明天去集市,不带自己,一下子急了:
“那可不行,我也要去。”
“呵呵。。。”小王氏和刘氏看着两妯娌在调闹着,也都跟着笑起来。
孙氏反应过来二嫂在调侃自己,脸色涨红了:
“二嫂,你。。妹妹也没得罪你吧,真是。。。明天啊,我可得去看看。”说着又笑起来。
王氏和赵氏在一旁叠着做好的衣裳,分类放好。看着几个媳妇在笑闹着,没说什么,笑着摇摇头。
王氏知道几个媳妇这几天都累的够呛,眼睛盯着缝衣服的针,都快花了,手上动作依然不停的继续。自己家几个媳妇算是娶对了,能吃苦,也懂事儿。王氏欣慰的笑了,想起明天的集市,心里也期待明天能将做好的衣裳卖出去。
李明锦走到了桌边,数了数桌上堆放的衣服。黑色,青色,灰色等几种颜色的长袍,裙子,有男式,也有女式的。面料有棉布,也有锦缎的。暗叹料子相对于自己家人身上穿的这个粗布衣裳,好了不只一个档次啊。怪不得三婶说肯定有人买啊。
外衣基本上都是盘扣,真是费工夫,想到了现代人各式各样的纽扣,李明锦想着要不要和奶奶提提。一些色彩花掉的布料单独做了一些乡下人常穿的马褂啊,裤子。没想到古代人也很有营销概念嘛,知道东西要卖给不同阶层的人。
晚上的晚饭是小姑李婷带着明珠一起做的,明珠已经八岁,农家的孩子都早熟,家务活都是懂事开始,家里人就教着做了。家里大人忙了好些天,小孩子们也很有眼色的的没有太调皮,李明锦表示出要去帮忙的意思,可惜能帮的很有限,针线活,不用说了,没帮忙的地儿,家务活,倒是可以摘摘菜,至于做饭,李明锦从小到大就没拿过锅铲!而且就冲王氏拿疼孙子的样,也是坚决自己累点,也决不让孙子干这活的,李明锦只能无奈作罢。
忙碌了一天,大家都饿的很了,晚饭端上桌之后,众人陆陆续续的坐在桌边,拿起碗开始吃饭。一时间只有小孩子的说话声,和碗筷的碰击声,老爷子看了看桌上众人,说到:
“明天赶集,这么多衣裳,咱家没有牛车,就跟着村里的牛车去吧。。。”
王氏没什么意见,以前家里实在是太苦了,一个钱恨不得掰成两个花,去镇上,都是走路去了,能省一个是一个。现在家里稍微好了,何况又带了这么多东西去镇上,王氏也不愿意难为媳妇和孩子,点头同意了。
“那明天老大带着你媳妇,两个弟妹一起去吧。这要是去街上支个点,不多点人,怕是人手不够。”王氏觉得这真要是能将那些品相好的,拿去成衣铺子去卖成的人,那肯定就是三媳妇,天生的生意料,想法多,人也活络,好在心性不坏。老三的性子憨直,平时不够硬气的,媳妇精明点也不坏。
“好的呢,娘。。”小王氏,一向温和,婆婆说什么就是什么。林氏也没什么意见,跟着点点头。
“娘,你就放心吧,明天啦,保证回来给你惊喜。。。”孙氏很自信的说道。
老爷子看了几个下辈,都已经商量好,没再说什么,最后拍板:
“那行,晚上我就去和徐老大说一声。。。吃饭吧。”徐老大,和老爷子同辈,村里人都叫徐老叔,家有一辆牛车,村里人去镇上经常搭坐,不过每个人要给一文钱车资。平时坐的人也多,这次去镇上带几包衣服去,不提前打好招呼,只怕没位置了。
吃完饭,众人收拾好碗筷,准备洗洗睡睡了,李明锦洗完脸之后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等着已经出门去找村里徐老爹的爷爷,王氏洗漱完之后,正准备走进卧房,看见大孙子还坐在门口,喊了一声:
“乖孙,怎么还不睡啊。。天晚了,早点去睡啊。”
李明锦听到奶奶的声音,站起来回过身回到:
“奶,你先去睡吧,我还不困咧。。我等我爷。”
“等你爷啊,你爷爷应该快回来了吧。。困了就先去睡,知道了吗。。。”王氏可不知道自己孙子等老伴儿是因为有事儿找他爷爷,只当孙子不睡觉是因为担心爷爷,非得等到爷爷回来才放心。心里慰贴大孙子孝顺。
“奶,你先去睡吧。。。都辛苦好些天了。。。”李明锦走过去将奶奶扶进房之后,又出来坐在门口等着。
一盏茶工夫,才看见爷爷的身影出现在自己院子里。李大富倒是很意外自己孙子在门口等着自己,忙笑着走过来摸摸孙子的脑袋问道:
“锦儿,怎么还不睡。还不困啊?”
“爷,还不困呢。。。再说等着爷呢。有事儿要是爷说。。。”
“是明天想跟着去镇上是吧。。。”老爷子一点儿不意外孙子要跟着去镇上,孙子自去年大病一场之后,懂事早熟了很多,也不跟以前几个村里玩的娃整天一起疯玩了,唯一两个要好的孩子,张浩现下在镇上上学,刘家的青哥儿又经常跟着他爹进山打猎,就剩下孙子整天恹恹的。
李明锦看自己被爷爷点破了心思,索性大方的对自家爷爷说道:
“爷爷,我想去,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跟着帮帮忙了了,最起码可以跟着数数钱,递递东西啊,也能见见世面。。。。”说道后面有点不好意思的低下脑袋。
“行,明早你就跟着一起去吧。。。呵呵,早点睡去吧,啊。。。”老爷子疼爱的摸摸孙子的头,说道。
听到老爷子答应了自己的请求,李明锦很高兴“谢谢爷,嘿嘿。。。我扶您去睡吧。。”边说边扶着老爷子进了房门。
将院子门检查了一翻之后,李明锦回到自己房间,看到两个弟妹都已经睡着了,躺上床,想着明天自己能做些什么,吆喝?和三婶去成衣铺子?想着想着睡了过去。
第二天一大早,李家一大家子除了几个小的,都起来了,要赶着时间去村口坐徐老爹的牛车,怕孙子睡过点,李明锦也早早的的自家爷爷喊了起来。王氏早早的做好了早饭,等着儿子媳妇起来吃。
众人洗漱一番之后,匆匆吃了一些早饭。包袱昨晚已经整理好,李继旺抗起一个大包袱,小王氏妯娌三人,手里一人提了一个小一点的包袱,李明锦手上提了一个篮子,里面装了一壶水和十来个馒头,因着今天的衣服多,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就带了一些干粮。众人提好东西,确认了一番之后,告别老爷子和王氏,匆匆的往村口赶去。
可真够早的啊,古代人怎么就这么勤快,觉得自己起很早的李明锦,一到村口,就发现,车上的人就等着他们了。
“来了,来了。快把包袱抬到车上。。。”
车上下来两个婶子催促着,快点将东西放好,早点儿去赶集。今天人很多,不去早点,真找不着点。在现代过惯有需要就去街上,超市,随时随地能购物生活节奏的李明锦,每次赶集,看着那热闹,拥挤的场面,赶集人脸上的急促的的神情,手脚急促麻利的动作,都有点反应不过来。赶集,真是赶集啊。
“好了,好了,都放好了,走吧”王三婶喊道。
“都坐好了啊,好嘞,走了啊”徐老爹喊了一声,看众人都做好,赶着牛车,向南山镇进发。
☆、第11章 (修)
到达镇上的时候,已经卯时,众人下了车之后,付了车资,急匆匆的拿起自个的东西,找街道两边的空地去了,李明锦看到村里几个婶子,手里拿的最多的是一些野菜,鸡蛋之类的东西,也有编制的草鞋啊,篮子之类的农家常见的东西,赶集的时候人多,卖点钱,可以去买些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用品。
赶集来的的人,大部分都是南山镇周围的村民,也有的是从深山老林里来的,半夜就要赶路,为了赶上集市去卖山货,有各种动物的皮子,野参之类的。
李继旺让媳妇和两个弟妹在原地等着看着包袱,带着儿子,去集市周围转了一圈。父子两人边走边瞅有没有好点儿的空位,终于在一个卖梳妆饰品的小摊子旁边占了一个空位,李明锦被留了下来,拎着一个篮子占在空地上以示此位置有人。来来往往的人看着空位上一个一个拎着篮子面无表情,站着的小男娃,都好奇的回头多看了两眼。没办法,比起傻笑,李明锦觉得绷着个脸更有威慑力。
在路人好奇的目光中,终于等到了老爹带着娘亲婶婶几个人,大包小包的赶来了,李明锦松了一口气。
李继旺,手脚灵活的迅速支起了一个摊点,将家里带了一大块防水油布,摊开在地上,摊开包袱,将里面的几大叠衣服,分类放置在油布上。等待着客人到来。李明锦将篮子下,跟着站在老爹身后。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集市的人也越来越多,周围的小贩吆喝声在人群的噪杂中很有周期性的在重复,李明锦考虑了一下自己吆喝一下的必要性之后,对母亲小王氏说道:
“娘,我也来吆喝一下吧,这些衣裳也带着价喊吧,不然别人看着衣料,估摸着不便宜,也不会来询问了。。。。”李明锦想到的是在现代小时候上街,街边小店里面的小喇叭声音“羊毛衫,大削价,十八。。十八啦。。。”简单明了,深入人心,自己老妈在街上听到,就抬脚进了店,一口气儿给家里一人买了一件。
小王氏妯娌几人,相互看了一眼,想了想,真是很有道理,当下商量起来。
“大嫂,我看这些品相好的锦缎衣服,先放放,等下我去带着去成衣铺里,问问去。这些粗布的,和有花斑的衣服,咱们先定个价吧。”孙氏建议到。
“那这衣服定多少合适呢?”林氏有点犯愁到,粗布的价格,大家都了解,只是这上好的棉布,不太好定价,毕竟是有瑕疵。
小王氏听了,也觉着犯愁,真是不好定价,想了想道:“要不这样吧,这棉布的成衣,现下的价格都是70文,粗布的大概45文左右,我们就定60文吧,你们看。。。怎么样?”
说着看向两个妯娌,林氏没什么意见,点点头,又看向孙氏,孙氏想了想道:
“价格应该差不多,不过这些花色不好的,估计只能35文钱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好,就这么定了。”小王氏最后拍板。
看着娘和婶婶们已经定好价格,李明锦对小王氏说道:“娘,要不我来喊吧。。。”
“你行吗,要不我们来吧。。。”小王氏看着自家儿子,有点怀疑。
“行不行的,先试试吧。。。”说完,一张口一阵清脆的童音传来“上好的棉布成衣,大爷,大婶过来看看哎。。。价格便宜咧。。。”
走过的路人看向卖力吆喝的男娃,看着几个妇人整理的衣服,渐渐有人走过来问价了。
“哎,大嫂这件男式的长袍怎么卖的啊?”几个妇人停在摊前将衣服拿在手上一边比量着,一边相互小声的商量着。
小王氏正想说60文钱一件,还没开口,孙氏就插过话来:
“这位嫂子,是给家里的当家买的吧,您啊,是来对了,这料子是咱家二叔子在常怀县带回来的呢,原本呐,是要卖到京城去的,这不他在码头上管事,看着料子不错,就带回了好些家来,家里是穿不完的,就做了好些成衣,拿来卖。。。你看着这料子,能摸出来吧。”
说着就拉起妇人的胳膊,笑着亲昵的攀谈起来:
“这些都是我们妯娌几个做的,针工你也可以看看,都是照着家里做的仔细活,原本啊,要是70文钱的。。。。您要真是想要,我给您便宜点。。。你看怎么样。”
几个夫人相互看了看,一个清瘦一点儿的妇人问道:
“大姐,您要是给的价便宜,我们就一人买一件,您看怎么样。。。”
“哎哟,大妹子真是的,都是乡下人,实在,我也不说虚的,您们要是都买一件,我一件给便宜5文钱,都是实心价。”孙氏立马接过话,笑着说。
几个妇人商量之后,笑着还价道:“我们都是诚心买咧,嫂子要是便宜10文的话,我们就一人来一件吧。您看怎么样”达到了预期的心里价位,孙氏哪里能不愿意呢。
“好咧,我这就帮你们叠起来。。”孙氏立马笑着将几人挑选好的衣裳,叠好递了过去,几位妇人接过衣裳,一人60文,挨个拿给孙氏。孙氏数了数没错,连忙将钱递给小王氏
“大嫂,钱拿好。。。二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