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 第6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刻,对面那个高大的身影又是一躬:“大宾夜来,嬴政有礼了。”
尉缭子颇感手足无措,连忙一拱手:“大梁尉缭,见过秦王!”
“自闻先生将来,嬴政日日期盼,先生请!”
嬴政侧身虚手,那份坦诚那份恭敬那份喜悦,任谁也不会当做应酬。尉缭子心下一热,不禁看了看李斯。李斯慨然一拱手:“先生请。”尉缭子再不推辞,向秦王一拱手,大步先行了。堪堪将上石阶,早已经等在阶前的赵高恭敬一礼,双手伸出,似搀扶又似引路地领扶着尉缭子上了高高石阶,又走进了灯火通明的大书房。
“小高子,小宴,为先生接风!”嬴政没走进书房便高声吩咐。
“启禀秦王,缭不善两酒,已饮过一回了。”
“臣与先生饮了一坛老兰陵。”李斯补了一句。
“好!那便饮茶消夜。煮茶。先生入座。”
不待尉缭子打量坐席,嬴政便虚扶着尉缭子坐进西首长案,自己坐进了东首偏案,李斯南案陪座,北面正中的王案便虚空起来。如此座次,是战国之世宾朋之交的礼仪,主人对面为大宾尊位。尉缭子很明白,若秦王坐进原本的中央面南王案,今日便是臣民晋见君王。如此座次,今日则是嘉宾来会,双方皆可自在说话。仅此一点,尉缭子心头便是一跳——秦王如此敬士而又通权达变,天下绝无仅有!
一时茶香弥漫,三人执盅各饮得几口品评几句,嬴政一拱手道:“先生兵家名士,政愿闻先生评判天下大势,开我茅塞。”尉缭搁下茶盅悠然道:“若说天下大势,缭只一句:战国之世,正在转折之期。”
“何谓转折?先生教我。”嬴政显出听到最高明见解时的独特专注。
“三晋分立,天下始入战国。”尉缭淡淡一笑侃侃而下,“战国之世,大势已有三转折矣!第一转,魏国率先变法,而成超强大国主宰天下。此后列国纷纷效法魏国,大开变法潮流,天下遂入多事之时大争之世。第二转,秦国变法深彻,一朝崛起,大出山东争雄天下,并带起新一波变法强国潮流。其间合纵连横风起云涌,一时各国皆有机遇,难见真山真水也!第三转,赵国以胡服骑射引领变法,崛起为山东超强,天下遂入秦赵两强并立之势。其间几经碰撞,最终以长平大战为分水岭,赵国与山东诸侯一蹶不振,秦国独大天下矣!此后,秦国历经昭襄王暮政,与孝文王、庄襄王两代低谷,前后几三十余年纷纭小战,天下终无巨大波澜。然则,唯其沉寂日久,天下已临再次转折矣!”
“本次转折,意蕴何在?”
“要言不烦。根本在于人心思定,天下‘一’心渐成!”
“先生此言,凭据何在?”
“其一,天下变法潮流终结。其二,列国争雄之心衰减。”
“天下将一,轴心安在?”
“华夏轴心,非秦莫属。”
秦王拍案大笑:“先生架嬴政于燎炉,安敢当之也!”
尉缭冷冷一笑:“燎炉之烤尚且畏之,安可为天下赴汤蹈火也!”
秦王面色肃然,起身离座深深一躬:“嬴政谨受教。”
便是这倏忽之间的应对,傲岸而淡泊的尉缭子心头震颤了——天赋如秦王嬴政者,亘古未闻也!能在如此快捷的对话中迅速体察言者本心,不计言者仪态,唯敬言者之真意,此等人物,宁非旷世圣王乎?尉缭子为方才的着意讥讽却被秦王视为针砭砥砺而深感意外,竟对面前这个年青的君主生出一种无可名状的歆慕与敬佩——此人若是布衣之士,宁非同怀刎颈之交也?
尉缭默然离座,生平第一次庄重地弯下了腰身。
天色蒙蒙见亮,隐隐鸡鸣随着凉爽的晨风飘荡在王城。从林下小径徜徉出宫,尉缭始终默然沉思,与来时判若两人。李斯笑问一句:“缭兄得见虎狼之相,宁无一言乎?”尉缭止步,长吁一声:“天下不一于秦,岂有天理哉!”

二、傲岸两布衣 论战说邦交
大雪纷飞,一辆厚帘篷车飞出王城,穿过长阳街向尚商坊辚辚而来。
尉缭入秦,给秦国庙堂带来了一股新的冲力。从根本上说,尉缭的战国四大转折论第一次明晰地廓清了天下演变大势,将一统华夏的潮流明白无误地揭示出来,使嬴政君臣原本秘密筹划的大业豁然明朗。此前,尽管嬴政君臣大出天下的谋划也是明确的,但其根基点却仍然在天下争霸。也就是说,嬴政君臣此前的方略立足点是实力称霸而一天下,准备硬碰硬地完成一统大业,并未明晰地想到这个“一”是否已经成为潮流所向?至于这个一潮流与秦国一天下的大略有无契合?影响何在?更加没有明确想法与应对之策。尉缭大论将天下转折大势明朗化,秦国庙堂重臣人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其带来的第一效应,是新锐君臣人人都生出了一种大道在前只待开步的紧迫感。其次效应,是嬴政君臣不约而同地觉察到,原先的实施方略需要某种修正。一番思忖一番会商,嬴政见到尉缭的旬日之后,在东偏殿举行了重臣小朝会,特召尉缭与会。依据秦国传统,这是对山东名士的最高礼遇——许布衣之士于庙堂直陈。除了在咸阳的王绾李斯郑国等,蓝田大营的王翦蒙恬也赶回来与会。这次小朝会,尉缭提出了“将一天下,文武并重”的八字方略。
尉缭的解说,始终萦绕在嬴政心头。
“一天下者,非霸业也,实帝业也。霸业者,强兵鏖战而使天下俯首称臣也。帝业者,文武并重恩威兼施,而使天下浑然归一也。方今六国虽弱,毕竟皆有百余年乃至数百年之根基,皆有强兵称霸之史迹。便是目下,六国虽强弩之末,兵力土地人口犹存,若拼力重结合纵而一体抗秦,天下之势犹难逆料也!终不能成合纵者,潮流之势也。潮流者何?天下归一之心也!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此之时,若仅凭重兵鏖战,可能适得其反,甚或激活合纵抗秦。若能文武并战,则事半功倍也!文战,使人心向一,使民不以死战之力维护裂土邦国也。如此釜底抽薪矣!文战实施之策,以邦交大才率精干吏员长驻山东,一则大宣天下合一潮流,瓦解朝野战心;二则结交权臣为我所用,使六国不能相互为援,更不能重结合纵;三则探究六国民情民治,以为日后整肃天下之根基。缭以为,若能有两支邦交锐师出山东,力行文战,则六国不难平定也!”
嬴政记得清楚,那日殿堂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至此,一个欲待实施的方略清晰地呈现出来:秦国必须有一个长于邦交且专司邦交的班底,能持之以恒地在山东长期斡旋,方可收文战功效。嬴政慨然拍案:“立即下书各官署,留心举荐邦交能才,国府不吝赏赐!”
次日中夜,嬴政正在书房与王绾李斯议事,赵高轻步进来禀报说客卿姚贾求见。蓦然之间,嬴政有些愣怔,姚贾?姚贾何许人也?王绾笑云,姚贾是行人令,以客卿之身领邦交事务多年了。李斯也跟着笑道,我查吏员文档,此人乃大梁监门子,当年被魏国官场冷落排斥,愤而入秦。嬴政恍然醒悟:“想起来也!有人举发……教他进来!”赵高答应一声飞步出去,片刻便闻脚步匆匆之声进来。
“你是姚贾?”瘦削精悍的中年人尚未说话,嬴政突兀一句。
“客卿姚贾,见过秦王!”
“姚贾,你知罪么?”
“臣不知罪。”姚贾倏忽愣怔,昂然抬头。
“国府以重金资你出使,你却挥霍国财结交六国权臣,你做何说?”
“举发之言非虚!姚贾确实以国金结交诸侯。”
“噢?”嬴政大感意外脸色顿时一沉,“损公营私,公然触法?”
“敢问秦王,特使若不结交六国重臣,安能拆散其盟?其盟不散,秦国威胁何以解之?出使之臣犹如出征之将,若无临机布交之权,犹如大将不能自主部署兵力,谈何邦交长效?姚贾怀抱效秦国之心而涣散六国,若做营私罪举发,秦国邦交无望矣!”
“姚贾!人言你出身卑贱,辄怀野心,欲结六国以谋退路。”
“秦王之辞,与大梁官场流言何其相似乃尔!”姚贾竟大笑起来。
“说!何笑之有?”
“姚贾笑秦王一时懵懂也!”姚贾坦然得如同驳斥大梁游学士子,“天下流言骂秦王豺狼者多矣,果如是乎!姚贾确实是大梁城门老卒之子,市井布衣也。然古往今来,卑贱布衣大才兴邦者不知几多,何姚贾尚在区区客卿之位,便遭此中伤?不说太公、管仲、百里奚,也不说吴起、商鞅、苏秦、张仪,秦王之侧,便有关西布衣王绾、楚之布衣李斯。出身卑贱者皆有野心,天下流言者诚可笑也!王若信之,姚贾愿下廷尉府依法受勘,还我布衣清白。如此而已,夫复何言!”
“好辞令!邦交大才也!”嬴政拍案大笑。
“秦王……”愤激的姚贾一时转不过神来,迷惘地盯着嬴政。
“举发者本意,本王心下岂不明白!”嬴政叩着书案,揶揄的声调颇似廷尉府断案老吏一般,“查客卿姚贾者,府邸不过三进,官俸不过十金,虽居官而长着布衣,常出使而故居犹贫。如此大才入秦国不得其位,焉得不为小人中伤乎?”
“君上!”姚贾猛然一哽咽,长跪在地失声痛哭。
“嬴政不察,先生屈才也……”嬴政肃然扶起姚贾入座。
“我猜客卿之意,绝非夜半归案来也。”
李斯一句诙谐,君臣都笑了起来。王绾持重,虽居假丞相之位却依旧是长史的缜密秉性,在李斯之后补充一句:“我等事罢,该当告辞了。”姚贾却一拱手道:“我非密事,只为举荐一个邦交大才!”如此一说,君臣三人兴趣顿生,异口同声催促快说。
姚贾说,他来向秦王举荐一个齐国名士,此人在稷下学宫修学六年,学问渊博机敏善辩,论战之才大大有名,且走遍天下熟悉列国;只是此人历来桀骜不驯,公然宣示从来不参拜君王。姚贾还没有说完,嬴政便笑着插断:“先生只说,此人何名?目下何处?”姚贾说这个人叫顿弱,目下正在咸阳游学,已经在尚商坊名声大噪了。
“好!他不拜王,王拜他!”嬴政朗声大笑。
厚帘篷车辚辚驶进车马场,两个身裹翻毛皮袍者扶轼下车。
“小高子,你只守候,不许生事。”
一声低沉吩咐,两个皮袍人随着飞扬的雪花融进了灯火煌煌的门厅。
渭风古寓的争鸣堂,正是每日最具人气的晚场论战时刻。
这渭风古寓原本是秦孝公时期开设在栎阳的一家老店,主事者是大梁人侯嬴,背后的东主是名动天下的白氏商社。随着秦国迁都咸阳,渭风古寓也迁入了咸阳。其后魏国衰落,白氏商社也因其女主白雪随商鞅殉情而进入低谷。侯嬴等一班老人不甘白氏商社式微,将魏国故都安邑的经营根基全部迁入了生机勃勃的秦国,数十年认真操持,渭风古寓便成了山东六国在咸阳最为显赫的大酒肆。其间,六国士人入秦游学已经渐渐成为当世时尚。吕不韦建立学宫大收门客修编大书之后,入秦时尚一时蔚为大观。其后吕不韦被治罪,嬴政又下逐客令,入秦风潮一时衰减。然则,郑国渠修成之后,关中大见富庶,风华渐起,秦国又再度对山东敞开了关隘,鼓励各色人口入秦,士人游学秦国便再度蓬蓬勃勃酿成新潮。渭风古寓应时而变,仿效当年安邑洞香春老店之法,专一开辟了游学士子的低金寓所坊区,又恢复了争鸣堂,专一供游学士人论战切磋。一时之间,渭风古寓声名大噪,成为咸阳尚商坊夜市最惹眼的去处。
两个翻毛皮袍人进来时,争鸣堂的入夜论战刚刚开始。
台上一人散发长须身材高大,一领毛色闪亮的黑皮裘敞着胸怀,显出里层火红的贴身锦袍,富丽堂皇又颇见倨傲,若非沟壑纵横的古铜色面庞与火焰般的炽热目光流露出一种独有的沧桑,几乎任谁都会认定这是一个商旅公子。
“我者,即墨顿弱,就学于稷下学宫公孙龙子大师,名家之士也!”
台上士子一开口,台下一排排就案士子们立即中止了哄嗡议论,目光一齐聚向三尺余高的宽阔木台。黑裘士子继续道:“顿弱坐台论战旬日,未遇败我之人!故此,本人今日总论名家之精要,而后离秦去楚,再寻荀子大师论战于兰陵苍山。”台下有人高声一句:“顿子若胜荀子大师,成就公孙龙子心愿,便是天下第一辩才!”众人一齐侧目,却没有一人响应喝彩。台上顿弱浑然无觉,傲然一笑开说:“世人皆云,名家之学多鸡零狗碎辩题,谋不涉天下,论不及邦国,学不关民生,于法老墨儒之显学相去甚远矣!果真如此乎?非也!名家之学,探幽发微,辨异驳难,于最寻常物事中发乎常人之不能见,无理而成有理,有理而成无理,其思辨之深远,非天赋灵慧者不能解,虽圣贤大智不能及!如此大学之道,何能与邦国生民无关?非也!名家之学,名家之论,天下大道也,唯常人不能解也!唯平庸者不能解,名家堪为上上之学也,阳春白雪也!”
“顿子既认名家之学关涉天下,吾有一问!”台下有人高声发难。
“但说无妨。”
“何种人有其实而无其名?何种人无其实而有其名?何种人无其名又无其实?”
“问得好!”台下一片鼓噪。
顿弱轻蔑一笑,叩着面前书案一字一顿清晰开口:“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贾是也。有财货积粟之实,而天下皆以其为贱,是故有其实而无其名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暴背而耕,凿井而饮,终生有温饱之累!然则,天下皆以农为本,重农尚农,呼农夫为天,此乃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
“无名无实者何种人?”有人迫不及待追问。
“无其名而又无其实者,当今秦王是也。”顿弱悠然一笑。
“秦法森严,顿子休得胡言!”有人陡然高声指斥。
“此乃秦国,休得累及我等!”台下一片呼应。
“诸位小觑秦国也!”一个身着褪色布袍的瘦削士子霍然站起,“天下论战,涉政方见真章。秦法虽密,不嵌人口。秦政虽严,不杀无辜。何惧之有也?”
“说得好!咸阳有这争鸣堂,便是明证!”呼应者显然秦人口音。
“然则,顿子据何而说秦王无名无实?”布袍士子肃然高声。
“强国富民而有虎狼之议,千里养母而负不孝之名。岂非无名无实哉?”
“我再加一则:铁腕护法而有暴政之声。”布袍士子高声补充。
“好!破六国偏见,还秦王本色!”台下的秦人口音火辣辣一片。
“论战偏题!我另有问!”一蓝袍士子显然不满。
“足下但说。”
“顿子说名家关乎大道,敢问白马非马之类于天下兴亡何干?”
“正是!名家狡辩,不关实务!”台下立即一片呼应。
“我出一同义之题,足下或可辩出名家真味。”顿弱镇静自若。
“说!”
“六国非国。”顿弱古铜色脸庞掠过一丝诡秘的笑。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有人惊呼一声:“此人鬼才!此题大有玄奥!”
“顿弱,此论不能成立!”
“是也是也,论题不能成立!”台下一片喧嚷。
“岂有此理!诸位不解,如何便是不能成立?”方才瘦削的布袍士子又霍然站起,一指台上道,“此题意蕴显而易见,足下休做惊人之论!”
“噢?愿闻高见。”顿弱一拱手。
“好!破他论题!”台下士子们异口同声,显然要促成这两人论战。
“国,命形之词也。六,命数之词也。形、数之词不相关,国即国,六即六。确而言之,不能说六国是国,只能说六国非国。是故,六国非国也。”瘦削士子口齿极是利落。
“六国非国,能与天下无关?”顿弱又是诡秘一笑。
“此等命题,徒乱天下而已!”布袍士子冷冷一句。
“何以见得?”顿弱紧追不舍。
“若作谶语,或作童谣,宁非邦交利器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