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 第7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圣,若无枯竭之感,如何能如此秘密破法?蒙毅很可能以为扶苏不知东海神医为何物,一时不留意说了。但在扶苏听来却如寒霜破夏,明朗的心骤然缩紧了……
风尘仆仆地赶回咸阳,扶苏立即晋见了父皇。
“好!小子长大成人了!”
嬴政皇帝很是高兴。看着儿子一身边军皮甲胄一领金丝黑斗篷大步走来,英挺雄武稳健端方,嬴政心头骤然一热,这个儿子太像当年的自己了!嬴政皇帝第一次赞赏地拍了拍儿子的双肩,第一次放下了几乎永无休止的案头事务,第一次下令在书房设置了小宴,疲惫松弛地靠着坐榻与儿子攀谈起来。父亲问着,扶苏说着,说了九原大军几年来的种种防范与反击,叙说了自己的军旅历练,叙说了一路南来的种种见闻。皇帝父亲饶有兴致,问儿子以为天下治情如何?扶苏说,父皇的盘整华夏大略业已初见成效,道路畅通,商旅来往大见稠密;川防尽去,大河舟船密集了许多;田渠通畅,农耕田畴大见好转,一路都是生机勃勃。皇帝父亲呵呵笑了,见事贵见缺,说说有甚缺憾?扶苏坦然道:“目下治情,儿臣以为两处须得留意。”“你且说!”皇帝父亲立即目光炯炯了。扶苏说:“一是涉及民生的诸般实事尚有杂乱,如天下钱币改制、民众迁徙互补、人口登录、田税徭役等须得尽快一体盘整。”
“说得好!”皇帝父亲欣然拍案,“这次召你回来,正是民生改制。”
“儿臣领命!”
“好。说第二件。”
“中原百姓多有失田,须及早谋划应对之策。”
“失田?从何说起?”皇帝显然很是惊讶。
“父皇,失田事不违法度,故很少为人瞩目。”扶苏思绪飞动,说得却很是平稳,“自商君变法以来,民田得以自由买卖。依据秦法,买卖田地不违法度。是故,近年来山东世族与富商大贾借饥荒、迁徙、漕渠工程等种种机会,大肆购买黔首耕田。民之田产,遂不断流入权贵富豪。黔首尽失田产之后,则沦为世族佣耕之家,几与当年奴隶无异。就盘整华夏而言,失田之祸在于导致民穷民变,不合大局。然就治国政道而言,买卖田地却合于法度。有此乖谬,民户失田很难处置,却又不能不处置。”
“怪也!”皇帝大皱眉头,“土地买卖百余年,何以从未有人提及如此弊端?”
“父皇明察:战国之世,各国迫于刀兵连绵,多行战时统管;各国世族则拥有治权封地,与自家田产无异,无需强购民田;其余富商大贾,纵能买卖民田,数量毕竟不大,不足以引起震荡。秦国则基于尚农抑商奖励耕战,富商大贾很少,土地买卖更不成其为事端。是以,战国之买卖土地,并未弥漫成各国祸患。如今不同,天下兵戈止息,封地一律废止,郡县世族与富商大贾欲发其家,欲张其财,只有通过土地买卖一途。”
“依你所见,买卖民田已成天下流风了?”
“儿臣经三晋故地,暗访了诸多郡县。至少,中原买卖土地已有蔓延之势。”
“岂有此理!”皇帝一拳砸到铜案上。
那日,皇帝与长子一直叙谈到五更鸡鸣方散。
旬日之后,扶苏在太庙举行了加冠大礼。皇帝亲临太庙,奉常胡毋敬做了皇长子加冠的司礼大臣。姚贾给扶苏戴了布冠(文冠),王贲给扶苏戴了皮冠(武冠),李斯最终给扶苏戴上了玉冠(成人冠)。三冠礼成之后,嬴政皇帝走下帝座,亲自给扶苏佩上了一口尚坊特制的玉具剑。之后,蒙毅宣诵了简单明了的皇帝诏书:“自即日起,皇长子扶苏冠剑与政,会同丞相府行民生改制诸事。”当英挺厚重的扶苏冠剑斗篷步出大殿,站在廊下向与礼大宾们拱手致谢时,整个太庙庭院响彻了万岁欢呼声,青苍苍松林也弥漫出种种不安的议论声。
帝国朝野很少有人见过扶苏,然对这位皇长子却从不陌生。
这种熟悉的感觉,来自不断流传的有关“公子伯秦”的颇具几分神秘的传闻。种种传闻都归结为一个铁定的口碑:伯秦刚毅武勇,信人奋士,必将成为天下栋梁!传闻中的公子伯秦,布衣入军起于卒伍,曾率十骑士乔装商旅,千里深入狼居胥山,一举探清了匈奴单于庭的兵力隐秘。一年之后,伯秦擢升为千夫长,屡次不避艰险,率部护持阴山牧民脱离了匈奴飞骑的追杀。人言,伯秦之奇不仅仅在作战勇猛多智,更在结人胆识非凡。伯秦曾多次深入草原与胡人周旋,竟神奇地使匈奴人的十三个才士心甘情愿地归顺了秦军,有的做了幕府司马,有几个还做了九原郡的县令。有人说,伯秦刚毅武勇,折服了匈奴才士。有人说,伯秦酒风豪爽,喝倒了一大片匈奴酒徒,胡人甘愿臣服。更多的说法则是,伯秦风骨高远笃行信义,一诺千金,融化了胡人之心。
有一个故事说:伯秦曾与一胡人部族头领相约,以海盐丝绸交换胡马。约定之期已过三日,胡人依旧未到。部下皆主张返回,伯秦却力主等候,说这个族领不是失约之人。月余之后,伯秦人马与一百辆牛车已经断了粮草,可伯秦还是原地不动。及至胡人头领带着伤痕累累的数百男女赶来,伯秦人马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个因骤然遭遇内乱兵变而延误约定的胡人族领大为感奋,当即便要率领残余族人跟伯秦南下投奔秦军。伯秦却拒绝了。伯秦对胡人头领说,你族危难未平,你投秦国是为不信;此时秦纳你族,实则乘人之危,是为不义。伯秦不才,愿无偿助你本次财货,并率我部之力助你平叛。三年之后你族康宁兴旺,其时若愿归秦,则伯秦当以大宾之礼迎之,永世以同怀视之!胡部族人闻言,无不涕泣感动拜谢伯秦。三日休整之后,伯秦率部与胡人部族并肩杀回,一举平定了该部叛乱。头领重新得位之后,伯秦所部却悄然离开了。三年之后,这个头领果然带着举族万余男女并十余万头牛羊马匹,轰隆隆开到了九原,投奔了大秦。
“我归大秦,非畏秦力,实服公子伯秦之信人大义也!”
胡人头领的这句话,使伯秦的公子身份大白于天下。从此,人们破解了一个长期隐藏在心头的秘密:神秘的伯秦故事,说的竟然是皇帝长公子扶苏!与此同时,胡人头领的这句话,也轰轰然震撼了老秦人长久信奉的一条铁则:胡人豺狼之心,非战无以服之。老秦人从伯秦的故事中,依稀看到了全然不同于强兵尚武的另外一种力量,既新奇又不安。
帝国重臣们对这位扶苏公子也是一样,既熟悉,又陌生,既赞叹不已,又忐忑犹疑。古往今来,储君为国家后继之根本。今日扶苏公子加冠带剑,显然距离正式立为太子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此泱泱华夏,如此英才储君,帝国元老们的欣慰是不言自明的。然则,胡人头领的那句话却也如同符咒一般萦绕在元老重臣们的心头,总是对这位公子有着一种不明不白的隐忧。毕竟,在战国铁血大争百余年之后,强力兴亡已经成为一种深深植根于天下的信念,信义之类的作为与精神,太容易使人等同于迂腐的仁政,等同于空泛的王道了。当此之时,谁能无条件地断然肯定,扶苏的这种信义之行便没有迂阔的王道根基?而若果然如此,从来都是奉法尚武的帝国治道,岂不便是一场隐隐可见的治国信念纷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等这位业已加冠带剑的扶苏公子的施政作为来说明了。
三日之后,扶苏正式拜会了左丞相李斯。
李斯很是看重与扶苏的相处。皇帝派扶苏随蒙恬历练了六年军旅,目下又派定扶苏随他历练国务,应该说,对于重臣元老,这是很难得的殊荣。李斯入秦已经近三十年了,在做丞相之前,李斯始终是奋发精进专于功业,从来没有就朝局人事用过心思。然则,取代王绾做了首相之后,李斯不自觉地生发出些许微妙的心思。但遇大事,李斯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要从朝局人事想想了。布衣出身的李斯,对自己的人生从来是清醒的。封侯拜相,显然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功业巅峰了。往前走,大体当以如何保全功业,如何保全已经蓬勃繁衍起来的巨大家族为根本了。少年青年的拮据滞涩,使李斯对“厕中鼠”的贫贱屈辱有着极深的烙印。这种烙印,随着境遇的不断攀升,已经化作了潜藏在灵魂深处的一丝隐隐的恐惧,一种永远不愿提及的记忆。未达巅峰之时,奋然攀登的李斯顾不得去想,顾不得回首顾盼,只是无所畏惧地奋争着。一旦达于巅峰,蓦然回首,李斯对远远逝去的往昔突然有了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此间种种滋味,在更深人静之时,李斯不知已经品咂过多少次了。唯其如此,李斯对扶苏与他的共事生出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心思:扶苏眼见将成太子,未来也必是二世皇帝无疑,对扶苏不能纯粹以公事论,而必得以储君论,要尽可能多地体察这位未来的皇帝与始皇帝之间不同的政风,至少,要做到自己在扶苏心中的分量不下于蒙恬。
“长公子冠剑视事,老臣深感欣慰也!”
“扶苏受命师从丞相,历练才具,不敢言视事二字。”
李斯在正厅会见了扶苏,大宾常礼,豁达亲切。扶苏则谦恭厚重又绝不显半分伪善,深深一躬,毫无倨傲浮华之气。两人说开政事,坦率相向,很是相得。李斯一一说了诸般民生改制的原定方略,申明民生改制以币制、田亩、度量衡、户籍登录、赋税徭役五件大事为根本。末了,李斯笑道:“老臣之见,民生改制事统交公子总揽,若有疑难,老臣参与斟酌即是。”扶苏一拱手道:“总揽民生改制,扶苏力所不能。扶苏所欲者,师从丞相修习国事处置也,丞相幸勿推辞为是。”李斯一摆手道:“不然。公子纵然师从老臣,老臣亦当因材施教。公子少学有成,又在边地历练军政多年,见识胆识多有口碑,完全具备领事才具。若公子果真以修习吏员居之,历练进境必缓。老臣之意,公子至少自领两事,重担在肩,修习则事半功倍也。”扶苏一拱手道:“丞相如此说,扶苏领命,敢请派事。”李斯殷殷关切道:“币制、田亩两事,一涉天下财货,一涉农耕盛衰,于民生最为根本,于改制最为要害。老臣之见,公子领此两事,或可一举把握天下脉搏。公子以为如何?”扶苏欣然道:“丞相信得扶苏,扶苏自当全力而为!只是,扶苏初涉民治,敢请丞相派一干员襄助。”李斯爽朗大笑道:“公子臂膀,老臣业已物色定也!”说罢啪啪拍掌,大屏后便走出了一个人来。
“御史张苍,见过公子。”
当一个长大肥白衣袂飘飘的人物走到面前时,看惯了黝黑精瘦士兵的扶苏不期然笑了。待来人站在厅中一礼,扶苏点了点头没说话,却皱起眉头看了看李斯。李斯笑道:“张苍者,原本老丞相王绾之干员也,在老相府掌秦国上计。老丞相去任之时,举荐张苍入了御史大夫府,总监天下上计。若论理财之能,经济之通,只怕天下无出其右耳!”眼见此人肥白如瓠,大白脸膛耀人眼目,全无精悍气象,扶苏心下终有狐疑,遂一拱手不无揶揄地笑道:“先生雍容富态,却不知大腹装满何物耶?”
“在下腹中无他,唯天下账册而已。”
“翻翻账册,天下钱币几何?”
“天下钱币,二十一枚而已。”
“二十一枚?笑谈!”
“七国钱币各金、铁、布三式,正是二十一枚。”
“好。天下田畴几多?”
“水旱两等,百步一亩。”
“先生急智过人。然,所言终觉大而无当也。”
“公子差矣!”张苍正色道,“今天下初定,民户未录,民田未核,钱币未理,公子所问纵神仙不能作答。公子若果真求才,不当以相貌存疑于人。张苍若任事无能,公子自可以法度贬黜之,何须此等乖谬考校哉!”
“扶苏谨受教也。”扶苏离案起身,深深一躬。
“原是在下愤懑偏颇,不敢当公子如此大礼。”张苍也是深深一躬。
李斯不禁一阵大笑:“张苍啊,你愤懑何来?老夫举荐你迟了么?”
“不不不。”张苍满脸通红嚷嚷道,“在下生得白,又生得肥。人便说在下肥自如瓠,必是沉沦奢靡之徒!得此口碑,纵然在下满腹才具也只能做个理财小吏。就这,还怕在下贪渎,又要教在下改做御史!敢问丞相,在下能不愤懑么!”
“愤懑愤懑!要我也愤懑!”扶苏高声跟着嚷嚷。
哄然一声,三人一齐大笑起来。
列位看官留意,这个张苍,二十余年后成为西汉首任计相(总司天下财政),辅助萧何领政,堪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会计大师。后来,张苍一直做到御史大夫、丞相。张苍对曾经亲为效力的帝国很是敬重,是力主汉承秦制的主要人物之一。甚至连正朔、服色等,张苍都主张秉承秦制。这是后话。
却说扶苏领张苍回府,立即关在书房密商起来。先议币制,张苍连说不难,只在确定钱币种类与数量后开工铸造便是,而种类与数量,则丞相府早已大体有数,唯需查勘补正而已。再议田亩改制查勘,张苍却连连摇头,说此事牵涉甚深,不好快捷利落。扶苏问难在何处,牵涉如何之深?张苍说,田亩改制容易,只需确定度量之法,进而一体推行于天下而已。田事之难,难在查核民户田数。
“民田如何难以查清?”扶苏很是惊讶。
“公子不知此间奥秘也。”张苍皱眉道,“天下初定,秦法尚未划一推行,山东郡县之土地买卖已经风行数年了。当此之时,天下民众不知大秦新政将如何推行田法,故失田之民不敢言自家无田,买田富豪则更是隐匿不报。其间因由在于两处:其一,秦法有定:无田之民为无业疲民,将被罚为各种苦役刑徒,是故失田之民不敢报;其二,买田富豪多报田产,则必然增加田赋,是故亦必然隐瞒。有此两因,天下黑幕成矣!”
“先生是说,买卖双方联手,对官维持原状?”扶苏骤然一惊。
“公子!……清楚民田流失?”张苍更见惊讶。
“略知一二。”扶苏肃然拱手,“先生可有良策?”
“难。”
“先生但说,难在何处?”
“难在纵有良策,亦难行之。”
“先生以为,扶苏不堪大事?”
“非也。”张苍思忖着字斟句酌道,“目下,山东民人业已生出了一个新词,名曰兼并。何谓兼并?富豪大族吞噬民田,如同春秋战国之大国吞并小国也。由此可见,土地兼并若放任自流,必将成为天下最大祸端。然则,若欲深彻根除兼并,目下又确实不是时机。”
“何以见得?”
“公子明察:若欲根除兼并,必得全力推行新田法,确保民户耕田不使流失。果真如此,又于‘民得买卖’之秦法相违。既要民得买卖,又要不使失田,此间如何衡平,需要时日揣摩探索,不能仓促如打仗。事有行法之难,此其一也。其二,天下初定,创制大事接踵而来,内忧外患俱待处置。当此之时,大动田产干戈,只怕各方都难以认同……”
扶苏默然了。张苍显然比他更清楚土地兼并之实情,否则不会如此忧心忡忡。张苍所说的两大难处,也确实切中要害。根除兼并之患,实在是一件需要从根本处着手的根本大事。不说别的,仅仅“民得买卖”这一条秦法,你便不能逾越。且不说它是商君之法。帝国君臣谁能许你轻易废除;更根本者,是交换市易已经成为民生经济之铁则,若取缔土地买卖,岂非又回到了夏商周三代的王土井田制去了?仅是这根除兼并本身之难,已经在当下很难有所作为了;更不说内忧外患诸般大事,父皇与元老重臣们始终瞪大眼睛盯着六国复辟,盯着匈奴外患,能许你大肆折腾一件并不如何急迫的事端?然则,这件事若搁置不提,扶苏也是无论如何不能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