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军只有七艘新式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德国海军公海舰队却拥有六艘新式战列舰,其中四艘还是领先世界的德意志级战列舰。英国海军在1910年完全处于下锋,至于数量庞大的前无畏级战列舰和其他类型战舰,英国海军仍占据绝对优势,这是英国人唯一的底气。(世界上只有英国坚持称新式战列舰为“无畏级”,其余国家都称其为“五岳级”)
即使将时间推到1911年,英国海军也会改变现如今尴尬的局面,届时1艘海王星级战列舰、2艘巨人级战列舰和两艘不倦级战列巡洋舰都将完工。要知道英国海军不可能将全部主力舰都集中在本土,遍布世界的航线还需要舰队保护,在南美、非洲、地中海、印度洋上的分舰队分薄了英国海军主力的数量。在远东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华国海军需要制衡,七艘新式主力舰中印度洋舰队两艘,地中海舰队两艘,本土附近只有三艘。英国海军处于绝对的不利态势。
英国陆军更加不堪,为了赢得海上军备竞赛,英国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海军和造船厂上,本土动员的陆军数量只有三个集团军,不到二十万人,而且装备不全,至关重要的坦克严重缺乏。一旦战争爆发,英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部队部署到法国、比利时等境内,更别说抵挡德国陆军的进攻。因此在1910年6月前,只能由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面对德国的兵锋。
由于华国空军在战争中的应用,各**方开始重视飞机这种新兴兵器,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仿制和制造。英国空军目前拥有仿制华国f01双翼战斗机的“决绝”型战斗机350架,轰炸机仅有35架,而且作战能力低下,空军部门甚至怀疑这种轰炸机在实战中能否发挥作用。
技术部门和工厂正在研发新一代战斗机和轰炸机,不过要拿出样品还得五个多月后,至于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至少还要一年时间。
好在协约国盟友的存在让英国人不至于太难堪,法国此时拥有新式战列舰三艘,新盟友意大利拥有新式战列舰两艘,他们的存在不但让地中海固若金汤,还可以让英国人从地中海抽调战舰、补充到本土舰队当中。
预计中的欧战主战场将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边境地区,因此法国人从1905年开始就加快了陆军扩充力度。战争爆发前法国已经动员陆军89个师91万人左右,大部分部署在法德边境地区。另外法**工厂为陆军准备了1200辆坦克,仅比德国陆军的1300辆少一点,但在火炮的数量上超过了德国陆军。从双方的军官素质和士兵素质、训练水平上看,双方差距并不明显,法国陆军同样自称是“世界第一”。
战时法国海军将协助英国人封锁北海,将德国公海舰队堵在军港内,并协同盟友海军保护地中海等重要航线安全。协约国完全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特别是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后,英法两国可以抽调大量战舰回到大西洋沿岸,以应对强大德国海军的挑战。
法国空军同样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战斗机450架,轰炸机100架,进入战时体制后,国内军工厂生产飞机的速度可以从每天五架提升到十架。只是法国与各国存在同样的毛病,那就是飞行员储备不足,训练水平相对较低。除了华国和美国之外,各国都没有成立飞行俱乐部一类的培训学校,包括德国在内。
最重要的是法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甚至超过工业人口,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产品一直出口欧洲其他国家,乡村很富裕。这说明法国工业并不发达,但同时真打起仗来的话,国民受战争波动也比较小,农民只要在田地里耕种就有吃有穿,不受用食物配给制的折磨,这也是原时空法国能坚持四年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农业比工业发达的国家是沙皇俄国,它号称是欧洲的粮仓,在1905年到1907年之间,俄国的农场和农民经历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低烈度革命,政治方面的原因、官员的**、地主的欺压等等造成了这三年俄罗斯农产品产量的降低,乌克兰粮仓减产尤其严重。尼古拉二世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继续向欧洲出口大量粮食,导致国内粮食供应不足,农奴吃不饱饭,进而又让农业受损。直到石油财富增加后,俄国才从华国进口了一大批粮食改善国内脆弱的农业状况,最终实现粮食供应平衡,并恢复了向欧洲出口。
俄国缺少的是枪炮,工业的落后导致它无法武装它的300万军队,俄罗斯一直用粮食和矿产来换武器。在1909年末,俄罗斯陆军装备的枪械和火炮只有一半左右是国内生产的,其余全部从英法等国进口,1250辆坦克中接近一半从法国进口,从华国进口的五百多辆卡车加装了钢板,充当装甲战车分配到各部队中。
尽管工业实力不足,但灰色牲口庞大的数量足以形成一股让人警惕的洪流。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共动员120万兵力,其中远东、蒙古、中亚地区共五十五万,为了防止华国的北上,俄国不得不抽调重兵囤积在亚洲境内。在欧洲方向,俄军拥有六个集团军的兵力可供使用,对德国、奥匈帝国形成兵力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大战中一国的潜力体现在多个方面,英国可以维持四年、八年的战争而不崩溃,根本在于其世界第一的战争潜力。非洲、美洲、亚洲的殖民地可以为英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只要后勤运输线没有被切断,英国人就可以长久的坚持下去,这是德国无法媲美的。
战争中英国可以从各殖民地组建部队,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组建的殖民地军队完全可以弥补大战造成的人力缺口。拿一个德国士兵换十个殖民地士兵,这样的战损比对英国非常有利,德国人经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
以其庞大的国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数量庞大的灰色牲口,俄罗斯拥有近乎英国一般的战争潜力,如果德国不能尽快打破僵局,将会在资源消耗中走向灭亡,不可避免的接受战败的结局。
萨拉热窝事件后政治角力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局势向着战争的方向快速迈进,终于在1910年1月17日,奥匈帝国宣布对塞尔维亚宣战,18日德意志帝国履行盟友的义务,向塞尔维亚宣战,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也同时向三国宣战。
第三百五十七章宣战
之后的国际外交界被相互宣战挤占频道,1月20日俄国向奥匈、德国、保加利亚宣战,21日法国向三国同盟宣战,同日英国向三国同盟宣战。他们选择了一种最直接解决分歧的方式——暴力,搅乱欧洲人脑浆的大战终于全面爆发,各国外交家终于不用费尽心思的勾心斗角,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给军人,语言的艺术失去作用,双方靠子弹大炮说话。
在欧洲,德国士兵和法国士兵的刺刀即将碰到一起,在亚太,局势似乎波澜不惊。从1906年起就剑拔弩张的华美两国经贸往来没有受到欧战的影响,大量的运输船照样来回与太平洋两岸,这两个国家似乎完全化身为生意人,虽然美国拥有世界第一的经济产值、华国拥有事实上世界第一的军事力量。
两国领导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矛盾终将有被激发的一天,战争不可避免,不过两国之间的战争一旦爆发就将是山崩地裂一般,不比欧战的规模小多少。
对于华国来说,在军事实力占优时发动战争,比等到美国工业实力完全转化为军事力量那一天再开战更有利。而且美国此时虽然是世界第一工业国,但地位并不高,他是欧洲国家的债务国,在金融上还受到以犹太财团为代表的欧洲集团的控制。
因此美国的打算就是通过欧战,向开战双方倾销商品,偿还债务,并最终摆脱欧洲集团的阴影。只是这样的打算是在1909年才被提出的,第27任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上台,共和党继续执掌白宫。
曾担任第一任菲律宾总督的塔夫脱总统对美国失去菲律宾心怀怨念,却也知道美国此时不易于华国进入战争状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国现有军力无法保证战胜华国,在1909年美国陆军向塔夫脱递交的报告中显示,陆军现有兵力不到十万人,而且装备落后、陈旧,迫击炮、大威力火炮、坦克、装甲车等在陆军中几乎看不到,士兵缺乏训练,军官数量较少。预备役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民警卫队和民兵根本没有接受几天军事训练,民众也缺乏参加战争的兴趣,大部分人还沉醉于本土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经济中,通过议会就可以看出,反对战争的声音占据主流。
不能开战的根本原因,是与华国开战取得的利益与付出的成本不成正比。美国的重心一直都在大西洋,世界的重心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地区只有无数贫瘠的岛屿,虽然美国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与欧洲比起来只能算零头。开战意味着与华国断绝经济往来,这对美国商人、财团、工人和部分政客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从成本上看美国将付出更多,对付华国需要更多的战舰、更大规模的陆军,武装这些军队的耗费能让议会发疯。作为美国总统,塔夫脱还要承担战争失利造成的被动,议会和民众将会把失利的怨恨发泄到他的头上。
因此当塔夫脱的幕僚提出缓和与华国之间紧张的关系,集中精力供应欧洲大战的消费时,塔夫脱立即答应,并派出外交官试探华国的反应。
幸运的是华国的回应非常令人满意,按照华国驻美国大使的说法,华国也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向俄罗斯和整个欧洲提供香烟、面包和大炮,能赚钱的机会不可错过。与其和美国关系紧张,不如联起手来瓜分欧洲市场,而且华国商人也不愿意放弃发财的机会。
政治体制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塔夫脱轻易相信华国人的说法,议会也兴致冲冲的驳回了美**方要求扩大军队规模和装备数量的申请,美国国内一片欢呼和平和发财的场景,甚至有议员提出和华国缔结和平条约,在其中划分两国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1910年1月25日,华国东海舰队母港舟山,海军司令吕海正在审阅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由总参谋部签发,经总统府审阅并批示后转交到吕海手中。看完后吕海命令档案员将文件封存,然后抬头看着远处停泊的战舰,不禁思绪万千。作为基因人的他似乎也多愁善感起来,华国海军终于完善起来,成熟的作战编队加上不间断的训练,让华国海军实力无比强大。就像一台电脑一般,无数数据从吕海脑中流转。
舟山军港经过八年连续不断的扩建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港之一,可以同时容纳上百艘万吨级战舰停泊。而此刻军港内也停泊着近四十艘战舰,它们密密麻麻的排列在码头上,如果这些战舰同时被毁,意味着华国海军将损失一半以上的力量。
当然,舟山军港也是世界上防御水平最高的港口之一,港口外岛屿星罗密布,厚重钢筋水泥组成的岸防炮台多达一百五十座,两百毫米口径以上的大型岸防炮二十一门,足以毁灭任何试图穿越航线的敌**舰。
军港左侧两个军用机场上驻扎着海军航空兵一个侦察机大队,两个战斗机中队和一个轰炸机中队,和海岸雷达一起为军港提供远程预警,并提供空中掩护。海军陆战队提供了两个团的兵力为军港提供陆地防御,并在极端的情况下抗击登陆的敌国士兵。
靠近经济发达地区使军港可以获得充足的补给,码头上油料管线交错纵横,一条铁路支线直接通到码头地区,便捷的公路网也能使物资通过卡车及时运送到港口。码头上先进的物资装卸设施可以让军舰接受补给的效率大大提升,港口附近的生活区和娱乐区可以让海军官兵们得到最大的放松。港口还有六座大型船坞,可以为远航归来的战舰提供整修,当战争时期战舰受损,这里还能提供一定的修补作业。
这里同时还是华国最大的潜艇基地,与水面战舰不同的是,潜艇部队并没有划分东海、南海等分舰队,而是成立专门的潜艇作战司令部,由其统一指挥,并在沿海的湛江、马尼拉、冲绳、大连、鹿儿岛等地设置潜艇部队分基地。
东海舰队的战舰值得军方在港口投入这么多的资源,以两艘航空母舰为作战核心的东海舰队,拥有“将军级”航空母舰两艘,分别是白起号、霍去病号;五岳级战列舰1艘华山号;“帝国级”战列巡洋舰两艘,分别是大秦号、大汉号;“南海级”巡洋舰10艘,“广州级”驱逐舰21艘。另外还有六艘大型补给舰,两艘万吨级医疗船,一艘通信船。
东海舰队分为两艘航母为核心的攻击分队和华山号战列舰为核心的打击分队,攻击分队还包括两艘航速极快的帝国级战列巡洋舰、7艘南海级巡洋舰和15艘广州级驱逐舰;打击分队主要负责取得制海权后的对地攻击,和保护攻击分队不受敌方战列舰的袭击。
华国逐渐成熟并规模迅速扩张的造船工业使新式战舰的下水在1908年达到高…潮,对于吕梁来说,对军队绝对的控制力、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明了,使他不用受到人为因素的阻挠,就可以决定海军的发展方向。
从一开始并不适合海战的南海级、广州级,到1907末和1908年下水的四艘将军级航空母舰,军方和造船厂只有听从命令的份。所以,在1907年12月10日第一艘航空母舰白起号下水,并在不久后被外界知晓后,这种战舰成为世界海军届的笑话,世人普遍认为华国海军除了两艘超级战列舰外没有更多的能力威胁自己,也许那两艘超级战舰和卖给德国的四艘战列舰就是他们从海底里捞出来的史前遗迹,他们根本不具备制造战列舰的能力,从这艘“航空母舰”就可以看出端倪。
将军级航空母舰拥有怪异的外形:宽阔的甲板,巨大的排水量,强劲的动力系统,超高的航速,但就是没有主力舰应该具备的厚重装甲和大口径舰炮,甚至最大口径的火炮只是12门127毫米火炮,用来打驱逐舰都显费劲。
当然,通过间谍门拍摄的照片,海军技术专家们可以看出这艘军舰的用途,它似乎是用来在海面上起降飞机的平台?也许,飞机在陆地战场上具有相对重要的作用,但面对航行在大海上的战列舰,面对厚重的装甲,飞机这种小玩具根本就是个笑话!
英国海军得到情报后,出于对华国的重视,曾命人按照照片,使用一艘货轮改装了一艘可以起降飞机的战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类型的战舰在海战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顶多可以充作海上侦察平台。
第三百五十八章航母编队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将军级航空母舰(原型埃塞克斯级)标准排水量27200吨,满载排水量34880吨,舰长79米,飞行甲板长13米。采用八台锅炉、四部齿轮传动式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5万轴马力,航速7节,燃料载量63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15节。
航空母舰最重要的是其舰载机,将军级可携带战机总数为103架,白起号的航空大队包括:1个战斗机中队37架,一个战斗轰炸机中队37架,1个俯冲轰炸机中队15架,一个鱼雷机中队15架。
将军级另外三艘在1908年相继下水,第三艘和第四艘分别是卫青号、张辽号,它们被交付南海舰队使用。造船厂里第五艘项羽号和第六艘赵云号正在建造之中,海军计划共生产这种主力舰队航母十二艘,在1911年前全部交付海军使用。
除了舰队航母,海军也向造船厂下达了“琉球级”护航航母和“台湾级”轻型航母的订单,不过在1909年之前华国造船厂被海军主力战舰的订单填满,护航航母的建造被排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