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王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衣王侯- 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使做好接收的准备就好了。”
  “多谢州牧成全,不过临来时,王妃倒是说过。如今朝廷正在用兵之时,钱粮上比较紧张,王府的地丁银,就全当兴王府输捐报效,就不要了。那禄米实在是没办法,王府里几千张嘴等着吃饭,粮食可是耽搁不得。哦,顺带说一句,我这次到乡下收租时,发现我安陆的良田都集中在城南,而那里地势又洼。眼下安陆雨水大,我看那堤坝有些不牢固了,万州牧是一方父母,这事还是关注一下比较好。”
  等人前脚出去,后脚,房间内一个茶杯摔在了地上,碎成了几十瓣。
  万同是个言而有信之人,答应补上的钱粮禄米,果然如期送了过来,王府的经济压力,已经得到了缓解。仪卫手里有了粮饷,训练上就更加卖力,而万同也确实开始组织人手,筹措资金,准备修缮那道大堤。
  除了兴王的产业外,本地名门望族的良田,也大多都在城的南部,一旦溃了堤,所有人都会受损失。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不管立场如何,肯定会团结合作,先把危机应付过去再说。
  张嗣宗在万嘉树被释放不久之后,也重新露了面,听说是衙门里筹措了一大笔款,把人赎了出来。好在张嗣宗并没有因此责怪官府的意思,反倒是自己还掏了一些银子,算是感谢各位乡绅救援之德。
  这种事虽然乡绅们出了钱,可是同样得到了太后娘家的感激,从这个角度看,这生意并不算亏损,只能算皆大欢喜。杨承祖这边,也并没有因为万嘉树的事,就受到官府如何的刁难。
  毕竟他现在住的是孙家的别院,而且孙交与他的关系,安陆很多人都知道,如果现在出手动他,与搞孙交没什么区别。万同不管如何愤怒,也要掂量清楚,他一个在任知州,对上冠带闲住的尚书,有没有胜算。
  不过杨承祖自己,显然是没考虑那许多,他现在的心思,已经不在怎么折腾万同上。他在盘算着另一件事,那就是:出名。
  他在滑县的名声已经大的不得了,可是由于这年头信息传播速度问题,在湖广,他的名声就没这么大。很多行商或许知道一些他的故事,但是也知道的不太细,至于普通乡民,就彻底的一无所知。而在大明朝,你的名声越大行事就越方便,所以他现在,也开始琢磨着如何在安陆这里积累一些名望了。
  再搞什么舍身护堤的事当然是不成,他不认为自己每次都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有人把自己从水里捞出来。而且这里的文风远比河南为盛,即使自己真的跳了,也最多算是一勇士,离名流差的远了。在这里要想出名,还是要从文字上想办法。
  考科举,参加诗会文会,乃至清楼里的斗诗夺佳人,都是出名的办法,可惜这些哪条也不适合他。他不管参加哪项,结果都是送脸下乡。思来想去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出名的办法:写书。
  明朝此时小说业并不算太发达,但是也已经开始起步,像是《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这样的故事书,已经在民间开始刊印发行。尤其如今不像国朝初立时管理严格,于书籍物上有许多要求,相反倒是开化的不像话。
  像是小说这种词话本子,连正德皇帝也是要看的,甚至因为宫里没有,就让内侍到街上去花高价购买。这种东西,别看皇帝也看,但是内容上,却并没有某个专门机构负责审阅,大家写的很随意。也正因为此明朝小说内容上大胆奔放远胜当世,那本水浒同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甚至于你在书里直接诽谤君父,也不用担心被拉出去砍头。而杨承祖别的不说,脑子里光装的故事就不知道有多少,在这个时代拿来写作,自然没什么问题。
  只是他自家事自家知,自己的书法如果拿出来,是会被笑掉大牙的,只好拉过如仙道:“如仙姐,这次怕是得要你劳动玉手,为我写上点字了。”
  如仙是清楼花魁,文字上受过专人教导,一般的秀才,书法的功力也未必及她。听杨承祖一说,她微笑道:“这倒是没什么,不过我要你多陪一个晚上给我。”结果她这表态没过了半日,李玉娥及月娥姐妹就羞答答的表示“奴家在家中,也是学过写字的,写出字来,也不难看。”
  这第一个故事写什么,倒是个问题,这小说不像时文。时文是给要考科举的举子们看的,话本小说,则是给认识字的行商,大宅门的妇人小姐消遣解闷的。这年头金戈铁马的东西不少,要写出来,也算有市场,可是要说想要一炮走红,似乎得想个新鲜题材。
  见几个佳人在那里执笔等候,杨承祖心思电转,琢磨着该用什么故事来打动人。忽然,他见到二姐玉娥一边握着笔,一边轻轻摸着自己的肚皮,回想往日两人的种种经历,灵光一闪
  “有了,咱们这第一个话本的名字,就叫做生死恋!没错,就是生死恋,又名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节烈全传。下面我说,你们来记,这一个本子,就要把名字打出去!”


第三百五十八章成名(一)

  人工誊写的速度,是不能和电脑打字机等相提并论的,所以这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也不过讲了两折,就只好停下。可是几个女子虽然放下了笔,谁也不肯离开,就连柳氏都过来,听自己儿子讲的这个故事。
  直等到听完之后,铁珊瑚、苗秀姑这干眼窝子浅的,已经忍不住流下泪来“好可怜的两个人,好端端的一对,怎么全都死了。”
  如仙早就练就了一副铁石心肠,慢说这故事是假的,就算是真的,只要能让自己男人成名,她也不介意亲手把人掐死。听完之后倒是拍掌道:
  “这个本子写的确实好,不知道要赚多少小姐、夫人的眼泪。那些秀才老爷们,看过了这些话本,不过随手一丢,而那些小姐夫人们,闲着没事干,可是会拿出来看了又看,哭了又哭的,保证她们会记住承祖弟弟的名字。”
  她甩甩手腕“不成,我得抓紧写,这个本子必须抓紧出。”
  安陆作为文风昌盛之地,识字率并不低,几个大宗族都兴办有社学,官府也有自己的官学。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读书人教人识字,在这里,书籍话本也格外好卖。
  初时拿到书坊里的稿子,不过是打着孙家加兴王府的旗号,没人敢不接这个活。可是等看了几页稿子之后,那书坊的老板就直接上门拜访“这个稿子,我们要了,价钱的事好商量。我们只求一件事,后面的稿子,我们也想要,咱们可以签一个长期的契约,谁也不能反悔。”
  绮香馆内,继薛妙妙之后新崛起的另一位红倌人苏若兮手中捧着那话本,好看的大眼睛里,蒙上了一层水雾。
  “这……这怎么说死就死了?我还当两人能有个好结果呢,怎么……怎么能这么写么。”
  一旁伺候她的丫头也道:“是啊,奴婢也说,这位写书的人,也忒狠毒了。居然把一对璧人都给害了,简直岂有此理。他们理当结成夫妇,罗公子高中状元,朱小姐得封诰命才对,怎么……怎么能这么胡乱写。听说这是兴王府里那位新来的仪卫正写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仪卫正?那不是个武官么,什么时候赳赳武夫,也能写的出如此动人的文字?”苏若兮咬了咬下嘴唇,忽然吩咐丫鬟道:“你去替我查一查,是不是真是那位仪正老爷写的。如果能弄准的话,你就替我捎个话给他。”
  她脸上微微一红“只要他肯改了这个结局,给罗公子和朱小姐一个好归宿,我便分文不取,侍奉他一个晚上。依我看,能写出这种结局的,定是平日里找不到女人,所以心里憋屈,看不得别人好的。我陪他一个晚上,让他心情舒畅些,就不要写这个东西害人流泪了。”
  丫鬟出去时间不长,等回来时,并没能扫听到什么有用的消息,反倒是手里多了个本子“那位仪正又出新做了,名为怒海孤舟记。说是一艘名为铁达尼的海船倾覆的故事,我就先买回来,给小姐饱饱眼福了。”
  孙家的内宅里,孙雪娘的两个嫂子手里捧着那本怒海孤舟记,眼眶还是红的。“汝若蹈海,吾必随之。真没想到,那位杨将军看着是个强壮的武夫,还怕雪娘嫁过去吃了亏,受了委屈,没想到,还是个才子呢。”
  “是啊,能写出这样话本的,必是个有才情的。依我说啊,似这等人物,就是不去科举,没有功名,也是个好相公。内宅里有些人乱嚼舌头,说什么这段姻缘是牛嚼牡丹,这回我看谁不闭嘴?”
  “就是,再说生的身子壮些也没什么不好,男人么,还是强壮些的好。”两个已婚的妇人一阵会心微笑,拿了本子给两个嫂子炫耀的孙雪娘,却是脸红着低下头去。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肯托人上门求亲?难道这种事还要女方先说么?真是个呆瓜。
  啪!话本被摔到地上,那位罗嬷嬷吓的跪倒在地,磕头道:“奴婢死罪,奴婢该死。要知道郡主不喜欢杨仪正写的这些东西,吓死奴婢,也不敢把这些拿到您的面前,坏了您的兴致。请郡主降下责罚。”
  “不干你的事。”长寿郡主摆了摆手“我只是气这混蛋,真的不懂好歹,难道铁万同是假的?如果不是我给他机会,让他到乡下收租子,他说不定就要被铁万同怀疑了。现在倒好,写出这个东西,居然交给屈山坊去印,难道我们王府的名下,就没有书坊么?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就这么飞了,你说我能不气?再说,看他写的是什么?这个陆氏有了未婚夫,却和画师李生有苟且,非但不口诛笔伐,反倒是大加褒扬,他就不怕被这合城的儒生相公们口诛笔伐么?不守妇道的女人,难道也是能这般抬举的?”
  说到这里,她似乎是触动了一些什么,后面的话就没说下去。过了半晌之后,她才道:“你去让陆炳跟他说一声,暂时先不要写东西了……等这段日子过去,我会亲自去和屈山坊的老板谈,他今后写的话本,都得从我们王府的书坊发。肥水,流不到外人的田里去。”
  时间之河以缓慢流逝,日子在风平浪静之中度过,杨承祖虽然接到陆炳的暗示后就没再推出新作,可即使这两个本子,也足以让他扬名立万。名声分很多种,诗文名动天下固然是一种,但是写的一手好唱本,也同样可以扬名。毕竟这个时代的名士大家,也会去写这种唱本,其传播力度和影响并不能小看。
  当那些夫人小姐们,不是拿着生死恋哭,就是拿着怒海孤舟记哭时,杨承祖的名字也就逐渐在安陆文人圈子之中传开。孙家对于这位未来门婿也有意的在造势,在他们的宣传下,杨承祖允文允武,文武双全的名气,也就越发的响亮。
  在这种情况下,中元节刚过不久,杨承祖就接到了一封邀请他参加阳春亭重阳诗会的请柬,亦或者,可以称为战书。
  也就在这边文人才子们,想着如何在诗会上打脸这王府仪正的同时,让我们放眼到更广阔的空间。江西起兵的宁王,在朝廷外四家军南下的大背景下,作战越发艰难,攻南京不克,而南昌复为南赣巡抚王守仁所攻,一日三警,军心动摇。
  这种北景下,为了分担自己这方面的压力,牵扯朝廷兵力,其接受麾下谋士建议,命镇国侯王金童为主帅,领兵五万抄掠湖广。战争的乌云,开始笼罩在湖广的上空,名为死亡与灾难的风,开始朝着安陆缓缓吹去。


第三百五十九章成名(二)

  宁王起兵之初,号称有兵十余万。后得了许多城池,不但通过这些城池的武库充足了铠甲刀枪,更是在所得之地实行扫丁之制。凡是宁王控制区域内成年男子,大多都被抓进部队里发给刀矛充当兵士。通过这种手段,宁王的部队飞速扩张,对外宣传已经改为雄兵百万,席卷东南。
  眼下虽然与朝廷的作战不利,顺德军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但是从宁王方面发布的数字看,其兵力有增无减,已经有雄兵一百五十万。这五万人马对于这么庞大的数字来说,只能算是一支偏师,并不能让宁王伤筋动骨,可是对于朝廷来说,就不能等闲视之。
  宁王的这次军事行动,一为抄掠湖广积粟以充军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牵扯朝廷兵力,使其不能再集中主力对江西用武。湖广为东南大军重要的军食来源,一旦失守或是糜烂,则全军的军粮供应都会出现问题,胜负之数,犹未可知。
  湖广原本的机动部队基本都被抽调出去,参加前线对顺德叛军的作战,本土守备兵力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以大明第一大行省的规模,能动员出来的兵力也不超过三万人。而且这些人马散居各地,分守城关要塞,对上五万大军,实在是有点难以支撑。
  且湖广境内有几十个长官司、宣抚司、宣慰司等土司机构,那些土人酋长平日里就自行其是,俨然国中之国。在这个时候,就更加要防范他们借机生变,响应宁藩,一时湖广官场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可是对于安陆而言,这种大战将至的感觉还没有反馈到普通百姓身上,至于文生俊秀,就更不以为然。毕竟前面有武昌挡着,想来叛军纵然胆子再大,也不敢绕武昌而取安陆,那不是舍本逐末么?眼下显然还是维护自己安陆才子的面子,打掉不知天高地厚的王府仪卫才是正理,其他的都不重要,这场诗会,不能停。
  杨承祖接到请柬时,他正在和陶仲文两人琢磨着写一部大部头的话本出来,名字就叫做《封神演义》。
  许仲琳这个时代还没有生出来,也就不存在他闺女出嫁没嫁妆的事,这书就没人知道。杨承祖的记忆力,也没逆天到可以把书默写出来的地步,可是至少知道大概情节,自己按照主干敷衍的本事,总是有的。
  陶仲文则作为领域专家,被他当做顾问来请教,于道门中的人和事,乃至一些典籍讲解,也就由他负责。眼下对于道门进行宣传吹捧的话本倒不是没有,比如吕洞宾斩蛟的故事,就已经有母本在流传。但问题是,封神演义是一部超级大的部头,按照杨承祖的说法怕不能写上几十万字,这就少见的很了。
  道门自有的典籍,并不适合讲解给普通的老百姓听,或者说,你讲了他未必有兴趣听。用这种话本的形式为道门做宣传,陶仲文自然是欢喜的不得了,于这事的热情很高。
  两人的交往,也是属于半地下状态,毕竟一个是武胆,一个是王府遇到大事必然要参考的神仙。如果都知道两人交情莫逆,那么两人怕是都很难得到信任。好在陶仲文跑惯了江湖,于如何保密上很有心得,倒是没被人抓住什么根脚。
  等看到那请柬时,陶仲文摇头笑道:“杨老弟,你的麻烦怕是就要来了。文人相轻,这安陆的才子,怕是要找你麻烦了。怎么样,你要不要先找家里的女眷为你做几首诗词备着,免得到时候出了丑?”
  他对于杨承祖的学问是有个根底的,知道在这种文会上,他就是个送脸的命。只是他很奇怪,以他这种才学水平,是怎么写出这么多话本的?当然,这种话没法问,只能另找个方式提醒他。眼下两人毕竟是一个阵营的,杨承祖有了声望,如果在诗会上被打掉,前功尽弃,自己又有什么好处?
  这种邀请也是没法推辞的,既然你写了话本,以文人自居,那有些邀请及应酬,就是推不开避不了的。即使是王妃那边,对于这事也只会支持,不会有什么反对。
  他倒是知道,杨承祖家眷中,有一个是清楼花魁出身,想来是能写诗的。再有,他与孙家小姐那事,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