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妻策,倾城花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妻策,倾城花嫁- 第2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雍王府的事繁琐沉重,温彩已经够累了,怎好因为娘家的事再劳力劳神。
  族长一回北府,把温彩的意思与众人说了,一时间北府的院子里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温彩依在慕容恒怀里,轻声把自己在安然阁说的事与他说了。
  慕容恒微微蹙眉:“你还管她们婚嫁不成?”
  “你们没瞧太太们的意思,那分明就是要我帮忙,助她们的女儿嫁个好人家。你以为我不想拒绝么?可族里人的性子,我太了解了。我祖母何等精明能干的人,在他们面前也服软不少,可是想着二叔、想着哥哥也都是姓温的,若是开罪了他们,万一他们在背后使些什么手段,一样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如此反而会牵累二叔、哥哥。他们有时候为了做成什么事,是会使出逼人法子的,我可不想他们逼着二叔或哥哥来找我做这事,不如先应下。就如二叔说的,象征性的介绍几个,让他们知难而退。”
  她有退让,却也会用自己的心思。
  慕容恒宠溺地轻叹一声“你呀”,搂住她的腰身,低头轻吻,“你手头的苞米、木棉花种子可金贵得很,怕是用不了几日,就会有人上门来求。”
  “不是农局的官员来么?”
  “父皇流露出要大力推广种植的意思,他们还能闲着,谁先种上,就能大赚一笔,光是卖种子就能发财。”
  这一点,还真被慕容恒给猜中了。
  此
  刻,在雍王府的迎宾殿内,已有几位官员在那儿候着了。
  虽然他们知道今儿雍王要陪王妃回娘家,可想着吃顿午饭就会回来,一过晌午饭就陆登门拜门,虽被管家告知雍王夫妇不在,可他们还是耐着性子等着。
  车辇刚进二门,管家就禀报了此事。
  夫妻俩相视而笑。
  温彩道:“他们来得可真快?”
  “这可是他们建立政绩,赚大钱的机会,求名求钱都不容他们放过这大好的机会,要是晚了,这机会被别人得了去,他们还不得哭死。”
  温彩吃吃笑了起来。
  迎宾殿,几位官员起身见礼。
  “微臣拜见雍王殿下,见过雍王妃!”
  “免礼!”慕容恒广袖一挥,笑微微地示意众人落座。
  温彩在他身侧坐下,仪态端方,贵气逼人。
  农局官员抱拳道:“雍王妃,臣等几位工部官员是前来向雍王妃学习木棉花、苞米的种植技术,再领取种子的。”
  温彩对一侧的双双道:“把沙虫儿唤来,一会儿由他带着几位大人去我的陪嫁庄子。”
  双双应声“是”。
  温彩指了指茶点,笑微微地道:“各位大人请!”顿了一下,又道:“现下正是育种苞米的好时节,你们去看看营养团育种法也好。再过半月就过了好时节,你们学过之后也好带着百姓们开始育种。”
  一屋子的大人纷纷起身,跟着沙虫儿去了石桥镇的庄子上。
  庄头一见:我的个天,这些都是朝廷官员,是来跟学种苞米、木棉花的,哪家的庄头有他这等风光的。在皇帝那儿挂上了名号,就连朝廷官员也要拜师跟他学习!他这个庄头当得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庄头很是热心,挽着衣袖、裤腿,穿着草鞋,领着几位大人到了田间地头,庄子上的百姓正在育种苞米,在地中有一块空地,地上的泥土湿润的,上头依稀还能看到大粪的影子,泥土也散放着一股粪臭味,几个农妇、农夫正在用手捏团,地上铺了一层草木灰,他们把拳头大小的泥团放在草木灰上,一排排地,然后用手背敲平,再将精挑过的苞米种子按在泥团上,每枚泥团都按上两粒或三粒种子。
  有官员抓了一把种子:“怎有一股子味道?”
  庄头道:“这是包衣过的苞米种子,包衣过后能保证出苗率,还能保证苞米苗更为壮实。这些泥团,我们称为营养团,这法子还是雍王妃想出来的。
  今年我庄子上种了二百亩的早苞米,是为了给百货行供货的,那二百亩是作蔬菜供货卖给百货行的,现在已经长得有一筷子长了,到时候会比这些苞米早一个多月成熟上市,大概端午节后就能吃嫩苞米。”
  官员不解地问:“何为包衣,何为营养团?”
  庄头又耐心地讲解起来,还带着他们去看了那二百亩早苞米,全都是插种在麦田里的,风一吹过,麦浪翻滚,就能看到麦田里一行行长得有筷子高的苞米苗。
  官员惊道:“这些苞米长得可真好,高矮粗壮一般无二。”
  庄头道:“这就是营养团种植法的重要。营养团能保证苞米苗出苗齐整,待苞米苗在育苗圃里长出二叶一心时,便要移栽到麦田里。”他很有经验地道,“麦子成熟收割后,原来的地方便可以翻土种上别的东西,或种蔬菜,或种薯蓣大豆等,总之你根据季节来种,这地上一年四季都能不落空。”
  这是套种啊!
  官员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种植方法,以前他们见过的水地种稻谷,旱地种麦子,照着这位庄头的介绍,这地里可以变着花样地种上好几茬,若大燕各地的百姓都这样种,天下岂有吃不完的粮食,百姓们也不用再饿肚子了。
  农局的官员只觉热血腾沸,到了这里,见到的都是新鲜花样儿,前所未见的,有官员早前也种庄稼,此刻学着农夫们的模样,坐在矮杌上捏营养团,又与农夫们闲话起家常来。
  “麦地套种苞米,这一亩能收多少麦子,又能收多少苞米啊?”
  农夫们一一答了。
  官员一听,天啦,这不是比前单一地种一样多收了八成的粮食,以这样算下来,一个四口之家的百姓,光是二亩的口粮就够了,这可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农夫们甚至能准备地回答出,一亩地需要多少枚营养团,多少棵种子,满种多少,套种多少,竟说得清清楚楚。
  官员们更是震撼了,这些农夫不像是寻常的人啊。
  有官员问道:“我看你们几个年纪不大,怎的如此精通?”
  那几个农夫笑了笑,其中一人道:“我们是柳树镇的人,原读过几年书,后来畅园那边收学徒,专授如何种植庄稼,侍弄果蔬等物,我们就报了名。在畅园学过侍弄果蔬,特意跟着师父来这里学习如何种苞米、种木棉。”
  柳树镇、畅园……
  当这些字眼飘入几人耳里,总觉得这事还有另
  一层意思,到底是什么被他们给忽视了。
  “畅园还能学如何侍弄果蔬?”
  “当然,这两年我们可学了不少东西,学着如何让杏树上结出好吃的李子,学如何让苹果长得更大更甜,我们柳树镇种植果树的百姓家都请我们去帮忙嫁接果树呢……嘿嘿,翻了年我们不忙,又才得了机会来此学习。”
  官员们为了学习,便在庄子上住下了,有几个官员次日一大早便下地与农夫一般劳作。
  清晨的阳光照在带着露珠的麦苗上,众人只觉连空气都醉人了,远处的水地里长着一片片的油菜花,金灿灿地惹人注目,近处的旱地是一片碧绿的麦田。
  农夫道:“这里的庄头是个侍弄庄稼的好手,油菜收了之后便要种水稻。水地每年也要种两茬。”他顿了一下,“大东家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说要让我们柳树镇的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还免费教我们种庄嫁、果蔬的技术,学得好了,还给我们奖励,我们镇子里来学习的年轻后生、姑娘媳妇就有不少。
  去年我们家的苹果结得又大长又甜,卖了三十二两银子,去年冬天家里就盖了气派的瓦房。爹娘、哥哥让我用心学,学会了好带着我全村人也跟着过好日子。我现在可是我们村里最受敬重的人哩!
  我们家世代耕种,还是第一次让村人像敬重秀才一样的看我哩。”
  他说到得意处,眉飞色舞,看着眼前的庄稼,仿佛看到的都是心血与成果。
  官员们似想到了什么,只是一闪即过,有人抓住了,有人却没有抓住。

☆、第255章 说畅园

  难道雍王妃一早就开始在做这些事,否则这几个年轻的农夫不可能已经学得了嫁接果树的技术,现在又学会如何侍弄庄稼,一个懂得这些的少年,一旦回村,就会带动一个村子。
  雍王妃是女子,可她做的事,却是能让百姓切切实获益的大事瞻。
  官员们有人面露敬重之色。
  有人问:“大东家是谁?”
  “我不知道,只听说这庄子和畅园是一个大东家。大家都这么叫,听说他是一个大好人,读书人说这是心怀天下的人,可我们百姓只知道,谁让我们吃饱穿暖她就是大好人。”
  这庄子不是雍王妃的么?
  如此说来,那畅园岂不也是雍王妃的。
  众人正议论说话时,便见到田间过来了一群,约有七八十人之多,空气里似有什么不一样了。
  有官员惊呼:“是太子殿下!”
  “是皇上!是皇上来了!溽”
  皇帝今儿免了早朝,挑了各部的重臣来到了石桥镇,又让太子慕容恪与慕容恒随行,目的就是来温彩的陪嫁庄子一探究竟。
  庄头换了干劲的衣裳,正殷切地介绍着庄稼上的事儿:“皇上请看,这是我们种的早苞米。端午节前就能成熟,那时节是嫩苞米,整穗煮熟食用又甜又香。”
  有懂农事的官员称赞道:“这苞米侍弄得好,长得高矮粗壮一般模样。”
  庄头又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营养团种植法,领着皇帝官员去了苗圃,看着农夫、农妇正在忙碌。
  有官员道:“为何在上头铺稻草?”
  “这样可以确保种子的温度、湿度,可以让苞米早些出苗,正因为是营养团种植法,苞米才出苗齐整,粗细匀称,废苗和弱苗减少……”
  庄头口才不错,说得也是头头是道。
  慕容恪扭头问慕容恒:“这庄头不是寻常农夫吧?”
  慕容恒浅笑道:“听说早前原是个秀才,屡考不中,回家务农,家里也没甚田地供他耕种,被彩彩给弄来做了庄头。彩彩说,她九岁时他就跟着她了,在侍弄庄嫁上倒是个能手。”
  这石桥镇的良田庄子,原就是温彩自个儿置下的,早前统共有五百亩,后来又买了附近的良田,如今这里有二千亩之多,全交给庄头打点。
  李成炳摇头晃脑地道:“行行出状元,这庄头算是侍弄庄嫁的状元了。”
  皇帝眯着眼睛打量庄头,这庄头中等个头,皮肤略黑,眉眼端方,长着一张国字脸,给人一种沉稳、踏实之感。
  走了一程,有官员发现麦田套种着叫不出名的菜蔬,他们以前谁也不曾见过,一个个盯着那儿瞧。
  庄头道:“这叫儿菜,是我们大东家从海外引来的菜蔬品种。可腌制,可炒食,若腌制成小菜入坛,数年不坏。”
  有人惊呼一声:“数年不坏……”
  岂不是说可以吃上好几年,若是收成好时储放着,待到灾荒时用来食用度日,那百姓还愁没吃的?
  “当初小的接手这处庄子时,大东家就曾与小的说过,小的除了种植新式作物外,还得研究一些储存法。这些年下来,小的确有些经验、心得。比如这薯蓣,其他百姓吃到次年三四月就坏了,但我家的地窖和储存法子能将薯蓣保存到次年新薯蓣入窖还是好的,到那时老薯蓣口感不好,就剁了喂猪。”
  有官员问道:“庄头,你家是给百货行供薯蓣的吧?”
  庄头微愣,答道:“不仅我们庄子供一部分薯蓣,还供一些菜蔬。”
  皇帝双手负后,心里想的是:若是天下的百姓,都能如这庄子上一样侍弄庄稼,每年种上几茬,得多收多少粮食,百姓又何愁没有饭吃。
  “庄头,朕今儿就在你的庄子上用膳,不光是朕,这些大臣也在这里用,你看着预备膳食,把你庄子上的东西都做出来。”
  庄头受宠若惊,久久回不过神。
  大总管道:“还不快去张罗!”
  “是!小的这就吩咐内子,让她带了妇人们预备午膳。”
  庄头娘子一听,惊道:“皇上要在这里用膳。”
  “他亲口说的,还说那些大臣也要在这里吃,你赶紧预备,把我们庄子上种的菜蔬,养的鸡鸭都做上一些。”
  “这些是家常菜,皇帝可是吃山珍海味的,他能吃得惯?”
  “你们照着做就是,这原是乡下山野,就算味道差些,难不成你们还想与宫里的御厨比,快去忙活,先预备一百多人的吃食,窝窝头也蒸上几锅,万一米饭不够还有窝窝头可吃。”
  庄头娘子得了令,飞野似地去召集庄子上的妇人们过来帮忙,一时间便有十几个妇人聚在庄子上最大的院子里忙碌开来。
  庄头知道温彩是个出手阔绰的,素来奖罚分明,她的罚不是打人,而是直接扣你的月例银子,这对于他们来说,比挨打还更甚,但却甘愿受到适当的处罚。
  tang一会儿宰猪的,杀鸡宰鸭的便忙碌开了。
  慕容恒又唤了两个侍卫过去帮忙。
  近了晌午时分,皇帝领着同来的群臣进了屋。
  一进院子,就看到屋下挂着成族的苞米,金灿灿的,又挂有辫结起来的大蒜、辣椒,红通通的煞是喜人,充斥着别样的农家丰收气息。
  还有没回过神的官员惊道:“真的是种植苞米成功了,你看那么多苞米,这都多少啊?”
  皇帝心情大好,手臂一抬,朗声道:“若我天下百姓家家都有吃之不完的粮食,何愁不国富民强。”
  几个年轻农妇进屋,手里提着铜壶,又抱着一撂撂的粗瓷小碗。
  大总管蹙着眉头:就拿这种碗给皇帝泡茶?伸手阻止,皇帝道:“无碍,走了许久,还真口渴了。”
  妇人搁了一只碗,手头的妇人便拿着一个瓷罐,用小木匙盛了茶叶在碗里,另一个就往碗里注滚水。
  一个妇人笑道:“乡下人家,没什么好茶,这些都是上回赶集上买了茶叶。”
  皇帝都不嫌,官员们自然更不敢说。
  今儿皇帝是心血来潮,对温彩的庄子好奇得紧,早朝时叫了几个重臣,又拉了太子、慕容恒就过来了,温彩不晓此事,便是庄头等人也没猜到。
  皇帝自我感觉好,很少出宫,而今出来,连空气和心情都不一样了。
  多少年来,他一直觉得自己未甚功绩,可现在也许史官也会记上他一笔:大兴农事,让百姓丰衣足食。光这一点,是多少帝王都做不到的啊。
  皇帝捧了碗,吹了吹,小呷一口,茶叶虽普通,可耐不住乡下的水好喝,喝到口里感觉还不错。
  又有几个妇人进来,盘子里放着红通通的大苹果。
  妇人笑道:“这是柳树镇过来拜师的后生送的大苹果,说是自家树上结的,各位也请尝尝。”
  官员歪头看着,很少见到这么大的苹果啊,红得好看,只不知道吃起来如何。
  大总管取了一个,拿了小刀削皮,然后又花成小块,又令妇人取了牙签,皇帝优雅地吃了一块:“这苹果不错。”
  官员们听他一说,也抓了苹果啃,一个个啃得丝毫没有仪态,又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晌午时,一桌桌的家常菜就上桌了。
  庄子上养的鸡鸭,或清炖的,或红烧的,又宰了庄子上一头肥猪,做了回头肉、红烧肉,便大钵的盛,大碗的装。
  皇帝与太子、慕容恒坐在一桌,乍一看没什么新鲜的,可吃到嘴里,却有以常没有滋味,仿佛连食物都带了一股子的乡土气息,让人觉得亲近。
  饭饱之后,皇帝又在庄子上四下转了一圈,整个庄子除了农居,就没有空着的地儿,就连小路两边不是种着蒜苗、香葱,便是种着几棵小菜苗,对乡下人来寸土皆粮,每个闲置的地方都不落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