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墙- 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谢曹太守解答。”顾徽对曹性道了声谢,随即又对吕布说道:“主公,陆家三个最有希望的人一同来了庐江,必不仅仅只是为了祭祖,主公千万不要因为陆议年幼就心生轻视。”

听完顾徽的话,吕布对陆议这个少年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二岁,自己那个时候似乎才刚刚投身军伍,没想到这小子已经开始管理诺大的一个家族。

“那个陆议现在哪里?”吕布问曹性道。

“听人说已经回到了陆家老宅,过两天就回开始祭祖。主公若是想见那陆议,属下这就命人去请。”

“不必了,我亲自去。子叹随我一道?”

“固所愿。”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而所谓的第一印象,说白了其实就是顺不顺眼的问题。看你顺眼,缺点也是优点,看你不顺眼,优点也会变成缺点。

吕布对陆议的第一印象很好,对于陆议这种小小年纪就必须承担起一个家族重任的孩子,吕布原本有一子,是正妻所出,但在吕布率部脱离袁绍的时候,被袁绍的追兵所杀。如果落到现在,年纪与陆议相仿。看到陆议,吕布就下意识的将自己的独子与眼前的陆议进行了一番比较,而说话的口气,也就如同一名长辈在考校一名晚辈。

在见到吕布之前,陆议也曾对吕布进行过一番调查,但在见到吕布以后,陆议却发现与自己从情报中所了解到的吕布截然不同。吕布的问话与其说是当权者对下属的盘问,倒不如说是一名长辈对晚辈的询问。

自从离开庐江,独自承担起陆家这副重担以后,陆议已经很久没有得到来自长辈的关怀了。身为陆家家主,陆议也不许自己在人前表现出软弱的一面。没办法,这都是被逼的,哪怕是在与顾家来往的时候,陆议表现的也很自信,为的就是不叫外人觉得陆家有机可趁。

庐江被破,陆家损失惨重,族中大量精英的损失让原本属于望族的陆家人才凋零,早也不是昔日强大的望族。孙策过江之后,陆议也曾经考虑过为了陆家的延续向仇人低头,可当他得知吕布拿下庐江后公开祭拜了祖父陆康,这心思不由就活动了,再接着就是顾家离开了江东,为陆议打开了另一条思路。

天下之大,何必一定要在孙策治下苟延残喘。陆家在吴郡只剩下一些田产,当初返回吴郡,若不是顾家在一旁照拂,陆家不一定还会存在到现在。如今既然顾家已经不在,陆家为什么不能效仿?

这次过江来庐江,陆议除了祭拜祖父陆康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看看吕布是否是值得自己投效之人。现在看来,似乎还不错,至少眼下的吕布表现的礼贤下士,并不像传闻中所说的那样,是个只知杀戮的武夫。

来庐江已经有段时间,换了统治者的庐江百姓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除了换了个收缴税赋的人外,吕布军的军纪还是很不错的。买东西给钱,没有强抢民女,更没有一言不合就杀人。

唯一叫陆议感到不解的,就是一直到送吕布出门,吕布也没有对自己提出招揽。陆议不相信吕布会不清楚招揽到自己会对他有什么帮助,可他偏偏就是没有提。

顾陆两家世代交好,顾徽留在了陆府,当用罢了晚饭,宾主闲聊的时候,陆议忍不住向顾徽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呵呵呵……伯言还是定力不足啊,不过也不错了,能够忍到现在才问。”顾徽笑着对陆议说道。

“子叹兄莫要笑了,还请为陆伯言解惑。”陆议也不生气,与顾徽在吴郡时就认识,虽不是相交多年,但关系还算不错。

“主公不开口招揽,不是看不上你,而是你陆伯言的年纪。”

“只是因为这个?”

“你陆伯言年方十二,就算主公有心招揽,可你准备让主公如何安排你?十二岁,正是进学的时候,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算安排你职务,你准备如何服众?毕竟你的年纪摆在那里,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就算给你安排事情,如何让你的部属服气就是一个问题。”

“而且主公也不想做那拔苗助长之举。”

“真是这样?看来我是问错人了,吕镇东是子叹的主公,子叹说话肯定会向着吕镇东。”陆议故意说道。

“伯言这话可就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你看看这是什么?”顾徽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把字据,一张张摆在陆议的面前说道:“这些是你祖父在庐江担任太守时期陆家的田产地契,有一些已经被人所占,主公出钱将那些重新购买。这次来看你,来前主公将这些交给我,让我选择合适的时候还给你陆家。伯言,难道这些还不能代表我家主公对你陆家的诚意?”

陆议一言不发,心中激动不已,不是因为顾徽手里的那些田产地契,而是对吕布的大手笔感到震惊。就如顾徽所言,吕布所表现出的诚意不可谓不重,自己必须要有所表示。沉默了片刻,陆议看着顾徽说道:“我这就写信让尚在吴郡的族人过江来庐江定居。”

“这还不够。”顾徽微微摇头,看向陆议说道:“伯言,你年岁尚幼,暂时不宜出仕,但你陆家并不是没有适合出仕之人。”

陆议明白顾徽的意思,因为庐江被破,陆家精英尽丧,新的一代尚未长成,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而顾徽的意思就是让陆议派几个陆家人在吕布帐下效命,不需要有多大的能力,所需要的只是表明陆家的态度,为陆家子弟日后出仕铺路。

陆家子弟的出仕让吕布在庐江的统治更加稳固。不过一家欢喜一家愁,吕布高兴了,身在江东的孙策就不太高兴了。顾陆两家的离开虽然让孙策在攻伐吴郡的时候难度降低了不少,可在世家大族间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江东世家林立,最有名望的顾陆两家都是因为孙策而离开了江东,孙策的名声能好才怪。而且顾陆两家的离开也给江东世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惹不起躲得起,大爷就是不伺候你!

江东世家纷纷外逃,带走了大量的人才,等孙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后悔莫及。好在周瑜给他带回了一点好消息,游说成功名士张昭张,稍微减少了孙策快要爆表的怒气槽。

为了挽留人才,周瑜劝说孙策改变对江东世族的态度,可惜孙策却没有听从。这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也是一个固执透顶的人,哪怕是结拜兄弟周瑜相劝,孙策在对待江东世族的态度上,依然固我。

顺昌逆亡!

在孙策的高压下,江东世族分裂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学着顾陆两家远走江东,还有一部分以朱家为首,选择了低头。而有了朱家作为表率,江东世族对孙家的抵制逐渐减少,而此时的孙策,已经开始谋划江东的最后一个地方势力,盘踞会稽的王朗。

其实按照孙策的脾气,他是很想调头先去找挖他墙角的吕布算账的。别人畏惧吕布的勇武,可孙策却是一点都不怕,相反的,孙策还有点跃跃欲试。可周瑜为了说服孙策,竟然把孙策的老娘给请出来了。孙策是个大孝子,在旁人面前如同猛虎,在老娘面前却温顺的如同一只小猫。对于老娘的话,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当然事后好几天没给周瑜好脸色是必然,但不管吕布,先收拾王朗的计划还是就此决定下来。

得知孙策来攻,会稽太守王朗连同逃到会稽的严白虎、严兴叔侄一起出兵来战,结果可想而知,严白虎叔侄被杀,王朗带着数百残兵仓皇逃回会稽。只是等跑到会稽城下的时候,会稽城已经易主,周瑜站在城头恭候多时。

逃无可逃的王朗只能选择投降。捉了王朗的周瑜也没有难为王朗,将王朗连同不愿归降孙策的华歆一起放走,被放走的二人没在会稽多做逗留,如同丧家之犬一般离开,至于去哪,这就不是周瑜需要关心的事情了,他必须想办法暂时打消孙策立刻兴兵去找吕布麻烦的念头。

可孙策一旦冲动起来就如同一头蛮牛,听不进劝,而吴国太已经请过一次,不能一有事就请老太出马,这样未免显得自己这帮人太无能了一点。

也就在周瑜对如何劝说孙策感到头疼的时候,孙策来到了会稽,一见周瑜立刻叫道:“公瑾,公瑾,我有事要跟你说。”

“来了……”周瑜心中暗道,同时也下定决心,今日无论如何不能答应孙策出兵攻打吕布的提议。

“什么事啊伯符?这江东虽说刚刚平定,但反抗我们的人依然不再少数,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梳理江东,将江东变成我们的江东。而且战士们连日征战,也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实在不宜对外动兵。”周瑜不等孙策开口,先把出兵的路给堵死了。

孙策听到周瑜的话后不由一愣,随即笑道:“放心吧公瑾,我不是找你商量出兵的事情。我听说有两个美人长得花容月貌,正好咱哥俩一人一个。”

周瑜:“……”

。。。

第153章刘备入青州

如果不是打不过孙策,周瑜真想狠揍孙策一顿出气。眼下江东初定,正是所有人同心协力重建江东的时候,在这个节骨眼上孙策要去找美人,还想拉着自己一起去,真不知道他是心宽还是缺心眼。

尤其是在孙策说出那两个美人家住庐江皖县的时候,周瑜立刻就看穿了孙策的真实意图。看美人是假,刺探吕布军情是真。可如今的孙策已经今非昔比,他如今是江东之主,不是以前那个将不过数员,兵不过数千的小诸侯,不可以再如过去那样以身犯险。可以说现在孙策的个人生死,已经不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牵扯到无数将身家性命压在孙策身上的人。

“伯符,刺探军情这种小事交由军中斥候去做就是了,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去做。”周瑜语重心长的对孙策说道。

孙策丝毫没有被看破心思的尴尬,闻言打了个哈哈,笑着对周瑜说道:“公瑾,难道你就不想看看那吕布到底有何德能,竟然可以如此顺利的接手了袁术的势力。”

“反正迟早会碰上,我不着急现在。眼下我们最要紧的是将江东彻底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伯符,我们攻取江东太急,留下了太多的手尾,现在不抓紧时间清理,等到以后必成大患。你我活着还好,可一旦我们出了意外,灾难就必将由我们的亲属承担。”

“哪有你说的那么邪乎?”孙策表示不信。

“伯符,你我相识到现在,我可有事骗过你?”

“呃……没有。”

“既如此,伯符为何不肯再信我一回?”

“……好吧,好吧,别瞪眼了,我信你就是了。那你倒是说说,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驭下之道,说白了就是恩威并施,先前威咱们已经立过来了,接下来就该施恩了。”

“……你是要我向那些望族低头?”孙策皱眉问道。

周瑜闻言摇了摇头,“不是低头,而是不能再一味的强硬。伯符,难道你到现在还没意识到顾陆两家的离开,其实与你有极大的关系吗?正是顾陆两家的离开,才让江东望族迟迟不肯归心。伯符,我们要谋夺天下,如果后方不稳,又谈何谋夺天下。”

听了周瑜的劝,孙策没有再嘴硬。的确就如周瑜所说,江东虽然被打了下来,如今已经姓孙,可实际上许多地方并不买孙家的帐,不敢明着反抗,可阳奉阴违之事屡见不鲜。孙策不可能因为对方办事不利就砍人脑袋,那样下去谁也不敢继续为孙策做事。

不过孙策已经强硬惯了,保持沉默已经是他能做出的极限,至于如何对江东望族怀柔,就只能靠周瑜、张昭一类文臣来办,孙策除了处理一些需要他同意的政事外,大多数空闲的时间也就是待在军营里练兵了。

吕布的横插一脚让孙家在武将方面的收成大打折扣,历史上原本会投效孙家的蒋钦、陈武、徐盛、邓当等水贼没有投靠孙策,而是投靠了吕布,而吕布也没有因为这些人水贼的身份而看轻他们,将其任命为水军大将,组建属于庐江的水军。因为原本就是在水上讨生活,所以并不需要多加操练,只要保证补给,吕布的水军虽然进取不足,但自保却是没有丝毫的问题。不过眼下叫吕布感到为难的,是水军缺乏一个可以统帅水军的人,缺少了这么一个人,吕布的水军就只能是二流水军,想要与江夏黄祖或者孙家水军抗衡,往往输多胜少。

也就在吕布头疼从何处寻找属于自己的水军都督的时候,河北的公孙瓒也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背叛。

自界桥一战,公孙瓒手下白马义从被吕布率部击溃以后,公孙瓒的胆气就大不如前,与袁绍之间的战斗输多胜少,而公孙瓒也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进取心,变得贪图享乐,只知自保。

尤其是想要拥立幽州牧刘虞为新帝遭到刘虞严词拒绝以后,公孙瓒更是趁天子特使段训来幽州加封自己的时候拿下刘虞,逼迫段训斩了刘虞,这让公孙瓒更是尽失人心。昔日的谋臣猛将纷纷离公孙瓒而去,而公孙瓒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变得更加睚眦必报。

当袁绍再次派兵来战的时候,公孙瓒终于尝到了平日积攒下的恶果。被他最为信任的刘备在战事正急时率部离他而去,公孙瓒因此大败,退守易京。

公孙瓒自问待刘备不薄,刘备今时今日的地位皆是自己所赐。想当年,刘备走投无路之时,是公孙瓒对刘备伸出了援手,却没想到刘备竟然会选择在自己与袁绍激战正酣的时候突然从背后给了自己一刀。

公孙瓒没有去想刘备为何会在这时背叛自己,只是记住了自己当年对刘备的恩德,在公孙瓒的眼里,刘备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连带着的,公孙瓒也开始对身边的人不再完全信任,哪怕是当年舍了刘福转投到他门下的成才,也成了公孙瓒怀疑的对象。

要说成才这些年没有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这是不可能的。想想如今自己的地位,再想想那些没有离开刘福,如今在刘福身边担任要职的儿时同伴,成才就感到后悔不已。只是有些错误不是说后悔就可以挽回的,即便成才有心回去,也没那个脸回去面对昔日的玩伴。

公孙瓒远没有兑现当初对成才的承诺,在实力壮大以后,成才只是作为公孙瓒的亲卫队长,一直担任到现在,至于领军主将,公孙瓒另选他人。成才一开始也不满过,抱怨过,可光是不满抱怨改变不了丝毫现实,久而久之,成才也就死心了,安心担任着公孙瓒的亲卫队长,直到被公孙瓒怀疑,成才终于爆发了。

自己跟随公孙瓒已经不下十个年头,这么久的朝夕相处,依然让公孙瓒不能完全信任自己,这实在是叫人心寒,早知这样,当初自己又何必舍弃刘福转投公孙瓒。昔日积攒下的对公孙瓒的不满终于在此时爆发,成才对公孙瓒已经心灰意冷,不想继续留在公孙瓒身边。

拼着脸面不要,成才想要前往张掖。如今自己的老父依然健在,并且身体还算硬朗,成才也不想着什么建功立业,只想回到老父身边尽尽作为儿女的责任。只是就这么回去,未免太难看了一些。

公孙瓒得知成才求见,破例见了成才一面。自打退袁绍这次的进宫以后,公孙瓒就命人在易京筑起了城塞,自己躲在城塞中不见外人,平日里有事也是让城塞中的妇人转达,今日能够见成才一面,也算是给成才这个多年陪伴身边的人一个面子。不过成才丝毫不觉得有面子,反而觉得公孙瓒这人离败亡已经不远。

见到了公孙瓒,成才没有去管满屋的酒气,对公孙瓒恭敬的说道:“主公,小人是来向主公请辞的。”

“……你也要离我而去了吗?”公孙瓒眯着眼睛问道。

成才连忙解释道:“非是小人想要离开,只是近日小人收到一封家书,说是家中老父身体欠安,小人想要回去见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