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三帝国的兴亡- 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法庭的危险,决走保全他的残兵败卒,撤退到富卡。但是能撤出来的,也只是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的残部。步兵(其中大部分是意大利部队)只得抛在后头听任他们投降,事实上多半已经投降了。11月5 日,元首来了一份简略的回电:“我同意将部队撤到富卡阵地。”但是富卡阵地早已被蒙哥马利的坦克越过了。隆美尔率领他的非洲军残部在15天中一气溃退了700 英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是到了那里还是没有驻足喘息的机会。残部中有意大利部队25000 人,德国部队10000 人,60辆坦克。

    这是阿道夫·希特勒末日的开始,也是他的敌人迄今为止赢得的最有决定性的一场战役。虽然,下面还有一场比这更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即将在俄国南部冰雪覆盖的草原上开始。但是在它爆发以前,希特勒还将从北非听到更坏的消息,这个消息决定了轴心力量在世界这一地区的命运。

    早在11月3 日,元首大本营在接到隆美尔惨败的初步报告时,使得悉发现有盟军舰队在直布罗陀集结的消息。最高统帅部中谁也猜不透这批舰队的动向如何。希特勒认为只不过是驶往马耳他的又一批由众多舰只护送的船队而已。这是很有趣味的事情,因为半个多月以前,即10月15日,最高统帅部的参谋人员就曾讨论过几份关于“盎格鲁一撒克逊”即将在西非登陆的报告。情报显然来自罗马。因为在一个星期之前,即10月9 日,齐亚诺在与军事情报机关的领导人会谈以后,在日记中就写道:“‘盎格鲁一撒克逊’正准备在北非大举登陆”。这个消息使齐亚诺大为沮丧;他预见到这次登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盟军对意大利本土进行直接的进攻。事实证明这个预见是正确的。

    希特勒最初听到这个情报,并没有予以十分重视,因为这时他正为俄国人并未停止他们的拼死抵抗而操心,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别的问题。10月15日在最高统帅部的一次会议上,约德尔建议准许维希法国增援北非,以便使法国人能够击退英美的登陆部队。据最高统帅部的大事日记所载,元首没有同意这个建议,认为这可能引起意大利人的不满,意大利人对增强法国力量的任何措施都是嫉妒的。直到11月3 日为止,德国最高统帅部中似乎再没有'922' 人提起这件事。但是在那一天,尽管在直布罗陀的西班牙一边的德国情报人员已经报告,说有大批英美舰队集结,希特勒由于正在忙着为在阿拉曼的隆美尔打气,对于在他看来只是又一批开往马耳他的护航队的小事,并没有关心。

    11月5 日,最高统帅部接到报告:一支英国海军部队正从直布罗陀向东开出。但是一直到11月7 日早晨,美英部队在北非开始登陆的12个小时之前,希特勒才对来自直布罗陀的最新情报稍作考虑。这天上午他在东普鲁士的大本营又接到报告:英国驻在直布罗陀的海军部队正与从大西洋调来的大批运输船只和军舰会合,向东驶往地中海。参谋人员和元首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这一大批海军舰只的目标何在?希特勒说,他现在倾向于这样的看法,即西方盟国可能试图用四、五个师的兵力在的黎波里或班加西作大规模登陆,以便从后方打击隆美尔。最高统帅部的海军联络官西奥多·克朗克海军上将宣布说,敌军部队最多不过两师人,就算两师人吧,也必须采取行动对付。希特勒要求地中海方面的空军立即加强力量,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目前”不可能办到。根据最高统帅部大事日记来判断,这天早晨希特勒只办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通知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准备执行“安东计划”。这个计划是占领法国至今尚未被德国控制的地区的代号。

    希特勒没有把这个预兆不妙的消息或隆美尔的困难处境放在心上——如果英美在他的后方登陆的话,隆美尔将成为瓮中之鳖。希特勒也没有把最近从俄国前线传来的一个情报放在心上,这个情报警告说,俄军即将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六军团的背后顿河沿岸发动反攻。11月7 日午饭以后,希特勒乘车到慕尼黑去了,因为第二天早晨,国社党的老党员将要在慕尼黑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啤酒馆政变”的纪念集会,希特勒预定要在会上发表演说!* 正如哈尔德所说,在战争期间这一危急的关头,希特勒作为政客的本性压倒了他的作为军人的本性。他把在东普鲁士的最高统帅部临时交由一个名叫冯·布特拉一勃兰登菲尔斯的上校负责,最高统帅部的负责军官凯特尔元帅和约德尔将军与希特勒一同去参加啤酒馆庆祝活动了。希特勒曾经坚持要亲自过问在辽阔的战线上的师、团以至营的行动,以指挥战事。但正当希特勒的纳粹大厦开始倾陷的关头,他却为了一桩并不重要的政治事务,到远离战线数千英里的地方作这一次旅行,这种做法实在是奇特和疯狂的行动。希特勒开始变了,他开始腐朽衰退了。正如戈林早'923' 已如此一样。戈林的一度强大的空军在日趋衰微,但是他却日益迷恋他的珠宝和玩具火车,根本没有时间来考虑这一场旷日持久、日趋艰苦的战争的种种不愉快的现实问题。

    艾森豪威尔将军统率的英美部队于1942年11月8 日午夜1 点30分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海滩登陆。早晨5 点30分,里宾特洛甫从慕尼黑打长途电话到罗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齐亚诺。

    ' 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 他颇为紧张不安,问我们准备如何应付。说老实话,我冷不防被他的电话叫醒,困得没法给他一个十分满意的回答。

    这位意大利外交大臣从德国大使馆打听到,使馆人员都“给这个意外的消息真的吓坏了”。

    希特勒从东普鲁士开出的专车直到下午3 点40分才抵达慕尼黑。他接到的关于盟军在西北非洲登陆的最初报告是颇为乐观的。报告说,法军在各地奋勇顽抗,并在阿尔及尔和奥兰击退了试图登陆的敌军。在阿尔及利亚,亲德的达尔朗海军上将得到维希政权的批准,正在组织抵抗。希特勒作出的最初反应是很混乱的。他下令立即加强克里特的守军——克里特离开新的战场十分遥远——他解释说,采取这项措施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向非洲运送增援部队。他命令秘密警察把魏刚将军和季劳德将军* 带到维希那里监视起来。他要求冯·伦斯德元帅准备执行“安东计划”,但在他给予新的指示之前,不要越过在法国的分界线。他要求齐亚诺和现任维希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第二天来慕尼黑见他。

    希特勒在这24小时之中,一直沉湎于这种想法:力求与法国结成联盟,使它参加对英美的战争,同时在眼前,尽力加强贝当政府反对盟军在北非登陆的决心。11月8 日星期日早晨,贝当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这位高龄的法国元帅并对美国代办发表声明,表示法国部队将抵抗英美的入侵。贝当的这些行动,大概助'924' 长了希特勒的上述想法。最高统帅部在那个星期日的大事日记强调说,希特勒一心想达成“与法国的全面合作”。这天晚上,德国驻维希代表克鲁格·冯·尼达向贝当提出一项建议,要求德法结成紧密的联盟。但是第二天,元首在向老党员作了讲话(他在这次讲话中宣称斯大林格勒“牢牢掌握在德国手中”)以后,又改变了主意。他告诉齐亚诺,他毫不幻想法国会有什么作战的愿望,他已决定“全面占领法国,登陆科西嘉岛,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这一决定在赖伐尔乘汽车于11月10日抵达慕尼黑后就通知了他,虽然没有告诉他执行的时间。这个法国卖国贼连忙答应说服贝当接受元首的要求,但建议德国方面可先按计划行事,无需等待那位衰老昏债的老元帅的同意。这当然正中希特勒的下怀。齐亚诺在日记中对这个在战后以叛国罪被处决的维希总理有一段描写。

    赖伐尔打着白领结,穿着法国农村中产阶级服装,在大厅中许许多多身着制服的人中间特别显眼。他极力用亲切的语调谈他这次旅行的情况,说他在车上睡得很久。但没有人理睬他这些话。希特勒对他保持了冷淡的有礼态度??

    这个可怜虫想也没有想到德国人将把怎样的既成事实摆到他的面前。当赖伐尔在隔壁房间里抽着香烟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时,德国方面正在发出占领法国的命令——关于即将采取的行动,一句话也没有对他讲。冯·里宾特洛甫告诉我,要到第二天早晨8 点钟才会这样通知赖伐尔:由于夜间接到的情报,希特勒迫不得已着手全部占领法国。希特勒完全违反停战协定占领法国非占领区的命令,是在11月10日下午8 点半钟发下的,于第二天早晨执行。除了贝当表示无效的抗议以外,未发生任何事件。意大利人占领了科西嘉岛。在艾森豪威尔的部队来得及赶到之前,德国飞机开始空运部队,占领法属突尼斯。

    这种希特勒式的欺骗行为还有一桩,而且是更典型的一桩。11月13日,元首向贝当保证,德国和意大利都不会占领土伦的海军基地。停战以后,法国舰队便被冻结在那里。11月25日,最高统帅部的大事日记记载说,希特勒已经决定尽速执行“利拉计划”,* 这是占领土伦并夺取法国舰队的代号。

    27日早晨,德军进攻土伦'925' 军港,但法国水兵进行了抵抗,使得舰上人员能够按照德·拉波德海军上将的命令把这些舰只凿沉。法国的舰队因此没有落到在地中海迫切需要它的轴心国手中。但盟国也没有得到这批舰队,它们对盟国来说也是极有价值的。

    希特勒赶在艾森豪威尔之前拿下了突尼斯,但这却是一个值得怀疑的胜利。在他的坚持之下,为了守住这个桥头堡,共投入了约25万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如果在几个月前,元首把这批部队和坦克的1/5 用于增援隆美尔,这头“沙漠之狐”现在很可能已越过尼罗河,英美在西北非的登陆就不可能发生,地中海也不会无可挽回地落到盟国手中,从而使轴心国的腹部还能得到保护。但是如今的事实却是:希特勒在这年冬天迫不及待地送到突尼斯来的每一个士兵、每一辆坦克、每一门大炮以及非洲军的残部,到春末就要完全损失,德国部队被押进战俘营的人数,比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还要多。现在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谈谈斯大林格勒战役了。

    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

    11月19日黎明,俄国军队在大风雪中向顿河展开了猛烈反攻。几小时以后,消息传到伯希特斯加登,这时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的主要将领们正在阿尔卑斯山上胜地流连忘返。最高统帅部虽然也曾料到苏军可能在顿河地区发动进攻,但并不认为有什么大了不起,非得要希特勒于11月8 日晚在慕尼黑向他的老党员同志发表了他的出名的啤酒馆演说之后,同他的主要军事顾问凯特尔和约德尔赶回东普鲁士大本营不可。因此,他们仍然在上萨尔斯堡享受山间的清新空气。

    留在腊斯登堡的新任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将军打来的加急电话,突然打断了他们的宁静生活。蔡茨勒得到了最高统帅部的大'926' 事日记中所称的“紧急消息”。进攻开始的最初几小时中,占压倒优势的一支俄国装甲部队,在斯大林格勒西北的顿河沿岸,在谢腊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之间,全面突破罗马尼亚第三军团的阵线。在这个被围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南面,另一支强大的苏联部队正在猛攻德国第四装甲军团和罗马尼亚第四军团,眼看就要突破他们的阵线了。

    只要看一看地图,便可明显看出俄国的目标所在。蔡茨勒对此更是一清二楚,因为他从陆军情报部门获悉,敌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斯大林格勒南面集中了13个军团,几千辆坦克。俄国人显然正以大量兵力从南北两面夹击,企图切断斯大林格勒德军的退路,逼迫德国第六军团不是仓皇向西退却,就是束手就擒。蔡茨勒后来争辩说,他一看到这种形势,便建议希特勒同意第六军团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到顿河河曲一带,恢复被突破了的阵线。这么一个建议竟惹得元首大发了一顿脾气。

    “我决不离开伏尔加!我决不从伏尔加后退!”他大声叫喊。事情就这样定了。他一时发疯作出的这个决定,很快就带来了灾难。他亲自下令第六军团坚守斯大林格勒周围阵地。希特勒及其随行人员于11月22日回到大本营,这天已是苏军发动进攻的第4 天,前方传来的消息很坏。南北两面的苏军已在斯大林格勒西面40英里顿河河曲上的卡拉赫会师。当晚,第六军团司令保罗斯将军发来一份无线电报,证实他的部队已被包围。希特勒立即回电,指示保罗斯把他的司令部迁入城内,布置困守,部队解围前的给养将由空运解决。

    但是这话等于白说。现在在斯大林格勒被切断了退路的德军共达20个师,还有罗马尼亚两个师。按照保罗斯来电要求,每天空运的军需物资至少须750 吨。德国空军缺少足够的运输机,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即使有足够运输机,在这样风雪交加的天气中,在苏联战斗机已占空中优势的地区,也并不是全都能完成任务的。虽然如此,戈林仍对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担负这项工作。可是始终没有开始这样做。

    为第六军团解围是比空投更为切实可行和有希望的办法。

    11月25日,希特勒把最有天才的战地指挥官冯·曼施坦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回来,委派他担任新建的顿河集团军司令。他的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南向前推进,为第六军团解围。

    但是元首现在对这位新任司令官的要求,简直是办不到的。曼施坦因竭力向他解释,唯一的成功的机会在于第六军团从斯大林'927' 格勒向西突围,另一方面曼施坦因自己的部队以第四装甲军团为前锋,向东北进攻,夹击处于这两支德军之间的俄军。但是希特勒仍然不同意从伏尔加河撤退。第六军团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而曼施坦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正如曼施坦因跟最高统帅争辩时所说,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俄国人的力量太强了。尽管如此,曼施坦因还是不得不怀着沉重的心情,于12月12日发动了进攻。这次进攻称作“冬风计划”,倒是名副其实,因为这时俄国的严冬的寒风已猛袭南部草原,积雪成堆,气温降到零下。反攻起初颇为得手。霍特将军所率的第四装甲军团,沿科切耳尼科夫斯基到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两旁,向东北推进到离斯大林格勒约有75英里的地方。到12月19日,该军离斯大林格勒南郊已不到40英里。21日,离城已不到30英里。夜晚时分,被围的第六军团部队已能看到在大雪覆盖的草原的那一边,来救他们的援兵所发的信号弹了。

    据德国将领们后来所作的证词,第六军团这时如果从斯大林格勒向第四装甲军团的前进阵地突围,可以说肯定会获得成功。可是希特勒又一次禁止第六军团突围。12月21日,由于蔡茨勒的坚持,领袖总算同意保罗斯的部队突围,但以他们也能同时守住斯大林格勒为条件。参谋总长说,这种愚蠢的想法差不多把他气疯了。

    “第二天晚上,”蔡茨勒后来说,“我请求希特勒批准突围。我指出,这肯定是我们解救保罗斯20万大军的最后机会了。”

    希特勒一点也不肯让步。我把我们这个所谓堡垒的内部情况告诉他。士兵们饥饿沮丧,对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