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没问题,威严。”
张心说:“这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整齐不?”
我懂了他的意思,说:“没问题,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整齐,如果有导演,一定会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满意,味道很足。”
张心说:“别开玩笑,我们在干正事儿,又不是拍戏。”
大堂里光线并不很好,如果你从门外突然进入,需要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大堂并不宽大,除了有一个高一些的台子,并没有其它的什么设施设备。也许因为较长时间里没有使用,里面于阴暗之中又带有较重的潮气。
我们等了老半天,还是没有一个人来,张心让我到外面看看,是不是有人不知道地方,但我到外面一看,整个衙门内外,差不多就没有人影。远道而来的可能迟到,可以理解,县城周边一个乡三个亭长几十个里正,总该来几个吧,就算他们早上吃了饭,慢吞吞的来,也应该到了啊。
我叫过一个兵丁,询问通知的情况,他是昨天晚上才回来,走的路比较远,他说已经通知到了,他离开时,那些人已经在着手准备,应该马上就会到。
果然,过了一会儿,就有四五个人进了衙门,我问他们是不是三老或者亭长、里正,他们回答是,并反过来问我是谁,我说我是县里的中郞,他们都向我行礼。我将他们带到堂上,张心看到我们进了堂,才搁下手中的笔,急急的前来迎接,并寒喧了几句。
我将卷在屋子角落里的竹席展开,两个人就在堂下坐下来。张心回到堂上,翻出一片树叶,问一个人的职务就打上一个勾。接下来,张心就开始询问这几个人乡里生产生活的情况,他问得很细,包括各种人的状况。
我又出得堂来,看还有哪些人来。
人陆续的来了不少,他们大多结伴而行,一来就是好几个,十来个。张心大概也疏忽了人数的问题,大堂说大,但其实也不过三四十个平方,光是站,这些人如果来齐就可能难以容下,更何况大家都坐在竹席上。
张心手上用于记录各地来人的树叶还剩下有一半,屋子已经差不多坐满了人,大家各找各的对象自由地聊着,使这个曾经异常冷清的房间显得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有热闹,但也有些喧嚣。
这时,我发现陈可茜从内院出来,看我在院子里,径直朝我走来。我们相距大约有二三十米,见她过来,我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她穿着一件土黄的长裙,裙边镶着两指宽的黑条,黑条在在上身与下身都斜着好几圈,使整个身体显得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的轻灵,她的步子也迈得很细碎,但速度并不快,熟妇的优雅更加突出。我看得有些呆了,直到她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嗨”一声。
陈可茜告诉我,吕雉让她来瞧瞧开会的情况,我告诉她,会还没有开始,有一半的人都还没有来。
当我陪着陈可茜到大堂门口时,所有人的眼光都落在了她身上,张心也急忙从堂上下来,把我们拉到一边,问是怎么回事儿。
陈可茜把自己的来意再讲了一遍,张心说:“请转告夫人,大多数人都已经到了
起点中文网 www。qidian。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九十八章 行政会(下)
更新时间2012…6…28 8:30:29 字数:2936
陈可茜一离开,张心就对到会情况记录进行了清理,远的只有一个乡没有来,据说那乡确实遭了兵祸,人员损失惨重,三个乡老只有一个活着,里正的情况就有些不明,但县城及周边的三个乡一个人都没有来。
我找来通知这三个乡的卫兵,他们说都已经通知到了,虽然有的乡三老没有明确答复,但他们也没有说不来。这是怎么回事儿?他们难道是约好的?如果不是,就算不能来齐,至少大多数会来的吧,现在居然一个都没有来,该怎么办?
现在时间已经临近中午,如果再不开会,那就只能挨到下午了,张心的脸色有些难看,他果断地决定,派出卫兵去催,就算不来的,押也要押到县衙。会议照开,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话。
他先讲到群雄纷争,老百姓流离失所,曝尸荒野成为兽类大餐,再讲到刘邦树起大旗,带领民众反抗暴秦,保住了一方的平安,让沛县人民安居乐业,既不受暴秦的压榨,也没有战乱袭扰。张心讲得很起劲,也不能算是讲,他简直就是在诵一篇经典的文章,声情并茂,充满激情。但是,堂下的人却并不感兴趣,鼓着一双双无神的眼睛东张西望,有的干脆打起了瞌睡。坐在大门口的几位,居然聊起天来,还“嗤嗤”地发出笑声。
张心停了停,下面的声音停住了,那些动的了也不再动,但他一开讲,下面的声音又传了出来。张心并没有发火,而是加快了诵读的速度,省却了很多的情感表达,就像电脑在自动将文字转化为声音。
读了一阵,他突然停了下来,放下手中的叶子,突然提高了嗓门,很坚决地说:“诸位,县中之治,有劳各位。为支援前方,拟请配合,完成以下,请听好,如有误,当以军法从事。”
堂下的人被他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住,全都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此时,张心的脸色铁青,眉头都要皱到一处,但他还是耐着性子将下一步工作作了部署。他要求各乡在十天内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人员和土地进行登记造册,而且册上必须标明各家资产情况,如有随刘邦在前线的,不但要标名所属队伍,而且要标出职务。当然,张心所讲与我现在所述还是有一些出入,因为他所用的专用名词,我能理解,但却不能记下来,它们离我太远,但意思我却记得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清楚。
张心还讲到责任原则,里正负责辖区内的清理,再上报给亭,亭汇总后通报乡三老,经核实后,再报给县里,哪一级出错,就由哪一级的上级承担责任,如果乡三老出了问题,三老一起承担,责任同担。
一提到责任,堂下所有的人都听得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的认真,再没有开小差的人,但当张心讲完,下面立即就议论开了。据我们所知,自从刘邦成为沛公,这里原有的行政管理就没有正常行使过职责,征兵纳粮,由军人到地方上督促,只要里正带到哪家,说这家有多少人口,应纳多少粮,当兵的收上后,直接就拉到了军营里,里正们倒是省事。现在由他们去清理土地、户籍,摆明了是为下一步恢复常规性的纳粮征兵作准备,对一家人来说,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以后都得照此为基础。从他们的话里,我也听出来,对于原有人户,他们手头都有资料,不用清理,也都清楚明白,难的是经过战乱,有的人逃亡了,土地荒了。更有的新贵占了别人的土地,又没有得到认可,如果将它登记下来,就是官方认可的行为,如果不登记,这些地就没有了主人。特别是对于那些私占受田——相当于汉之后的公田,把受田变成民田的人,如何对他们进行登记,以他们的能力,根本扭不过那些人,说不定稍不留意,就得搭上性命,这战乱期间,死个人,没什么大不了。不过,也有人说,如果县城附近的乡能办得下来,他们也能办得下来,问题是很多,但只要有一例解决好,有了范例,其它的自然都能好办。
听了这些人的意见、建议,张心表态说,不管是哪个乡,不管是哪个人,都得照章办事,好歹他也是刘邦身边的人,再大的事情,他自己找刘邦解决,但如果有谁故意拖着不办或者循私自肥,那就绝不轻饶。
该讲的已经讲完,张心正准备叫散会,卫兵已经押着三个老人进来。那三人一进大堂,立即跪下大叫冤枉,他们齐声辩解自己早已经不再担任乡里的三老,所以没有来开会,现在这几个兵,押着他们就来了,要大人作主。
张心问卫兵:“三个人可是乡中三老?”
卫兵答:“已询乡里,正是。”
张心问了三个籍地,然后翻阅了那叠树叶,说:“籍中所记,那还有假。如若再作抵赖,当受责罚。”
但那三人还是不承认自己是官选的三老,而且说,那是前任所为的事,当时他们都还没正式任职,县令就跨台了,他们自然就不再是三老。
张心又问:“既如此,你们的徭役、租税可有免?”
那三人一听,沉默了。
张心抓住了他们的“辫子”,继续追问:“既未任三老,何得无徭役、租税?此必刁民,目无法纪,依法,该如何处?”
三人一起磕头认错,愿意服从张心的调派,张心让他们起身,坐到了人群里。
张心转而对其它人说:“尔已见乎,某以决心,非重拾规矩不可,任何人不得心存侥幸,众当竭心尽力,安能妄为?”
会散了,远道而来的人全都默不作声地离开了。
张心重新将那三个人叫到面前,说:“念尔初犯,不当罪,速回,召亭长及里正午后至。否则,二罪并罚,绝不姑息。”
三人刚要走,卫兵又押着三个人到来,但其中一个人挣脱后,直接进了后衙。张心一看,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着急,忙让那两名士兵去追,怕他惊了沛公夫人。但那两名卫兵却说,那人是沛公亲戚,本就经常在此出入。
张心让我看好这些人,他自己进到内衙,看吕雉如何处理这人,走一段又回过身来,让那三人离开。
后来的两人肯定认识先到的三人,看他们一言不发出来,就故意碰了碰他们,那三人摇了摇头,再看看我,没有作声。两人一见此情景,也收敛了表情,很严肃地站在屋门外,望着进入内衙的通道。
我盯着这两人看了好几眼,这两人还真不像正常的农民,说他们贼眉鼠眼是有些夸张,但他们跟那些精明的混混确实也没什么差别。这让我觉出数千年来相似的地方,高级官员一个个衣冠楚楚,但下级得力之人都不是一般的油子,说话办事,油腔滑调,反应快,言子多,插科打诨,下流卑劣,样样精通。听张心告诉我,在古时候,公务员不像我们时代那么多,官与吏是分开的,一般的史就是在政府里打工的临时工。但是,这些临时工在某个地方呆的时间会比官要长得多,有的甚至数代人都担任这个职务,所以把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摸得十分透澈,如果离了他们,官员根本就无法开展工作。官与吏不同,官任职有较多的限制,比如不能在自己的家乡当官,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如果还是不能升职,就要调往其它地方,但吏不存在,所以他们在当地权势甚至超过当官的,做官的要想长久,又要有油水,还得求教于他们。比如绍兴师爷就是从事的这一行,既帮了一些清官,也有很多作恶多端,鱼肉乡里。吏虽然在当地权势很大,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却是一种下贱的职业,最早的时候就是由各家像徭役一样轮流承担,没有薪资俸禄。后来,随着专业化的要求更高,也有了以付钱蓦人代工的制度,吏就成了专业人员从事的职业,但一般的人家,除非当官,一般是不会对做史感兴趣的。因此,自古以来,吏就像我正写这书时为广大人民所不齿的城管一样,没几个不是社会的垃圾,但也正是这些垃圾,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连皇上都拿他们没有办法。他们像一根根神经末梢一样,深入到社会机体的最下层,做着皇帝、官员都做不到的事情。乡里的三老还算不上很正规的吏,战争的原因,原有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官没了,他的爪牙自然就树倒猢狲散了,但只要土地在,百姓还在,什么乡老、亭长、里正,总还在地里,他们还无法脱离农民的身份。
起点中文网 www。qidian。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九十九章 千古小吏
更新时间2012…6…28 13:56:55 字数:2425
没多久,张心回来了,身后跟着刚才那个人,那人已经低眉顺眼,弯着腰亦步亦趋。
张心昂首挺胸进了大堂,两人碰了碰那人的手臂,那人使劲地摇着,低着头没有出声。
张心坐定,轻轻哼了两声,那三人自然站成一排,唯唯诺诺地应承着张心的话,张心说话时严厉的语气变得有了些傲气。
这三人走后,张心又找卫兵来了解了最后一个乡的情况,原来,这正是刘邦曾任职亭长的乡,除一个乡老以外,里正,邻长、什长,全跟刘邦上前线了,而且已经有好几位阵亡。如果以现在的话来说,那里是老区,革命的发祥地,他们已经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如果不能多加体恤,那革命的意义就值得怀疑。
听到这些,张心也想不再追究,应该说,这个乡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地方,我们曾经在那里生活过好长一段时间。但是,如果这个地方例外,那其它的地方又该如何呢?前线打仗,死的人都不少,哪个乡又没有呢?张心觉得,既然这样,这个乡就由县里直接进行清理造籍。
张心让卫兵再次到那个乡去,让他通知能通知到的人,不管多少,哪怕只有一位,也要带到县里来,但绝不能动粗,就算背,也要背来。为了让这个卫兵能搬动人,张心还叫另一个卫兵跟他一起去。
下午,差不多该来的人都到了,这次,张心不再读那些漂亮的文章段落,而是直奔主题,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干什么,那些人比上午所来的人更懂事,居然没有谁多说一句,很顺从地听着,听完就沉默着离开了。
望着那群人离开,张心轻舒了一口气,说:“绷了一天的弦,终于可以松一下了,你不知道,做这件事,我心里还是挺虚的,毕竟新姑娘儿上花轿——头一遭。不过,还好,这一关已经算是过了,比我预想的要容易一些。明天,开始着手开第二个会。”
我说:“还开会,找谁开?”
张心说:“山人自有主意,休息一下再说。”
晚上,张心找来一个曾在衙门里干过的卫兵,让他又去找来一个在衙门里长期任职的老人,一起列出刘邦当沛公前最后还在衙门里任职的人,张心将他们分别各记录在一张张树叶上,算是建立起正式的档案。还好,这十多个人差不多都住在县城周边的三个乡,只有一个,在离县城好几十里远的山里,现在的情况如何,没人知道。
第二天,张心又派出了卫兵分三路逐一去找那十几个人,并嘱咐,只要能找到的,无论如何也要将他们叫到县衙里来,否则,就让他们把自任职以来免掉的徭役、租税补来。
下午,人员来得非(www。kanshuba。org:看书吧)常齐整,这很出乎我们的预料,不过,晚上,张心为我解释了原因后,令我吃惊不小,原来一方面可能是昨天的会已经让他们感受到了风向,另一个方面应该算是最主要的,县衙居然又要开张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县衙开张,他们就有运作的余地,是权利而不是负担,这是与三老、亭长、里正不同的地方。
张心说:“对于这些小吏来说,他们不怕事多,只怕没事。”
我说:“谁还喜(www。3uww。com…提供下载)欢有事?”
张心说:“这你就不懂了,如果没事,小吏们又没有工资,靠什么吃饭?如果有事,有事就要涉及到人,只要涉及到人,就会有油水。你没听说过吗,吃完原告吃被告,正是这个道理。古时候当官当吏,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