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碎片:另类全唐诗品读-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笑里藏刀的“李猫”之名句(2)
还有人说他“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意思是说李义府靠出卖自己的男色取媚于刘洎、马周等人才当上的官。这恐怕是攻击他的话,不能全信。江湖夜雨还是觉得,人们憎恶武后,从而把许敬宗和李义府都一块憎恶,修史之时多叙其过恶罢了。
  李义府的诗句也偶有其他的佳句,比如“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雾暗长川景,云昏大漠沙”,“戢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也是相当不错,大家可以闲时找来一读。
  ①回雪:如雪在风中飞翔,形容舞姿的曼妙。出自曹植《洛神赋》:“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②褰qiān:撩起(衣服等,这里指床上的帐幕)
  ③戢:收敛。这里指收起翅膀。陶渊明《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皇号令百花的威风(1)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腊日宣诏幸上苑》
  关于此诗,后来传为这样一个故事:女皇武则天醉后见到后花园中有几枝腊梅盛开,一时兴起,就写了此诗,下诏让众花都一齐开放。此事看起来荒唐,但作为万人之上的最高统治者们,在他们的心中自己仿佛是无所不能的。万事万物都在随他们的心意。正像《镜花缘》中所写的那样:“武后道:‘各花都是一样草木,腊梅既不畏寒,与朕陶情,别的花卉,自然也都讨朕欢喜。古人云:‘圣天子百灵相助。’我以妇人而登大宝,自古能有几人……这些花卉小事,安有不遂朕心所欲?即便朕要挽回造化,命他百花齐放,他又焉能违拗!”结果,第二天果然百花齐放,唯有牡丹未开。武则天大怒,使出来俊臣、周兴他们惯玩的酷刑,用炭火烧烤牡丹花枝,牡丹受不了只好也纷纷开放,但武则天余怒未消,将牡丹贬去洛阳。
  这一段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充分反映出当年武则天的骄横跋扈之态。确实,这首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此时的武则天,已经登基称帝,改号为周,真正成为了君临天下的女皇帝。当时的皇子皇孙、文武大臣谁敢和武则天说个“不”字,稍不合她的心意,就要到大狱里尝尝“定百脉”、“失魂胆”之类听起来就让人发毛的酷刑,再不就直接人头落地,从世界上消失。所以,即便是娄师德这样曾从军到边疆大战吐蕃的好汉子,也不得不缩起头来大讲“唾面自干”的好处(娄师德劝其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说“人有唾面,洁之而已”--人家唾我一脸,我自己擦擦就算了。但娄师德说,这样也不行,你一擦,还是表明了自己的不满,你应该连擦也不能擦,让它自己干)。
  所以,这首诗的口气,再不会像《如意娘》那首诗一样,写得是感业寺中那个忐忑不安的缁衣女尼的心情。此诗虽然看起来平淡,但其中的霸悍之气,还是溢于纸外,颇有些“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味道。不过,虽然就这首诗来说,武则天充分表现了她作为帝王一言九鼎的气势,从诗的格调来说是非常有份量的,然而这却实非苍生万民之福。但凡最高统治者狂放无忌,自以为能呵神骂鬼、压倒天地万物之时,那危机就悄悄地来临了。虽然有些人夸奖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并说在她的治下,唐代经济也继续发展,人口也持续增加。不过江湖夜雨觉得,武则天身为女子,能当上皇帝,在女权主义方面虽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她的统治给唐朝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这种破坏,并非指“改唐为周”这些形式上所谓的“篡政”,更主要的是破坏了唐太宗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良好道德风尚,败坏了吏治。
  唐太宗时,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范,对于残忍暴虐的行为是严厉禁止的。大将丘行恭有一次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亲手挖出反贼的心肝生吃,结果唐太宗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痛斥他说:“典刑自有常科,何至于此!”――处罚罪人自然有国家的法律,你这样做干什么!在唐太宗的治下,真是“制度好了,坏人也能办好事”,像裴矩、封德彝等在隋朝时是大奸臣,到了唐太宗这儿也成了良臣,真有隋朝“把人变成鬼”,唐太宗又“把鬼变成人”的感觉。不过到了武则天的时代,武则天又把人变成了鬼。一时间酷吏横行,小人当政,亲人朋友统统都可以出卖。有文章说: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死刑,头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如果是唐太宗在位,一定是痛加呵斥的,但武则天却提倡这样的做法。霍献可这人挺会表现自己的,煞有介事地用布厚厚地裹了伤口,还特意将官帽向上推了推,露出一截来给武则天和群臣看,以表现他的“忠心”。
  一时间朝堂上乌烟瘴气,流氓无赖之辈纷纷登上天子之堂,有人写诗形容武周时官员任用之滥:“补缺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糊心巡抚使,眯目圣神皇。”这样的做法,破坏了李世民当时的良好制度,也给唐中宗时的“斜封官”等弊端开了先河,治国首先在治吏,小人当官,危害极大。而与此同时,忠直之士或杀或贬,像大将程务挺、黑齿常之等人都被杀掉,以致于边患不断,给后来的唐朝造成无穷的隐患。
  

女皇号令百花的威风(2)
所以,如果是读太白“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之类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会心一笑,因为像太白这样的醉汉,什么“捶碎黄鹤楼”,大不了摔碎几个酒壶酒碗罢了,我们也不妨一起高歌畅饮,疯狂一把。但是读了武则天的这首小诗,虽然其中的言辞看似不如太白更生猛,但女皇帝的金口一开,百花都要听命的背后,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从酷吏们的黑狱中吹出来的缕缕寒气,让人脊背生凉。
  附:《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意思说,大臣们阴谋对付武则天,于是诈称冬日花开,然后骗武则天到那去,在后花园中发动政变。但武则天识破了这一点,让人借此诗宣诏(其实是暗中布置)。第二天,大臣们一起去后花园中,见真的百花争艳,知道武则天早有准备,又认为武则天能役使天地鬼神,于是尽皆拜服,再无异心。此说属无稽之谈,说得倒像后来的“甘露之变”情况一样,其实从历史上看,武则天称帝时,政权一直非常稳固。除了晚年时张柬之策划了“中宗复辟”外,朝野中并无有组织的“谋反”活动。
  

歪人做“直”诗(1)
岁晚①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②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题张老松树》
  此诗描写了诗人于冬日黄昏之时,徘徊山间;四顾之际,草木凋落,景色凄然;然而,山间那一棵直干凌云的老松树,却让诗人从内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慕之情:做人正要像这株松树一样,岁寒而不凋,孤直而高节。
  读罢此诗,不禁击节赞叹,诗好,意境更是上佳,何人所作?
  此诗不知作者倒还罢了,一问作者却大煞风景。原来此诗的作者却是唐代有名的以无耻著称的流氓文人宋之问。宋之问当然也有几分才气,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顺利地考上了进士,后来和“初唐四杰”的杨炯一起在崇文馆当学士,两人当了好多年的同事。宋之问由于长相还不错,又善于献媚取宠,因此很快就像坐了直升飞机一般从九品芝麻官晋升为五品学士。武后对他也是很欣赏的,经常在朝会宴游时也让他陪着。武则天称帝后,宋老白脸虽然年纪已三十多岁,但自我感觉良好,竟毛遂自荐要去进宫当武则天的“男妃子”,并做了一首诗来委婉地表达他的一片诚心,据说就是这个《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洛阳城关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廉外转逶迤。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鸳鸯机上疏萤度,鸟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这首诗从字面来看,似是咏织女的故事,实际上却是表达自己渴望入宫卖身的心情。那知武则天见了这诗后,说:“吾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我不是不知道之问这老白脸还不错,但可惜他有口臭。宋之问后悔莫及,从此一天刷十遍牙,并高价从药铺里买了鸡舌香含在嘴里,可惜这第一印象最重要,武则天既然被宋老白脸的口气熏过几回,就再也没有起过“纳”他入宫的念头。宋之问自己没有当成女皇的“男妃子”,就退而求其次,转而巴结张昌宗、张易之这二个女皇内宠。唐人张垍所纂名为《控鹤监秘记》的笔记小说中写道:“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宋之问巴结二张,甚至亲自给二张端尿盆,人们都讥笑他。
  如果仅仅如此,那还只能算做是“个人作风问题”,也算不上极大的过恶,现在不还有某大学生见到报上的“富婆”借种广告,就骑自行车数百里去“送种”的。然而,宋之问还做过恩将仇报、卖友求荣的小人之为。事情是这样的,宋之问一直巴结二张,在武周一朝倒也荣华一时,但中宗复辟时,众兵将把二张砍了,两个大帅哥的人头都被挂到天津桥上示众去了。宋之问虽然没有被砍掉脑袋,但也被贬到岭南。宋之问胆也不小,居然自己偷跑了回来,北渡汉江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渡汉江》一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老白脸哪里敢乱问乱说的,让人认出他来,岂不直接扭送“公安机关”?宋之问不敢回家,在洛阳城猫了几天,投奔到原来的好朋友、驸马王同皎家里。王驸马倒挺讲义气,收留了宋之问和其弟弟二人。王同皎对于当时韦后乱政并私通武三思的做法十分愤慨,在家里同朋友们饮酒酣醉之余,就常大骂这两人。不料被宋之问听去,这宋之问就到武三思那里告密,出卖了王同皎。结果武三思先诬王同皎造反,中宗信以为真,将王同皎斩首。
  宋之问踏着恩人的鲜血,当上了鸿胪主簿。但宋之问人品极差,一开始巴结太平公主,后来见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势力大,又拼命巴结这娘俩。以至于连太平公主也恶心他。太平当时也相当有权势,看宋老白脸居然拿她不当回事,就揭发了他主持贡举中受贿的罪行,将他贬到越州(浙江绍兴)。当李隆基起兵将韦后和安乐公主杀掉后,宋之问又被一脚踢到钦州(广西)。玄宗登基后,干脆一纸诏书赐他“归天”。宋之问接到诏书,吓得浑身筛糠一般,使者让他死前吩咐一下后事(宋还有妻子儿女等),那知宋之问抖成一团,连话也说不出来,更别提安排后事了,临死也像只鼻涕虫,窝囊至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歪人做“直”诗(2)
所以有时候,并非是“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诗文和人格判若两人的还是大有人在的。正像“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的好句子,居然是大汉奸汪精卫所作一样。像这首诗,如果就诗论诗,无论从诗歌艺术上,还是从思想性上看,都属上上之作。但诸多唐诗选本中均不选,恐怕也正是此诗的格调和宋之问的人品风马牛不相及吧。假设该诗是魏征或者狄仁杰等良臣所作,恐怕早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①岁晚:指冬天。
  ②乔松:高大的松树。《诗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女皇男宠的“侠心”(1)
少年不识事,落魄游韩魏。珠轩①流水车,玉勒②浮云骑。
  纵横意不一,然诺③心无二。白璧赠穰苴④,黄金奉毛遂。
  妙舞飘龙管,清歌吟凤吹。三春小苑游,千日中山醉⑤。
  直言身可沉,谁论名与利。依倚孟尝君,自知能市义⑥。
  《少年行》
  此诗作者是张昌宗,武则天的男宠之一。张昌宗的这首《少年行》虽然说不上非常精彩,但和后来王维、李白他们所写的那些篇《少年行》的意境大略是相同的。当然,“纵横意不一,然诺心无二”稍逊于太白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三春小苑游,千日中山醉”也没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情景更生动潇洒,整个诗中也看不到太白那种“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的锋锐之气,不过这首诗表达的思想却和一般的“游侠诗”并无二致。
  一般人都认为,张昌宗粗疏少文,留在《全唐诗》中的几首诗都是上官婉儿等为其代作。《旧唐书》中也说:“易之、昌宗皆粗能属文,如应诏和诗,则宋之问、阎朝隐为之代作。”对此,江湖夜雨并不完全认同。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出身贵族,是名臣张行成的族孙,受到的家庭教育应该不错。《控鹤监秘记》虽然是篇杂有许多情色内容的笔记类文章,但毕竟是唐人张垍(张说的儿子)所写,他离武周一朝的时代很近,而且张垍是宁亲公主的驸马,也可以通过某些渠道了解当时宫中的内情,所以很有几分参考价值的。
  文中写道:“后曰:‘……宰相批怀义面,正欺其市井小人耳。若得公卿子,通晓文墨者,南衙何敢辱之?”意思是武则天说,宰相打薛怀义的耳光(武则天的前任男宠薛怀义曾和宰相发生争执时被打),正是因为薛出身低微,是个市井之徒。要是换个公卿贵族的子弟,知书懂诗,他们哪里敢这样蔑视欺辱?于是,太平公主才推荐了张昌宗。所以,张昌宗并非粗鲁无文之辈,有的小说中更说二张是“目不识丁”之辈,更有的书中描写张昌宗去见武则天时“挎着个小包袱……进了金碧辉煌的皇宫。眼睛就不够使的,这里望望,那里瞧瞧,嘴里还啧啧地称赞着:乖乖,这屋这么高,这么大。乖乖,地都是用玉砖铺的,墙角都用金子包的。”简直将人家当打工仔来写,好歹人家也是从千万美少年中选出来的“超级男生”,同时也太小看人家太平公主和武则天的鉴赏能力了吧。二张吹拉弹唱既然样样精通,做诗做文恐怕也不可能一窍不通。所以,江湖夜雨觉得某些应制诗可能由上官婉儿等代作,但这首《少年行》恐怕真的是张昌宗自己写的,张昌宗没有必要找人代作这样一首诗吧,而且如果真是婉儿、宋之问等代作,水平应该不只如此,诗会写得更好看些,这首诗倒像是张昌宗的真实水平--不是太高,但也并非一塌糊涂的蠢诗,及格的分数还是可以给的。
  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俩应该是那种比较中性化,长得类似美眉的那种美少年。不像武则天的前任男宠薛怀义,是那种一身腱子肉的猛男。《控鹤监秘记》中说:“昌宗,年近弱冠(二十岁),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其风采绝类巢刺王妃。”所谓巢刺王妃,是指李元吉的妃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把自己这个弟妹纳入宫中,并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