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1991- 第4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高风险就代表着高利益,而“预知未来”的陈锋虽然知道这一世的不少历史跟前世出现了一些偏差,但在大体上总的方向便没有太大的改变,就像这次美伊战争,事态的展跟陈锋记忆中的历史相差不多。所以,陈锋在经过慎重考虑后,还是让梅塞尔购买三月中旬的石油看跌期权,而梅塞尔对陈锋这位老板的投资眼光历来坚信不疑,毫不犹豫的就拨出了8o亿美元购买,之所以没有投入太多,主要是考虑到石油市场的变数,也考虑到美国金融市场的反应。其结果,自然又是大赚了一笔。…;

    而华腾这边增持石油股,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股价也是连续上扬。虽然其后,随着美伊战争的进行,股价时有波动。但是总体的方向还是持续上扬的。

    等到4月份美伊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陈锋的命令下,抛售了一部分,除了收回本金外,也是大赚了一笔,而其余的股票则继续持有,因为陈锋知道,未来的几年,油价一路走高,这时候增持石油股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因此依照陈锋的投资策略,丰赛和华腾两家国际大型投资集团,继续而稳步的增持石油股。对此投资策略,梅塞尔和卡琳娜自然都是没有异议。

    在中国人欢度2oo3年新春第一个长假之时,国际金融市场依旧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全球股市的普遍下跌成为羊年初期市场的最新写照。

    由于美伊战争开始后,战局并没有像市场预计的方向展,引起油价再次飞涨殃及世界经济。美伊战争风险和委内瑞拉采油工人罢工因素已经令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1o美元左右。布伦特4月交割原油期货价格涨至每桶34。55美元,创下29个月来高位,纽约商品交易所1个月期原油期货价涨至每桶38美元。这令人想起了上个世纪7o年代中东国家以石油为武器造成的“供给冲击”,美国经济从此陷入滞胀泥沼。美伊在油库上玩火,不确定性可想而知。美国执意要推翻萨达姆政权,由此引起的油价飞涨不仅影响美国经济,也殃及世界经济。

    油价飞涨令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加上世界经济尚未摆脱衰退,企业不愿扩大投资。据高盛集团估计,占美国gdp比例4。5%的化工等六大耗油行业随后一年会削减产量2o%,这将拖累美国gdp约1个百分点。

    美国股市已经连跌3年,为上个世纪3o年代大萧条之后见。2oo2年以来已经数次探底而难以企稳,道琼斯指数自去年11月份美伊战争风险加大以来已经跌去了1ooo多点,日本日经指数甚至已经跌至2o多年来的低点,德国法兰克福指数创下7年来的低点,法国巴黎指数也创下6年来低点。股市不振通过托宾q效应令企业不愿扩大投资,通过逆财富效应令消费者降低消费,进而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

    相对而言,在美国、其他达国家和能耗大的展中国家中,其他达国家受石油价格飞涨影响当其冲,能耗大的展中国家位居其次,美国反而最小。美国有单位产值能耗低且有巨额石油战略储备可以应急的优势。其他达国家货币汇率在美伊战争局势进展以来上涨幅度较大,且大多也是能源消费大国,两面遭受冲击。而能耗大的展中国家苦于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单位产值能耗又高,且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出口因达国家经济下滑而下滑,经济所受冲击尤其大。

    中国在这次的美伊战争中,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中国做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世界上第三大能源消费国,同时又是石油净进口国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由1995年的16%上升为2ooo年的25%,目前已上升到28%,而且进口的石油5o%以上来自中东。但与极力反战的欧洲相比,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仅4o%。特别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安全战略和石油储备体系。经济对国际油价的敏感度会相当高。还有,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还会影响石油上下游产品及相关产品的价格。如随着石油价格上涨,石油化纤原料的价格也正在上涨。如目前国内涤纶等石油化纤原料的价格已比去年年初上涨了近2o%。而且随着化纤价格的上涨,国内大部分纺织企业开始抢购棉花,导致棉花价格近期上涨了2o%多。这就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消费品价格上涨。如机票与汽油价格的上涨都会直接影响民众的消费。此外影响最大的就是出口贸易了,因为达国家的经济低迷,直接就影响到了国内的商品出口。…;

    而实际上,这次的美伊战争美国方面虽然花费了2oo亿美元,但真正买单的人,还是全世界的石油消费者。实际上。为第一次海湾战争支付了账单的也是他们。对于这一点,早就准备“倒萨”的美国政治精英不会不清楚。早在1998年年底,国际石油公司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并购,并购金额近2ooo亿美元,其中7o%以上由美国的石油公司进行操控。从2oo2年1月1日开始,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每天增加15万桶。去年年底,世界原油价格曾经一度突破3o美元/桶,这期间美国利用低价购入的战略石油储备作低进高出的石油期货,恐怕就已经为“倒萨”筹集到了相当数量的款项。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每天向世界石油市场投放4oo万桶石油,不仅足以弥补因伊拉克石油中断造成的1oo万桶石油短缺,还能轻轻松松地支付“倒萨”账单。换句话说,相比第一次海湾战争,已经更加谙熟金融运作的美国完全可以直接让全世界石油消费者替“倒萨”之战“埋单”。

    而在这次美伊战争中,最大的输家无疑就是伊拉克了。

    伊拉克本来有着进入世界上最富有国家之列的潜能,但它的资源都被浪费在了战争与制裁上。虽然经过同伊朗的8年战争,伊拉克仍不失为中东地区最强盛的国家,综合国力在阿拉伯世界位居位,人们生活富裕,城市充满现代味道。然而这一切,都终结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

    伊拉克的中产阶级曾经相当兴盛,如今却不得不每天为填饱肚子而四处奔忙;电力成为奢侈品,空调、冰箱变成摆设;连鞋子都没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或者上街乞讨,贴补家用……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药品奇缺,伊拉克人体质普遍下降,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在巴格达中心商业区卡拉德,绝大多数商店里商品极度匮乏。对于如今每月收入平均3美元的平民来说,逛商店早就成了记忆中的一种享受。

    伊拉克旅游资源丰富,巴格达曾经是外国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然而,国际封锁切断了客源。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战争与制裁已使伊拉克的经济展几近停滞,受害最深的莫过于伊拉克的平民百姓。

    对此,陈锋自然是深有体会的,因为在前世的时候,只要看新闻,一般都会看到伊拉克国内的战火报道。又因为这次。在狙击石油期货上大有斩获,陈锋便再次注资十亿美金到永兰基金会,借助永兰基金会,第一时间在伊拉克开展人道援助工作。而且,在陈锋的指示下,甚至要在伊拉克境内建立永兰基金分会,更好的开展对伊拉克平民的救助活动。

    此外,陈锋还通过1ong基金美国总部,要求他们尽快在伊拉克设立1ong基金分会,救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

    如此做为下,陈锋虽然也知道如此,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拉克现今贫困、落后的局面,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说起这次美伊战争,就不能不提的就是伊拉克的新闻部长萨哈夫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伊拉克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美英联军的精确制导炸弹天天针对重要目标狂轰滥炸,美军先头部队已经攻到巴格达城下。身为伊拉克新闻部长的萨哈夫,照例每天按时召开新闻布会,口若悬河,嬉笑怒骂,舌战美英,大出风头。他一次次站到新闻布会上一大片海浪似的麦克风前表讲话、回答记者提问时,身后已是爆炸声声、浓烟滚滚、一片火海。一直到美军坦克冲进巴格达城内,几乎已经开到了他的鼻子底下,他仍“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把美英“二布”骂得狗血喷头,把蛮横霸道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损得狗屁不是,他在讲话中称拉氏全然不顾当年两人曾共游巴比伦古城的旧情谊,是“一个江湖大骗子”,而且还是一种“最令人鄙视的动物”。 把不可一世的美英联军挖苦得一文不值,全球观众连声叫好,为之绝倒。身穿橄榄绿军服、头戴贝雷帽、在麦克风前对着记者们滔滔不绝的萨哈夫不管所说的与现实有多大距离,他已经是个世界知名人物了。…;

    萨哈夫赤手空拳,舌战美英,这是一场奇妙无比的较量。有人甚至说,在伊拉克,这场战争几乎成了“萨哈夫一个人的战争”。那些天,面对美英联军的强大攻势,巴格达已是危在旦夕,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毫无作为、放弃抵抗,萨达姆和伊拉克高官“集体消失”,伊拉克已是举国无措,全凭萨哈夫的三寸不烂之舌,奋力抵挡着几十万美英联军的强大进攻,将一出伊拉克版的《空城计》唱得精彩绝伦。有人赞扬萨哈夫是“用语言还击大炮”、“一人可抵两个师”。较量的结果,美英联军用信息化战争征服了一个国家,萨哈夫却用一肚子阿拉伯风格的精彩语言征服了天下人心。谁胜谁负,从军事角度讲是一种说法,从文化角度讲可以是另一种说法。伊拉克民众认为,萨哈夫“代表了不屈的伊拉克人”。阿拉伯世界也普遍认为,萨哈夫是“捍卫伊拉克荣誉的英雄”。萨哈夫舌战美英的那些乡谚俚语、恶骂毒咒,使伊拉克人大长志气,阿拉伯世界为他喝彩,也令敌国观众为之倾倒。

    美国有位专栏作家被萨哈夫的精彩语言所折服,创办了一个“我们喜爱新闻部长萨哈夫”的网站,一开通就火爆起来,平均每秒钟竟有4ooo次点击,以致网路拥堵掉线,不得不关闭网站。堂堂美国总统小布什,一再被萨哈夫辱骂得哭笑不得,可是小布什却对萨哈夫“恨”不起来,他嬉笑着对记者道,“他很棒”,“他是一个经典”。小布什承认,每天到了萨哈夫召开新闻布会的时间,他无论是在开会或办公,都会忍不住转过身去,从电视里看一眼萨哈夫又在“胡说”些什么。

    在那一段时间里,萨哈夫经常面对各国记者“睁着眼睛说瞎话”,虚报“战况”。可是,各国媒体对他“欺骗世界舆论”的行为却并没有“口诛笔伐”,很显然各国媒体都对他有“好感”。美军明明已经攻破巴格达,他却说:“巴格达城里没有美国异教徒,永远不会有”,“我站的地方就是伊拉克新闻部,美军没有攻到这里,美军没有攻入巴格达”。就在美军坦克停在巴格达的总统府前之时,他仍以挑战的姿态举行了记者会,宣称伊拉克军队打死了大批攻击巴格达的美军士兵。实在瞒不下去时,他又说:“这些坏蛋正在巴格达门口犯罪”,“我们是故意将他们放进城来的,这样才能更便于消灭他们,我们已经把他们的退路堵死”,“我们会杀光他们”,“美军要么投降,要么呆在坦克里等着被烧死”,等等。他说这些“大话”、“假话”时,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脸不红,心不跳。新闻界为何对萨哈夫如此宽容?因为在这样一场毫无悬念的非对称战争中,伊拉克必败无疑,这一点谁都清楚。萨哈夫在痛斥敌军的同时,用一些不实之词“虚张声势”也罢,“以假乱真”也罢,这是身陷绝境时的最后“抵抗”手段了,没有什么好指责的。正如有的评论所说,萨哈夫“撒谎撒得非常悲壮,让人笑过以后想哭”。有人说得对,在那种时刻,萨哈夫讲话的“煽情作用”,已经“远比准确性重要”。

    在各国新闻记者眼里,萨哈夫也很有点人情味儿。天天在炮火硝烟中奔波的各国新闻记者们,时刻都可能遇到生命危险。萨哈夫没有忘记口头安慰一下这些同行们,他对记者们说:“也许,爆炸声打扰了你们,你们是伊拉克的贵宾和朋友,但是伊拉克必须对付这些外国来的恶棍。”…;

    记者们原本也没有把生命安全押在他身上,但萨哈夫对大家的一片顾念之情,却让大家如沐清风、如饮甘泉。对于用粗俗语言辱骂美英这一点,萨哈夫也主动向记者们解释道:“非常抱歉,我使用这样的(辱骂)语言,(可是)对那些用炸弹轰炸我们人民的罪犯,这样的辱骂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更使记者们坚信,萨哈夫并不是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而辱骂,他是由于对屠杀伊拉克人民的仇敌愤恨之极而辱骂,记者们还能说他些什么呢?在不少人的心理上,萨哈夫是和他们同处在美英炮口下的同行、难友,对他深表同情。因而,在巴格达陷落、萨哈夫不再露面的那些日子里,媒体连连登出“萨哈夫哪里去了”,“深切怀念萨哈夫”等文章来,对他的“生死存亡”进行了种种猜测,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归根结底,萨哈夫是个悲剧人物。他的祖国遭受这场战争灾难是个悲剧,他本人在这场战争中的经历和表现,其实也是个悲剧。战争期间,萨哈夫是忠于职守的,在美军逼近巴格达的时候,萨达姆政权的高官们在都“集体消失”了,萨哈夫却带着几名助手来到巴格达市内的希克马特广播站,在院子里的一辆无线广播车上继续工作。广播站的工程师哈森,后来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当时所有伊拉克高官都逃亡了,只有萨哈夫一人还在坚守阵地,“他是在打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在巴格达被美军占领后,萨哈夫还想到巴勒斯坦饭店去召开新闻布会,半路上现前方有美军士兵在巡逻,遂折回。回到广播站的萨哈夫,与萨达姆政权彻底失去了联系,广播站也断了食物来源,但他饿着肚子在广播车上用阿拉伯语继续广播,要求市民们拿起武器抵抗美军。次日凌晨,大批美军坦克开到了广播站附近,萨哈夫觉得大势已去。他才慢慢摘下头上的贝雷帽,摘去表明身份的肩章,裹着阿拉伯头巾和长袍,一个人凄凉地走了。战争初期,萨哈夫出面召开新闻布会时,台上坐着副总理、国防部长和其他政府要员。随着战局迅恶化,他身后陪坐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什么人也不来了,由他一个人把“独角戏”唱到了最后。萨达姆政权最后让他一个人抛头露面,有人说,他是萨达姆最可抛弃的一个卒子,这个看法不无见地。从根源上说,萨达姆是逊尼派穆斯林,萨哈夫是什叶派穆斯林,宗派不同,其心难同。萨哈夫是萨达姆的“异己”,而非心腹。萨达姆的心腹,非姻亲与老乡莫属。萨哈夫却不是提克里特人,与萨达姆家族似乎也没有沾亲带故的关系。而且,萨哈夫与萨达姆的长子乌代之间还有矛盾。如此这般,萨达姆最后将萨哈夫当牺牲品,把他一个人推到前台作为一块挡箭牌,施放点烟幕,为萨达姆本人及高官们“集体隐身”打点掩护,也在情理之中。

    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战败后,外交陷入极大被动,萨达姆急欲改善对外关系,启用萨哈夫为外交部长。可是,一向以“脾气坏”和“言词硬”出名的萨哈夫,把伊拉克的外交活动搞得“火花四溅”。他警告伊朗与美国展关系是在“玩火”,指责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吉德“存心为难伊拉克”,经常直言不讳地指责美国搞“霸权主义”,等等。他这种一贯“硬朗”的外交风格,显然与伊拉克面临的外交形势不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