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有许多东西似乎确是命中注定的。究竟是自然决定的,还是上帝决定的,谁也说不清,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命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这一点似乎很难否定。而且除了个人的命运之外,还有家庭的命运,我们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的命运,以至国家的命运,地球的命运等等。而个人的命运就根植于这种种更大范围的命运之上。
拿稻盛自己来说,出身贫困;小时候正逢战争,房屋被美军的飞机炸毁;小学毕业两次没考上理想的初中; 13 岁时染上肺结核,差点丧命;考大阪大学又落第;毕业时还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公司,又是连续亏本、连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的企业。这些都不是稻盛自己的愿望决定的,它们都属于命运的范畴。
但是命运不是宿命,因为决定人生的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法则,就是“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这条法则可由每个人自己掌控。
稻盛先生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从事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工作,信奉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长期以来对科学无法解释的“因果报应法则”内心很难认同。同时,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好像也说明“因果报应法则”并不灵验。再则,由于命运要素的干扰,使“因果报应法则”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明白。当某人命运不济时,他想的、做的好事并没有马上获得好报;而有的人想了、做了坏事并没有立即得到恶报,因为他的命运暂处强势。也就是说,原因和结果之间往往有一个时间差。
当稻盛先生苦闷仿徨时,袁了凡的故事给了他一种启示,“原来如此,人生原来是这样的。前面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自己,虽然不清楚,但是,在难以捉摸的命运的安排下,遭遇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这种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吗。”
稻盛先生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对自己亲身实践的反复深入的思考,不仅相信了“命运和因果法则”,而且认为这才是人生、社会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则。
稻盛先生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
稻盛先生认为,只要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人生一定会出现转机,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走向。
正因为他将“因果报应法则”变成了信念,并在实践中忠实地贯彻,才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变得很简单,才使他的人生和事业很顺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中还有许多体现人类良知和睿智的精彩论述,但上述两点对我而言,有着震撼心灵的启示,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为何只有京瓷能够一直保持成功?”
我总是这样回答:“是由于它拥有坚定的经营哲学,并将之与员工共享。”
——稻盛和夫自述
在缔造京瓷的艰苦时期,稻盛和夫通过对工作和人生中各种疑问的自问自答,不断思索,进而产生了指导京瓷走向成功并保持基业长青的独特而深刻的经营哲学。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并不是在有限的文字中可以一一论述的,现将其中一些关键性内容总结出来,与读者分享。
1、回到原点:“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
这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原点。稻盛和夫认为,任何经营行为都不得违反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要符合做人的道理,随时都要以“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为标准来作出判断。
“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一判断标准基于人类与生俱有的良心,衍生自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不要撒谎、不要贪得无厌、不要给他人添麻烦、要正直 … … ”这些孩提时代父母和老师教导我们的作为人应该遵守的原则,是大家所熟知、最简单最基本的人生规范。
所以,在日常的判断或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些规范,把它们作为经营的指针,作为必须遵守的判断标准。这样,经营就不会迷失方向,并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以心为本”的经营
“以心为本”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他说:“我到现在所搞的经营,是‘以心为本’的经营。换句话说,我的经营就是围绕着怎样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一个中心点进行的。”
京瓷公司是从一个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信誉和业绩的街道小工厂起步的。当时,它所拥有的只是仅有的一点点技术和相互信赖的二十八名员工。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认识到,虽然没有比人心更易变、更不可靠的东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赖关系,那么也没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东西。因此,他决定“以心为本”来经营公司。为了公司的发展,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经营者不负众望,努力工作;员工们相互信任,不图私利。之后,在创业中虽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依靠着这些坚实而又紧密相连的心性基础,依靠着这一简单执著的经营理念,最终渡过了难关,成就了今天的京瓷。
“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归根结底是在企业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公司成员不再是受支配的雇员,而是具有主人翁意识的共同创造者。
3、共生循环思想
稻盛和夫提出的共生循环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在保持人类社会、地球、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人类与自然界形成良性循环,和谐共存。他认为,在横向上,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在纵向上,人类对自然产品的利用必须控制在使其能够循环再生的范围内。基于此,稻盛和夫专门组织人制定了《京瓷环境宪章》,并积极致力于开发环保型产品。
4、制定光明正大、顾全大局的崇高使命与愿景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明确经营企业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制定出光明正大、顾全大局的崇高目标。
“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京瓷公司的经营理念,也是京瓷事业的崇高目标。这个目标表明,京瓷追求的不是经营者个人的利益,而是全体员工及其家属的共同利益。这样的目标自然可以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并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5、将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
稻盛和夫非常强调潜意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他认为,应该在头脑中不断描绘愿望实现时的情景,这样,日复一日,就能把强烈而积极的愿望深入到潜意识中。即使客观上存在重重困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也必须坚定信念,抱定必须成功的强烈愿望,这是使事业成功的原动力。他认为:“极好的机会都隐藏在平凡的情景中,但它们只能被那些有强烈目标意识的人所发现。”
在此基础上,稻盛和夫特别强调“以将来进行时来看待能力”。在制定新目标时,要给自己规划出一个超出现有水平的更高的目标,并为在未来某一时刻实现这一目标而倾尽全力。哪怕是看似“无能为力”的事,那也只是现在的无能为力,而将来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应该相信自己的潜能在机会来临时一定可以唤醒和迸发出来。
6、人生 ? 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 x 热情 x 能力
这是稻盛和夫著名的“人生方程式”。人生、事业的结果是由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积,绝不是“加法”。
所谓能力,是指才能、智力,更多是指先天方面的资质;所谓热情,是指从事本职工作的激清或努力的态度,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控制的后天方面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分别用 0 分至 100 分表示。因为是用乘法计算,所以和那些炫耀自己有能力而不努力的人比较,那些觉得自己能力平平、却比任何人都努力的人,反而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思维方式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指对待人生的态度,它的范围可以从正 100 分至负 100 分。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生、事业的结果就会产生 180°的大转变。
因此,在有能力和热情的同时,拥有做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7、要付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
为了实现理想,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勤奋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梦想和愿望多么高远,现实中的每一天都要竭尽全力、踏实地重复简单的工作。通向成功的道路是没有捷径的,只能是“每一天”的累积与“现在”的连续,只有努力,而且是“做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事业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最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因此,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你都要愿意付出努力,而且永不退缩。长远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心中时时都要有这样的信念:如果你不放弃,就不能算是失败。
8、不断创造新价值
稻盛和夫在创业和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视创新。他认为,发展企业必须“创造新的需要、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同时,他把创新看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并把创新视为终身的习惯。他说:“企业的领导者必须经常保持创造性的心态,还要经常引导部下寻求新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因为不经常引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个集团就不可能有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如果领导者对目前的状况表示满足,整个集团就会不思进取,甚至退步。”
在稻盛看来,创新性还有另一种含义:日积月累,每日有细微的进步,才能取得重大的进步。他认为,所谓的创造,并不仅仅是开发高新技术。不管是做多么微不足道的工作,都要时刻不断地改善,争取明天的工作比今天好,后天的工作比明天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伟大的改造,也正是从这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中产生的。
9、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支出最小化
从京瓷初创时期开始,稻盛和夫就以“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支出最小化”作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为此,他独创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即将公司组织分成一个个“阿米巴”小集体,并按照独立核算来经营这些“阿米巴”。在采用“阿米巴经营”的小集体中,实行“单位效益时间核算”,这样,阿米巴设定的主要目标,不是人们常识中的“成本管理”,而是“附加价值”。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经营主体,阿米巴首先要多获得订单,在订单基础上进行生产时,做好计划,以最少的费用实现订单,以最少的费用创造最大的价值,结果就是“附加价值”最大化。由此,阿米巴通过明确责任,确保细节部分的透明性,形成了彻底检验效益的系统。
另外,在经营中稻盛和夫特别强调“按所需数量购买必需物品”。他认为,过度购买会成为滥用的根源,即使能够一时大量便宜地购进物品或原材料,但因为需要存货的仓库以及支付库存的费用,反而会增加额外的经费支出。必要之时购进必需之物,这一点非常重要。
稻盛和夫在接受《亚洲资本》的访问时,这样总结道:
企业经营是一定需要哲学的。我从不奢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我的哲学,但我一直坚持自己的这套经营思想,并证明了它是成功的。
第一部分 与宇宙意志相和谐
第一章 人类存在于生存的价值
无论多小的物质,如果无法找出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地球乃至大宇宙就根本无法形成。换句话说,“存在”两个字本身就有无限重大的意义。
“人类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吗?”
“在地球上降生、存活的意义何在?”
每当我被问到这类和人的核心价值有关的问题时,我必然如此回答:
“地球上……应该说整个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因为有必要存在而存在的,再怎么微小的东西也是如此。不只人类,包括其他宇宙万物,所有事物的存在也都有其一定的缘由,例如伫立在路旁的一株野草,或滚落在路边的一粒小石子,也都是有其必要才存在的。无论多小的物质,如果无法找出其存在的理由,那么这个地球乃至大宇宙就根本无法形成。换句话说,‘存在’两个字本身就有其无限重大的意义。”
这样的回答并非只是单纯地从观念的角度来思考,由科学的领域来看也是如此。例如,构成宇宙的总能量总是不增不减、保持恒定,所谓“物质不灭定律”也可以证实我的立论。
当我们燃烧东西时,那个被烧的物质或许消失了,然而因燃烧而化为气体、烧完后剩下的残留物,以及产生的热能,这些质能的总和是不变的。总之,这个物质并非消失,而是在定量的范围内,转换变化成不同形状及模样的物质或能量罢了。
正因为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变的,所以宇宙中无论体积多么小的东西,全都是构成宇宙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那些被大卡车弹出道路、掉进路旁水沟的小石子,对浩瀚的宇宙而言,也是必要的存在。
遗漏了重量只有数百兆分之一克的微量物质,宇宙也可能因此失去平衡,所以世间并没有不必要的存在;只要某种物质存在,就是构成宇宙的必要物质,也就是一项必要的存在。
也就是说,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没有理由被放弃;反过来说,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如果有一样多余的东西,宇宙的平衡便会因此遭到破坏。
宇宙之间还有一个现象:所有的存在并非单独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相对的关系中。更进一步说,因为其他的东西存在,所以自己存在;也因为自己存在,所以其他的东西存在。万物就是在相互的联系中建立“存在”这种现象的。
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我想,智慧已开、全盘了解真理的释迦牟尼,从完全开悟的境界捕捉到宇宙真相,才会有此说法。难道,远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经知晓了现今先进科学方能证实的宇宙观吗?
物质的存在的确绝非偶然,都是因为必要而存在的;万物会降生在这个世界并在此存活的确绝非偶然,因为“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价值并非只在于存在而已。人类拥有智慧、理性和心智,正因为拥有这些特质,所以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被视为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因此,人类内在拥有的是远比“存在”更伟大的价值。
我认为,这也是人类可以为世界、为人类本身做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总之,从广袤的宇宙来看,万物什么都无须做,光是存在就有它们的价值。何况人类,具有意识、能够思考且能够自我磨炼的人类,一定可以产生比存在更高的价值,一定可以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而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可能性,能够为地球、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并且付诸执行。
如果人类不但想要征服自然,而且想要践踏其他生命,或是控制其他种族,那么终会导致日以继夜地争斗,这时候拥有智慧、知识、思考和心智的人类,反而变成了恐怖的存在。
如果人类只是存在,那也是符合宇宙之间的需要的。不过人类一旦心存不良,就会变成万恶之源。正是因为人类具有这样的双重特质,因此,如果人类想真正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就必须重视自己的心智、思考、智慧和理性等内在的品质。
接下来,我们转移一下话题的焦点,不妨就一个人的诞生是纯属偶然还是必然的问题深入思考。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思考,将使人类存在的价值更加明确、更加容易理解。例如,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