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问题不能不使小孟开始考虑。
小孟除了负责主席的日常生活,衣食住处,样样全管。还有很多的时间,是兼管读文件、报纸、处理来信等。有些文件是党内的,每当处理这样的文件时,她总觉得有些身不称职。自己连党员还不是怎么先看这样的文件,从60年代培养起来的一种组织观念,使她产生了不适之感。有时小张还与她开玩笑地说:
“小孟,你这个非党员,可还替主席圈阅党中央文件,你可是党外布尔什维克呀。”
这虽是玩笑话,但也刺痛了她的自尊心。她何曾不想入党,只是过去没有这个条件,她决心好好表现,争取入党。
有一次,又是小孟给主席读一份中央文件,主席听后,依旧让小孟在文件上代替他圈阅。小孟说:“您老让我代您圈阅文件,您知道我可还不是个党员呢,这可违犯了组织??则,您说是吧?您这么大一个主席,也不发展我入党。”
“孟夫子,我可没有权力发展你,你可以写个申请嘛。”
果然,一个星期之后的一天下午。小孟又和主席随便聊天。
“主席,我写了个入党申请书,给您看看。”小孟边说边走向她的休息室,不一会儿,就拿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她昨晚回家时写的申请书。
小孟递给主席。主席说:“好呀,你说写就写,我不用看了,你念给我听听。”
“那好吧,我念念,您给我提提意见。”小孟于是就开始念起来:
“我要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终生,在我还是个少先队员的时候,我就想,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18岁生日的那天,我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遭受林彪叶群及其死党的迫害,而被剥夺了入党的权利。现在,我被解放了,我再次决心争取加入共产党,我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毛主席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小孟几乎是一口气,一点都不停地快速念了一遍。
“你为什么念得这么快,你是存心不让我听清楚啊,你再给我慢慢念一遍。”
于是小孟把速度放得很慢很慢,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小孟才念了几句,主席便笑起来:“你这个孟夫子啊,就是好走极端,不是太快就是太慢。”
小孟又把速度加快了些,又把这份短短的不到三百字的申请书念了一遍。
“这次我完全听清楚了,你18岁就申请入党,你是1948年生的,也就是1966年申请入党,噢,算起来,已达10年之久,你的决心不小哩,我同意你入党,我同意。”主席说最后一句的时候,特别强调一下。
“您要同意就行了。”
“不,我同意还不算数,你要去找党小组长,把申请交给他,要有介绍人,要??过党小组讨论通过才算数。”
“您同意都不算数,还有??同意才算数呢?”
“按组织??则办事嘛,我身为党的主席,我哪带头破坏我同意制定的??则呢,你说是吧。”
“对呀,那我去找党小组长。我想找汪东兴主任做介绍人,因为他很关心我的入党问题。”
第二部分 14。最高批示也不算数(2)
“可以嘛,还要再找一个,需要两个才行。”
“我想找您呢,就怕您不同意。”
“我做你的介绍人,恐怕不合适,人家该说你à?大旗了。对啦,申请书有一句要去掉,更好地为毛主席服务,这样写不好嘛。”
小孟按主席的要求,把申请书交给了党小组长。
过了一段时间。张玉凤知道了这件事。她说:“你什么事都要找主席,你不知道主席身体不好,你老打搅他干什么,你着什么急呀,早晚还不都得入。”
小孟听了,没有吭声。
又过了许久,小组长找小孟谈话:“你的入党问题,小组会上讨论过,有的同志给你提了些意见,说你有些骄傲自满。希望你再努力争取吧。”
骄傲自满的意见从何而来,小孟的心里是很清楚的。
那是有一次小孟值班,外边有两个工作人员(她们都是党员)离开岗位出去办事了,当小孟有事要找她们的时候,怎么也找不见。因当时主席需要通便,小孟一个人照顾不了,须找她们帮忙,急得小孟团团转,才把小张又叫来。后来小孟就批评了她们:
“你们也真不像话,我值班的时候,你们就可以随便出去,有时还睡觉,没事还行,要是有事需要你们,找不见多急人呢。”
“你干吗对我们这么横?我们平等的,你干吗指挥我们呀。”
“你别觉得你了不起。”
“我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为工作嘛?”
小孟委屈地哭了一场。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这件事所留下的影响却很久都不会消失。
小孟在中南海里一直没有入党。看来,毛泽东同意的人也不一定能入党。
1986年孟锦云终于被批准加入共产党,这是她离开中南海十年之后。这距她第一次申请入党有20年之久。
看来,最高批示也不一定算数。
第二部分 15。读书成癖(1)
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这或许是他的??验之谈。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能成为一位思想家、革命家,一个很重要的??因,就是他有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有过交往的人,包括一些外国的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会有同感。
而毛泽东之所以有渊博的知识,是与他毕生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分不开的。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欲望愈来愈强烈。
毛泽东跟书籍真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的休息室里????都放着书。他外出时,首先考虑的是要带些什么书。他??常是亲自à?个书单,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便会根据书单所列,把书带上。在火车上,在轮船上,在飞机上,毛泽东也不会间断他的读书活动。
自从眼病好了之后,毛泽东用于读书的时间更多了。患白内障时,他的视力极弱,只能用放大镜看书,或者由工作人员读给他听。一旦视力有所恢复,他又开始大量读书。他每天除了睡觉休息,批阅文件,接见外宾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看书。有时一天竟然读上十几个小时。读书成了他的最大乐趣,成了他的嗜好,毛泽东简直是读书成癖。
毛泽东几乎都是躺在床上读书。由于他身患疾病,只能左侧躺着看书,躺着看书这已是毛泽东多年来的习惯。在小孟的记忆里,十几年前与主席交往时,就发现了他的这种读书姿势。
小孟说:“您老是躺着读书,十几年如一日,真是练出硬功夫来了。”
毛泽东说:“你说得对,硬功夫都需要去练,你也可以练出来嘛。”
小孟说:“我可不愿躺着看书,听医生讲,这种姿势对眼睛不好。”
毛泽东说:“医生的话就都那么对?你们这些人呐,动不动就是医生怎么说。”
毛泽东不仅躺着看书,有时边吃饭边看书,60年代还听说他在上厕所的时候,也习惯拿着本书看。
毛泽东躺着读书,常常是把书卷起来,用手托着转着看,看着看着,会顺手拿起铅笔在书上??些只有他自己懂的符号。他的床头小桌上总是放着削得很细的铅笔。他在书上??的符号有:△、?、○、×、√、□、~、一、二、三,这些符号,他在自己的一个小本子上都有注解。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了他在读书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直接反映了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或赞成,深思与不解。
毛泽东在书上??的问号尤其多,有的一页上多达4—5个,有的问号已被他用短斜线划去,这表示他后来已理解或肯定了书上的说法。毛泽东在书上还常常写些批语。??开他看过的书,常常看到书上很多地方,是圈点细密,杠??不断,字句连绵,圈旁有圈,杠外加框,字上叠字(铅笔字上叠写毛笔字)。
毛泽东的这些符号、批语,足以证明他读书多么认真仔细,多么刻苦精勤。
小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里,看到他常读的书有:《二十四史》、《鲁迅全集》、《考古学报》、《自然辩证法》、《笑林广记》、《容斋随笔》、《全唐诗》、《智囊》????当然;她不可能全记住;因为毛泽东阅读书籍的范围太广了。
80多岁的毛泽东;读书竟然使他有忘掉一切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向着知识的宝库不停地汲取着智慧的力量。他既不是像学生填知识以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对未知的好奇。他是一位对知识的热情追求者。也许在他看来,他从书本中所获得的每一点新知识,所吸收的每一种新学说,所冒犯的每一个旧观念,都是一次胜利,一种喜悦。他发问、选择、排斥、否定、判断,把他所读到的一切都作深刻的分析。
他是诚实的,他是勇敢的,他能冷静地思考,他对真理有一种厚爱。他常常深入到书的头部,仔细地咀嚼,认真地品尝。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用它的力量来补养他,然后才告一段落。
这是研究学问的人不可缺少的作风。80多岁的毛泽东,依旧显示出他那不屈不挠的气概。尽管他的身体已??很衰弱,生活上已??不能完全自理,但当他读起书来的时候,他仍然可以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至于什么时候该??身,该活动,该吃药,该打针,该喝水,该吃饭,他通通认为是多余的,他都可以完全忘掉。
第二部分 16。读书成癖(2)
小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看毛泽东已连续读了五个多小时的书,还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读着,小孟怕他过分劳累,便走过去轻声提醒:
“主席,您该休息会儿了。”
但毛泽东仿佛一点也没有听见,依旧在那里读他的书。于是小孟便稍稍把声音提高了些,又说了一遍。毛泽东回过头来,大声一吼:“滚!”这吼声真把小孟吓了一跳,她只得悄悄走开。
事后,毛泽东自感做得不对,又主动向小孟道歉,就像那次给小李道歉一样。
当然,有些时候却与此相反。有时当小孟提醒他休息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在年轻的姑娘面前,变成了听话的孩童。她发觉,他并不异于他人,有时更像一个有着大人身体的孩童罢了。小孟的提醒,会使他乖乖地把书放在一边,眼睛微闭,静静地躺在那里,闭目养神,平心静气地休息。
有时,小孟看毛泽东手里托着书,似乎在看,但走近一看,他的眼睛已??闭上了。于是小孟便轻轻地关上壁灯,床头灯,蹑手蹑脚地走到他的床前,把他的书从他手中轻轻抽出来,放在小桌子上,又把他的眼镜慢慢摘下来,让他好好睡觉。但等刚刚摘掉他的眼镜,毛泽东马上又清醒了。一醒过来,又顺手去找桌子上的书。这时小孟只得又给他戴上眼镜,打开床头灯,打开壁灯,让他接着读下去。这样的读书,有时会达七八小时之久。
毛泽东的卧室就是书房,因为他的读书活动,几乎都是在卧室里进行的。他有一张特制的带双床头的木制床,放在卧室的中间。床的一侧是两个又高又宽的大书柜,他??常看的书大部分放在这里。他还有一个藏有数万册书的图书室。他的床另一侧有一张小桌,小桌的外边又有一张大方桌,上面摆放着他阅过或待阅的各种文件。
毛泽东除了自己读书之外,有时还让小孟念给他听。
毛泽东喜欢唐诗,在他卧室里的那张桌子上,常常放着各种唐诗选本。仅《唐诗三百首》就有好几种版本,而且有一部《全唐诗》。他对唐代诗人中的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尤其推崇。他常常被他们诗中神奇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他有时自己边看边读,自言自语地赞叹:写得好!写得好!
有一次,毛泽东让小孟给他读唐诗,小孟大声朗读着: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孟刚刚读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毛泽东便一下子笑出声来,随即说:
“你再读一遍最后那句我听听。”
小孟不明白主席笑她什么,又大声读了一遍“遍插茱萸少一人”。
毛泽东听完之后,坐起来顺手拿了一张纸,写了两个字:“茱萸”。让小孟过来,指着“萸”字说:
“你去查查字典看,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第二部分 17。读书成癖(3)
小孟抱着本大字典,??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了这个字,一看字上的拼音,才知道自己读错了。她忙对主席说:
“这个字应该读yú(鱼)。”
毛泽东点点头,慢慢地说:
“这茱萸是落叶乔木,还是一种药材呢,插上茱萸,可以避邪。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我就看见过插茱萸的。”
毛泽东能一下子发现那个字音读错,可见他对这首唐诗有多么熟悉。
毛泽东常常这样给小孟纠正着,有时读到很生僻的地方,小孟读不下去了,毛泽东很快就会给她接上。有一次,小孟读杜甫《进艇》这首诗: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当小孟读到第五句“俱飞蛱蝶元相逐”时,不认识“蛱”字,在这里卡住了,小孟读不下去了。毛泽东马上接下来,把后面四句一下子就念了出来。对于这样一首并不是很出名的唐诗,毛泽东竟然倒背如流,稔熟于心。小孟不得不佩服地说:
“主席,您都这么熟,自己背诵算了,别让我给您念了。”
毛泽东听了,并不介意地说:
“听你念是一回事,我自己吟诵又是一回事嘛。”
小孟是湖北人,说话快,而且声音高。每次读书念诗,毛泽东总要提醒她几次:
“慢点嘛,声音也太高,简直像唱黑头的。”
小孟听了毛泽东的提醒,便马上放低声音,放慢速度。但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又变快变高了。
这时毛泽东会开玩笑地说:
“孟夫子,我这个听的,比你这个读的还要累,你是不是在跟我吵嘴哟?”
小孟也笑了,她抱歉地说:
“我觉得我已??读得很慢了,怎么回事儿?老是太快。”
“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忘了苏老先生的话啦?”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毛泽东依旧在读着他所喜爱的书。几天来,只要毛泽东自己看书,小孟便也拿本唐诗读起来。她怕毛泽东让她读时老读不好,她也像应试的学生一样,在认真地准备着。
第二部分 18。读书成癖(4)
有一天,毛泽东听京剧唱片,刚听了没几分钟,就对小孟说:
“别听了,还是请你再给我读几首唐诗吧。”
小孟见毛泽东又要让她读唐诗,她倒挺高兴,她心里觉得有底。她把留声机关上,顺手从毛泽东床头的小桌子上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