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强迫自己看问题要上到一个高度,学着去跟同学沟通,琢磨着怎么去管理,这班干部当着当着,一下把另外一个自己给逼出来了。
现在的他做的是人力资源的工作,他去一些大学宣讲的时候,很多同学会问他,在大学的时候有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他说其实那时真没有,也不懂啊,大一到大三基本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暑假一过进了大四,突然傻眼,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工作了,才开始寻思自己该干什么。
既然年轻不懂自己要什么,那大一到大三,就应该广撒网,谁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都不确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多找几棵树吊着试试,广撒网,慢培养。培养,是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人没有兴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是说什么都打动不了你,那你也休想靠着什么去打动别人。
胖申晨到底不是功夫熊猫,没有去练功夫,他年轻的时候不穿唐装。他特灵活,打网球、踢足球,也继续着阅读的爱好,可他最能保证每天花点时间在上面的,是写文章。当时他的理想是进报社做编辑,老了可以写书。到现在他都是这样想,但是他从毕业以来,都没机会做任何一份跟编辑相关的工作。
他心里有这个梦,一直都没灭,他就曲线救国。怎么曲线?我们都知道,正规的企业都会有企业内部刊物,打造企业文化嘛,他工作过的每一家企业,他都主动要求去帮企业做这些个内部杂志,真的是每一家都做。
在苏州大学,他主编的叫《东吴档案》;
在富士康,他主编的叫《鸿准》;
在中国电信,他主编的叫《信元》;
在中国移动,他主编的叫《卓望》;
在新浪微博,他主编的叫《微》。
外面大多数人都知道申晨在新浪微博是人力资源经理,可没几个人知道,原来他还是《微》杂志的主编,这个第二身份只有他们内部和出版圈里的人知道。
申晨大学时的爱好很多,多到我在想,他那时是不是把自己当007培养了,说广撒网,但他的网撒得真广。他弹吉他,弹到去酒吧驻唱;打CS,战队打到全国联赛16强;打网球,打到苏州市前十。他就是觉得,要玩儿就玩儿出点名堂,不然的话就不玩儿。
他说自己对吃也特别投入,好嘛,又说回吃了。现在有很多饭馆都让他帮着写点评,他就到处吃,回来就写。前几天他看到一个微博,列出了北京50个最应该去的餐厅,他发现自己竟然都吃遍了。
他对玩儿就是这样,专注、投入。对工作也是这样,工作的时候不想玩儿的事,玩儿的时候不想工作的事。
就这样广撒网,最后再慢慢地收网,收上来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晰地考虑规划了。
下页
3。在故宫里学复印(1)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email
大四的时候,申晨开始考虑以后要做什么,他就做了一件后来让自己觉得很靠谱的事。
有一天下午,他学着一本书上的样子,拿一张纸,左边写上自己的优势,右边写上自己的劣势,开始分析他适合做什么。他觉得自己人缘挺好,学的专业又是人力资源,又看过那么多书,文笔也不错,自己家里也不要求他短时间内要有经济上的回报,就先明确了人力资源的方向。
人力资源方向明确了,然后分析行业。他觉得有发展的,有生物制药、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互联网、平面媒体文字编辑,这五类确定是毕业后的主攻方向,最后再确定在某个行业里自己最想去的顶尖企业,于是就靠着这张纸,他确定了要去互联网、创意产业做人力资源,或者去平面媒体做文字编辑。
他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新加坡的一家大企业,做HR实习生,大四上半年做了半年,学到了很多跟HR相关的知识。
第二份实习工作完全跳出了HR,在故宫里实习了六个月。这是怎么回事?看多了穿越剧想哪天穿越回去冒充四爷?当然不是,因为当时他觉得,自己以后很可能做文化产业,所以要多接触跟传统文化相关的行业。
在故宫里的六个月,工作就是每天看奏折。哇!好高级的工作,跟皇上一样。这高级工作实际上就是前期会有人把奏折上的繁体字,从资料照片上扒下来,再翻译成简体字,做成word文档,申晨的工作就是要对照简体字和繁体字,校对看有没有差错,他做的都是清宫的瓷器档。
那时候故宫全年才招12个应届毕业生,申晨念的大学是所有实习生里名气最小的,别人基本都是清华、北大的,但他通过了实习考核,拿到了12个正式名额中的一个。为什么12个名额他可以拿到一个?因为他当时做得很认真,他之前的文学积累、古文字的修养也派上了用场,他曾经还学过一些蒙文、藏文,因为工作有可能会接触到,而且他又很喜欢研究古董、看些古书之类的,所以就比很多应届毕业生有优势。只是后来还是觉得这个工作实在太过一板一眼,他才在最后关头咬牙决定不去了。
他看书也有自己的“怪”方法,大学时大家有大量的时间嘛,当时他就和身边几个特别好的朋友,在图书馆里找其他人没看过的书,大家分头看、交换看,看完后就某一个历史事件的观点开始辩论,吵得不可开交,这是他们觉得特别好玩的一件事。这样每个人看一本书,但是可以获得好几个观点,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才,吵过之后,书里的内容也就记得特别牢了。
他说当时他们愿意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习惯性地阅读,加上不停地辩论。当时的状态真好,感觉自己完全是在个人进步的道路上走着。如果自己的周围都是特别爱玩儿的人,也就不可能看那么多书了,可能就把那些时间浪费在网吧、游戏厅里了。
有时候,大家觉得大学学的专业知识,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些不匹配,但是大学会给学生四年时间,教会年轻人学习的方法,让人有一个学习的惯性。申晨感觉,自己在毕业后的再学习,完全是靠大学那四年的惯性在走,如果没有那四年的话,他可能就没有继续去学习的惯性,包括后来去考MBA,也是惯性使然。
下页
4。在故宫里学复印(2)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email
申晨还讲了年轻人步入社会应该注意的两件小事。
第一,不要说“我不会”。
有些同学实习时,心里最喜欢给自己一个借口,“我是实习生”,申晨在公司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实习生,我刚来的”,他绝对不允许自己部门的实习生说这句话。有一次,他们要引入Excel里面的一个函数“VLOOKUP”,这个函数是从另外的表格里,调数据到这个表格里面,就听到一个实习生说,“我是个实习生,这个我不会,你帮我做一下吧”,这给他的感觉特别不好。第二天开会的时候,他就跟大家说,我不希望在我们的团队里再听到“我是实习生,我不会”、“我是实习生,我不懂”、“我是实习生,你帮我”这样的话。
应该怎么说?“我是实习生,这个我不太明白,你能教我一下吗?”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网络神通广大,可以解决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诚然,团队里还有同事,还有朋友,但你不能觉得自己是实习生,干不了,就把这事儿推给别人干,这是不负责任的。凭什么啊?大家都是从新人学过来的。
第二,要敢于问问题。
我们都曾有过同样的心态,觉得去问问题好丢脸,人家都挺忙的,问问题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啊?申晨就说了件自己的事,当时他觉得自己傻到可以了。
那还是在故宫实习的时候,有天领导让他赶紧去复印一份材料,共有50页纸,有急用。现在我们都知道,把一摞材料放在那个走纸格上,选定模式,材料会按顺序走,一会儿就印完了。那时他不知道,就一页一页放上去,按一下过一张,把这页拿下来换另一页上去,再印一张,印了大概得有半个钟头。拿回去领导就怒了,说:“我让你印50页纸,您老是打了50页字儿吗?”他说:“我得一页一页地印啊。”领导当时就气蒙圈了:“你不会用复印机,还不会问啊?”
看,类似这样的事情,按照大学的那点经验,很多事儿已经玩儿不转了,这时就必须跟前辈请教,而且别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觉得别人会瞧不起你。谁都不是一生出来什么都会的,问一次,记住了,下次就多个本事了。所以,一定要抓紧自己刚毕业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你问什么,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下页
5。上厕所助面试一臂之力(1)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email
申晨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富士康,没错,就是郭台铭的富士康。他是怎么进富士康的呢?
当时富士康在苏州算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申晨毕业前夕赶上富士康在高校做校招,好多同学去报名,但去面试的时候,没几个同学会想,要提前查一下这个企业是干什么的,公司要的那些个职位是干什么的。那时候富士康还没接苹果的生意,还在为英特尔做芯片的配套,大部分同学也就知道是做芯片的而已。
申晨被分到下午去面试,他上铺的兄弟在上午。那哥们儿去的时候一问三不知,企业有哪些岗位、企业特点和企业规模,什么都不知道,铩羽而归。但他回来的时候拿了份富士康的宣传册,每家公司进校园招聘都会制作宣传册,介绍这公司是干吗的、公司主要业务是什么、公司历史是什么、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文化是什么等,介绍得很详细。
当时申晨记得很清楚,富士康宣传册的纸是环保纸,很软的那种,要宣传自己一种环保的形象嘛,五六张环保纸做一册。上铺的兄弟拿回来后说,兄弟我面试没过,然后把宣传册往桌上随便一扔。那时候他们寝室都比较穷,大四的时候最穷,人家是穷得揭不开锅了,他们是穷得连手纸都没钱买了,环保纸软嘛,大家都懂的,于是这么软的纸就很自然地被安置在了厕所,以备不时之需。
申晨上厕所有个特别的习惯,一定要看点什么,不然的话就不能顺畅,据说现在他们家的洗手间里也放了好多书,幸亏我没跟他借过书,想想都后怕。这绝对不是个好习惯,绝对不提倡,但那时帮了他的忙。对申晨来说,那个宣传册特别好,一物两用啊。事前,有带字儿的可看;事后,有实际用途。这让他知道了富士康是干什么的、核心理念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学校招什么样的岗位。五六页纸他看了20多分钟,也不怕……
下午他去面试,过程之自如可想而知。面试官特惊讶,说他是他们学校第一个对富士康这么了解的同学,居然还知道富士康董事长的语录。因为面试官当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觉得人在一生中跟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申晨说: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格局,还要会自己布局。面试官说:这不是我们董事长的语录吗?废话,宣传册上最后就是董事长语录,申晨并不知道这是谁的语录,反正他看到了。别忘了,看了20多分钟,有印象,正好合用,就脱口而出。
面试结果就是,富士康给了他一个很高级别的职位,有些新员工可能三四年以后都到不了的职位,那职位连吃饭都在单独一个小院,菜特别好。其他同事在外边,只有他能在里边吃。好奇怪!怎么跟传染病人隔离似的?他当时也觉得奇怪,但那确实是很多待遇中的一种,是一种优待。公司可能想,这个毕业生对我们公司这么了解,说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来了以后肯定能很快上手,而且这么了解公司也是对公司的认同。
下页
6。上厕所助面试一臂之力(2)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email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求职前,都应该去了解一下招聘方,了解这个公司的情况、要招聘的职位等相关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适当调整自己的简历和相关问题的准备,这样的话在求职时就可以事半功倍。
我咨询过很多做HR的朋友,他们在做校招的时候真的是这样,当有一个面试者对你公司特别了解时,面试官都会非常高兴,觉得这位同学非常尊重面试官,尊重公司,尊重所要招的职位,就特别想把他招进来。这能说明求职者对公司很用心,对自己很负责,那以后对工作也一定很负责,这种用心的态度是培养不出来的。
申晨还说到了简历。他看过的简历千奇百怪,写什么的都有,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任何公司都没指望招一个完人,也不可能有完人,要招的是一个适合的人。所以,简历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亮点,HR不可能一字一句地看每份简历,鼠标滑一下,5秒钟过去了,如果这5秒钟之内,简历没有吸引HR就失败了。但很多人都把简历写得特别丰富,跟自传似的,HR还要逐字逐句去挑,他们一天可能看上千份简历,或许更多,写那么多跟这个岗位没关系的有用吗?
如果想应聘的是编辑,那“全国作文大赛二等奖”,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如果想应聘网站数据分析,那“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就是相关性比较强的。
在天津的时候,申晨见了一份简历,上边写着“连续三年获得天津市吃热狗大赛一等奖”,他的同事说:“哟,这哥们儿来跟你抢饭碗了。”抢申晨“新浪第一能吃”这个头衔?怎么可能?这奖项跟工作毫无关系,那就不要写。我们说有的简历作假,什么叫作假?把没做过的写成自己做过,这叫作假,但你把有的隐去,有的保留,只写跟某个工作职位相关的,这就不叫作假。
年轻人面试难免会紧张,但是要注意心态。面对面试官,不要觉得自己是去乞讨的,面试官是来施舍的。要想想大家的角色定位,面试者是拿能力去换报酬,面试官是看这个人对公司有没有价值,两人是平等的。把心态摆正,面试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在《职来职往》,平等的心态同样很重要。几个达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可能有时间让每一个达人提问,可能会由一个战友提出。像马丁、刘同、申晨等,现在他们基本上可以用眼神交流,就知道该问哪个问题了,所以年轻人对每个问题的回答不应该只为投面试官所好,应该认真思考再作答。
下页
7。那些年,我们一起做的琐事(1)
分享到: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email
初入职场的新人,都会觉得日子过得很琐碎,其实谁都是这样,申晨也是。
他刚开始上班的时候,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申晨你把这个弄一下”、“把那个表格做一下”、“把这个做份PPT”、“把通知发下去”,甚至还会有打个水、买个饭、订个会议室什么的。如果总想这些事琐碎,总想做这些没前途,那就只能送你一首李玖哲的歌听了:《想太多》。有段时间,申晨的工作就是那样,而且持续了两年。
整整两年时间,他一直在做这样的事:花三天时间帮领导去找一本书、再花三天时间给书一页一页拍照、每页都存成PDF文档,甚至还有一些私事,比如帮领导接孩子、帮同事遛遛狗,这些事情都发生过,那个时候他也觉得,这日子是没个指望了,但他还是坚持下去了。
今天再回头看,好多事变得很有意义,后来他发了篇微博,说很多职场新人都听人说要沉下去,但真不知道“沉下去”是什么意思,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去做些简单的工作,简单的工作加在一起,慢慢会成为发展的分水岭,对日后工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