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海战-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U剑姹喽右煌だ岛降摹凹庸拧焙拧H值汉U降拇稳粘浚薄凹庸拧焙偶唇氐嚼鞍保穹诟弁迦肟诟浇腟…44号潜艇对其实施鱼雷攻击,击中4条鱼雷。这次成功的袭击多少弥补了美军在萨沃岛海战中的惨重损失。然而更重要的是,这竟使日军在尔后使用水面舰只运行“东京快车”输送任务时,行动更加谨慎了。
日本也常使用潜艇支援所罗门群岛的作战,但是,潜艇的任务不是竭力破坏美军的海上补给线,而是集中全力去袭击美军的战斗舰艇。既然在这一海域出现了日本潜艇,美国就不得不把准备派到其他海域的兵力集中用在这里,以便大力加强对潜防御。例如,1942年9月14日,盟军一支护航运输队从圣埃斯皮里图岛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在航渡中遇上日本的潜艇群。这支护航运输队除有严密的警戒外,还有“黄蜂”号、“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和“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等对其进行掩护。
把日军的这种潜艇战术称为狼群战术或许是不适当的,因为它们既不进行协同攻击,也不在一个战术指挥官的统一指挥下行动。“黄蜂”号、“北卡罗来纳”号和护卫舰“奥布赖恩”号,先后遭到鱼雷攻击,鱼雷攻击的时间间隔约10分钟。结果,战列舰受到重创,航空母舰起火燃烧,人员弃舰后沉没;护卫舰破损严重,在尚未进入浮船坞前就沉没。这次日潜艇袭击有一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日军丝毫没有去触动护航运输队。因为日指挥官深信,只有军舰能够代表海上的战斗力,唯有军舰是值得袭击的目标。两周前,“萨拉托加”号受重创,接着又损失了“黄蜂”号,这样美国在太平洋战区的航空母舰就只剩下“大黄蜂”号和“企业”号了。此后,在所罗门群岛争夺战中,属潜艇部队只击沉2艘战斗舰只:一艘是在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中被击沉的“波特”号驱逐舰,另一艘是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被击沉的“朱诺”号轻巡洋舰。
美潜艇部队在所罗门群岛争夺战中担任战略支援任务,即在特鲁克、帛琉和腊包尔等基地附近设伏,以袭击出入这些地区的日本水面舰只。此外,它还负责监视俾斯麦群岛及其附近的海峡,并对沿巴布亚半岛向前推进的麦克阿瑟部队进行支援。这样部署可使美国潜艇根本不进入作战海域,从而大大减少潜艇遭受己方水面舰艇误伤的危险。这是一项重要措施。飞机和水面舰艇一发现潜艇,就实施攻击,往往是打完再说。由于识别信号方面的失误,美军至少已有28艘潜艇遭到己方飞机的扫射和轰炸,另有5艘潜艇受到己方水面舰艇的炮击。“鲯鳅”号和“海狼”号两艘潜艇已为友军击沉,全体艇员也一同丧生。另有9艘潜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美军在使用潜艇方面曾经有过一次例外,即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进行到1942年10月情况相当危急时,曾派“琥珀鱼”号潜艇把航空汽油运到图拉吉港。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唯一一次把潜艇作为油船使用。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期间,美“黑鲈”号潜艇曾于1943年2月在俾斯麦群岛附近水域创造了一桩非常动人的事迹。7日1时10分,该艇发现一艘日舰,使开始上浮。正在接敌时,那艘2500吨的日本炮舰也发现了这艘潜艇,便转向朝“黑鲈”号冲来。艇内的雷达兵立即标出日舰转向后的新航向,但舰桥上的艇长霍华德·吉尔摩海军中校和其他6名值更人员在夜暗中没有发现日舰的转向情况,待发现后下令“左满舵”时已来不及规避。结果与航速17节的日军炮舰相撞,艇员们在剧激的撞击下纷纷跌倒。严重倾斜的潜艇刚一恢复正常,日炮舰使用机枪扫射潜艇舰桥。年青的值更官和一名了望哨当场死亡;吉尔摩艇长虽身负重伤,但仍倚着舰桥竭尽全力地喊道:“准备潜航!”舰桥上的4个人立即进入艇内,唯独艇长吉尔摩海军中校仍然留在舰桥上,凛然下达最后一道命令:“潜航!”为了表彰吉尔摩海军中校的“英勇行为和牺牲精神”,死后追授荣誉勋章。
1943年1月,美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罗伯特·英格利希海军少将因飞机失事身亡。洛克伍德将军随即被任命为英格利希的继任人。与此同时,拉尔夫·克里斯蒂海军少将接替洛克伍德的职务,指挥西南太平洋的潜艇部队。洛克伍德立即着手建立新的潜艇基地,使之比珍珠港更加接近潜艇的巡逻海域。这时,他把中途岛作为美潜艇的前进基地,这里既有潜艇供应舰,又有潜艇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岸上设施。从该基地出发进入巡逻海区,每次可以少航行2400海里。主要的不足之处是艇员不怎么喜欢这个地方。艇员们发牢骚说,这个鬼地方除了“沙子和信天翁”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为了保持士气,洛克伍德安排了一个日程表,使潜艇定期轮流返回珍珠港进行休整。
潜艇完成巡逻任务返航后,必须使艇员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必要的文娱生活。因此,无论军官或士兵,在交班后都要去疗养院或专用旅馆进行疗养。这样,从海上执勤回来的艇员,在潜艇为执行下一次任务而开始备航之前,对自己艇上的事务不负任何责任。即使是艇长,在此期间对本艇也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是由战斗建制以外的潜艇军官负责实施该艇的维修和保养计划。
装备维修和人员疗养按计划结束后,艇上的原建制艇员立即回艇,出海进行几天复习旧科目的训练,然后出航执行巡逻任务。实践证明,这种作法对艇员为完成其战斗任务而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是非常有益的。
鱼雷不断发生故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美军鱼雷的性能较差,这使美国海军非常恼火。鱼雷质量不佳的原因在于,磁性引信装置的设计不够完善,以及对这种引信装置盲目自信。但是,如果有充足的试验经费,这种设计上的缺陷本来早就可以发现。由于经费太少,平时连爆炸一个战雷头也是办不到的。因为一个战雷头所花费的经费就用掉了整个年度试验预算中的很大一部分款额。因此,进行试验时,一律使用操雷头,与其说是要求操雷头命中目标,不如说是要求操雷头从目标下面通过。于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只是检验陀螺仪操舵装置和蒸气推进系统,并未抓住实战中的关键问题。关键在于战雷头,但是,却对战雷头深信不疑,实际上,问题就出在这里。
战前,美国海军研制了一种绝密的MK…6引爆装置,在这种引爆装置中装有一个磁性起爆器。这种起爆器因钢铁船壳引起周围磁场的激烈变化而开始启动。据鱼雷射击教令规定,“使MK…6鱼雷在目标舰下3。5米深度通过时,引爆装置即开始启动”,便可炸毁舰底的油舱,或许还能炸断龙骨。实际上,有许多鱼雷即使从目标正下方通过也未爆炸。据“棘鬣鱼”潜艇报告,该艇曾13次占领有利的鱼雷发射阵位实施鱼雷攻击,但无一命中。这件事使洛克伍德将军火冒三丈,对鱼雷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发现试射的8条鱼雷通过鱼网时比装定的深度平均深3。5米。最后,连军械局也只得承比这种装有340公斤梯恩梯炸药的鱼雷,在战斗中比预先装定深度至少深了3米。但是,在着手克服这个毛病时,又引起另一个严重问题,即鱼雷总沿着一条正弦波曲线前进。如果鱼雷从目标舰正下方通过时,恰好处于周期的顶部,那么就会起爆;否则,即使鱼雷从目标舰下方通过,由于磁场变化没有达到一定的量,也不会爆炸。
接着,减小深度进行试验,结果,鱼雷过早爆炸的现象大增。过早爆炸会使艇员们误认为鱼雷已经命中目标。在地磁赤道附近,舰船磁场的水平分量通常比垂直分量强,致使MK…5引爆装置往往在目标前方45米处起爆。据知,鱼雷过早爆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海水的飞溅引起的,有的是由目标舰的航迹涡流引起的。鉴于这种情况,洛克伍德将军于1943年6月下令停止使用磁性鱼雷,改用触发鱼雷。这样,过早爆炸的问题虽已解决,但是不爆炸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尽管这种触发引信的缺点很多,但与鱼雷航行深度过大和过早起爆的缺点相比,总要好些,因而一时尚未暴露出来。MK…6触发鱼雷的缺点,直到1943年7月下旬才暴露出来。“黑鲹”号潜艇艇长L·R·达斯皮特海军中校在特鲁克岛以西游域遇到一艘1900吨的日本油船图南丸。。达斯皮特艇长首先在远距离上从不很有利的舷角发射4条鱼雷,其中有2条命中目标,在船艉附近爆炸,巨大的油船用停止了前进。接着,又从油船的左后方发射2条鱼雷,并认为也都命中目标。然后,“黑鲹”号转移到目标的正横方向,占领了一个理想的发射阵位,从艇艉和艇艏的鱼雷发射管又齐射9条经过严格检验的鱼雷。结果,9条鱼雷全部命中,但是1条也未爆炸。达斯波特艇长虽然十分恼火,但是非常清醒,他留下最后一条鱼雷,带回珍珠港进行检查。
这件事竟使触发引信质量不高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浴克伍德将军命令对触发引信装置的机械性能进行彻底的检查。意外地发现,撞针机件的强度不够,经不住直角撞击。如果命中角不超过45度,撞针就能击发起爆;如果鱼雷与目标以直角撞击,这种精密的机件就会被撞毁,致使鱼雷失灵。上述试验说明,“黑鲹”号潜艇发射的鱼雷确实命中而未爆炸。因为命中并已爆炸的4条鱼雷都是撞在船艉的弯曲部;而命中并未爆炸的9条鱼雷,都是成直角与目标相撞的。在珍珠港改进了机件,消除了这一缺陷之后,美潜艇才有了可以信赖的武器。这样,经过两年半以上的时间,才使战前被引到错误发展方向上去的“秘密武器”和未经过充分试验的部件等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蒸气瓦斯鱼雷发展得较为完善之后,又出现了电动鱼雷。后者的速度较慢(蒸气瓦斯鱼雷的速度已达到46节,而电动鱼雷的速度仅为28节),难为海军接受。但在潜艇军官看来,电动鱼雷没有航迹,这一特点可以弥补速度低的缺陷。因此,潜艇装备的鱼雷多是电动鱼雷。
参加吉尔伯特作战和马绍尔作战
1943年11月,尼米兹、斯普鲁恩斯和洛克伍德三位将军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地实施吉尔伯特群岛的登陆作战。他们判断,参加抗登陆作战的日军水面舰艇部队,为了避开瓜达尔卡纳尔岛美军岸基飞机的领察,很可能从北面实施反击,即从特鲁克基地出发,在马绍尔群岛加油,然后南下进行反击。为此,把3艘潜艇配置在特鲁克附近海域,另派3艘潜艇到马绍尔群岛一带巡逻,并在特鲁克与马绍尔之间部署2艘潜艇。此外,还在塔拉瓦以西300海里处配置一艘潜艇,负责传送每天的气象预报。
由于日本水面舰艇部队未向吉尔伯特群岛方向出动,美潜艇部队几乎无用武之地,仅仅攻击了从附近海域通过的日护航运输队或没有护航的商船。尽管这样,自己还损失了两艘潜艇。11月16日,“科尔维纳”号潜艇在特鲁克海域被日潜艇击沉,这也许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潜艇击沉的唯一一艘潜艇。11月19日,在特鲁克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巡逻的“大头鱼”号潜艇,向一个护航运输队接近时被发现,遭到护卫舰深水炸弹的攻击,受伤后只好浮出海面,使用火炮竭力奋战,最后自沉,一些军官和艇员们也随之丧生,其中包括约翰·克伦威尔海军上校。他是根据洛克伍德的命令随艇出海研究实施狼群战术的兵力编成和指挥等问题的。因为他了解战争计划方面的某些重要问题,唯恐被日军俘虏后进严刑拷打或服用麻醉剂而泄密,所以就选择了自沉这个办法。为了表形他的悲壮行为,美国国会追授荣誉勋章。在弃艇跳水的“大头鱼”号艇员中,日军救起42人,其中一名重伤员又被日军残忍地扔到海里。日军把被俘艇员带到特鲁克,后来又由“云鹰”号和“冲鹰”号护航航空母舰运往日本。
接着,就发生了一件战争中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恰在这时,美潜艇“东方旗鱼”号前往日本海域进行第10次巡逻。这是这艘潜艇在罗伯特·沃德海军少校指挥下第一次出海执行任务。艇员们常常把这艘潜艇叫做“鲨鱼”,因为它就是1939年在新罕布什尔的波茨默斯附近海域沉没的那艘有名的“鲨鱼”号潜艇。当时,正是“大头鱼”号潜艇在海底发现了它,并全力进行援救和打捞。开战后16个月内,美潜艇没击沉一艘大型军舰,沃德海军少校和其他潜艇艇长一样,对此深感不安。他希望“东方旗鱼”号这次出海能够成为打开这种倒霉局面的开端。这次出海终于如愿以偿,但是在美军看来,沃德的战绩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12月3日午夜之前,海上波浪滔天,“东方旗鱼”号潜艇的雷达发现数艘大型船只。沃德艇长冒着大风、不顾能见度很低,迅速占领了发射阵位,射出了4条鱼雷,其中1条击中一艘航空母舰。该舰负伤后在波涛汹涌的海洋里慢速向前移动。“东方旗鱼”号虽然在深水炸弹的攻击下不得不下潜,但是后来又捕捉到了这个目标并通宵进行跟踪。拂晓时,沃德艇长又发射3条鱼雷,1条命中,终于使这艘舰空母舰失去机动能力,停在海上。9时40分,“东方旗鱼”号从艇艉发射管再次进行鱼雷齐射,第三次命中目标,8分钟后,这艘航空母舰沉入大海,这时,“东方旗鱼”号正在日警戒舰只的追击下在较大的深度潜航,未能看到目标沉没的情况。被击沉的日舰是“冲鹰”号护航航空母舰,就在这艘军舰上还押送着“大头鱼”号潜艇被俘的41名艇员(另外1名已经死亡)。
美潜艇部队在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中的战斗展开,给斯普鲁恩斯将军一个良好的印象,从此以后,他也支持这样使用潜艇。潜艇部队在作战方面由其兵种指挥官指挥。但涉及到多兵种协同作战计划的问题,则由洛克伍德和有关的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或哈尔西)本这着协商一致的原则加以解决。斯普鲁恩斯的意见是,应把潜艇部队部署在日军舰队驶往海上战场所要通过的海域,尤其是海峡附近,而不应把潜艇巡逻线设置在大洋上。与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使用潜艇的方式不同,斯普鲁恩斯尽早使潜艇进入各自的待机队位,以便充分发挥其威力。
这时,可使用潜艇执行以下几种任务:
1。 集中使用潜艇切断敌人通往目标区域的补给线;
2。 进行照相侦察,查明预定登陆地域以及与未来作战有关的敌军事设施;
3。 空袭时,遂行救生任务;
4。 在目标区域或敌基地附近,遂行侦察任务,以查明敌人的动向,并对企图反击之敌进行阻击;
5。 拦击企图逃离目标区域的敌舰船。
1944年1月,在配合实施马绍尔群岛登陆作战时,曾派4艘潜艇进行照相侦察,并把3艘潜艇部署在特鲁克附近海域。其中有2艘潜艇击沉了日本驱逐舰。根据吉尔伯特群岛作战中使用潜艇的经验,这次作战动用了可以出动的所有潜艇。
1944年初,美军决定以航空母舰对特鲁克、塞班和帛琉等地进行三次大规模的空袭。据斯普鲁恩斯判断,日军不仅会出动水面舰艇,而且也会以岸基飞机进行反出。同时,日军的水面舰艇和商船也许会从该地撤离。因此,潜艇的部署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他希望潜艇部署在能对逃离的敌舰船进行截击的海域。结果,在特鲁克海域,美“鳐鱼”号潜艇击沉日轻巡洋舰“阿贺野”号,“刺尾鱼”号潜艇击沉1艘货船;在塞班岛海域,“翻车鱼”号潜艇击沉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