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跑线上领先了半步,我们就能保证孩子一辈子高枕无忧了吗?显然未必。
事实证明,对孩子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和探索之心。有了这一点,他们才会主动学习,自觉地去获取各种新知识。否则的话,把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小孩,一定要他们学这个学那个,生生地扼杀他们的天性,结果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细节8 不要拿中等生和其他孩子相比
“你看你们家××学习多好,每次都考第一名。”
“××同学英语每回都是一百分,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学的?”
家长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不自觉地品评别家的同学。不少中等生家长对优等生的家长总是羡慕不已,而对自家的孩子,他们则是一口一个不是:“我们家的××,回到家只会玩、看电视,成绩总是提不起来,真是急死了!”
毫无疑问,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于善心,希望孩子能以其他同学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但是我们必须想到,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
特别是中等生,本来他学习成绩不好,心里就够难受的了。如果父母再有事没事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的缺点,嫌自己不够优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他树立自信心极为不利。因此,许多时候,父母这样做非但起不到促进的效果,反而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
在学校,留留和晶晶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玩。
寒假期间,留留到晶晶家玩。晶晶的妈妈见面就问起了留留的考试成绩。留留骄傲地告诉阿姨,他的各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
“学习这么好,真是好孩子,”晶晶的妈妈亲切地说道,可转念一想:咦?我怎么没有看见晶晶的成绩单?
“晶晶,你来一下。”晶晶的妈妈扭头就喊晶晶。
其实晶晶早就在楼上了,听到了楼下的对话,她踌躇着不愿出来。妈妈喊她,她这才不情愿地走下来。
“晶晶,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
“在……在我房间里。”晶晶吞吞吐吐地答道。
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就有些生气:“是不是又考得不及格?去把成绩单拿来,我看一看!”
成绩单拿来了,语文83分,数学76分,英语79分,虽然没有一科上90分,但跟上次考试相比,还是有进步的,不过妈妈还是觉得不好。
“你看看你,只有一门刚超过80分,你看看人家留留,门门都上95分,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学的?”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晶晶无言以对,只好把头埋得低低的。
“为什么你的成绩总是这么糟?而留留总是得到好成绩?你自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吧,别整天只知道玩!”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留留面前受训了,晶晶还是感觉很丢面子,她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每次跟留留在一起玩,晶晶总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觉得自己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留留。她对学习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了,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成绩更是大幅度地一路下滑。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这话虽俗,但理却不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个孩子的能力差异必然参差不齐。所以家长拿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特生和中等生相比,无异于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无情的扼杀。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恶性循环,对其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天赋。因此,在家庭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拿他们和优秀的同学进行比较,然后横加指责。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李大钊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
平时的生活中,李大钊很注意研究儿童心理,因此他总能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有一年夏天,李大钊从外地回到家中,给女儿和儿子每人买回一包礼物——笔、墨、方格纸。孩子们都很高兴,立即研墨习字。可是小女儿因为是第一次临帖写大字,所以左写一张,右写一张,横竖都不像,气得小脸通红。
很快,她就放下笔,偷偷躲到后院,直抹眼泪。李大钊的爱人见女儿不但不写字,还躲到后院去哭,很是生气。正准备上前教训她一通,这时李大钊拦住了她。
他说:“我记得一本什么书上写着: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这个小女孩立即把伤口包扎好,谁也不让看见。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这是女孩子的一种好胜心。”李大钊的爱人这才恍然大悟。
一会儿,女儿从后院回来了。李大钊不但没有指责她,而且还指着她的字说道:“字写得很好,可是还不太整齐,要是天天耐心练习,就一定会写好的。你看哥哥写得也不整齐呀。可是他不着急,沉得住气。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慢慢地写好字。”
听了他语重心长的话,小女儿大受启发,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爱急躁的缺点。从此,女儿不仅耐心练习写大字,而且有意识地改正缺点,做什么事情都变得更加沉着冷静了。
由此可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孩子的阻力,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作为家长,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因人施教。
例如,黏液质孩子的特点就是“慢”,对这类孩子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时,一定要鼓励、赞赏他,同时对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以后再快一点就更好了”。再比如,如果自己的孩子脑子反应的速度稍慢一些,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让他笨鸟先飞,在学习上勤奋一点,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掌握好火候,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以孩子经过努力能达到为标准,以后逐渐提高要求。只有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才能逐步提升中等生的成绩。
方法二: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
家长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优等生比,毕竟中等生孩子实力都不是特别的突出。再说了,别的孩子是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已经进入到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状态时,只要他努力、尽其所能了,就应该给予肯定,不应该总是批评。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在这一点上,作为家长必须认清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自己的孩子过去是什么样的基础,现在是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出发点,他现在的学习状态是优是劣,当前的进步是大还是小等等。
在《教育孩子四十条》中,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说道:“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父母永远不要说自己的孩子这点不如别人的孩子、那点不如别人的孩子,你要发现的是孩子什么地方值得你鼓励和表扬。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爱护孩子的积极性。对于中等生来说,这一点甚至比取得任何优异成绩都重要。
细节9 要多看到中等生的长处和优点
当前在校的中等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都缺乏自信心。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自身,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长处、哪些优点。他们从来不相信自己可以承担一项任务,更不敢主动说“我能行”。在他们看来,优点是属于优等生的专利。
前不久,几位老师到北京几所小学做调查。他们的调查很简单,就是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愿望、长处和缺点。
据参加调查的王老师回忆。在调查中,有一个男孩子曾举起手来问:“老师,我没有什么愿望,怎么办?”一个人怎么会没有愿望,尤其是一个正处于幻想时期的孩子。王老师被他问住了,只好对他说:“那你就写上‘无’吧。”
还没有从疑惑中醒来,另一个同学又举起手来:“老师,我没有长处怎么办?”难道这么小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不是不理解“长处”的含义?
“长处就是优点,好的地方,特长也是,比如打篮球好、打乒乓球好等等。”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解释道。然而,还是有同学说:“老师,我真的没有长处,怎么办?”
“那就写上‘无’吧。”说这话的时候,王老师的心里不禁一痛。
调查的结果很快出来了,令他们震惊的是,有86%的同学没有自己的愿望,75%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了解自己不足的同学却占到了98%!几位老师还发现:成绩越靠前的同学,大都对自己的优势非常了解,而成绩中等和不好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长处,却将自己的缺点挖掘得很透彻:上课不专心、马虎、成绩不好、不认真、写作业拖拉、上进心不强等,应有尽有!
作为家长,不知道你看了这个案例有什么想法?
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毫无疑问,作为父母和老师,大家都是非常爱孩子的,然而我们所使用的方式却是最严厉的。只要孩子在任何一个方面表现得稍微不尽如人意,我们就要大加苛责。以学习成绩为例,那些中等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我们是有目共睹的。长久以来,我们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那就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太多,优点太少。
这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偏见!
有人分别对25对美国夫妇和25对中国夫妇做过一个调查问卷,让他们分别用10句话评价自己的孩子。结果发现:25对美国夫妇的10句评语中,平均有8。3句是孩子的优点,只有1句是孩子的缺点,还有0。7句是中性的。而25对中国夫妇的10句评语中,表扬孩子优点的只占3句,中性的占到了2。6句,指出孩子缺点的竟占到了4。4句!
同样是面对孩子,中国人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美国人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也许我们会说,孩子真的没有那么多的优点。或者也许看到了,但我们觉得那些优点是应该的,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我们有所不知,我们的哪怕一点点的积极评价对孩子们都是那么的重要!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是压抑的,他们心中那一无是处的自我形象,只能让他们自卑,看不起自己。
因此,要激励中等生,我们应该先从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入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内心里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不要拘泥于一种眼光看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尤其是对中等生而言,他学习上的缺点往往会掩盖了其他方面的优点。如果我们总是用成绩的优劣或者某种固定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很难发现孩子身上潜藏的优点。
因此,家长要学会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接受孩子,也许你会在不经意中发现,原来孩子身上还有那么多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优点呢!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爱因斯坦就特别喜欢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次,爱因斯坦随父母在依萨尔河岸野餐。这时一位亲戚说道:“小爱因斯坦很严肃,当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乐时,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
“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位教授!”爱因斯坦的母亲当即表示反对,并极力为自己的孩子辩护。
教授!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聪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这个荣誉的称号,这个连话都说不好的笨孩子能成为一个教授吗?那位亲戚感到不可思议,但很快也理解了爱因斯坦母亲的心情。
在上小学和中学时,爱因斯坦的功课都很平常,只有数学成绩稍好一点。由于他举止缓慢,又不活泼,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他的拉丁文老师甚至对他十分厌恶。
后来,是麦克斯发现了爱因斯坦的天才。作为他的“启蒙老师”,麦克斯总是借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看完后就和他讨论。麦克斯点燃了爱因斯坦自学兴趣的火花。在他的引导下,爱因斯坦13岁时就已自学微积分了。很快,小爱因斯坦的数学程度就超过了正读大学的麦克斯!
然而,麦克斯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试着把一些哲学书籍借给爱因斯坦阅读。结果,13岁的他竟能看懂康德的《纯理性批判》。这是一本对许多成人来说都枯燥艰深的书。
此时的麦克斯,已经确认自己发现了一个神童,他断言道:“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哲学家,将从爱因斯坦身上成长起来。”
每一个中等生身上都有许多宝贵的优点,只是我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罢了。从现在开始摘下我们的“有色眼镜”吧!谁能保证你眼前的这个中等生,不会是明天的“爱因斯坦”呢?
方法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长快与慢、高与低,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中等生来说,他们本来就处于班级里的中间层次,可能上也可能下。这时候,父母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孩子的行与不行,就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是看他的优点还是看他的缺点;是不断地鼓励他还是不停地敲打他。
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有很多潜能。只有当父母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出奇迹。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有一次,小菲在哥哥新发的作文本上胡写乱画,整整划拉了4大页,全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但并不成句。妈妈回来了,小菲兴致勃勃地把本子递给妈妈说:“看,这是我写的作文!”
一看挺好的本子给弄成这样,妈妈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正想说孩子几句,忽然又一想:这是孩子对学习写字的兴趣呀。于是,妈妈马上对小菲说:“真的,这是你写的吗?”
面对这样一篇恐怕全世界任何人都读不懂的作文,她表扬了小菲,并且又给她买了个新本子,鼓励她多认字、多写字。
从此,小菲就喜欢上了作文。
方法三:指出孩子的优点一定要具体
有些父母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千篇一律地用“你真棒”一句话带过。事实上,这种公式化的评价孩子已经听得太多,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一些优点不明显的孩子来说,父母更应特别指出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对到底什么才是好行为就会越清楚。
比如,家长对一个成绩中等的孩子这样夸赞道:“孩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成绩一般,就自暴自弃。其实你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我发现你的组织能力很强。你的同伴们都愿意到咱们家来找你玩,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乐意听从你的意见和安排。”
像这位家长具体指出孩子的优点,而且举出了实际例子,这显然很容易让孩子信服。父母指出的孩子的优点越具体,孩子以后在行动中的取向就越明确。这样不仅增强了孩子的信心,而且还更容易帮助孩子在以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细节10 给中等生足够的理解和信任
前几年有一句话在各行各业说得很响:“理解万岁。”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人世间有太多的猜疑与误解。因此,能够处处得到别人理解的人是幸福的,而能够处处理解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