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还需要怀疑么?
拖尼特教授看到的那些黄帝展获奖作品,跟欧美的青年艺术家有显著差距么?我不那么认为,你们需要知道,而且我认为你们也应该知道,我的眼光不会比在座的大多数人,比如布鲁诺先生差,对于我的学生水平如何,我不会去夸大的——本来就够好了,夸大一下,恐怕阿尔图尔那种都要比不过了,没必要嘛。”
布鲁诺又被来了一箭,心口都要烂掉了。
第0957章 要脸还是要钱?
“那么第二点,这种交流不只是对我们有利,对欧美的青年画家同样有利。原因世所公知,华国艺术品市场非常大,而且越来越大,可是很少瞄准欧美的青年画家,要么是大师,比如梵高的菊花,哦,向日葵,毕加索的作品以及莫奈这样的印象派大师。要么就是老美的现代艺术作品,安迪·沃霍尔,杰克逊·波洛克等等——买这些的人当然是人傻钱多瞎了眼,比如我有一个同行就是这样。
所以华国市场是支撑更多青年画家追逐梦想,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华国人口是欧洲两倍还多,那里能支撑起来的艺术家有多少?而且华国人,尤其是富人,历来有收藏传统。
有些人说自己是追逐艺术,对市场不屑一顾,可以么?可以!但艺术家是要生存的,杰夫·昆斯这种人能大行其道,除了是荼毒艺术之外,也可以反映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没有人认可,你就只能在快速的信息流中——死去!化作尘埃。如梵高那样,死了之后再翻红,没那么容易了。”
华国市场是个杀手锏。
为什么有人说华国会是老美之后的第二个超级大国,为什么有人会把印腚视作能跟华国相提并论的国家?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人口!什么概念呢,欧洲弄一体化弄得欲仙欲死的,今天这里福利太好要破产了,明天那个因为客人太多要离家出走,后天又有人说自己多出了钱要散伙,为的也不过是把六亿多人捏在一起而已,这还不到华国人口的一半。
这样一个统一的的巨大市场,威力之大,在今天是怎么想都不为过的,所以国内一些媒体说林海文的成就有赖于国家的发展,林海文虽然不喜欢自己的努力被隐身了,却不会完全否定这个说法。
本来就是如此,老美横行霸道不也是靠国家么?林海文要横行霸道也得靠着国家。
他一点负担都没有。
而现场因为林海文的格外坦诚,变得有些沉默了。
欧洲这帮没落“贵族”挺要脸的,让他们直白地说,会坐在这里讨论这个事情,就是因为看上了华国市场——毕竟有前车之鉴的,比如拖尼特,因为他跟林海文、常硕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林海文事业上的特殊角色,这两年来就颇受华国藏家的青睐,收入涨了不少,虽然没有拍出什么纪录价格来,毕竟华国藏家也是越来越理智的,可是打开了一个如此巨大的市场,面对堪与老美一比的无数富豪,拖尼特的画变得更加好卖了,也是不争的事实。
谁不会动心呢?
真当这些艺术家都是心如止水的柳下惠?面对人民币,能让自己的鸡儿放假?
但林海文就不乐意伺候,他就得直白地说出来,要钱还是要脸吧?
拖尼特和常硕对视了一眼,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应该,林海文的战斗力果然不可小觑,而且他也确实太有代表性了——说起来,拖尼特也够吃里扒外的。
但他老人家确实是个国际主义战士,一个全球主义者,他始终认为要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者放到一起来,不仅仅是华国,包括拉美,包括一些黑土地上的艺术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艺术在交流中获得进步,其实在欧洲之内,也是如此的,从威尼斯、马德里、佛罗伦萨、巴黎、伦敦,艺术中心不断地变化,才会有今天欧洲人共同的艺术基础价值。”常硕跟在高美课堂上讲课一样:“而二十世纪以来,美国的加入,促使这种交流从欧洲衍生到整个西方世界,抽象主义和现代艺术的激烈发展,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同样的,二十一世纪了,华国经过二十年的全球化过程,在贸易经济上已经融入全球体系,现在是艺术追上的时候了,它事实上不会因为说我们去不去推动而改变,只是迟迟早早而已,当华国藏家满世界购买藏品的时候,难道巴黎的拍卖行、纽约的拍卖行,会拒绝拍卖华国艺术家的作品么?
绝不可能。
拥抱这种变化,改善这种变化,促使它对艺术产生更多的正面效果,应该是我们的使命。比如海文,他有那时间,完全可以在画室多画几幅作品,为世界多留下一些艺术经典,艺术宝藏,为什么要把时间耗费在这种,对他自己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上呢?不过是出于对艺术大变革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已。”
林海文煞有介事地点头。
表示常硕说的很对,他就是这么大公无私,甘于奉献。
“常先生说的不错,是有道理的。”不列颠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比较中立偏向反对的,这会儿改变了看法,或者说觉得到了改变看法的时候:“不过,呵呵,林教授的画,可还没到艺术经典、艺术宝藏的程度吧?”
心里还是有点不甘。
“那倒未必了。”拖尼特笑笑,说了一句就没再继续,让很多人惊疑不定。
“哦?这是?”一直没出声儿的亨利院长,也颇有兴趣地问了一句:“怎么?林教授有新的成果?”
“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不足挂齿的,不值一哂的小小成果,下回有机会请您斧正。”林海文逊笑着说道。
太假了!
刚才那个要吃人的死样,现在居然谦虚起来了。
搞不好是真的有突破了!
大家摸透了林海文的德行,这么想着。
亨利院长连着看了林海文好几眼,他跟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席保罗·巴别塔关系不错,在邀请林海文担任首席特邀嘉宾之前,两人也是交流过的。如果林海文在《瓷·八作》的基础上,这么快又有重要突破,那恐怕就真要屹立于现代艺术家中的巅峰了。
“林教授完成新作了么?什么时候有公开展出啊?或者等到威尼斯?”
亨利院长一问,包括拖尼特、海格尔,也都看过来,如果林海文有意在欧洲,甚至就在华国办展,他们可能就不用去华国看了。
“呵呵,就是一点点的突破,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林海文谦虚上瘾了。
常硕都看不下去:“11月份吧,大都会博物馆有一个专场,海文可能回去参加?”
“去美国?”
亨利院长的声调一扬,林海文就笑了。
第0958章 《黑龙潭》的亮相之地
“我跟大都会博物馆的合作还是很愉快的。”林海文笑着说道。
当然很愉快,如果不是大都会曾经斥巨资买下《飞天升佛图》,林海文作品价格的飞跃只怕还要被拖一段时间,也是从那一次开始,林海文正式闯入了价格最顶尖的一拨画家之列。
所以尽管后来大都会没有再收藏林海文的作品,他们还是有一些联系。
这一次,大都会的策展人赫斯特,跟拖尼特一样,也是从小黄的那张专辑看到的端倪——只能说这世界上眼尖的人真的不少。而且小黄这张专辑在欧洲还算温和的话,在老美就相当火爆了。
老美其实挺追求这一类新奇的东西。
什么《狐狸叫》,再比如那种《江南style》,都在老美很火——这个市场没有华国人想象的那么沉稳,似乎一定是对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投入,对噱头、搞怪一律不过敏,尤其电影,有些舆论里头,好像华国的观众最喜欢支持烂片,而老美就只给好片子贡献票房。
没那事儿。
搞笑呢。
垃圾片子在老美受追捧的,也不是一个两个,比如暮色啊……只是总体上人家的水准就高,烂片的标准不一样而已。
小黄的《鸟鸣》,里头的民谣究竟老美人能不能欣赏,林海文不清楚,但对于一只鹦鹉出专辑这么酷的事情,老美是非常追捧的,在油管、facebook上,也都是因为他们的追捧才火起来的,加之林海文本身在老美也是名声卓著,强强联合。
这么一火呢,自然关注的人就多。
赫斯特就是这个时候注意到的那张封底的小黄,他没有拖尼特这么牛逼的眼光,但他很有行动力,意识到这幅画有些特别之处,然后又考虑说林海文的风格正在快速形成,他就直接飞到京城,参观了林海文的画室,然后兴奋的秘密走人了。
一位新的古典主义巨匠的诞生!
赫斯特兴奋的几乎要发抖。
别看老美一力捧出波洛克这种抽象大师,但他们对于古典主义,对于欧洲文明的追捧那不是说着玩儿的,这个国家缺乏自己的文化根基,所以喜欢把欧洲人的文明当成自己的——譬如法语,老美就经常有人认为,会说法语的人是高人一筹。再比如绘画收藏,在老美收藏家的排行榜,绝大部分都收藏古典主义作品,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时间长,古董嘛,另一方面跟美国人对欧洲文化的追逐是分不开的。
老美的名人说自己来自于欧洲哪里哪里,不会觉得会至上主义者难过,可要是来自亚洲,甚至非洲,你就只能赚点少数族裔zz正确的选票了。
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就是这个鸟样了。
所以赫斯特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林海文能够在大都会第一次展示他的作品,并且确认他的古典主义巨匠地位,对于大都会,对于纽约,对他赫斯特,都将是一个美妙而梦幻的事情。
而对于林海文来说,在哪里公布能引发更重要的影响力呢,当然也是美国。
华国?油画的边缘地,这会儿不是展现自己情结的时候了,等到功成名就,再来拉扯国内一把才是正经——就是这么霸气,在他个人的艺术高度上,华国帮不上太多忙了,反倒更需要他来帮忙。
欧洲?或许这里是古典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之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乃至今时今日,这一条画脉始终都在欧洲,然而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个华国人摘取了古典主义绘画王冠上的钻石,欧洲人心中难道不会有点酸酸涩涩?有了这种心态,怎么能指望他们卖十成十的力给林海文塑金身呢?
别的地方就更不必说了。
数来数去,就美国最合适。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媒体传播系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连抽象主义那些废柴都能吹上天去,找他们来给自己吹吹,岂不是爽歪歪?
两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林海文这边到欧洲来,那边王鹏代师出征,另外还有鹿丹泽、何思寒两大护法,携带《画室的窗外和黑龙潭》去纽约,跟大都会博物馆交流——无论如何,总要博物馆的研究员们自己看过之后,才能断言这幅画的价值所在。当然,这不存在任何问题,风格的突破是非常显著的,呈现出来的效果,也相当明显,否则拖尼特和赫斯特,都不可能通过一张印刷品,就可以断定林海文获得了新成果。
他在和欧洲人讨论国际展的时候,大都会就已经着手策划活动了。
主题定的超级快。
“威尼斯、古典、文艺复兴,二十一世纪——巨匠们永不褪色的华彩。”
大都会将从自己的馆藏,以及兄弟美术馆那里借来一些,把委拉斯·贵支、鲁本斯、达·芬奇、缇香、伦勃朗、安格尔等古典主义巨匠的大作,同林海文《黑龙潭》一起展出,势必要把林海文的巨匠地位,死死钉在那里。
手笔之大,林海文自己都为之震惊,这可以说明,他的选择完全没有问题,摸透了老美的,我们寄几个儿培养不出巨匠来,能捧出一个来也不错,这种没鱼虾也好的心态。
等林海文这边的行程结束,他要去芝加哥一趟,然后差不多就是纽约的时间——展览安排的时间之紧,对于大都会来说也是罕见。
……
“哎,所以作品已经运到美国去了?”
“《歌手林皇上》还在华国。”
“……《歌手林皇上》?”
“就是那张专辑的封底画呀。”林海文比划了一下,拖尼特秒懂。
“你的意思是你还有另一幅作品,比……《歌手林皇上》更加有代表性。”拖尼特问话的时候,实在有些不想开口的感觉,这只鸟估计又要创纪录了。
目前看来,林海文这幅画如果超越1000万欧元,再加上原先那一幅,可以把所有鸟都比的渣都不剩了。
林海文不愿意持续性地把话题留在这里,所以他抱歉地看了一下拖尼特:“另一幅要更大一些,也画的更久一点,所以送去展览会比较合适。不过如果您要去华国,应该也不会失望。不过现在我们是不是说一说眼下的事儿?”
拖尼特默默点头,看向亨利院长。
欧洲虽然跟华国不一样,但高美的院长在这种跨校,或者跨国的交流中,还是很有能量的——组织力嘛,能调动很多的官方资源,这对于成功地办好这个展览,至关重要。并不是简单的说几个大师凑在一起,就能把事儿办好的,没那么简单。
所以拖尼特固然很支持,但终究要去说服亨利——这几乎是第一步,重要的第一步。
但这个时候的气氛已经截然不同了。
尽管大家还没有看见林海文所谓的突破之作,但谁都明白,林海文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再有突破那就是要一只脚迈上艺术神坛了,跟毕加索晚年的时候差不多,至于第二之脚,也是稳当的,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就上去了呗。
保不准好些人都希望林海文早点上去呢。
可惜,他还如此年轻,熬死好几批,他估计都还活蹦乱跳的。
第0959章 土鳖之国
“我本人原则上是支持的,我一直支持这种交流,林教授说的也没有错,华国的油画,不论是人才还是市场,融入世界的进程是不会逆转的,只有快和慢之分,既然如此,拥抱这个过程,是一个好的选择。我相信,在欧洲经历了这么多的变故后,大家应该都更明白我们的价值观,封闭和拒绝交流,都是不可选择的。”亨利院长明确表达了态度。
结合拖尼特的工作,和大部分人的观点。
这个展览如果没有意外,是可以促成了。
出乎意料的一点是,关于巴丹旺的问题,有一位提了一句,然后被人给怼回去了,这人不是别个,让林海文非常意外,是布鲁诺先生——这会儿看着比刚才要顺眼多了。
“油画就是油画,不要把他们那些东西弄进来。”布鲁诺一脸嫌弃:“他们把华国电影就弄得凄凄惨惨的,每次来戛纳的那些片子,都是一个色调的,不明白他们在想什么。现在又想把油画拿去当幌子,难道以为欧洲人都是傻子么?我完全不同意对参展者设定标准和限制,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
布鲁诺说着,脸就从刚才的顺眼,变得不那么顺眼了。
“如果是华人电影那个程度是没问题,但更加夸张的话,容易引发争议——艺术之外的争议,不排除有些人希望借助这一类争议出头,所以我认为要避免这一点,基本的原则要遵守。欧洲和华国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我相信这一点应该你们都有所了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