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朝元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九朝元老- 第4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ё隽艘桓觥癘K”的手势,接着是被扔到地上的电工包和电工帽。在线杆上的那位学生摘掉电工帽之后春天才发现,那位学生的头发已经被汗水浸透,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正冒着丝丝的白色蒸气,而他那憨憨的笑容和那潇洒的“OK”的手势就像一幅完美的图画永远定格在了春天的脑海之中。

    2。

    三个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来,许丹已经在堂屋的茶几上摆好了四凉四热八个下酒菜,院子内外正飘散着丝*人的饭菜香气。

    不过,那两位学生并没有急着入席,而是又一头钻进偏屋,把操作间的各种设备挨个测试了一遍,确定一切都准确无误之后这才安心入席。

    不用说,这一顿晚宴宾主尽欢。席间,春天和许丹对那两名学生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因为有了那两名学生的倾情相助,不但使馒头店的拉电工作顺利完成,而且还给春天剩下了一笔不菲的费用。要知道,如果这次拉电要是走正常流程的话,人工费加上电缆、电闸和电表等各种设备的费用以及招待费用,没有一千多块钱是下不来的。现在可倒好,春天只不过付出了两顿酒席。因此,春天和许丹对那两名学生表示一下感谢也是应该的。饶是这样,春天还是觉得欠了那两名学生一个大人情。
………………………………

第一二八一章 大事频频26

    第一二八一章 大事频频26

    1。

    酒至半酣之际,春天突然接到了四叔春书家从小卖店打来的电话,说垒锅灶和垒烟囱的黄沙他和春书立已经挖好了,只不过因为二伯父春书武上午去赶集中午又在朋友家喝大了,到现在才刚回家呢。所以,黄沙今天是送不了,只好等到明天一早再装车送到学校里来,春书家说保证不会误了明天垒锅灶和垒烟囱的使用。

    听四叔这么一说,春天才恍然记起昨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和家里人商量的今天下午到学校送黄沙的事情,今天这一天把春天给忙坏了,压根儿就没记起送黄沙的事情。于是,春天只好赶紧安慰四叔,说这事儿不急,只要误不了明天上午的使用就可以。

    2。

    一宿无话。

    第二天是10月5日,天刚蒙蒙亮许丹就起床了,今天是约定好的垒锅灶和垒烟囱的日子,还有很多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去做。而春天,此时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昨晚,春天一个人喝了一斤半白酒,到这时候酒还没醒呢。

    六点,春天被家门口响起的三轮车的轰鸣声惊醒,赶紧翻身从床上爬了起来。听到三轮车的响声春天才记起这应该是二伯父春书武送黄沙来了。

    春天迅速穿好衣服,揉着醉意朦胧的双眼、打着哈欠,趿拉着拖鞋出了院门。家门口,许丹和四叔春书家正拿着铁锨忙着卸车,而二伯父春书武则坐在三轮车的驾驶室悠闲地抽着烟。

    “咋的?小天,昨晚又喝大了吗?”看到春天一副睡不醒的样子,春书武吐掉了嘴里的烟蒂打趣着春天。

    “唉!可不是嘛!”春天叹息一声挠了挠头,“昨晚陪供电所那两名拉电的学生喝了一斤半白酒,到现在头还疼呢!”

    说着,春天又转过头跟四叔春书家打了个招呼。

    “小天啊!喝酒原本的为了怡情,拼命往死里灌可是要伤身体的•••”春书家停住了手里的活计关心地对春天说。

    “四叔,这个道理我懂!”春天有些难为情地笑了笑,“可是人家帮了咱们这么大一个忙,不陪着人家喝个尽兴心里也过意不去啊!”

    “净给自己找理由!昨晚是谁一个劲的怂恿人家喝酒来着?”许丹没好气地白了春天一眼,伸手拿起地上的一张铁锨扔给了春天,“赶紧卸车!垒锅灶的人很快就来了•••”

    春天讪讪一笑,往手心里吐了两口唾沫,拿起铁锨加入了卸车的队伍。

    机动三轮车的车厢并不大,就是装得满满的一车厢黄沙也不过能有两立方,三个人十几分钟的功夫也就卸完了。卸完黄沙后春天招呼二伯父和四叔进屋喝茶,春书武说还有两车黄沙需要送过来,到时候再一块喝。说着,春书武便发动了三轮车开始倒车。

    趁着春书武倒车的间隙,春书家扯了春天一把,把春天拉进了院子。春天搞不清四叔为何有此举动,只好跟着进了院门。

    “小天,这是五千块钱,你爸给了四千我拿了一千,你们开店花钱的地方多,我们做老人的理当给你们补贴一点,如果不够的话咱再凑•••”春书家从裤兜里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递到了春天的手里。

    “四叔,这钱我们不能要!”春天赶紧推辞,“我跟许丹计算过了,我们手里的钱开店够用•••”

    “你这孩子!跟家里人还客气什么?”春书家嗔怪一声,“做生意那钱哪有够用的时候?再说了,等你赚钱了再还我们也不迟•••”

    说着,春书家朝着院门口努了努嘴。春天明白四叔的意思是不想让二伯父春书武知道此事,只好道过谢之后把钱揣进了裤兜里。反正春天打算过两天再把钱还回去,春天心里很清楚,经过了弟弟春雨婚礼的这一番折腾,这五千块钱很有可能是父亲和四叔的倾其所有了。

    春天本打算跟着三轮车回村里帮着装黄沙,可春书家说什么也不肯,说家里还有春天的父亲春书立帮忙,让春天在家里赶紧收拾一下等着垒锅灶的师傅上门。

    春书武和春书家走后,春天把兜里的钱掏出来给了许丹,并把四叔的一番话学给了许丹听。许丹听后心里也是颇为感动,老春家是个什么家底子许丹一清二楚,这些年春书立和春书家积攒的那点家底子都随着春天和春雨兄弟俩的求学和婚事走了,现在两位老人为了自家的生意能拿出这么多钱,确实有些为难他们。不过,许丹说这钱暂时不要还给老人们,等生意走入正轨再说,反正这些钱就是放在老人们手中他们也用不着,万一到时候生意上再缺钱呢?这样还省了四处求人和张罗。春天一听许丹说的在理,也就随她去了。
………………………………

第一二八二章 大事频频27

    第一二八二章 大事频频27

    1。

    果然,春书武和春书立走后不久,许多就带着垒锅灶和垒烟囱的师傅登门了,同行的还有许多给许丹找的一位雇工。

    这位雇工本不是别人,是许丹的一位没出五服的本家哥哥,叫许江。许江生性憨厚老实又不善言辞,再加上家境贫寒,所以三十多岁了还是孤身一人。平日里在家侍弄几亩薄地糊口,身上倒是有把子力气,可惜身无一技之长,也就是个土里刨食的命。许多之所以选择许江做许丹的雇工,一是看上了许江的老实和实在,对许江又知根知底,用这种人保证不会跟许丹有二心;二是也想借此拉许江一把,让他赚几个零花钱补贴家用,每月两百块钱的工资总比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那几亩山岭薄地里卖死力气强;三是看好了许江的在厨房里的那点手艺,因为多年孤身一人过日子,许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煎炸烹炒样样精通,做馒头包饺子擀面条啥都会,来帮许丹做个馒头和烤饼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虽然许丹的馒头店还处在建设和筹备阶段,但许多还是自主自事地把许江提前带过来了。许多这么做一是为了给垒锅灶的师傅找个小工,许江有一把子力气,筛沙子拌水泥搬砖正合适,二是让许江过来提前熟悉一下工作环境,跟许丹和春天也可以互相熟悉和磨合一下,也方便以后的工作。至于许丹是不是从今天开始就给许江开工资,那就不是许多去操心的事情了。

    2。

    许多找的这位垒锅灶和垒烟囱的师傅有六十多岁,家住离此三里地的柳家屯,人称“老柳师傅”。

    柳师傅在年轻时学过泥瓦匠,后来又专门拜师学过垒锅灶和打炕,从58年大炼钢铁时代的“小高炉”,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户山地区盛极一时的生产队的“烤烟房”,柳师傅都曾经参与过建设,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垒锅灶和垒烟囱的师傅。后来,户山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大包干”,作为集体经营的生产队的“烤烟房”也就随之消失了,各村原先高耸的烟囱都被村民拆掉垒了猪圈和鸡窝,那些象征着柳师傅丰功伟绩的一根根矗立在村头的高耸的烟囱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再后来,随着柳师傅的年岁渐渐大了,也就不再做这种爬高爬低的垒锅灶和垒烟囱的生意了。不过,在老辈人的心目中,柳师傅算得上是垒锅灶和垒烟囱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当许丹和春天提出要找人垒锅灶和垒烟囱的时候,许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柳家屯的柳师傅。

    本来,柳师傅已经金盆洗手不再接垒锅灶和垒烟囱的生意了,年岁大了就想着在家颐养天年了。可是,许多亲自登门来请柳师傅又推辞不得。许多在户山村做了多年的村干部,年轻时和柳师傅有几分交情,此时许多为了自家女儿的生意登门相请,柳师傅也只能再次“出山”了。

    柳师傅进了院门之后,倒背着双手围着垒锅灶的偏屋里外转了一圈,然后便吩咐许江开始筛沙子和水泥,春天一看不敢怠慢,赶紧跑过去给许江帮忙。等许江和春天开始忙着筛沙子和水泥之际,柳师傅从他随身带来的帆布兜里掏出卷尺在屋子里开始丈量,丈量好尺寸后再用铁橛子和白棉线固定位置。不一会儿功夫,偏屋的空地上便横七竖八地拉了几十道白棉线,在不懂行的人看起来这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蜘蛛网”或“八卦阵”,但是,只要是略微懂行的人或者是外行人只要用心看,就会发现这些横七竖八的白棉线拉出来的其实就是一个锅灶的雏形,锅沿儿、锅台边、通风口和烟囱的位置都标注的一清二楚。柳师傅露的这一手让一直陪着他身边打下手的许多佩服不已,这可真是应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那句老话,许多虽然不懂泥瓦匠的手艺,但即使是外行的许多也已经看出了这就是一个还未开工的锅灶。

    3。

    就在众人各自忙碌之际,春书武和春书家用三轮车运送的第二车黄沙到了。

    听到三轮车的响声,许多连忙从院子里迎了出来。春书武和春书立一看是亲家公亲自在这里督阵帮工,两个人赶紧向许多表示了感谢。不管怎么说,许丹和春天开馒头店的事情总是老春家人的事,还要劳烦亲家公亲自出马总有点说不过去。面对着春书武和春书家的客气,许多笑着摆摆手,说闺女家开店他理应来帮忙,更何况还是在户山镇街头的这一亩三分地上?

    春书武也算在户山镇街头混迹多年,和垒锅灶的柳师傅互相也认识,两个人抽着烟寒暄了一会儿。在春书武和柳师傅说闲话的间隙,春书家却盯着柳师傅用铁橛子拉的那个横七竖八的“蜘蛛网”挪不开腿了。春书家也会一点泥瓦匠的手艺,也曾经给村里人垒过锅灶打过土炕,但对垒锅灶找烟道的绝技却是一窍不通,现在一看有柳师傅这个垒锅灶的行家里手在,春书家便萌生了“偷师学艺”的想法。于是,春书家借口要留在这里帮工,说什么也不回石门沟子村装黄沙了。春书武哪里搞得懂春书家心里的那点“小九九”?想着反正家里还有春书立帮着装车,也就不勉强春书家了,春书武便一个人开着三轮车回了石门沟子村。
………………………………

第一二八三章 大事频频28

    第一二八三章 大事频频28

    1。

    春书武走后不久,春天和许江便按照柳师傅的吩咐把筛好的沙子和水泥按照比例搅拌好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

    于是,柳师傅便开始了再次分工,指派春天和许江负责沙子水泥和砖头的供应,许多和春书家负责给他打下手。分工完毕,垒锅灶的工程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垒锅灶的第一步是在偏屋操作间的南面和东面的墙壁上分别开一个洞,南面的洞是为了给锅灶烧火添煤用的,也就是锅灶的灶口;东面的洞是预留的烟囱的通道。这样一来,锅灶垒成之后,烟囱在院墙外,烧火间也在院墙外,可以更好地保持操作间的卫生。

    砸墙开洞的活计是春书家做的,柳师傅只是在两侧的墙壁上划了两个长方形的框子,春书家的任务就是把这两个框子内的砖头给挖掉。所幸,当初盖偏屋的时候墙壁用的都是单砖,也就是泥瓦匠所说的12墙,而不是像正屋那样都是24或37墙,(12墙指的是墙壁宽度为12厘米,也就是一个红砖的宽度;24墙指的是墙壁的宽度为24厘米,也就是一个红砖的长度)所以这墙壁挖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两个洞的面积大约为五六十平方厘米,春书家用了十几分钟就搞定了,惹来柳师傅的好一顿夸奖,说春书家学东西很有灵性,要是有了一位专业人士的悉心指导,肯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泥瓦匠。春书家便马上顺杆往上爬,提出要拜柳师傅为师,柳师傅笑着摆摆手,说他一把老骨头了早就把手艺都荒废了,已经没有资格收徒弟了。春书家听后笑了笑也就作罢,他心里很明白,垒锅灶和垒烟囱是一门手艺,人家哪能因为一句玩笑话就轻而易举地收自己做徒弟?不过,拜不拜师和收不收徒都没关系,春书家相信凭着自己的悟性,只要跟着柳师傅把垒锅灶和垒烟囱的过程走一遍,那技术就能学个八九不离十,也犯不着非要较真儿拜师学艺不可。

    2。

    有了春书家和许多的帮工,再加上春天和许江两个打小工的及时供料,在柳师傅的亲自操刀和指挥下,等一个小时后春书武把第三车黄沙运到,偏屋里的锅灶已经垒到了半米多高,再有个三五十公分锅灶就垒成了。

    春书武这一次把春书立也给带来了,说他今天生意也不做了,他们老弟兄三个今天都在这里打小工,顺便和亲家公与柳师傅喝顿酒亲近亲近。

    既然春书立来了,众人少不得又是一番握手寒暄,春天趁着这个机会让许丹把小餐桌摆到了院子里,冲泡上茶水让大家喝一杯热茶歇息一下。

    趁着众人喝茶抽烟的间隙,柳师傅把将要放到锅灶上面的铝合金蒸车的底框尺寸量了一下,然后吩咐许丹和春书武去街头供销社买一个十印锅。柳师傅嘴里所说的“十印锅”是指铁锅直径的大小,户山地区的村民们常用的铁锅有“六印”、“八印”,“十印”等等,十印锅的铁锅直径为850毫米。其实,“印”不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并没有明确标准。使用“印”作为计量单位,更多地是户山地区老百姓的一种习惯,是在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非法定单位,只要各方都明白,交流无障碍,就可以在非正式的计量场合(尤其是口语交际中)使用。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印”应该为“仞”。“仞”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该文字在《礼记•祭义》和《考工记•匠人》等文献均有记载。由于户山地区老百姓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在流传过程中才把“仞”说成是“印”,这个说法也许还有点靠谱。听了柳师傅的吩咐后,许丹便拿上钱坐着春书武的机动三轮车去了镇供销社。

    3。

    两杯热茶和一袋烟过后,众人在柳师傅的指挥下又开始忙活了起来。

    因为又加上了春书立这个壮劳力的帮衬,那活计无形中又加快了很多,等春书武和许丹把铁锅从供销社拉回来,操作间的锅灶已经封口了,只预留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