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纪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关山纪年-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

    见沈浪与亓芷不解的眼神,凌轩不厌其烦的再次开口,为他二人进行了翻译。

    他所说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在东巡的过程之中,于平原津得了重病,而当车队行进到沙丘平台时,秦始皇觉得自己已经支撑不下去,便留下遗诏给公子扶苏,让公子扶苏在他驾崩后,回到咸阳参加治理他的丧事。

    而当时这份遗诏却并没有交给使者也并没有公开,而是存放在中东府令赵高之处,等到七月丙寅日,秦始皇重病不止,在沙丘宫逝世。

    这个时候,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逝世,担心皇子们趁乱制造变故,就对此事严守秘密,并不发布丧事消息。同时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如同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曾受宠幸的宦官知道秦始皇已经驾崩。

    由于秦始皇死在半路,李斯怕公子扶苏以及大将蒙恬知道秦始皇已死,天下有变,于是下令日夜兼程赶回咸阳,并将秦始皇的尸体置于车中,从井陉到达九原,时值炎夏,秦始皇的尸体在车中发出了臭味,他下令随从官员,让他们往车里装一石有腥臭气的腌鱼,用腌鱼产生的气味掩盖住尸体腐烂所产生的臭味。

    与此同时,赵高与胡亥、李斯秘密商量,拆开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那封传位之信,同时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同时又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赐命他们自杀。

    车队一路行进,从直道回转咸阳,到达咸阳方才发布始皇驾崩治丧的公告,胡亥继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同年九月,将始皇安葬在郦山,也就是传说中的秦始皇陵,千古一帝,自此长眠于骊山。

    在曾经读这段记载中,因为我从来没有涉及到其中,所以不曾有过细想,可现在经过这么多的秘闻,我联系到一起仔细思索,只觉得诡异莫名,疑点重重。

    姑且先不论祖龙到底是驾崩还是失踪,仅仅史记中李斯更改遗诏这一说法,恐怕就解释不通。

    李斯师从荀子学得帝王之术,学成后入秦,为秦帝扫平六合一统天下起到了重要性的作用,最终官拜秦朝丞相,而始皇嬴政如此多疑之人,居然能信任一名并非秦国本土之人,最终让他坐到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可见此人有多么的忠心耿耿与非比寻常。

    祖龙千古一帝,看人的眼光自然不会有误,李斯既然能够让他如此信任,必有其值得信任的地方,即使始皇真的驾崩与沙丘宫,他又怎么可能伙同赵高,在暗中更改始皇旨意,同时加害公子扶苏,蒙恬蒙毅,让那软弱无能的胡亥最终登上帝位,从而断送了大秦的基业?

    而大将蒙恬既然是白起化名,作为曾经杀戮百万的人屠,即使化名蒙恬,同样能够“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他被祖龙下令修建长城,我们已经有过猜测,这长城或许与龙脉有关,他既然负责如此重要的事情,又怎么可能仅凭一封信就自杀于世,怎么想这都并不符合他那杀神人屠的赫赫威名。

    而公子扶苏,据记载其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远见,受祖龙之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虽然春亭故事中并未提到扶苏其人,可是既然素有贤名,又能与蒙恬一起去修建那事关神州龙脉的万里长城,想来也不是一般人物,如此人物自然也不会在口空无凭之下,仅仅因为一封书信就自尽而死,更何况蒙恬与他在一起,就算是有人加害,也难敌这杀神之威。

    以此类推,关于祖龙之死的时间与地点,同样大有文章。

    据《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驾崩于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但经过后世考证,该年七月并没有丙寅日。

    而在秦始皇驾崩的地点上,记载同样出现了问题,在《史记》中记载始皇崩于沙丘,可《赵正书》则记载始皇病重时已经到达柏人,两相比较之下,不难看出其中互有偏差,令人不解。

    无论是时间还是地点,关于秦始皇最后的死亡之谜,在各处记载中均有不同,让人很难不去怀疑,到底这些记载,其中究竟有几分真实可信。

    联系到李斯与蒙恬的诡异行为,我心中有了大致的猜想,或许这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写实,始皇当日并未在沙丘宫暴毙,而是另有蹊跷,所有记载都是由后人杜撰而成,只是不知此举到底为何。

    将我心中的疑问和盘托出,众人听后都表示大有道理。

    我们本打算依靠自己的努力,试图猜测出其中蹊跷,可是一番思考之后,脑中疑惑更深。

    无奈之下,只能寄希望于春亭,他是在座唯一知道这些上古秘闻之人,从他口中说出的故事,自然要比这些杜撰而出的记载要有说服力。

    春亭见我大致的猜出其中真相,终于不再闪烁其词,站起身,面向西北先深施一礼,然后转回身面向我们,面容威严,缓缓开口。

    “祖龙嬴政是多么通天彻地的人物,又怎么可能任凭赵高更改遗诏,其实他并未在沙丘宫暴毙,但是他也并未失踪!”


………………………………

第十五章 十二金人

    听见春亭所说前半句,我的脸上是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可没等我缓过神来,他的后半句却让我大为意外。

    祖龙嬴政并未死在沙丘宫。

    这一点我早有预料,祖龙毕竟是华夏千古一帝,同时他既然身为关山第三代魁首,虽然不见史料记载,但是既然有这样一层身份,他的道法神通想必同样高深莫测,春亭说祖龙没死这件事情我丝毫不感到吃惊。

    可是祖龙嬴政却也不曾失踪?

    春亭曾说关山历代魁首最后都难逃失踪的魔咒,难道嬴政破开了这个魔咒?

    可祖龙如此惊才绝艳之人,既然没有失踪,为何要假死隐世,这大秦帝国虽然名义上是奋六世之余烈,但事实上却是他一手造就,在他假死之后,这庞大的帝国仅仅维持了三年就分崩离析,走向灭亡,若是他不曾失踪不曾死亡,为何不出来挽救这帝国最后的末路?

    如此想来,除非有比这天下一统的帝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祖龙去做,而正是因为这件事,令他放弃了让自己亲手建立的朝代能够流传千古的想法,而是放任秦朝的灭亡,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出手。

    建立一个能够千秋万世流传下去的朝代,从而让自己千古留名,这是一件令无数人神往之事,而能够比这更加重要的事情并不多见,可我恰巧知道不止一件。

    神州屏障以及神州龙脉。

    神州屏障第一次出现缺口之时,大禹铸九鼎,鼎镇神州,以保天下无恙。

    而第二次出现缺口之时,大禹失踪,鬼谷子又无帝命,无法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收集天下之铜铸成器物,这个难题自然就交到了祖龙嬴政的手里。

    同时,白起化身蒙恬,奉祖龙之命修筑万里长城,事关神州龙脉,自然也不是小事一桩。

    看来,若不是因为神州屏障,便是因为神州龙脉,正是这两件事情其中之一,才导致直到大秦帝国走向灭亡之时,祖龙嬴政都不曾出手干预,非是他心中不愿,实是另有要事,无法出手。

    想了想,从理论上没有什么疑问,我不再犹豫,开口问向春亭。

    “既然如此,祖龙假死之后,到底是去镇压神州还是去维护龙脉?”

    “好,好,好,从细微之处做文章,居然能猜测的几乎没有偏差,不错。”

    春亭听见我的疑问,挑了一下眼眉,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大笑着对我回答道。

    “长城与龙脉的关联纯属我个人猜测,当不得真,祖龙诈死隐世,其实就是因为这镇压神州的器物已经铸好,但是此番由于缺口过大,单纯以器物镇压收效甚微,祖龙为了天下苍生,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自己打造起来的王朝,带着这器物同时以自身为引,这才能保神州无恙。”

    亓芷听春亭的讲述,皱着眉头露着不解,疑惑的问道。

    “亭哥哥,如果真如我们所说,最后镇压神州之人便是祖龙嬴政,可我们为何从未听说他曾经铸过鼎?”

    春亭还是在笑,开口所说再一次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

    “又是谁告诉你,这镇压神州必须要铸鼎?”

    “明明就是你说的,你说鬼谷子和大禹最后想了一样的办法,需要收集天下之铜铸成器物……”

    沈浪开口反驳,说了一半忽然理亏,不再出声。

    我们也同时恍然,春亭自始至终说的都是需要铸造器物镇压神州,从未说过必须要铸鼎,我们只不过是因为大禹铸九鼎,所以先入为主之下,一直以为这第二件器物同样需要铸成鼎,这倒是我们想当然了。

    如果不是鼎,那么我想,我或许已经知道了祖龙嬴政所铸之物,到底为何。

    我看着春亭,他也正在用考量的目光看着我,或许他也在等着我的答案。

    见此,我朗声开口,虽然不曾确定,不过我心中确信,这就是祖龙所铸之物!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众人见春亭微笑着点头,如何还不知道我的猜测是对的,一时之间众人恍然大悟,凌轩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感慨的说道。

    “原来祖龙镇压神州之物,居然就是传说中的十二金人!”

    传说中在秦都咸阳,秦王殿前屹立着十二金人,每个金人重逾万斤,身着外族服装,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

    虽然名为十二金人,但实际上,却是十二个重逾万斤的铜人,传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金属流通,同时防止人民反抗,所以收集天下金属,用收缴得来的铜所铸成的十二个铜人像,可惜早已失传,后世从未有过铜人显世的记载。

    据坊间传闻,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但由于吕不韦曾经把持朝政的阴影,所以他始终在忧虑,如何才能确保江山的代代传承,而想要坐稳天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销毁流散民间的各种兵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有人以武力夺取天下。

    而这个时候,真好有临洮的一个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从天而降十二个巨人,同时当地还传唱着一道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

    所谓渠去一,渠在古代有大的意思,大字去一,便是人字,而显于金指的是依附金器就能显赫,最后两句则是百邪回避,福瑞丛生之意,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秦始皇若想要世代繁荣,必须多造金器,这样百邪回避,福瑞丛生

    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于是他依托这个虚无缥缈的故事,说这是顺应天意,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咸阳铸成十二个铜人,而实际上秦始皇收兵器铸造铜人,完全是出于巩固自己皇位的考虑,为了后世能够江山永固,从而实现自己当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的宏伟愿望。

    祖龙嬴政何许人物,一统天下扫清寰宇,实乃千古一帝,更何况我们已经知道他与关山的联系,而且在沙丘宫他也只是诈死隐世,秦国灭亡之时都不曾出手回天,又怎么可能为了这样的原因去收集天下之铜,去铸造什么百邪回避的铜人?

    他之所至这样做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效仿大禹,收天下九牧之铜,铸造器物以镇神州,唯一不同之处,也许就是大禹铸鼎,而祖龙所铸为铜人。

    如此说来也解释了为何从来没有过祖龙铸鼎的记载,大隐隐于市,祖龙假借天降巨人之说,铸铜人以保平安,如此说来有理有据,已经足够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而铸造完成之后,这铜人随着祖龙镇守神州,后世之人自然无缘得见。

    我看着春亭,沉思许久,问出心中仅存的疑问。

    “如你所说,假九州鼎流传于世,而真九州鼎却被人所熔,这熔了九州鼎的只怕正是祖龙嬴政吧?”

    春亭神秘的一笑,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假九州鼎鼎倒是确实与祖龙有几分渊源,可这真正镇压神州的九州鼎,却并不是祖龙所熔!”


………………………………

第十六章 秦始皇陵

    九鼎被熔居然不是祖龙所为?

    听完春亭所言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既然春亭说真正的九州鼎已经被人熔解,用来铸造新的镇压神州之物,而祖龙嬴政便是鬼谷子所选身怀帝命守卫神州之人,那十二尊金人便是他所铸之物,这九鼎被熔又怎么可能不是祖龙所为?

    春亭看出我的疑惑,却不发一言,转而看向我的左手,似有深意。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原来他注视之物,是我手中戴着的山海环。

    这山海环与鬼谷令同为鬼谷至宝,据说其中隐藏着鬼谷毕生绝学……

    不对,春亭现在让我注意的分明不是这一点,而是另外一点。

    这山海环,代表着的是鬼谷一脉。

    既然九州鼎所熔不是祖龙所为,而能够知道这等隐秘之事,同时又有这个能力去付诸行动之人,或许也只剩下鬼谷子一人而已。

    难道,这真正的九州鼎是鬼谷所熔?

    不想再继续胡乱猜测浪费时间,我大致理了理其中细节,便开口对春亭询问道。

    “春亭,莫非九州鼎是鬼谷所熔?”

    “没错,九鼎被熔正是魁首所为。”

    春亭点头承认,向我讲述了其中的玄机。

    原来,由于禹帝曾经收集过一次天下九牧之铜,并于荆山铸造了十八尊大鼎用以镇压神州,而到了祖龙之时,即便他能够成为天下共主,有收集天下之铜的能力与身份,可毕竟天下之铜经过禹帝先前的收集,存量有限,已经不足以再次进行铸造。

    可神州安危乃是刻不容缓的大事,魁首在祖龙登基之前就曾经进行过考虑,再三思索之下,想到九鼎中禹帝神力已经消耗殆尽,于是决定熔九鼎铸铜人,再次镇压神州缺口,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秦帝登基之前,等到处理好这一切,鬼谷失踪,祖龙出世。

    而临洮的那个农民所见从天而降的十二个巨人,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事,只不过并不是什么天降祥瑞,而是祖龙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而命关山中人所演的一场戏,那首似是而非的童谣,也同样出自关山之口。

    说到这里,春亭忽然一笑,居然还有心情向我考量。

    “既然禹帝铸九鼎以镇神州,为何祖龙却足足铸造了十二个铜人?”

    听他的意思,十二这个数字似乎大有文章。

    据我说知,在古时人们把天与地分成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用干支作为纪年的方式,而这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代指大地,同时代指天地万物,无论是地理现象,还是四季更替五行生克,都离不开这简简单单的十二地支。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便是把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