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逝过一般,两人骑着车在曾经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徘徊。其中虽然没有血淋淋的场景,但是却表现了日本少年过早地学会了打假斗殴等暴力行为,并组织了自己的小帮派,之后还加入到黑社会中,反应了一系列青少年暴力问题。
   。。

第三章 思想上的矛盾者(1)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
  在“知伤感之心”的前提下,和歌可以唤起统治者的自然之心,让他们同情被统治者,为了被统治者的幸福进行统治。他相信,只要统治者对和歌深有体会,他们就会“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将不会做对社会不利的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打成一片,“万人对万人的斗争”就不会在日本社会上演。
  日本人喜欢将意志掩藏起来,不代表日本人没有意志,如果他们没有意志的话,也就不需要费尽心思地掩藏它了。但“掩藏”却注定了面对近代化转型期时,日本人会有和西欧人不同的看法。
  17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英国人霍布斯敏锐地察觉到英国的变化,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期的残酷和血腥让他愤怒,他感慨人和动物一样,为欲望驱使,人类也可以像豺狼一样野蛮。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总有一天,万人对万人的斗争会在人类社会上演。
  对此,西方人强化了政府权力和法律的作用,借助二者的力量,维护社会稳定,避免人类社会沦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社会。法律和权力的强化,实际上就是人类自律意识的强化、意志自我规范作用的强化。
  近代工业的发展让人类和自然世界脱离开来,人和人分离,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此,霍布斯等近代哲学家采取了以毒攻毒的办法,利用意志的自我规范作用来限制意志本身。
  日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感觉到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但他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方式,和西方人大相径庭。
  霍布斯把“万人对万人的斗争”当作一种自然状态,所以才主张用人的意志规范混乱的社会状态。和霍布斯的看法相反,日本人眼中的自然状态是平静的、祥和的,在自然社会中,人就像其他生物一样,安宁地生活着。本居宣长甚至认为,社会在自然状态下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人来解决。
  西方人眼里的自然社会混乱野蛮,日本人眼中的自然社会和谐安宁。对自然的不同看法导致二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本居宣长认为,无所不能的神控制着日本的人伦世界。因此,人无需再对人间施加统治,只要人人顺应自然,顺应神的意志,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日本社会就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在“知伤感之心”的前提下,和歌可以唤起统治者的自然之心,让他们同情被统治者,为了被统治者的幸福进行统治。他相信,只要统治者对和歌深有体会,他们就会“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将不会做对社会不利的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打成一片,“万人对万人的斗争”就不会在日本社会上演。总而言之,宣长彻底排斥了人类的作为,认为世界上本来就不应该存在“如何统治人世”的问题,既然问题都不存在了,又何必寻找答案?日本人只要按照神的意志生活就好了。
  尽管一切都是神安排的,但凡人总是摸不透神的意志,与其说命运掌握在神手里,不如说命运掌握在和自己发生关系的他人手中。即便命运是由神把握的,人也要在和他人的往来中体会命运。因此,任何一个人都要解决自我和他人的问题,日本人也是一样,社会越发展,人的选择权力越多,自我和他人的差异就越大,对个人来说,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大,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想要“遵循神的意志”可不是容易事。日本人通过将人类社会与自然同一化,掩盖人的意志,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矛盾,但日本人又用什么方式,面对充满变数的未来呢?日军在二战中的行为方式以及现代日本的保险制度,都集中反映了日本人应对不确定性事件的态度。
  在二次大战中,美军是日军的主要对手之一。交战之初,对是否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日美双方都没有十足的把握。美军实力雄厚,财力超群;日军斗志高昂,在亚洲战场上肆虐嚣张,两方各有优势。虽然日美两国都采取了相似的现代官僚组织用来指挥战事,但二者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
  美国人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总是尽可能考虑战场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他们不单单会对某次战役进行筹划,还会认真思考如何应对战争失利的情况,以便在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迅速采取对策。即使战斗不能胜利,也要想尽量保全实力。因此,美军的作战计划往往分成“作战前”和“作战后”两个阶段,美国人既看重进攻,又重视防御、补给。
  日本没有辽阔的疆土和雄厚的财力,即使让整个日本都成为日军的补给,日军也应付不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日本只能多多采取闪电战、奇袭战的方式,趁美军不备时出手,见好就收。有人称日本人的作战策略是“狭隘的战略选择”。对日军来说,“狭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咬住的就是日军补给困难的软肋。
  不过,“狭隘的战略选择”不只表现在日军很难展开持久、大规模的战斗上,还表现在的作战准备忽视上。日军相信,他们的执著精神定能克服物质上的重重困难,只要他们在战斗中足够英勇,准备不足也不足为惧。他们很少为战争制定应急计划,只知道进攻,不看重防御。他们在看到美国战斗机上的防御设备后,耻笑美国人是胆小鬼。日军很少在部队中设置医疗机构救助伤员,负伤者多会被当成拖累,被部队置之不理,甚至杀害。
  曾经指挥部队,和日军有过正面交锋的英军司令斯林姆称,日军的弱点之一就在于,他们的作战计划失误时不会立即制定新的作战计划。
  1944年3月8日,10万日军在司令官牟田口连也的带领下,来到印度,英帕尔之战由此开始。起初,日军的进攻非常顺利,逼得英、印大军节节败退。不过,在日军即将突破英军防线之时,连日苦战已让日军疲惫不堪,反倒是英印大军以逸待劳积攒了能量。雨季的来临出乎日军预料,让日军只能拖着虚弱的身躯在雨中前行,战争的局势开始对日军不利。
  一般统帅在战斗情势发生变化时,都会及时调整作战策略,但牟田口连也认为,顾忌作战不成功的情形和必胜的信念相矛盾。而英帕尔战役就在这种“必胜信念”的麻醉下成了日军最惨痛的记忆。
  英国人回忆道,日军到后来已经没有丝毫作战能力,很多日本军人都身患疟疾、霍乱、痢疾,而日军显然没有为这些疾病作准备,不少军人在死时就像骷髅一样。雨季引发了洪水,在印度作战,日军却没有准备任何渡水设施。日军原以为用一两周的时间就可以攻下英帕尔,干粮也带得极少,大家都认为自己必胜,打算攻下英帕尔,就吃上英帕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