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文宗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文宗系统-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恪如果到来,那完全就是一个祖宗,杨奋威可不想以为影响自己的未来。

    罗彦一眼就看透了杨奋威的心思。其实明哲保身在他们这些独自领军一方的将军们中间很普遍。不惹事,不搀和事。要不然当初那刘仁轨打死一个折冲都尉,凭着山头意气,都督府怎么可能不插手。

    因此,对着杨奋威笑了笑,罗彦便解释道:“正是因为知道大将军有种种的担心,所以罗彦才会过来。吴王到了天威军,不能有任何区别对待。普通的士卒吃什么,他就吃什么。普通的士卒练什么,他就练什么。普通的士卒什么时候作息,他就什么时候作息。”

    杨奋威彻底被罗彦的狠手给惊呆了。

    这位还真是敢说。

    那是皇子啊,不是随随便便的官二代。要是自己军中将领的子嗣,杨奋威绝对敢像罗彦说的那么做。可是,李恪……

    见杨奋威还是一脸的不可思议,罗彦只好轻叹一声:“你以为,陛下凭什么敢将这块令牌交给我。除了陛下对我绝对的信任,便是因为我这一身的胆子。吴王在益州的不驯已经惊动了陛下,若是还不好生管教,只怕将来只能将他幽禁在长安了。”

    叹了口气,随后罗彦安慰道:“这些事情,出了什么问题有我一力承担。陛下面前,我也会将此事详细说明。”

    罗彦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杨奋威自然也不敢再推脱,只能苦涩地答应下来。议定了次日将李恪送到天威军中,罗彦就离开了天威军的大营。

    次日,一个身体略微单薄的少年,身穿一身天威军布甲,被益州刺史亲自带到了天威军营门前。

    杨奋威自然是亲自前来迎接。但是当他要向那少年行礼的时候,被罗彦给拦住了。“将军难道忘了自己是什么身份了吗?他现在穿着天威军的布甲,便仅仅是一个小兵。”

    随后很是严厉地看着少年:“我便送你到这里。记住,不要妄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因为那样也没用。我会每三天前来看你一次,若有需要,只管跟我说。”

    李恪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

    他之前以为罗彦只是在恐吓他。谁想到还真是将自己给扔到了这自己从未来过的天威军大营。

    想想来前罗彦嘱咐过的话,李恪原本还想挣扎一下的心思,也彻底泯灭了。

    杨奋威也被罗彦这严厉的呵斥给吓住了。不过,看着李恪也并没有露出什么不满,便趁势说道:“既然来到了这里,那么,想来诚国公也将该吩咐的吩咐到了。现在,殿下便化名李三,去甲子营报道,这是我的手书,到时候你们的校尉会安排好一切的。”

    李恪点点头,向罗彦和杨奋威一拜,径自向杨奋威所指的方向走去。

    到了这个时候,杨奋威完全相信了罗彦所说的话。站在大营门前,不由得苦笑道:“杨某当年也见过阴世师和骨仪辅佐前朝越王杨谅,哪里似诚国公这般严厉,动辄呵斥。”

    罗彦笑了笑:“大将军须知,阴骨二人,其时已视杨谅为前隋承继之人,独夫杨广不在,自然以臣待君,此乃人伦大分。然此时陛下健在,太子储位稳固,那么吴王即便是陛下亲子,也是臣属。

    我如今这么做,便是想要告诉他,即便他贵为皇子,但与那黎庶,也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他能够在军中安稳呆够半年,以前种种,便一笔勾销。如若不然,便让他在长安吴王府,度过一生吧。”

    杨奋威听了罗彦这番话,点点头:“看来,我杨某是要跟着诚国公一条路走到黑了。”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起来。以至于守营的士卒,看着自家大将军和这位年轻的不像话的益州刺史,感到一阵莫名其妙。

    (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六章 刺史府来个笔吏

    嘱咐好了李恪的一切,罗彦便匆匆往刺史府赶。甫一交接便着手李恪的事情,刺史府的一摊子反而都交给了杨瑞,连个亲笔写的安民告示都没有发出来,罗彦还真是当惯了甩手掌柜。

    都督府没有李恪的放纵,权万纪一个人完全能够署理好日常事务,也用不到罗彦去操心。

    到了刺史衙,杨瑞正在抱着一册卷宗看着。见罗彦走进来,慌忙站起向罗彦行礼。

    手往下一按,罗彦说道:“杨长史,你是本地人,先向我说说如今益州,还有没有什么急需处理的事情。若是没有,那么,我便先去看看州府志,然后再接着理事。若是有,还请说来你我一起参详。”

    对于罗彦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杨瑞其实非常奇怪。要知道一个刺史如果不能一上来就树立威严,将来绝度会有胥吏欺瞒。而杨瑞想着秋皋先前对他的警示,不由得开口劝告:“刺史甫一上任,是不是召集众僚属们一聚,顺带告知我等接下来的理政方向。”

    对于杨瑞的这句话,罗彦很明白是什么意思。

    心道秋皋的推荐果然没错,杨瑞绝对是人精一个。当下了笑了笑:“诸县我会赶在秋收之前,逐一寻访。我是说,如有讼狱水利教育等突出的问题,那杨长史便先代我署理一段时间吧。”

    杨瑞心道,这年轻的刺史先声夺人的手段果然用的娴熟,当下也收起小视,说道:“若说益州当下最为紧要的,依杨瑞来看,乃是益州境内二十余县都水利不兴,以至于很多时候,益州虽然雨水甚广,依然有干旱的忧虑。”

    这是要给罗彦交底。

    “接下来便是南蛮的问题。朝廷虽然多有剿抚,可是蛮人熟悉山林,岂是我等驻军能够剿灭的。一到秋收时节,便有不少地方会有山蛮下山劫掠,实为我益州心腹大患。”

    罗彦点点头,心道这杨瑞果然没有隐瞒自己,于是接着杨瑞的话说道:“南蛮的问题先不急着处理,如今已经是四月中,趁着百姓们农闲,倒是可以在水利上下一些文章。”

    杨瑞知道罗彦这是要给自己布置任务了,当下询问道:“不知刺史想要修哪一段?”

    试探是相互的,罗彦在试探杨瑞的同时,杨瑞自然也在试探罗彦。这一句,很显然就是在测试罗彦对益州的熟悉程度。若真是简单嘴上说说,此时定然会左右而言他。相反,若是真的为益州考虑,那么罗彦心里绝对有了打算。

    果然,一句话,就让杨瑞惊骇。

    “若是府库充盈,那么便决唐昌沲江,合堋口岐水灌溉九陇与唐昌田亩,同时在灌宁水筑堰。同时加固都江堰,勿令有失。”

    这绝对不是一个刚来几天就能够仓促做出的决定。杨瑞知道罗彦来之前一定做过益州的功课,不想其人对于益州的山川地理居然这样熟悉。但让他更为惊愕的还在后头。

    只听罗彦轻叹一声:“若不是时间太过仓促,倒是可以会同眉州一道在新津西南筑堰,分水向通义、彭山。”

    这已经不是做功课那么简单了。

    杨瑞觉得这会儿心惊肉跳。能够将山川地理这般熟悉的,些许人情世故怎么可能懵懂。想一想就知道这位是不想大动干戈。杨瑞不禁为益州上下官员担心起来。

    回神之后,看到罗彦笑眯眯地看着自己,杨瑞立刻回答:“此时我立刻会同六曹与蒙阳郡下诸县安排,五月初便可将一切安排妥当正式开工。”

    考虑了一下工期和农时,罗彦点点头,便转身往后衙而去。留下杨瑞一个,心惊于罗彦的本事的同时,开始伏在案头书写蒙阳郡县令的召集令。

    罗彦这就是在考量杨瑞的办事能力,开渠修坝这种事情,罗彦甚至把方案和意图都说的很明显了,如果杨瑞还办不好,那么秋皋也是言过其实。

    若是这件事情能让罗彦看过眼,那么将来除了他心中必须要操作的几件事情,其他都可以让杨瑞来处理。

    短短三天时间,杨瑞就已经和蒙阳郡的县令以及六曹商议好了方案,向罗彦汇报。仔细看了一番,罗彦也没有什么好指摘的。这种事情,罗彦不算陌生,但是也算不上精通。只要大致的方案不出错,里头怎样操作,那就是地方的事情了。

    再三警示不要因为征发劳役让那些个胥吏贪赃枉法,罗彦这才放心地让杨瑞离去。

    接下来,原本罗彦还在想着,要什么时候开始操办关于益州铁钱的问题。但刺史府忽然来了一个人,让他的计划暂时搁置了下去。

    四月二十六。距离罗彦到达益州已经足足十天了。而就在今天,益州刺史府衙前,来了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

    文士的打扮,干瘪的包袱,以及徘徊的脚步,让守在衙前的差役不由得叫道:“那书生,你若是有事,便前来问我。若是无事,赶紧离去。走来走去,形迹可疑,莫要让我将你捉了送到法曹哪里好生问个清楚。”

    文士闻言笑了:“要是放在三个月前,你要这么跟我说话,我定要打你一顿板子。不过如今人在落魄,倒是连句狠话都说不出来。既然你问了,那,我便找你问问。”

    从干瘪的包袱中掏出两样东西,文士朝着差役说道:“这是我的文牒,这是吏部的文书。两样东西,烦请送到益州刺史诚国公手上,便说,他要调教的刘仁轨来了。”

    差役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跟自己说话。尤其是言辞之中,对于自家刺史还相当不满,这就让他有些犯嘀咕了:“我说,看你是个读书人,我也不好凶你。我家刺史岂是你能说三道四的。我看啊,就冲这张嘴巴子,你也确实是该被调教一二了。”

    文士瞪了差役一眼:“恁地哌噪,还不进去通报。”

    差役虽然不敢看文书里头写的是什么,但是,吏部的文书是没错的,这些年多多少少他也见过,绝对不会有假。因此只能嘴里暗骂,脚上却没有半点耽搁,一路小跑向后衙而去。

    当罗彦得到通报的时候,翻开那文牒和文书,登时乐了。还别说,吏部这些人办事就是地道。自己说让刘仁轨当个笔吏,吏部就是将他的官身给夺了,之给其一个流外官,略微比一些差役胥吏高一点。

    微笑着的同时,吩咐那差役:“你且将那文士带到我这里来。”

    差役内心那个感慨啊,还好方才没有和那文士过分纠缠,也不知道来人是吏部派到哪里的官,想来也不是个小人物,不然也不会得到刺史的亲自接见。

    少顷,当门外一阵脚步声越来越响,罗彦就知道刘仁轨到了。还不待门外的差役通报,罗彦就朝门外叫道:“既然来了,那就赶紧进来吧。莫说你来的紧,便是我也等的急。”

    只听得房门一声响,被人缓缓推开,那文士进来,看到罗彦,第一反应不是下拜,而是指着罗彦惊叫道:“是你。”

    罗彦站起来,哈哈大笑。“怎么,两月不见,兄台还认得在下。”

    “早知道你就是诚国公,我刘仁轨打死也不会来益州。”

    没错,来的这个文士便是刘仁轨。当初罗彦当了一回江湖高人,连蒙带骗,让原本有些摇摆不定的刘仁轨坚定了来益州的打算。不想到了之后,才发现这一切都是骗人的。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话用在罗彦身上,是一点也不假。

    在刘仁轨这样的惊叫中,罗彦笑着说道:“我从陛下那里将你要过来,你以为,你便能逃得了?况且,你以为我罗彦手下的笔吏,比你那个县尉要差多少?”

    刘仁轨被罗彦这样自信的说法给说懵了。

    毕竟两个人也算是同龄人,这个时候罗彦一脸的威严,让刘仁轨这种一言不合就杀人的人,都有些招架不住。

    随后罗彦便开始向刘仁轨说道:“我手里有一件事情,正好可以磨磨你的性子。若是办的好了,将来出将入相,定然不在话下。但你要是还像以前那样满是江湖习气,那么就等着在这任上掉脑袋吧。”

    这可不是罗彦空言恫吓,因为刘仁轨从接下来的话中,听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我要在益州临近山蛮的几个县兴办官学,专门教授山蛮孩童两族语言,同时还有一系列对于归附蛮人的安排,需要有人专门操办。这件事情关乎将来对山蛮的招抚,你要是办不好,就等着我算旧账,此生就当一个庸碌之辈好了。”

    刘仁轨相信罗彦有这个能力,能够一言让自己的前途黯淡。但是罗彦的计划,其难度也一样不小。

    刘仁轨看看罗彦,见到对方一直盯着自己,不由得苦笑一声:“我耗尽了盘缠来到益州,如果不能做一番事业,将来难道也行乞回到故乡么。既然是刺史安排,那么,刘仁轨遵命便是了。”

    罗彦闻言,大笑道:“你也要知足,你可是大唐第一个权柄不比县令低的笔吏。”

    (因为要赶在责编放年假之前将新书的大纲送上去等候批阅,所以今晚暂时两更,好生将之操办一番,还请大家见谅。每天依旧三更,不耽误。)(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务正业的刺史

    益州出了一件大事。

    很多人在自从罗彦前来的第一天,就开始观望这位年轻刺史的做事套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例行要烧到官场上,这样能够最快速度树立起上官的威严。

    但是让他们失望了。

    罗彦非但没有烧官场,相反对于益州的官员还保持了极度的信任。

    不过两天时间,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建议是这位提出来的没错,但是接下来便全盘交付给长史杨瑞,自己反而不再露面。

    但就在人们以为这新来的刺史也就这样的时候,刺史府忽然发出一道谕令:自今日起,益州将成立专门的市舶司,由新来的刺史府笔吏刘仁轨管理,总理与山蛮诸事宜。

    这个命令一出,让诸县都蒙了。

    首先,朝廷对于山蛮的事务,一般都有专门的招抚政策。这些政策到了益州之后,往往会被交付给地方诸县一并受理,而如今罗彦让人专门负责此事,分明就是要从地方官员手里挖出一块肉来。

    关键问题是,这刘仁轨到底是什么来路,让这些官员有些摸不透根底。须知那仅仅是一个笔吏,罗彦居然就敢让他总理与山蛮的一切事务。权柄一时间居然还要比他们这些县令大好多。

    益州境内有山蛮的县,无非就是德阳郡和阳安郡下辖的八个县。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得到过罗彦的召见,只以为这新来的刺史只不过是个前来镀金的,因此多多少少也有些怠慢。

    所以这些人有心试探一番这新来的刺史,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将谕令发出的第三日,罗彦闲来无事,守在正衙,抱着州志看着。一名差役走上正衙,抱拳向罗彦禀告道:“刺史,金水县县令有文书送到。”

    这还是罗彦来到益州后,第一次接到地方官员的文书,所以也有些好奇。于是放下书册,看着那差役:“将文书呈上来。”

    翻开那差役双手捧上的文书,罗彦仔细翻阅起来。但见那文书之上写道:“益州各山蛮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而论。往常此类事务,都是交付地方,量力而行。如今由刺史府总理益州山蛮事务,只怕山蛮会因此造成恐慌。还望刺史收回成命。”

    言辞之间,对于罗彦的谕令似乎多有指摘。

    罗彦冷哼一声,也不说什么,将文书牢牢压在案上。随后要来随侍笔吏的纸笔,在其上大写三个字:“招贤令。”

    一个时辰之后,刺史府中走出了一班差役,在益州各个街坊要道的告示栏中张贴告示。

    当百姓们凑上来围观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