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文宗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文宗系统-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四十一章 长安城里的大争论

    回到陆府的莺儿,脸上瞬间没有了刚才生气的样子。进了陆府大门,直接一路小跑,就跑到陆德明的书房里去了。

    “阿爷阿爷,今天罗彦出名了。”小姑娘一副兴奋异常的样子,推开门就不住嘴地喊道。那高兴的心情,完全不复刚才一脸不爽罗彦的模样。

    陆德明放下手中的书,摸摸胡子,笑着对这个还在不停叫喊的孙女问:“哦,那你说说罗彦是怎么个出名法?”对于莺儿刚才的冒失,是一点也没有介意。

    “阿爷,你不知道,罗彦在人家酒楼墙上写了一首诗。结果被秦王府的人连墙都搬走了。据说,花了整整二百两银子呢。”莺儿伸出两个手指头,不停摇着:“话说,这么多年,我的零花钱都没有二百两哎。阿爷,下个月给我加五文,哦,不,十文零花钱吧。”少女狡黠地眨眨眼。她深深知道,涉及自家阿爷这个关门弟子,阿爷一定会很大方。

    果不其然,陆德明捋着胡子哈哈笑着,说道:“好啊,只要你能把罗彦写的诗背出来,从这月开始你的月例钱加二十文,这样好了吧。”

    听着自家阿爷给自己加的钱远远超过了预期,小姑娘开心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心里暗想:还好之前让罗彦好好讲了几遍,不然我的小钱钱就没了。

    当下就用那清脆的声音,把罗彦写的序连同诗一起背了出来。背完了之后,小姑娘好似炫耀是的,还抬起下巴,摆出一副我最好的姿势。

    听完小姑娘的讲述,陆德明又和小姑娘聊了聊今天出门的见闻,就让她回了后院。

    至于罗彦,本来莺儿就一蹦一跳走的很快,他只能远远吊在后边。到了陆府,把手上的东西放回自己的房间,顺带洗洗手擦把脸,这才向陆德明的书房走去。

    两下对比,小姑娘讲完了今天的见闻回到后院,罗彦这才到陆德明的书房。

    进了书房,向陆德明行礼之后,只听陆德明说道:“今天你做的不错。”

    这句话让罗彦懵了,今天这还不错?自己虽然说出了风头,但是貌似也得罪了人。而且当时做那件事情罗彦压根就是把自己当一愤青干的。来的路上他都已经做好了受陆德明教训的准备。

    见罗彦一脸懵逼样,陆德明开口解释:“我说你做的不错,不是鼓励你去得罪人,也不是鼓励你谈论国事。而是说,你那个序写的不错。”

    “不知道老师何出此言?”罗彦有些不明白,因为他实在是不认为自己的序写的会比诗好。

    “你那《权书》,除了自序之外,其他的文章我都逐渐放出去了。知道为什么把自序放到最后么?因为这短短的百十来字,却能引起儒家的大争论。成,你在士林从此一路青云;败,你便安心仕宦浮沉,再也不要想学问之事。这番你的言论,不仅仅是能为沙场的手段正名,也为你自己铺平了道路。想必,只要是知道你那几句序的人,就不会再有什么争论。”

    罗彦傻了,没想到自己误打误撞,还真是为自己做了件好事。

    “嘿嘿,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罗彦也摸着自己的头,庆幸不已。

    师徒两人就儒者知兵这件事情,又开始一番新的讨论。陆德明为了这个弟子,也是煞费苦心。本来,按照他现在对于经学的研究,无需再这般劳心费力。但是现在因为罗彦的事情,还要熬夜考虑怎么帮罗彦铺平道路的问题。

    师徒俩在这个休沐日反而要比平常更加忙碌一些,到了深夜,罗彦感动之余,还是把陆德明强行送回后院让他休息。

    等第二天罗彦到了秘书省,编修院里那些人看罗彦的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陈叔达一到编修院,就把罗彦给叫过去,询问了一下近期的生活情况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进之啊,昨天你写的诗我也听说了,想法挺好,就是杀伐气太重了些。你还年轻,有些事情,有了想法,跟我们说一声。我们这些老骨头,还是有点用处的。”

    明显的,陈叔达是知道罗彦因为什么写了诗,所以才这样温和的提醒罗彦。

    至于其他人,因为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开始编书,彼此的交情也很浅,倒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不过这几天几位主编们已经把大致的编修框架讨论好了,不过因为紧挨着田假,考虑到假期过长,所以这个时候就没有直接开始编修。

    罗彦只好继续喝着茶看着那本《北堂书钞》。

    不过长安城倒是因为罗彦的一首诗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上到文武大臣,下到贩夫走卒,总之这几天长安城的话题一直被这仁义与兵事占据着。

    引爆讨论的是李渊再太极宫里说的一番话。那日李渊早朝过后,在太极宫休息,闲暇之余,和身边的人谈论起罗彦的诗来。因为之前罗彦的《权书》已经是闹得满城风雨,因此李渊多多少少也有些印象,以造反起家的李渊,听了罗彦的诗之后,倒是挺赞同罗彦说的话。

    但是旁边的起居舍人不乐意了。

    毕竟李渊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记录下来当做编写史书的材料的,李渊这番话,岂不是直接要给罗彦下定论?因此,这位起居舍人是打死也不乐意李渊这么说的。于是乎开始了一番苦心的谏言。

    “陛下啊,你嘴上把个门,你这么一说,罗彦这小子可是就把我儒家给毁了。”

    “我不觉得他说的有错啊。挺好的,你就这么写吧。”

    “陛下您再想想呗。”

    “不想,就这样了。”

    李渊一番刚硬的表态,把士林中有些腐儒彻底给惹火了。一时之间,长安的言官们就像发了疯似的,先是硬刚李渊,然后又把火撒向罗彦。

    这下子,罗彦终于被拖到了油锅里。

    原本这些言官和腐儒们都想着,罗彦只不过是刚从进士科上来的一个九品芝麻官,弄死他还不是随随便便。但是谁想到,就在有人把罗彦一纸折子弹劾了之后,秦王府势力突然间出手了。

    首先是李世民亲手写的奏折,专门就罗彦写的诗向李渊表示感慨。慨叹自己在沙场出生入死,没想到人还没死,这骂名就先出来了。前线多少将士,听了长安有人居然说自己水淹刘黑闼部有失仁义,都有些心酸委屈。

    李渊一看慌了,这些言官这么高,前线要是军心涣散,这还了得,一怒之下差点把李世民的折子扔到那些言官脸上。

    随后就是陆德明,公然把《权书》那篇短小精悍的《自序》拿出来在国子监显摆。

    这下子,罗彦算是站稳脚跟了。

    但是反击仍在继续。随着陆德明表态,一些看到事情本质的儒家名士也纷纷给罗彦撑腰。毕竟,罗彦也说了,仁义乃是道,兵事乃是术,隐隐还有抬高儒家的意思。大唐开国基本上都是武将的舞台,治政才是士子们的拿手好戏。但是,如果儒家士子能够知兵,那么以后立德立言立功不都可以了么。

    如果光是这样也就算了。但是这些言官和腐儒们没有想到的是,还有一股势力也开始力挺罗彦,那就是勋贵。

    勋贵大多也是跟着李渊造反起家的,这些年哪个人没有掌过兵。这大大小小的战争也经历过不少,所以大唐开国这些人才能获得荣耀和家世。这会儿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这沙场征战有违仁义之道。当然,这也是随着大讨论的持续,有些人说话开始不长脑子乱说出来的。

    这怎么行?自己出生入死才帮助大唐开国,这会儿好不容易形势稳定了,你们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就想着搞我们。这些勋贵也不傻,找来门客,帮忙写了请罪书,纷纷找李渊诉苦来了。

    这家伙,弄得太极宫整天门庭若市。李渊想拒绝接见吧,怕这些勋贵心里难受,毕竟也是一起出生入死过。但是你要说接见,一个接着一个的,说来说去都是说那些言官怎么怎么地。

    李渊火了,为了平息这些勋贵们的哀怨,直接罢免了几个跳的最凶的言官。至于理由,什么,这还需要理由?

    最终这场争论就以闹剧的形式终结。作为始作俑者,罗彦倒是泰然自若呆在编修院喝喝茶看看书。到头来,就那几个言官成了牺牲品。通过这次事件,罗彦的大名开始在长安的上流圈子里挂上了号。因为这期间罗彦的靠山也暴露出来,确实是秦王府无疑,因此,在编修院的这些助手眼中,罗彦自然也成了不可轻易招惹的存在。

    而随着这场闹剧的终结,众人期盼的田假也来临了。编修院对《艺文类聚》的编修工作,也正式通知在田假结束之后开始。

    这倒是让罗彦发愁了。这田假究竟去干点什么,最近已经习惯了白天上班晚上学习的状态,一旦休假,这白天难免没有具体的安排,让罗彦心里空落落的。

第四十二章 在玄都观边听故事

    这田假的第一天,罗彦起来读了一会儿书,就有人通报说他有朋友来访。

    这把罗彦惊的不轻。自打周晋他们几个走后,罗彦在长安可就是算得上孤单到没朋友。这会儿突然冒出朋友来,这事儿就挺有意思了。满怀着好奇,罗彦准备亲自去迎接这所谓的朋友。

    还好罗彦亲自到了陆府的门口迎接,不然今天可就非常尴尬了。

    原来,来访者是崔颍、崔政、卢凌和一位陌生的年轻士子。相互介绍认识,原来这位陌生的士子也是大有来头,居然是博陵大房的嫡子,名字叫做崔琮。

    这个崔琮倒是一位翩翩君子,浑身散发着儒雅的气息,和罗彦交谈的时候,让罗彦感觉很是舒服。

    罗彦毕竟是寄居在陆德明家,崔颍几个人既然来了,那么也就不得不去拜见陆德明一番。进了陆府,罗彦就把几人引向陆德明的书房。

    不是说陆府就没有剑客的地方。但是陆德明只要没事的时候,一般都在书房坐着看书。而且对于来访的文人,只要不是谈论公事,陆德明一般都会在书房见客。

    对于崔颍几个的来访,陆德明也是非常高兴的。罗彦自打到了长安,基本上除了自己庐州的同窗,再也没有什么朋友。现在不声不响居然能有五姓七望的子弟做朋友,陆夫子还是挺欣慰的。

    到了陆夫子的这个位置,基本上世家也就那样了。但是罗彦不一样,他还年轻,结交这些世家子弟,有时候还是有些助力的。

    这几人跟陆德明见过礼之后,就说明了此番前来找罗彦的目的。

    原来,几人是邀请罗彦一通前往长安城外的玄都观的。自打李唐尊老子为祖先之后,这全国各地的道观开始焕发生机,长安城外的玄都观,也是三年前才修建的,位置在城外一座山上。不过修建之前,玄都观的地址就有人种植了一些桃树。

    所以每年的五月份,山下桃花落尽的时候,这玄都观就成了长安城的人们赏花的好去处。别问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去赏牡丹,这时候牡丹花还没有在长安安家落户。想要看牡丹,还得跑到山西境内才能看到。

    陆德明对于这样的事情自然是很欢迎了,也不待征求罗彦的意见,就替罗彦答应下来。

    于是乎罗彦就这样跟着崔颍他们出了陆府。

    玄都观毕竟路途很远,崔颍几人已经早早准备好了马车,就在陆府的门口候着。等几人出来之后,直接就上了马车。

    马车车厢挺大,这会儿罗彦一行五人坐在里边,空间并没有显得很拥挤。

    等马车开始行走之后,崔政笑着对罗彦说道:“罗兄你最近可是名满长安了。我等在家,可是被长辈拿你说事。”

    罗彦苦笑着:“崔兄你这么说就不对了,小弟这几天可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整天过得心惊胆战。生怕那天就被那些言官们揪着小辫子弄到永无翻身之日。若非是老师支持,怕是小弟早就自个儿辞官回乡了。”

    卢凌接口道:“罗兄,岂不闻福祸相依。这番罗兄稳稳地坐在编修院喝茶,就说明你好事将近了。”

    “哦?这我怎么不知道。”对此罗彦很是惊讶,这卢凌路子不窄啊,怕是有什么好消息了。不过卢凌只是简单一提,就再也不说什么,只是对着罗彦笑着。

    关于罗彦的事情就在这份神秘中打住。

    接下里几人就是开始探讨一些经义上的问题。

    这也是几人对罗安变相的考察,罗彦是陆德明的弟子没错,最近在长安大出风头也没错,但是这些世家看人,首先还是先看对方的学问。好在罗彦本身近期大量的阅读就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再加上陆夫子严格的教导,倒是在有些问题上说的让这几人赞叹不已。

    漫长的路途就在几人的问答中逼近了目的地。

    下了马车,罗彦眼前是一座大概几百米高的小山。时间已经是五月,山上树木葱茏,山顶上的玄都观在山脚下连影子都看不到。

    不过好在眼前就有专门修建好的山路,方便来人爬山。此时此刻,山路上已经有不少人往上爬,都是些前来玄都观赏花的。

    赏花,自然不是干坐在树下看看花聊聊天就好了。自然是有些助兴的节目,比如听听曲子,喝喝酒,作作诗等等。崔颍几人倒是准备的非常充分,奏曲的乐工早就到了山下,还有一些仆役,带着酒菜和一些日常用具。

    等罗彦一行人爬山的时候,这些人就跟在罗彦他们的后边。这一个大队伍,倒是声势浩大,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到了山顶玄都观,罗彦才知道,这赏花并不需要进玄都观。桃花林都是在玄都观的外边,游客想赏花就自己去,若是有意,可以进玄都观奉上几个香火钱。

    崔颍他们似乎早就选好了地方,不用谁带路,直接走到一处地方。之间那里已经有崔府的下人占了位置,把周围打扫了一下。罗彦他们身后的仆役这就把酒菜都放好,乐工也安排好了地方。

    不过奇怪的是,崔琮来到这个地方,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坐到座位上赏花,而是走到一处桃树下,静静站着发呆。

    对于崔琮的异状,罗彦自然是非常好奇,于是看向身边的崔颍,想寻求一个答案。

    不过让罗彦失望了,崔颍只是笑笑,然后说道:“罗彦想要知道答案,怕是要堂兄自己向罗兄讲了。他的事情,我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罗彦一阵无奈,你咋就知道他会跟我说啊,悄悄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会死啊。看着罗彦一脸不信的样子,崔颍也没多说什么,转头看向那边的崔琮。

    似乎知道众人都在等他,崔琮也没有站多久就回来了。不过罗彦注意到,崔琮的眼圈红了。八卦这种天赋,罗彦自然也不缺。想来想去,罗彦也想到了大致的答案,无非就是情伤呗。

    听着乐工们演奏的乐曲,边吃着酒菜,边聊着天,这才是赏花的开端。

    等吃过东西,让仆役撤掉了残羹冷炙,罗彦几人的面前只剩下美酒。

    “今日邀请罗兄前来,却是因为在下听了罗兄的那首《如初见》,特地来为罗兄讲一个故事。”崔琮意外地开口。

    然后也不顾罗彦的反应,就径自讲起口中的那个故事。

    去年这个时候,崔琮他们几个来这玄都观赏花,邂逅了一位平民家的女子。然后接下来就是两情相悦,结果因为门不当户不对,双方家长都强烈反对,最后女子出嫁了,就剩下崔琮这个痴情汉。

    没错,故事就是这样狗血。崔琮作为博陵崔氏年青一代的佼佼者,这感情方面却是个雏儿。因此自打得知对方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