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文宗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文宗系统-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罗彦的这个办法不可谓不冒险。为何,把长安城所有的兵力都拉出去,一旦突厥背信弃义,直接开始攻击,那么到时候连后路都没了,据守长安的可能性都大降。

    罗彦此言一出,居然惹得好些人出言反对,就是长孙无忌,都在一脸抱歉中表明自己反对罗彦的建议。

    不过,正主是李世民,所以罗彦这个时候只是看着李世民怎么想。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杜如晦就先说道:“此计可行。”得到了以决断著称的杜如晦的支持,其他人自然就不再反对,就连李世民,仔细思考了罗彦的的办法,听到杜如晦赞同,也跟着说道:“如今的局势,不涉险是不行了,那就这样吧。”

    既然大致的方案确立,那么接下来就是讨论该什么人陪着李世民去了。一个人已经定了,那就是尉迟恭,这货刚把突厥给打败一次,上去之后绝对能震慑不少人。但是另一个就不好说了。难道,还要派个武将跟着过去?

    这不行啊,人家一看,你这明显就是在害怕,身边带两个武将,既然这么怕死,那就来干一场。所以这样一个人还真的不好找。

    有人说了,我难道就不能找个武将,穿一身文臣的一副,然后跟着过去。但是这也实在太小看人家颉利的智商了,上过战场的人,对于同类的嗅觉绝对很灵敏。

    看已经吵成了一锅粥,罗彦忍不住,站起来对李世民说了一句:“陛下要是信得过我,那就让我去好了。”

    顿时鸦雀无声。

第一百一十章 盐铁赔偿的争议

    不能不惊讶,要知道这次去的两个人,那是要护卫李世民安全的。罗彦这货能行么?

    这是去见颉利可汗,不是闹着玩的,必要的时候可是要挺着胸膛挡在李世民前面挨刀子。

    看着众人投来怀疑的目光,罗彦说道:“朝中能派出去的将军,大多和突厥都打过仗,彼此之间都很面熟。要是能选出一位来陪着陛下去,说真的难度确实不小。我的本事诸位也见过,多少还是能派上点用场,而且我这一副文弱的样子,也不会引起突厥的注意。”

    这话倒是罗彦真的没有说错。虽然之前在人前显露武艺,但是要是没有亲眼见过,真的很怀疑罗彦是不是像传闻所说,能力敌秦王府的亲卫。

    这些人仔细一想,也没错,罗彦这货看着年轻文弱,但是关键时刻还是很靠谱的。

    李世民答应的很是干脆:“既然如此,就由进之和敬德两人陪着我过去好了。接下来说说议和的问题,如何赏赐突厥,用什么物资,这些事情大家先议一议。明日早朝的时候,我也心里有数。”

    裴矩是民部尚书,但是民部的好些事情,作为中书令的房玄龄在短短的几日就摸透了,所以这个时候也不用再去等到把裴矩叫来问个清楚。

    “陛下,今年没有发生过大战,各地灾害也比较轻,但是国库压力还是很大,继位大典过后,耗去国库钱粮的十之一二。要是给突厥赏赐太多,恐怕来年日子就不好过了。”中书令已经相当与后世的宰相,所以统筹全局,这个时候自然是也有些作难。

    虽说大家为了照顾李世民的面子,把给突厥的钱财都叫做是赏赐,但是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个其实就是让突厥安生几天花的买平安的钱。你要是给少了,突厥那些饿狼们也不会答应。而且今日不同往日,人家都已经打到了家门口,要是一言不合,直接开战,这长安能不能保得住,还是两说。

    房玄龄这会儿这么说,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你们要适可而止,不能因为买平安,就把家底败光,明年还得过日子呢。

    摆摆手,示意房玄龄先不要说困难,李世民就开始问到底该赔偿多少比较合适。

    “金银财帛,必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只是,这个数目,必然是要比以往多一点,否则颉利久久不退,反倒是会出乱子。实在不行,依照以往的例子,金银各加五万两,锦帛之类,也加上几万匹,粮食多加十万石。这等条件,已经能够保证颉利退兵了。”这是陈叔达说的。作为一个老臣,见惯了这些年和突厥的种种交易,所以陈叔达考虑了当前的情况,比较谨慎的给出了这样一个数目。

    确实这样的条件完全能够打动颉利的心了,但是房玄龄这个时候反对说:“金银一类,均有定数,国库虽然能够拿出这么多来,但是数目过大,反而会引起颉利的疑惑。到时候只怕会识破我等虚张声势的计策。”

    杜如晦这个时候也点点头:“不错,我等也不能小看了突厥的智慧。即便是商议,也不能给的太多。”

    房杜二人的话让所有人都很是赞同。

    “依我看,不如把以上的种种物资数额全都减数万,以盐与铁补上这个缺口,这样以来,一应物资都可以省下不少。”罗彦说道。

    这话一出来,一些老臣当即站起来骂道:“竖子误国。”

    为何?历来突厥这类游牧民族,生活最缺乏的就是粮食和食盐,打仗最缺的就是铁。因为这几样东西不是这些不事生产的人能搞出来的。所以这些物资的来源,大都是依靠购买或者劫掠。

    食盐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可不是现代人才知道的。古代人民就知道一个人如果长期食盐摄入不足,身体就会虚弱。所以历来对于北边的游牧民族,食盐的控制都是相当严格的。至于铁器,就更不用说了,如此重要的战争物资,就这样给了突厥,那不就是资敌么。

    而且这里头还有不少人是世家的代表啊。世家难道仅仅靠着霸占的土地就能豪富一方了?非也,其实暗地里与突厥进行盐铁交易的,恰巧就是这些世家的人最多。

    罗彦这个建议,不论是从道义还是从国策,乃至是世家的利益,都是违背了的,怎么不会惹起一些人的抨击。等这些人骂的差不多的时候,李世民也开始了劝阻,这才把场面给稳定住。

    见识过了罗彦以前说的很多事情,李世民就算是冒着再有人跳起来反对的风险,还是询问罗彦的想法。

    “诸位想必都知道,我等现在不缺食盐。”不管周围投来如何异样的目光,罗彦还是自顾自说道:“朝廷禁止私盐这么多年,难道突厥这日子就不过了?官方禁止,就导致私盐泛滥,到头来还不是把银钱流到了一些人的口袋里。禁止向突厥出售盐铁,这些年突厥的人马也不见有一丝消瘦,突厥的兵刃也不见有丝毫减少,为何?”

    罗彦可不管这会儿会不会得罪某些既得利益者,很是尖锐地把这个事情挑明了。

    “我等如今不拿盐铁作为赔偿的东西,无非就是拿着更多的金银财帛,让突厥人自己去买罢了。诸位要是能够把这私盐私铁禁绝了,就当我没说好了。”有李世民撑腰,怕个什么,罗彦当下就把挑子撂过去。

    “只是,这天下悠悠之口……”还有一些老先生想出来说几句,但是很快就被李世民给拦住了。

    其实民间盐铁私贩,统治者不是不知道,每年因为贩私盐抓起来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些人还因此掉脑袋。而这铁器就更不用说了,突厥这几年抢掠的铁,还不够他打这么多次仗的,肯定有人私底下贩卖过去了很多。

    罗彦这番话就把很多人的嘴给堵上了。

    李世民仔细想想,还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也不多商量,就这么定下来:“近年在江浙一代,尤其是淮泗之地叛乱平息以后,海盐产量逐年上升,府库里确实存储了不少的食盐。只是就算是以盐铁替代金银,也有个数量才行,不能就这么白白便宜了突厥。”

    “如果可能,只以海盐替代金银和粮食,一斤食盐可以抵得上好些粮食和金银,尤其是对突厥来说,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过重要。不怕他们不就犯。”房玄龄建议道。

    接下来的事情,也只能在明日的早朝上解决了。临走的时候,李世民叫住罗彦,说道:“这个决定究竟能不能行得通,还要看明天进之在早朝的时候如何表现,今夜回去,好好想想。”很明显,李世民这是把说服朝臣的任务交给了罗彦。

    虽说现在罗彦已经成了七品官,但是到现在为止,李世民也没有赏给他一处宅邸,所以现在还是寄居在陆德明家里。

    找到陆德明,罗彦开始和他商量这件事情。

    “进之,这件事情你做的实在是太过冒险。盐铁之事,动摇国本也就罢了,连那些世家也给得罪了。往后你这道路,怕是走的有些艰难了。”陆德明有些担心地说道。

    “老师,弟子要是说,正因为害怕动摇国本,弟子才这么干,你会相信么。”罗彦有些苦涩地回答。

    沉吟了少许,陆德明轻叹:“或许就是因为看上你的品格,老师也才会这么担心。你太年轻,从前我担心你踽踽独行,在官场难有作为。如今你被陛下看重,我却担心你得罪太多人。”自己这个弟子,怎么越来越让自己担心了呢,陆德明怎么也想不明白。

    罗彦听到自家老师有这样的回答,心里有些开心,说道:“国家禁售盐铁,一来为了充盈国库,二来为了削弱突厥实力。只是有着私盐私铁的存在,这两件事情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害。江淮一地如今产出的食盐,已经太多了,要是不妥善处理,国内盐价大跌,没有准备好之前,国库亏空怕是会很严重。如今借着给突厥赏赐的机会,减少一部分库存,也好延缓危机的到来。”

    听到罗彦这么说,陆德明一下子坐正,问道:“事情真的严重到了这个程度?”

    “还没有,不然陛下早就着急了。我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先把事情拖一拖,然后跟陛下密议。这件事情要是走漏风声,怕是要出乱子。至于那些朝堂的指责,只要是陛下心中有数,弟子就不会有什么事情。”

    想想自己的弟子被李世民有多看重,陆德明也有些放心了,不过该嘱咐的还是得嘱咐:“不要因为陛下一时的看重,就肆意妄为。历朝为王上看重者,身死名灭的不在少数,古有商君,今有刘文静。你可不要步了后尘。”

    商鞅和刘文静的事情罗彦肯定是知道的,所以也不敢嘴犟,而且他也确实把这话给听进去了,所以恭敬的说道:“弟子记住了。”

    再也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罗彦这就告退。

    回到自己的屋子,长叹一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这恐怕连一个知我者都没有。”摇摇头,开始写明天的奏疏。

第一百一十一章 承德殿辩世家臣

    “臣彦言:天将大任与人,斯人辄逢磨砺。天将大兴与国,斯国先逢乱局。而今天狼北出,戎狄来袭,虽曰板荡之势,岂非兴国之兆乎。前有泾州之胜,后有朝堂之志,突厥势大,吾岂渺哉?闻其陈兵渭水,然斯遣使长安。夜郎之行,纳拜之意。臣不胜欣喜。圣人新登,血染渭水,为其不祥,岂不惜哉。然则纳拜必予其名,求和必馈其礼。朝臣多有予其金银财帛与粮草,求其速退之意,窃以为大谬。

    金银粮草者,戎狄之缺,亦我等之缺。金银之物,取之深山,冥冥造物,自有定数。予戎狄者众,吾朝堂可用者寡。粮草一物,生人之本,诸库丰盈,亦忧天时。予戎狄者众,吾生黎可食者寡。

    欲馈其礼,无损本国者,盐也。盐铁之利,本在丰盈国库,亦有弱敌之能。吾等贱之,戎狄贵之。然则盐铁一事,国之大禁,亡命之徒,亦谋其利。吾予戎狄以金银,彼以盐铁售戎狄。吾予金银以众,彼售盐铁以众。获益于戎狄,牟利于国难,久禁难绝,苛责无功。

    而今我等以盐为礼,重于金银。比于国内,一千青蚨换之百斤;比于戎狄,百千青蚨换之百斤。其优其劣,一目了然。国内售以盐铁,换之金银,后与戎狄,不若节其虚耗,直与青盐,节其物力,亦断亡命之根本。

    斗胆之言,一家之见。唯意气勤恳,愿君与国安。臣彦再拜。”

    第二天的早朝,李世民破例让罗彦这个七品官进了承德殿,在和朝臣商议了一番怎么和突厥议和的事情以后。商量到封赏一事,李世民就示意罗彦把自己的奏疏呈上去。

    排在最末尾的罗彦,这会而出列,躬身行礼以后,把自己的奏疏递了上去。

    秦王府的老班底自然是沉着冷静,等着听罗彦到底怎么说用食盐当作封赏的事情。然而其他的朝臣不知道啊,看罗彦的官服就是个七品官,这里头因为罗彦一向低调,也有好些人还不认识他的,这会儿就开始私下议论。

    “怎的就让这么一个后生上来参与朝会了,陛下也实在是太违背礼制了。”这是一位言官说的,反正人家就是司职嘴炮,只要是抓住一点不合礼制的事情,就是要弄出点大动静来。

    “仁兄还是省省吧。你莫看这位后生一脸文弱,这可是杀了齐王的狠人。也不知道里头出了什么事情,还没有收到陛下的封赏,但是人家能参与朝会,也就是这几个月的事情。我看你还是不要惹事的好。”旁边还是有认得罗彦的,当下提醒。

    “是极是极,原以为这位是犯了什么事情,被陛下冷落了。看今天这个样子,怕是简在帝心,往后怕是要一飞冲天,阁下还是不要触霉头的好。”言官们虽然说负责监察上到皇帝下到朝臣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得罪好些人,但是也有关系好的,这会儿还是出来提醒。

    这位言官怂了,立马向两人道谢。

    罗彦的奏疏李世民看了一遍以后,就被内侍拿着读给整个朝堂的人听。

    这一听之下,可是炸了窝了。罗彦这个胆子也实在是太大了,直接就把向突厥禁售的东西口子给撕开了。这可不行。朝堂上有些是纯粹想着罗彦的提议动摇了国本,有些则是想着自己代表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这个时候,两种人一起反对,顿时就把朝堂给闹得和菜市场没啥区别了。

    还好有专门的官员维持朝堂秩序,几声肃静喊完,这些人也不闹腾了,只是开始挨个出来抨击罗彦。

    “陛下,莫要听这竖子的祸国之言。盐铁乃是国之重本,要是给了突厥,岂不是资敌。”这位姓宋的官员,罗彦虽然不认识他,但是听这个口吻,罗彦也有些不爽。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后世那么丰富的骂人语言,但是骂人的话也是分级别的。这句竖子一出,明显是对罗彦的无限蔑视。

    这还不算,有更狠的出来了,这位姓王:“陛下休要听这误国之言,且把这误国奸贼拿下,着有司严加拷问。臣以为,此獠必是收受了那戎狄的好处,专门给戎狄说话的。”

    这绝对是狠人,一出手就想把罗彦置于死地。

    这可不能忍,罗彦一想这姓王的,就想到了一些不好的回忆,所以这个时候也不顾还有人想跳出来反对,当即就稽首说道:“陛下,微臣有几个问题想要问这一位,不知可否?”

    李世民原本就同意用青盐当作封赏的物资,所以这个时候自然是想着罗彦怎么把阵势赢回来,所以这会儿见罗彦有动作,自无不允。

    “敢问先生故乡何处?”罗彦问了一些毫不相干的问题。

    “吾出自太原王氏,竖子不要问这些无关的问题。”这位老先生可是一脸不爽的样子。听到这个回答罗彦就心里有数了。太原王氏,呵呵,这货作为新起来的世家,暗地里没有干过什么肮脏事情才怪。

    太原归属并州,紧挨着大草原。作为太原兴起的世家,哪个和突厥没有暗地里的交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