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军-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玉成上奏天王,请调李秀成同去救援,一面率部星夜驰援。陈玉成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从庐江北进金牛镇,南距三河镇三十里,以切断湘军退路,又令庐州守将吴如孝会合捻军张乐行部挺进西南,阻击湘军从舒城开出的援兵。
  李秀成果然带兵赶来,前锋在三河镇东南三十里的白石山驻扎,作为后援。太平军集中优势兵力,连营几十里,四面包围李续宾部。
  李续宾投入全军十三营兵力,兵分三路,再次发起进攻。丁锐义率部攻打丰乐河以南,黄胜日等人率部攻打三河镇东北,李续焘等人率部攻打西面,他自己居中策应。
  湘军仍然遭到太平军的大规模抵抗。
  11月7日,李续宾挥师将太平军的九座营垒全部攻破,歼灭和俘虏太平军七千人,湘军伤亡超过一千人。李续宾和部属们觉得情势不妙,连忙增调后援部队,但没有援军到达。
  当天,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大部队相继到达指定位置,十万兵马,声势浩大。李续宾的部队陷入重重包围。湘军将士们感到末日的恐惧,李续宾自己也觉得胜负难料。部属们劝他退守桐城。但李续宾在率部攻占九江之后,身负盛名,虽知战胜的可能不大,却不肯撤退,决心在三河与太平军决一死战。
  11月14日深夜,李续宾派兵七营,由金国琛和毛有铭等人率领,分左中右三路偷袭金牛镇。第二天黎明,部队抵达距三河镇十五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与陈玉成的部队遭遇。
  激战开始时,湘军一度得手,杀退太平军。当湘军正要追击时,忽然大雾弥漫,咫尺难辨。
  忽听得一声炮响,陈玉成亲率火队从湘军左后杀出,湘军左路首先溃败。陈玉成将湘军中路和右路围困在烟筒岗一带,斩杀湘军副将刘神山、参将彭友胜、游击胡廷槐、邹玉堂和杜廷光,湘军伤亡过半,归路断绝。
  李续宾闻报,急率四营亲兵前往增援,连续冲锋十几次,斩杀两千多名太平军,仍然无法突入阵内,只好眼看着七个营的部队被太平军歼灭。
  李续宾率部撤回大营坚守。这时,驻扎在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声赶来助战,三河守将吴定规也率部从城内冲出,三路兵马将李续宾大营团团包围,逐一攻破李续宾的七座营垒。
  太平军占据壁垒,挖开河堤,包围圈密布几十层,使湘军无路可逃。李续宾勇气百倍,怒马当先,往来奋击,始终无法突围而出。太平军如铜墙铁壁,向湘军压来,李续宾回营,叹息道:“今天败了!”
  战到傍晚,李续宾为了尽可能地保留部队,传下命令:“月光照地时就突围。”部队整装待发,等待月亮出来。
  月亮出来了。突然,李续宾又改变了主意,认为分散突围是耻辱,打算继续固守。他对部属说:“十年征战,将领们都以逃跑而损国威。我前后打了几百仗,每次出兵都不指望能够生还。今天必有一死,不愿跟随我的人,自己想办法逃走吧!”
  部将们都说:“我们愿随李公同死!”
  日暮时分,太平军加紧了攻击。李续宾下令开壁决战。湘军将士们纵马出击,斩杀几百名太平军。
  入夜后,二鼓时分,总兵李续焘和副将彭祥瑞率领部属越垒冲出,太平军占据营垒,开决河堤,截断湘军退路。
  李续宾知道败局无可挽回,整理衣冠,取出诏书和御笔披折,朝北面拜了两拜,将文件焚毁,跃马出营迎战。
  然而,湘军部队已经开始溃退,军士们撒开腿逃命。李续宾骑马驰骋,指挥作战,无奈部队不成队列。李续宾陷在包围圈内,左冲右突,身受重伤。看见一面黄旗,知道是太平军大将所在,对左右说道:“那就是我毕命之处!”然后直冲过去,直到战死。
  也有人说李续宾是自缢而死。但不管怎样,他确实是在战场上死去了,时年四十一岁。
  和李续宾一起在阵中死去的湘军将领,还有同知曾国华,知府何忠骏,知州王揆一,同知董容方,知县杨德言(一个门,里面一个言),从九品李续艺和张溥万等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858年,咸丰八年(14)
曾国华战死疆场,是他自己选择的命运。早在瑞州战事停息后,清廷就命令他去京城候选部官,但他不愿进京。他听说李续宾是个能人,要留下来跟他学习打仗,结果不到半年就死在战场上,终年三十七岁。
  159
  李续宾战死以后,三河之战仍未结束,湘军残部仍在坚守营垒。丁锐义率领义中营,刚被太平军击溃。丁锐义突出包围,跑入李续宾大营,和孙守信一起,集合残余部队,发誓要一同战死。
  长沙人孙守信先前在湖北做一个从九品的小官,从军以后,累积军功,一路提拔,成为道员。他没有独自率领部队,是丁锐义的好友,临危也不离弃。
  太平军围攻三天三夜,湘军军营里水火都用尽了。太平军攻破军营,丁锐义战死,孙守信同时阵亡。清廷追赠丁锐义为盐运使,加太常寺卿;赐给孙守信按察使官衔,加太常寺卿。
  周宽世也收集残部,坚守两天,弹药耗尽,夜里率领亲兵突围,身负重伤。周达武和同乡王永章身负重伤,两人都回到家乡疗养。
  在最后的这场战斗中,湘军几百名军士阵亡,其余营官得以逃生。二十八岁的邵阳人郭鹏程也从死里逃生,投奔了李续宜。
  李续宾这支五千人的部队全部溃散。军士们向太平军冲去,与太平军挤在一起,走了几里路,太平军还没发觉,可见场面混乱,连敌我都难以分清了。
  六天后,溃散的部队到达桐城,其中包括副将李成汉等人。桐城的城防军也跟着逃跑。朱希广提前逃走了,李成汉率部抵抗,力战而死。太平军趁势追赶,以前留守四座城池的城防军全部溃逃。
  三河战役,李续宾所部六千人全部被歼。湘军损失文武官员几百名,还失去了一支最重要的精锐部队。远在千里之外的湘乡,处处白幡飘舞,家家哀哭,户户招魂。
  陈玉成和李秀成于三河大捷后,便乘胜南进,接连攻克舒城、桐城和潜山。围攻安庆的都兴阿部,在太平军的压力下,被迫西撤太湖。
  李续宾从加入湘军到三河阵亡,七年之间,先后攻克四十多座城市,参加过大小六百多次战斗,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军的一员猛将。他的战死,对湘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胡林翼把他比作清廷的长城,他的死去,犹如长城骤然坍塌。他说,李续宾身经百战,竟然全军覆没于一旦,使湘军将士无不寒心,剩下的几万人,互相劝诫,不能再轻举妄动。胡林翼又说,三河败溃之后,湖北的湘军元气尽丧,四年集结的精锐毁于一旦,而且敢战的将士,明达足智的书生,也凋丧殆尽。曾国藩则哀恸填膺,几天吃不下饭。
  文宗手写诏书,说他听到这个消息,落下了眼泪,但愿老天能够再生一个李续宾来辅佐他。他下令对李续宾按照总督阵亡的规格赐恤,入祀昭忠祠。对他的父亲李登胜赐予一品封典,并赏银五百两。对他的儿子李光久和李光令,赏给举人头衔,除服以后送部引见。在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湘乡各建专祠,事迹宣付史馆。
  李续宾死后,舒城的难民找到了他的遗骸,送到清军霍山大营。
  三河战役的胜利,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鼓舞了天国军队的士气,太平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主动。陈玉成和李秀成在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们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威名显赫的将领。
  李续宾的失败是强者的悲剧。湘军是咸丰时代的军事强者,而李续宾又是湘军中的强将。清廷对湘军寄予厚望,对湘军中的强将,更是十分倚重。在战局不利于清军的时候,湘军中的强将备受荣誉的压力,不得不拼死一搏,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江忠源、塔齐布、罗泽南和刘腾鸿等人因为身负重望而走上了不归路,李续宾也未能幸免。其实这也是曾国藩的悲剧。
  曾国藩的湘军于1854年匆匆出征,未必是他心甘情愿的。他一直希望自己的部队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出省作战,但时势不允许他再延宕。他为王錱的莽撞而恼怒,是因为王錱在明明没有胜算的时候还不肯撤出岳州,致使兵力折损。他自己草率出兵攻打靖港,导致大败,水师损失惨重,更使他痛心不已。他对李续宾轻率进攻三河落败,也颇为恼怒,其实他也知道李续宾是奉旨而行,即使他本人不愿意,也是无可奈何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8年,咸丰八年(15)
强者的悲剧,是力挽狂澜者的宿命,也是湘军的宿命。屡败屡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湘军的精神,也是湖南人的精神,必须靠着前仆后继的牺牲来支撑,这就是悲剧的根源。人们预见到悲剧的结局,可以选择逃避,可以选择放弃,但那样一来,就失去了强者的光环。
  李续宾是个会带兵的将领,敢于任事,敢挑重担,敢赴危难。他统兵巨万,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浙江五省的清廷官员,无不争相倚重。他的部队所到之处,百姓也未感到惊扰,农民耕种不辍,军营万幕无哗。他并非颁布了什么严酷的法令,而是因为明察秋毫。加上他勇冠三军,屡次救部属于危难,待人处事,平和正直,受到将士的拥戴。
  李续宾的部队在三河溃败后,大批太平军溯长江而上。官文命令蒋凝学从小路阻截太平军。多隆阿和鲍超则在宿松花亭子大败太平军。太平军退到太湖和潜山,蒋凝学率部驻防荆桥,监视太平军的动向。
  湘军赶紧在长江沿岸分兵驻扎,从九江到武昌,共设十二座军营,而黄石的驻军依然照旧。
  160
  在安徽的三河发生大战时,天京附近也有激战。
  张玉良和冯子材的清军部队于11月12日攻克溧水。太平军向西撤退,遭到清军伏击,全队覆没。
  太平军增援部队攻击高古山,张国梁开壁迎战,率领几十名剽悍的骑兵冲锋陷阵,势不可当。各路清军跟随突进,将太平军追赶到江宁镇,捣毁几十座壁垒。从安徽小丹阳到采石矶一带的太平军营垒,全部被清军扫平。
  三河失败的阴影笼罩在湘军头上。湘军彷佛群龙无首,各自在不同的省份作战。
  田兴恕的部队仍在贵州,于11月25日解了黎平之围,向西南挺进一百五十里,进攻古州。
  刘长佑的部队移驻抚州。由于疫情加重,返回湖南。刘长佑遣散病弱的军士,留下来招募新军。刘培元也因病回到长沙。
  都兴阿总结三河之战的失败教训,上奏说,湘军在三河的失败,根本原因是胡林翼不在军中指挥,部队无人调度,请清廷迅速起用胡林翼指挥军事。总督官文也上疏请求。
  文宗重新认识了胡林翼的作用,下诏重新起用胡林翼为湖北巡抚。
  胡林翼接到清廷的命令,从家里痛哭起行,直奔武昌。
  曾国藩指挥着有限的湘军,继续向福建进军。张运兰所部进军邵武。石达开所部彷佛在跟湘军捉迷藏,又从福建返回江西,分为两支。石达开率张遂谋、赖裕新、蔡次贤和傅忠信等人的部队从瑞金向西南方挺进,袭击毗邻广东的信丰,另一支太平军北上攻打景德镇。
  鲍超和多隆阿的部队驻扎在安徽西南部,死死挡住太平军进入湖北的通道。他们在宿松的东北面阻击太平军,大获全胜,部队士气重新振作。
  和春见湘军在安徽腹地战败,便派部队进入太平军兵力空虚的安徽南部。江长贵的部队在祁门和青阳取得战果。邓绍良率部在芜湖取胜。总兵戴文英所部又从宁国报捷。
  邓绍良曾因丢失湾沚而被罢官,怏怏不乐。现在,他与戴文英一起攻打芜湖的湾沚和当涂的黄池,力战而死,但并无战功。和春命令提督郑魁士代替邓绍良驻扎宁国。
  宁国的太平军失去了据点,分为两支,一支北上宣城的水阳镇,抵达雁翅和官陡门,和春派戴文英所部将他们击败。另一支太平军南下,攻占了江西婺源。
  文宗决定巩固清军在安徽南部的战果,派张芾以三品京堂的职衔指挥这里的清军,又令周天受和王梦龄率部攻打江西婺源,没有攻克。
  官文和骆秉章奏请清廷改派曾国藩援助安徽。当时曾国藩仍在江西建昌,闽浙总督王懿德不愿湘军北上,便上疏请求暂缓将湘军调离,留下张运兰的部队保卫福建。文宗命令曾国藩自己权衡轻重缓急,决定行踪。
  石达开的部队已经从信丰北上,攻占南安,并向赣州运动。曾国藩上奏说,现在他应当援救安徽,但是江西的太平军活动在东南一带,与安徽的斜线距离有一千多里,势必无法合并。于是,他命令准备向福建进军的萧启江所部,改援江西南部,派张运兰和吴国佐攻打景德镇。
  曾国荃已经回到了湖南,命令部将朱品隆的部队作为亲军,跟随曾国藩驻扎建昌。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8年,咸丰八年(16)
占据景德镇的太平军牵制了湘军的大量兵力,曾国藩的谋士们建议迅速加以打击。曾国藩派张运兰和吴国佐率部去进行这次作战,自有他的考虑。吴国佐是左宗棠提拔的将领,出身为童生,弃文领军,经左宗棠奏请,清廷给予他主簿的官阶。张运兰累积战功,被提拔为道员。
  按照湘军的制度,营官中没有隶属关系的,就不论等级,都是平起平坐。统帅部队的将领,哪怕只是个九品官,而他下面的营官和哨官的等级高达一品二品,也要对他惟命是从。张运兰号为大人,吴国佐的部属也称吴国佐为大人,与之匹敌。吴国佐喜欢谈论军事,张运兰笨嘴拙舌,言语木讷,但以老将自居,素来与吴国佐不和,又因为金溪作战失约一事,互相抱怨。曾国藩命令他们一起攻打景德镇,是想要他们同舟共济,培养协作的精神。
  进入秋季以后,捻军进入山东,包围单州,攻打金乡。胜保派总兵田在田和提督史荣椿防守曹州与兖州。他认为清军在河南的战守很不可靠,又增设归德镇总兵官,派总兵邱联恩驻扎鹿邑,派朱连泰出兵驻扎安徽亳州。
  捻军遭到阻截,从山东返回河南商水以北的周家口。这里濒临小氵隐河,是颍口的商驿通道。捻军大举劫掠而去,势力更加强盛。
  161
  曾国藩从湘乡回到江西之后,在建昌大营期间,写作了脍炙人口的《爱民歌》,要求湘军搞好军民关系。
  湘军的军士都是朴实耿直的农民,曾国藩从乡村的实际生活和道德伦理观念入手,要求军士们将心比心,来体谅百姓的苦衷,照顾百姓的利益。
  《爱民歌》提出的要求只有三条,却写了四十句。每一条都有细致入微的解说,反映出作者对乡村生活和军民关系的观察,是无微不至的。同时,他非常了解手下那些农民军人的心理,知道他用温和的口气讲明这些道理,就一定能够打动他们的心。
  第一扎营不要懒。
  这个不要懒,首先要求军士们不要贪图方便,随便乱拿百姓的财物来修建营垒。不要拆卸人家的门板,不要拆房搬砖石,不要踩坏庄稼,不要打鸡鸭,不要借用锅碗。
  其次是不要拉民夫来为部队做工,也不要闯入民家去吃饭。
  最后,就是要照顾百姓的方便。不要筑墙截断了行人的道路,不要到人家坟地上去砍树,不要从养着鱼的池塘里挑水,凡事都要在百姓的利益前面退让一步。
  第二行路要端详。
  这是要求部队在行军宿营时不要侵犯了百姓的利益。曾国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