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国公天纵英才!”
“大明天子仁心仁德,万岁万万岁!”
三十万大军瞬间如滚水一般沸腾了。
拔营,列阵,登舟,向着安南的西都进发。
沈瑄立在船头,风拂过鬓边,乌黑长眉入鬓,黑盔玄甲,彷如天神。
只不过,这尊天神带给安南的不是福祉,而是征伐与杀戮。
大军南下之时,西都的安南守军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奉命领兵迎敌的西都守将带头在城内放火,将城内的宫室,储存的粮草军械全都烧掉,随后带着麾下万余士兵乘船逃走。
守军是乘夜放火逃跑的,逃走时竟将城门损毁,巨大的石头和圆木堵在城门前,来不及出逃的安南庶人在火海中挣扎,天明时分,火仍未熄灭,西都却已成为一座死城。
明军到时,城中浓烟滚滚,呛鼻的气味四散。
好在西都附近水网密布,火势没有延及附近林木。饶是如此,也让目睹此况的明军吸了一口冷气。
此处的守军莫不疯了?
“总戎,可要灭火进城?”
“不必。”沈瑄举目眺望,远处有山峦相连,道,“此为何处?”
归附南策人言,前方为天健山,其左右为厥江潭舍江,黎贼恐有伏兵于此。
“伏兵?”沈瑄冷笑,“黄中。”
“卑职在!”
“领三千步卒和一营火器队,去探个究竟。”
“遵令!”
纵是天险,也休想挡住大军前进之路!
明军过西都,进军天健山时,凭祥县城内聚集起了越来越多的商人。
有广西云南等地的茶马商,也有中原巨贾在西南的分支,还有暹罗占城等番邦的商人,甚至有零星大食商人混杂在队伍里,来到了凭祥。
一时之间,凭祥县城成为了西南边境的焦点。
在回京路上的杨铎也遇上了几支赶往广西的马队。
如此多的巨贾商队赶往同一个方向很不寻常。一名锦衣校尉策马上前,问道:“指挥,是否拦下盘查?”
杨铎探手捏了一下随身的荷包,随即摇头,“不必,继续赶路。”
“是!”
锦衣卫飞驰而去,让路的商队不由得松了口气。没有多做停留,打起呼哨,再次启程。
赚钱的买卖都是宜早不宜迟,本就比旁人晚了,再不快着些,连口剩汤都喝不着了。
凭祥县衙,三堂东厢
孟清和和朱能都是一身便服,两人下首是身着公服的凭祥县令李庆青。
“关于此事,李大令可还有不解之处?”
“回伯爷,下官已牢记在心,没有不解。”
“那好。”孟清和颔首,举起茶杯,“本官同成国公在此静候佳音。”
李庆青拱手,“下官一定不让国公爷与伯爷失望。”
话落,转身,深吸一口气,迈步离开了东厢。
县衙二堂内,已有数十人翘首以待,见到从堂后步入的李县令,立刻笑容满脸。
“见过大令,某等已恭候多时了。”
面对众人仿佛见到金山一般的目光,李大令瞬间亚历山大。
莫非兴宁伯知道情况会是这样,才将如此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
不可能,应该不……可能……
擦擦汗,想再多也没用,将伯爷交代的事情办好才更加紧要。
便是被看做金山又如何?
此事一成,才是真正的金银成山,粮食满仓。
“诸位莫急,暂听本官一言……”
李县令同商人们周旋时,三堂东厢内的孟清和又拿起纸笔,当着朱能的面开始给沈瑄写信。
半晌,朱能开口道:“贤弟。”
“国公爷有何吩咐?”
“贤弟是故意的?”
孟清和抬头,咧嘴,“国公爷所言,下官不解。”
朱能端起茶杯,重又放下,最终闭上嘴,什么也没说。至于被孟清和推出去的李县令,只能自求多福了。
虽然事情不太好办,但只要办好了,也是官运亨通,李氏一族至少能福荫三代。
风险和机遇摆在面前,关键要看,李庆青是否真能扛得起来。
第一百七十七章 功劳
凭祥县衙,二堂
首批进入县衙的商人,多是出身广西云南本地,经多方核查,身家背景无任何可疑之处,方才得以被请见。
为首的三名大商,自元时起便扎根于此,以中原之物同各番邦土司贸易,渐渐发展出了一定规模,成为当地不容小觑的实力。
不客气点说,以这三家为代表,堂内六成以上的商人都是依靠走私发家。
明太祖朱元璋立朝之后,严禁北方边贸,敢抢?揍得你生活不能自理!多管齐下,硬生生将北元大小贵族的生活水平拉低数个档次,对不服大明管的西南番邦土司自然也不会客气。
茶叶限售,盐铁严禁出口,瓷器丝绸价格翻上几倍,当地三司衙门不给力,更有甚者,同走私商沆瀣一气。洪武帝直接派遣巡按御史,瞪大眼睛,揪出一个办一个。
砍头,扒皮,流放,充军!如此严令,也没能彻底封锁西南各地的走私贸易。
人为利益趋势,敢于涉险。
越是封锁,西南边境的贸易越是红火。
这里同广袤的北部草原不同,山高林密,多是原始森林,走私的商人带队抄小路,往林子里一躲,官军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当地的土司豪族不太服管,收取贿赂,对走私商人各种掩护,朝廷把整个都察院派下来也没用。
直到明朝陆续收复境内边寨土司,封赏土官,同相邻各番邦建立友好关系,进行朝贡贸易,情况才有所好转。
走私商人开始到衙门开取路引,按规定缴税,西南等地的商税才有了起色。
不是没有继续带着队伍走小道的商人,可惜躲开明朝的军队,却躲不开番邦土司的黑吃黑,其结果往往是有来无回。
以前同走私商人交易,是没有买卖的途径。如今明朝开放了部分边境贸易,在四川云南和广西部分地区建立了茶马互市,这些没有“营业执照”的找上门,无论抢了还是宰了,理由都是现成的。
维护边境贸易,拥护大明法律!
几次之后,商人们也回过味来了,不是实力强悍到能带着护卫和对方干一架的,再不敢单枪匹马或是拉起三四个人的队伍走边境。
同样的,有实力的商人,在茶马互市也能赚取足够的利润,大多没兴趣继续冒着双重风险做走私买卖。
长此以往,到了永乐三年,西南边境的互市贸易额甚至超过了北疆。这种情况,不但一直将广西云南等地视做蛮荒的朝廷士大夫想不到,连来自后世的孟清和也感到吃惊。
没到思明府查找资料,只是简单翻阅了一下凭祥县衙杂记,孟伯爷已是目瞪口呆。
无法想象,明朝的边境贸易如此之巨,更无法想象,朝廷的商税会如此之低!
三十税一,还是洪武帝他老人家定下的,数十年不改。
不提广大农户,军屯也要亩税一斗!而众所周知,番薯玉米没有传入华夏之前,明朝农户多种植小麦稻谷,粟米,高粱,荞麦等作物,亩产并不高。遇上灾年,更可能颗粒无收。
征税之时,还要被各种踢斗,余下的粮食能养活一家老小都是不易。
孟清和就此询问过县衙中的县丞和主簿,得到的答案是,农户遇到灾年,朝廷免税,还会发下赈济粮。商户没有免税之例,却有各种杂费,加上陆运关卡,漕运码头,商人实际付出的远比账面上要多得多。
加上朝廷法令的各种限制,此时的商人,远没明朝中后期那么滋润。
“不瞒伯爷,如到番邦交易,遇上不讲信用的买家,货物被抢不说,连命都保不住。”
县丞和主簿都出自当地大族,主簿还有土官家庭背景,自然知道一些寻常百姓不知道的内幕。
兴宁伯是朝廷派来的,却不摆架子,到凭祥数月,给大家指了不少财路。有问题不解,县丞主簿自然愿意解答。
如果能借机博取兴宁伯的赏识就更好了。李庆青在伯爷跟前能说上话,李氏一族都是鸡犬升天,风生水起。他们背后的宗族一样有实力,李庆青能做的,他们一样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原来是这样。”
听完县城和主簿的讲解,孟清和对明朝初期的商业有了新的认识,手心不免冒汗。如果没有爵位和官位,不是和沈瑄的关系非同一般,没有抱上永乐帝的大腿,单凭他在大宁做的几件事,足够死上一百次。
数日后想起,仍不免感叹,“难怪世人都想科举做官了,果然还是官大才好。”
不做官,就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社会地位,想做点什么都是举步维艰。
沈X三怎么样?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就下放。
虽说洪武朝的官员差不多都是这待遇,相比之下,沈老先生依旧是众多杯具中,相对突出的那一个。毕竟别人没花钱给洪武帝造皇城,他是花了钱也没得着好。
听孟清和发出这样的感叹,朱能嘴里的茶险些喷出去。
不是给定国公写信吗?怎么会突然说出这句话?
莫非,是觉得官位不够高,想再往上升一升?
想到这个可能,朱能倒吸一口冷气。
刚二十出头,就获封一等伯,被赐国姓,镇守一方,受天子赏识,同皇子交好,与勋贵称兄道弟,和宦官锦衣卫也有着不得不说的关系,纵观洪武朝至今,有此等成就的屈指可数。
人有上进心是好事,可这也太有上进心了。
不提抄刀子砍杀的军汉,寒窗苦读的酸丁都会眼红。不过,兴宁伯应该也算是读书人出身……
成国公的脑补能力十分强大,想着想着,思路就开始拐弯,杯中的茶水凉了,仍是一口接着一口的倒进嘴里。
写完信,从头至尾的看一遍,确认该写的都写了,不该写的一点没有,孟清和召来亲卫,“尽快送到总兵官手里。”
“是!”
亲卫一声应诺,朱能终于回神。
“贤弟信写好了?”
“今日之事,已在信中详细写明。”孟清和道,“李大令是能办事的,今天来的这些商人,应该没有笨人,只要点上几句,都会明白这不是一锤子买卖,做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利润越大。”
朱能点点头,暗中思量,等到班师回朝,该想个办法,从族中挑选几个成器的送到北边。宣府开原都是皇子镇守,北京有魏国公,大宁有兴宁伯,只要能出头,都会有个好前程。
至于悬而未决的皇太子之位……朱能又端起茶杯,甭管文渊阁和翰林院跳得多厉害,天子不松口,一切都是未知。
三位皇子都是嫡子,虽然都已封王,从封号和封地却不难看出天子的倾向。
平王是嫡长子,战功和今上登位后的表现却不及汉王赵王。平王世子却着实得今上喜爱,又占着皇长孙的名头,结果实难预料。
朱能皱眉,身为武将,自然希望朱棣的继承人亲近武臣,至少不要像皇太孙一般重文轻武,让文人翻了天。但他也清楚,天子的想法不是臣子能够左右。
敢私底下搞小动作,妄图左右天子之意的,基本都不会有好下场。但为家族考虑,他也该……
正想着,突然听到孟清和的声音,“国公爷,可要再倒杯茶?”
朱能低头,杯里的茶水早就没了,他一直在用空杯子喝茶?
“咳!”
成国公咳嗽一声,茶杯放到桌上,掩饰刚刚的走神。
孟清和没多话,提起茶壶,将茶水注入杯盏之中。
朱能刚刚在想什么,他自然不好奇,但知道,好奇心杀死猫。猫有九条命,他只有一条,还是安分点好。
厢房里陷入了沉默,成国公继续喝茶,孟清和继续写信,不是写给沈瑄,而是写给远在北疆的朱高燧。
说来也奇怪,在一般人看来,朱高燧的性格委实称不上好,却意外的和孟清和投缘。孟清和也感到奇怪,当他意识到时,已经和朱高燧拍着肩膀做朋友了。
难说这事是好是坏。
转念一想,反正“宦官之友”,“锦衣卫帮凶”的大戳都盖了,还有必要在乎世人的眼光吗?
见孟清和提笔写下殿下台鉴字样,开口问道:“贤弟和赵王殿下经常通信?”
“也非经常。”孟清和写完一页,递给朱能,“是为运送木材到北京一事。建造宫室总要收购木料,有赵王牵头,南边的这笔生意会做得更大。”
宫殿只是其一,天子迁都,北京的地价都要上涨,建筑材料也会紧缺。毕竟皇帝不可能老哥一个跑北京呆着去,朝廷六部,各司衙门,五军都督府,五城兵马司,护卫京城的官军,迁往北京的家眷,全都算起来,北京肯定要进行大范围改建,无异于一次造城运动。
皇帝要造宫殿居住,大臣也要起宅子安置家眷。
北京行部上了正轨,办公场所却一直相对简陋,沈瑄镇守北京时,多住在都司衙门,魏国公到北京练兵,干脆就住在了军营里。
军汉们可以凑合,士大夫和家眷们却不能凑合。
文武品级,宗室勋贵,居家宅院,都要按规制建造起来。
单靠顺天府内的资源绝对不够,辽东的木材不适宜过度砍伐,从南边运送木材,虽然有损耗,但走海运和漕运,通过天津卫屯贮运输,不失为解决办法。
“依下官的想法,可从安南采料,同时可发安南庶人修筑自广西和云南通往安南东西都大路,更可在边境设立更大的户市。”
“修路?”
“对,修路。”孟清和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简单画出边境轮廓,点出几处重要关卡和安南两都所在,在凭祥和凉山之间画出一个圆圈,墨汁浸染,力透纸背。
面对这张简陋到极致的舆图,朱能先是眉头紧皱,半晌,猛的一拍桌案,“善!”
孟清和笑了,他相信,朱能明白了修路背后的含义。
安南丛林密生,水网交织,明军连战连捷,连克东西两都,已至木丸江。沿途所遇贼军不足惧,艰难的路况却是极大的问题。
沈瑄打胜仗是一定的,明军攻陷安南也是必然。但是,打了胜仗,如何安排善后事宜,需要慎重考虑。
无论扶持陈氏上台还是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这两条路都必须修。
遇山开山,雨水搭桥。道成通途,他日安南再生乱,明朝发兵,数日可直抵国都。
“修路,开互市,都可发安南民夫。有大批役夫聚集,沿途定有商业兴起。民夫不足,大军俘虏的贼军也有了用途。”见朱能瞪眼,孟清和咧嘴,“此地气候合宜,水稻可一年三熟,开路之时可从当地圈划购置良田,迁边民种植。为防贼寇骚扰,当派遣军队驻扎,非为占据安南土地,只为保护我大明之民。国公爷以为如何?”
朱能还能说什么,只能点头,“甚好。”
“下官有一不情之请,请国公爷应准。”
“贤弟只管说。”
“请国公爷将此事上奏天子。”
“我?”
朱能吃惊不小。此计若是成了,就是泼天的功劳,就这样推给自己?
“正是。”孟清和笑道,“下官终究年轻才薄,于朝中并无太深根基,请国公爷体谅。当是许给下官一份人情。”
朱能抚过下颌,功劳给他,还说是人情,话漂亮,事也漂亮。这般取舍,换成十多年前的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罢,为兄答应便是。朝中有人非议,有为兄在,贤弟自可放心。”
“下官谢国公爷!”
朱能笑道,“不提其他,以贤弟同子玉的交情,也当叫某一声兄长才是。”
孟清和抬头,认真看着朱能。
只是字面意思,还是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