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和-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彭二最终倒下了,手握长枪,死不瞑目。
    高阳郡王待要斩下他的头颅,被燕王制止。
    “彭指挥是个汉子,厚葬!”
    朱高煦收起长刀,“遵令!”
    城内的喊杀声骤停,城外的宋忠便知事不可为,率领逃出城门的余瑱等人,收拢部分南军和边军,仓促间退往居庸关。至于燕山护卫和其他边军,是杀是降,任由他们去吧。
    主将带头溜号,士兵自然再无战意。
    杨铎等人趁机与徐忠带来的骑兵汇合一处,将被困在乱军中的宋忠部下一网打尽。
    至此,宋都督麾下三万余人,不说损失殆尽,也是元气大伤。
    燕山护卫多倒戈燕王,边军亦无战意,事后清点人数,随宋忠一同退到居庸关的军队竟不足一万人。好在陆续有北平城中退出的守军编入,人数勉强又凑到了三万。
    宋忠令余瑱率五千兵卒防守居庸关,自己带领余下的军队退守怀来,同时派出快马给朝廷送信,燕王反了,北平城也落在了反贼的手中。
    得知宋都督只留给自己五千人,余瑱就明白,他和这五千人都将成为弃子,成为拖延时间的炮灰。
    余瑱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立场反对。
    张昺谢贵被杀,燕王趁势夺取北平城,他要负很大的责任。如果不是他拍胸脯保证,张昺谢贵或许不会死得那么干脆利落。事后余瑱也在反省,当时怎么会脑子发抽?进燕王府验明正身也不用两个都进去,进去一个不也成吗?
    如果不是张昺谢贵都被燕王砍了,张信跟着燕王造反,王府外的守军也不会群龙无首,更不会溃败得如此之快。自己不会被乱军裹挟,一路退出了北平。
    想到这里,余瑱叹了口气,事已至此,后悔是没用的。既然宋都督将他当成了弃子,死在沙场上总比被朝廷问罪要好得多。
    他死了,至少能为家人避祸。
    北平城内,战死士兵的尸体都被收敛,城内燃起了无数支火把,燕王骑在马上,虎目威严,沉声道:“吾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亲子,受祚以来惟务循法守分,尔曹所共见。今天子无道,受奸臣蒙蔽残害宗藩,已削夺五王又及于吾,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吾义于奸邪不共戴天!遵太祖高皇帝训,自今起兵靖难,扫除奸臣,荡平宇内,清君侧!”
    恰逢旭日东升,雾开青天,燕王一身铠甲,威风凛凛,让人不由得拜服。
    “我等愿附骥尾,助王爷荡平宇内,扫除奸臣,匡扶社稷!”
    “我等愿追随王爷!”
    “王爷千岁!”
    有了上次宣扬造反理论的经验,无论燕王还是张玉朱能等人,业务都变得极其熟练。
    燕王给了梯子,立刻有人哭着喊着上去扶,其中,何寿喊得最起劲。
    先前的工作没做好,打不下城门,让顶头上司很不满意,这一回必须好好表现,表现好了,今后才有前途可言。
    徐忠进城时,正巧赶上大表忠心的机会,一点也不含糊,立刻下马,扯开嗓门,瞬间压倒一片。
    论起嗓门,边军的汉子惧过谁!
    孟清和同旁人一起跪在地上,溅在脸上的血迹已经干涸,皲裂成块状,很不舒服。
    难受也不能擦,这是参加战斗的证据。没见围在燕王身边的那几位,杀人功夫过硬,下手太利落,反应太快,一点血没溅上,只能自己动手抹,个顶个的红脸关公。
    燕王仍在慷慨激昂的演说,话中多次提及他是洪武帝和马皇后的儿子,为自己再镀一层金。
    建文帝并不是太子妃常氏所生,他的母亲先是侧妃,后为继妃,严格算来,他是“庶子”出身。燕王如此强调,是为在身份上表明立场,比起朱允炆,他才应该是正统。
    不管旁人怎么想,反正燕王就这么说了。
    表示怀疑?后果自己掂量。
    孟清和是打定主意跟随燕王靖难,为权利财富美人奋斗终生,就算朱棣说他是火星人生的,又有什么关系?
    和他有一样想法的人,想必不少。
    众人三表忠心,表示一定团结在燕王周围,高举靖难大旗,一心一意走造反道路,坚决不动摇。燕王顺势勉励几句,承诺跟着老子去靖难,好处绝对不少!房子票子不是问题,官位也不在话下!
    众人再次高呼,气氛变得更加热烈。
    燕王趁热打铁,任命朱能为前锋,率领两千骑兵和三千步兵追击宋忠。
    同时派出燕山护卫,给住在附近的兄弟们递个话,老子要靖难清君侧,扯旗造反,你们看着办。
    朱棣做事的风格很像朱元璋,要么不做,一旦做了,必定一条路走到黑,前边没路了,也能开出一条路来。斧子锤子没用,直接用炮轰。
    在这一点上,建文帝比不上永乐,更比不上洪武。该决断的时候总是颇多顾忌,注定坐不稳江山,成为输家。
    兄弟们待到燕王造反的消息,反应不一。
    有人在观望,有人跃跃欲试,反应最大的是谷王,不知这位怎么想的,接到消息,二话不说,收拾行李直接奔往南京,还是夜奔。
    朱棣也是相当不解,和他做邻居不安全,跑到建文帝的地盘上就安全了?
    肯定是脑袋被石头砸了。
    不过,现在他没太多时间去考虑谷王脑袋被砸出多大的坑,战争过后,北平城内的居民需要安抚,兵器粮秣需要大规模征调,从乡间抽调来的大批精壮需要安置,所有的事情堆在一起,燕王府上下都忙得脚打后脑勺。
    孟清和也不得闲,奉命带人缉拿城内细作,安置投降的敌军,还要配合城内的兵马司,处理一下环境卫生问题。
    这些“重要工作”都是世子为他争取来的,从沈瑄手下借调他这批人马的时候,沈指挥竟然当场表示同意。
    孟清和很郁闷,眼下可是建功立业的最好机会,之前的战斗结束后,他以为自己又能升上一级,千户没有,副千户也行啊。
    结果呢,他是上午片警下午狱警,抽空还要抓一下城市卫生工作。
    这算怎么回事?
    挤破头进了世界五百强,正踌躇满志,结果人家告诉他,别的岗位都满了,你这先拿把扫帚凑合一下。
    先扔扫帚后掀桌?
    孟十二郎表示,不能这么干。管他什么工作,工资一样拿,做好了都会有前途。
    自我安慰十分奏效,再见朱高炽时,哪怕心里想捶他一顿,脸上仍能保持笑容。
    朱高炽一边用高粱饼子磨牙,一边给下边安排工作,老爹要亲自出征,北平城内的政务,一多半都压在他的肩头。这段日子以来,他又瘦了不少,虽然还是能把朱高煦和朱高燧一起装下,走路却不再需人搀扶,偶尔还能跑几步,看得燕王妃和世子妃一起抹眼泪。
    世子妃姓张,不久前给朱高炽生下了长子,同样是个大胖小子,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棣不太喜欢大胖儿子,却相当喜欢大胖孙子。朱瞻基是他的嫡长孙,在重嫡重长的明朝,他的地位比他爹还要稳固。
    孟清和还没能荣幸的瞻仰一下婴儿时期的明宣宗,这是位能把亲叔叔罩在铜缸里烤的猛人,虽然有考据认为这是胡说,但朱高煦死在他手里,到底是不争的事实。
    待奏事的官员离开,朱高炽示意孟清和不必拘束,“王安,给孟百户上茶。”
    孟清和却不敢真的放松,“世子召卑下来,可是有事吩咐?”
    “的确有事要请孟百户帮忙。”朱高炽从桌上拿起一个蓝皮本子,递给孟清和,“在南京时,孤发现孟百户精通算学,王府正是用人之际,孤请示过父王,留孟百户在北平,此次便不需随军出征。”
    孟清和有点没听明白,这是打算给他换份工作?
    “父王已下令擢升孟百户为燕山后卫指挥佥事,领兵保卫王府,随孤听用。”
    燕山后卫指挥佥事?
    孟清和看着朱高炽,朱高炽憨厚的笑笑,又拿起一个高粱饼子,继续磨牙。
    “孟佥事,快谢恩呐。”
    见孟清和发愣,一旁伺候的王安提醒了一句。
    孟清和瞬间回神,“卑职谢王爷,谢世子!”
    幸福来得太块,饿着肚子的时候,突然被个肉包子砸中,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孟十二郎这边升官发财,宛平县学内却是人心惶惶。
    县学教谕和训导前往县衙拜见大令,至今没有回来,县学中的生员和儒师也是各有思量。
    比起痛斥燕王起兵造反,大部分人担心的是自己的前程问题。
    还有一个月就是秋闱,燕王造反,他们还怎么考试?就算北平府照常举办乡试,考出的成绩,朝廷会承认吗?
    燕王正造反呢,他地盘里出来的举人,建文帝是脑子发抽了才会重用。
    虽然建文帝时常会抽上一抽,这么明显的错误,他应该不会去犯。
    县学一角,以杜奇、刘艮为首的几名生员高声痛斥燕王起兵造反是不守臣节,无君无父。
    比起这些脸红脖子粗激昂澎湃的人士,其他人多是面带忧虑,极少数会如孟清海一般,面色不变,平静如昔。
    本月的考评,他已被降为三等,想参加乡试也不可能。闻听燕王造反,吃惊之余,隐隐有一股兴奋升起,这是个机会,一个能让他翻身的机会。
    半个时辰后,教谕和训导从县衙返回,也带回了燕王府征辟英才的消息。
    宛平县令贺银及县衙一干官吏已旗帜鲜明的拥护燕王,若是响应燕王府的征调,也将被打上个反贼的记号。
    身在北平,参加乡试是不可能了,入燕王府办事未尝不是一条出路。俗话说得好,富贵险中求,若是燕王能够成事……从龙之功,只要想到这四个字,许多人的心都开始跳得飞快。
    但他们都在观望,心中有了计较,表面还需要矜持一下。
    等到有人带头,其他人才会陆续响应。
    结果大出众人预料,杜奇竟然是第一个!
    刚刚这位不是还在大骂燕王不君不臣?现在竟是这么迫不及待,果然是个伪君子!
    教谕同训导有些吃惊,不过既然有生员做出表率,还是一等的杜奇,倒省却了他们诸多麻烦。
    有了带头的,站起来的人就多了。孟清海是中途起身的,夹在一众生员中并不显眼。
    看到孟清海,县学教谕面露不愉,到底没有多言,只告知诸多生员,明日准备妥当,随他前往县衙,由大令考察再举荐入王府。
    孟清和并不知道自己这位堂兄的打算,此刻,他正埋首案牍,累得两眼发花。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万人的军队,所需粮草,骡马,武器等,样样都要安排妥当。
    朱能充任先锋,率领部队已经出发,燕王将带领后军紧随其后。燕王亲征,各军的提调官丝毫不敢马虎,进出奏事不能跑,全都用上了竞走的速度。
    孟十二郎还见到了一个熟人,开平卫指挥使司的刘经历。
    自从离开边塞,已是几月未见,刘经历随徐忠一同前来北平,卫所及五屯卫留下的守军也将被陆续征调。
    “草原上的鞑子怎么办?”
    “鞑子现在也不太平。”刘经历一边清点物资,一边说道,“上个月,残元的大汗额勒伯克被部下杀了,继承汗位的坤帖木儿不能服众,还有传言他不是残元皇室血脉,草原上乱成一团,打得热闹。不然的话,徐指挥也不会离开卫所。”
    鞑子那边也开打了?
    孟清和抬头望天,莫非造反也会传染?
    燕王大军出发时,宋忠派出的快马,终于将燕王造反的消息送到了南京。
    朝廷震惊。
    建文帝一直认为朱棣不会甘于做个藩王,等到朱棣真的反了,震惊之余反倒是松了一口气。该来的总算是来了,终于不用再担心得睡不着觉了。
    可事实证明,建文帝这口气松得有点早,燕王就算造反,也要造反得十分有个性。
    报信的快马,他没派人拦,计算着快马的脚程,随后送出了他同道衍酝酿多日的奏疏,奏疏上写得很明白,朝廷中有奸臣,皇帝被奸臣蛊惑得六亲不认,已经危害到社稷。他作为天子的叔叔,尊奉太祖皇帝训令,统领镇兵,起兵靖难,清君侧!
    末尾还附上几句,如果建文帝主动把奸臣交出来,事情还有商量的余地。否则,就别怪他欺负侄子了!
    这封奏疏公之于朝,百官再次震惊,燕王当真不是一般人,这脸皮的厚度,这强词夺理的手段,一般人真学不来!
    建文帝彻底怒了,这不能忍,绝对不能忍!没听说啪啪给人两巴掌,再要求受害者赔偿打人者的物质和精神损失的。
    可燕王就这么干了,还义正词严,凭什么要求赔偿?因为手疼!
    有这么不讲理的吗?有吗?!
    建文帝气得肝火上升,嘴边起了一圈燎泡。
    下令立刻调集大军,准备粮草,征讨燕王。
    当此时,燕军已攻破居庸关,兵临怀来,城内宋忠收拢的败军已近三万五千人。
    为了让手下军队重新焕发出斗志,宋忠撒了一个谎,一个很不高明的谎言。
    他召集手下军官,令他们告诉士兵,“汝等家人皆为燕王所害,委尸积满道路,燕军来攻,正是为家人报仇的时候!”
    传言一出,群情激奋。
    家人被杀?这还了得,报仇!必须报仇!死战!
    宋忠正高兴着,不想却有燕王派进城中的细作,将城中的消息传出,燕王不急着攻城了,当即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赶回北平面呈世子。
    朱高炽接到信后也没耽搁,按照燕王的吩咐,该找人的找人,该准备东西的准备东西,不到半日,就将燕王信中提及的事情处理妥当。
    “孟佥事,这件事,孤便托付与你了。”
    “世子放心,卑职一定将人安全带到!”
    “孟佥事做事,孤放心。”
    朱高炽挥着小手绢,目送孟十二郎带领队伍出城。
    终于从后勤工作中脱身的孟十二郎,感觉天空都变得格外晴朗,回头看看跟在身后的队伍,深吸一口气,老天给了他亲手报仇的机会,轻易不能让机会溜走。
    宋忠,宋都督,准备好了没有?
    孟某人,可是来了!
   
    第五十一章  所向披靡

    怀来城外;上万燕军将士安营扎寨;埋锅造饭 寨外设置木栅拒马;以包围之势;围困怀来城。
    城内守军虽被宋忠的谎言激起愤怒,士气可用;但先遭败北,又一路逃跑;被燕军追杀的阴影仍挥之不去,看到这些浑身散发着彪悍之气的燕军,本能的有些发憷。
    在居庸关被破的消息传来后;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不知该说余瑱命大还是运气太好,燕军攻下居庸关,五千守军十不存一,余瑱竟然毫发无损,被亲兵护卫着一路退到了怀来。
    看到余瑱,宋忠的脸色很不好。
    余瑱也知道,识相的,自己应该在居庸关战死,谁晓得燕兵进攻得太凶猛,五千守军不到两天时间就败下阵来。他倒是想以死报效朝廷,奈何亲兵太给力,没等余瑱拿着长刀冲向战场,就被几名亲兵架上马,一路跑到了怀来。
    燕军也没拦着这些败军。
    一来败军人数不多,根本造不成威胁。二来,败军入城可以打击守军的士气。何必费力气去拦,一锅端不是更好?
    宋忠能猜到燕王正在打什么主意。得知率兵进攻怀来的是燕王本人,宋都督就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除了死战,没有第二个选择。
    投降是绝对不可能的,宋都督为人有不少缺点,但有一点,他对朝廷,对建文帝的忠诚一点也不打折扣。
    逃跑也是不行的,北边的九个藩王个个都不是善茬。除了被建文帝废掉的代王周王,夜奔南京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