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刀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刀锋-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圈之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14)
人生至此,除了体面而高贵地死去之外,吕不韦已是别无他路可走了。
  于是,他找出一个精致的酒爵,将毒性强烈的鸩酒注入其中,倒得满满的。
  此刻,吕不韦对自己的一辈子人生、对秦国、对嬴政,是否有过什么后悔之念?他是否后悔不该放弃珠宝之赢而转向异人之赢,是否后悔没有听从赵姬劝说而夺下嬴政王位,是否后悔不该编著一部《吕氏春秋》,是否后悔自己亲手平叛又拱手交权?……一瞬间,他肯定想了很多很多,但我以为他绝对没有后悔。他的一生,完全可以算得上的有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生,除了遗憾外,应该说不存在任何后悔!就是嬴政要他的命,为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照说也是一种心甘情愿,儿子的事业与人生,不就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与特殊表现吗?当然,他肯定会斥骂嬴政具有虎狠之心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不肯放过,会为秦国的未来发展走向担忧;同时,也会为自己的赫赫功绩自豪,为《吕氏春秋》的万古长存而欣慰……
  吕不韦慢慢地举起了酒爵,凝视良久,突然仰脖一饮而尽。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吕不韦的一生就这样在悲壮的瞬间落下了帷幕。众门客感念吕不韦的恩德,冒死避开秦王眼线盗出尸体,这才葬在了芒山脚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曾经何等风光的吕不韦结果只留下个一堆荒冢,连块墓碑也没有。衰草丛丛,长风习习,斜晖脉脉,实在令人感慨不已。
  几千年来,吕不韦在正经史书及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与口碑都不甚佳,认为他耍阴谋不地道不正派不光明不磊落。这,恐怕与吕不韦低贱的商人出身,与他的钻营谋略、不择手段,与上述我们所列的那些难解之谜密切相关。可是,如果吕不韦在他那作为无冕之王的漫长十年间,干脆一脚蹬开嬴政,冠冕堂皇、正儿八经地坐上王位,情况又会怎样呢?胜者王侯败者寇,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只崇拜那些成功的英雄与帝王。如此一来,后人对吕不韦的评价当然又是另一番光景了。也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有关吕不韦的史实与传说就会罩上一层炫目的光环,那些所谓不地道的谋略也会重新改写,变得堂堂正正、光明耀眼,受人称道。那么,不仅秦国的历史将要重写,整部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也将大大改观:秦国照样会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只是绝对不会出现像秦始皇那样的暴君与专制集权。于是,中国的今天,也该是另一番光景吧?
  应该说,历史对吕不韦实在是太不公平太不公正了。其实,他的失误就在于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彻底。而这,正是那不可更改的商人本性害了他。商人最看重的就是实利,却不知道中国的传统与社会最讲究的却是名义。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对儒家有着独到研究的吕不韦似乎对这句话的认识不深,颇有点视而不见、见而不行的意味。他搞了阴谋,又装出没搞的样子;他成了无冕之王,却没有将国王的王冠戴上一天;他改变了秦国的嬴姓血统,却又装成原封未动似的没有更改……他太重实利,又太讲究人格、人性、尊严之类的东西了。而中国封建政治的支撑与基础就是虚伪,吕不韦直到临死的前一刻恐怕也没有领悟过来。
  然而,吕不韦对历史的改变却是巨大的。 这种改变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那么表面与直接,而是一股深深的潜流。吕不韦在世时,他的改变是假他人之手一步一步地施行;他死后,是其儿子嬴政在霸道地改写江山挥霍皇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是以其不甚光彩的形象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及审美观念……
  我们不得不承认,吕不韦曾极大限度地改变过中国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走向,如果没有他的主动放弃,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多,改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然而,中国历史发展到吕不韦的战国末期,一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演成了一种模式;不少事物受中华本土的地理气候、生存环境、传统积淀等方方面面的束缚与制约,却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15)
比如重农轻商的观念。吕不韦以商人身份登上权力的峰巅,按说应该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为经商提供自由,除掉商人卑贱的标志,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鼓励人们经商……可是,就史书所载,这些他似乎从未做过。相反的,他的一些立功都是在以农为本,像修建郑国渠就是。而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他所提倡的也是将农业放在首位,将商业视为末节支流。这是中国的传统与国情、事实与惯性,对此我们已在前面有所论述,不是个人之力所能左右、改变的。
  比如哲学思想的凝固。诸子百家争鸣至吕不韦时已近尾声,春秋战国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黄金时期。一个激烈竞争、风起云涌的特殊时代激发了人们的生命潜能,激活了社会的内在机制,诞生于中华本土具有原创性的哲学思潮犹如一朵朵争奇斗妍的鲜花,百花盛开,似云霞翻卷,蔚为壮观。然而,自此以后,中国的哲学思想就日渐萎缩了,没有进化与超越,只有变化与修补。直到本世纪初的“五四”新思潮引来外国“火种”,移植嫁接,才多少有了些本质的突破与改观,惜乎这一具有启蒙性质的思潮却因为救亡压倒一切的革命运动而阻碍、延宕,未能彻底完成。吕不韦时,诸子百家已然定型,一定型就有了凝滞的倾向,即以他超常的智慧及众门客的超常报效、超常运转、超常发挥,也只能弃百家之短融百家之长,而不能创立新的具有原生性质的哲学思想了。
  ……
  悠悠千古事,任由后人说。
  两千多年来,有关吕不韦的评说——正面的反面的、褒扬的贬斥的、恶毒的善意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在此我们没有必要重复与唠叨。在本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只想说,吕不韦身上最为难得的,就是他那不时闪光的人性。在言利逐利的商场奔走,他的人性未被铜臭湮没;在争权夺利的漩涡中心,他时刻保有着清醒而独立的人格;在权力的顶峰,他不滥杀生以民为本;即使他走向生命终点的方式——自杀,其实也是对人生尊严的一种独特而别致的捍卫……不论其人生的哪一阶段,自始至终,我们都可在吕不韦身上见到人性的可贵。哪怕你误解他否定他诋毁他诅咒他,但你不得不承认,他至少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在扭曲变态、封闭异化的几千年漫漫中国封建社会里,能够真正配得上人这一高贵称号的又有几何!
  

奠定封建皇权的铁血之王(1)

  嬴政生在赵国都城邯郸,那呱呱坠地的第一声长啼似乎就注定了他的人生将与赵国凝成一股纠结不清、层层缠绕的不解之缘。嬴政的生命在赵国萌芽,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西进秦国为王;然后又以俯视天下的雄姿狂飙般回身东向横扫六国,并以一统天下后的秦始皇身份多次踏上漫漫的巡行之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地游遍了版图辽阔的秦国大地,结果在第五次巡行途中身染重病,死于赵国。嬴政以赵国为始,经过一番漫长的奋斗与挣扎,最后又回到生命的起点,悄然无声却又颇有意味地地画上了一个怪圈似的句号。
  在《千古奇商吕不韦》一文中,读者对嬴政的奇特身世童年生活、成长历程等情况已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将循着前文有关勾勒而展开笔墨,就嬴政个人性格的形成及对秦国乃至中华民族的深刻影响进行一番描述与探讨。
  嬴政最初姓赵,到秦国后才改姓嬴。还没出生时,在娘肚子里就遭到了子楚对他一番无法言说的折磨与虐待,先天性地打上了残缺与压抑的阴影。
  当妊娠的剧烈疼痛过后,赵姬第一眼打量她生命中的第一个儿子时,竟发现他长得尖嘴猴腮,其丑无比,兴奋与喜悦不觉暗暗消失,那注视他的眼神于一瞬间就变得相当地复杂起来。
  直到二十二岁行冠礼之时,这位名副其实的秦王,中国未来的第一个皇帝的长相也没有发育到令人值得半点恭维的程度。据《史记·本纪》所述,尉缭子对嬴政的形象及性格描绘如下: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蜜蜂形状的马鞍鼻子,眼睛细长像马眼露出怪异的目光,胸部平坦瘦瘠如挚鸟——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鸡胸,说话气喘不匀嗓音嘶哑似豺声。这便是嬴政的青春肖像,那么,其孩提时代又会强到哪儿去呢?
  丑陋的形象,是导致嬴政“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轻食人”等怪戾性格及心理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赵姬后来在秦国劝吕不韦踢开嬴政为王,又动用太后玉玺调兵帮助嫪毐夺其王位,说明她对嬴政一直就不怎么喜欢。儿子不明不白的身世让她无所适从无以自处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嬴政之丑。赵姬怎么也不明白,她长得如花似玉,吕不韦也生得高大英俊,弄个儿子出来怎就变成了一个丑八怪呢?其实,只要想想子楚在她身怀有孕时,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趴在她的肚子上翻来覆去地“耕耘”不止,她就应该一清二楚了。可是,只知感官享乐、只图平面生活的赵姬绝对不会去想那么深。一个年轻漂亮的母亲,弄出一个歪鼻斜眼的儿子,母子俩肯定会遭到周围人们善意的议论或恶意的嘲笑。于是,赵姬的心头就会时不时地涌起一种本能的反感,当然,导致这种反感的缘由还有嬴政性格从小古怪的因素在内。
  长相丑陋,嬴政肯定相当自卑。加之父亲子楚逃归秦国,将他与母亲抛在了赵国邯郸城内一个偏僻的所在,他的童年不仅缺少母爱,也缺少父爱。那么,就跟周围的小伙伴一同去玩耍吧。可是,嬴政跟他们在一起不仅没有获得乐趣与快感,带来的反而是一次次的痛苦与羞辱。他们不仅笑他是个丑猴子,还骂他是个没有父亲的杂种,并编排了一首儿歌唱得有滋有味:
  娘偷汉,生杂种;
  爹不要,弃河东。
  弃儿弃儿,
  有娘无爹……
  嬴政肯定气愤极了,于是就发展到对骂甚至动手的地步。嬴政体弱瘦小,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常常会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到家里,母亲见状,知是别人欺负了他,孤儿寡母的,也只有忍气吞声作罢,加之赵姬并不怎么爱他,不痛不痒地过问几句后就不理不睬了。很有可能,他受人欺负的事情吕不韦也知道了。可是,一个商人,即使再富有,仍位于社会底层地位低贱无权无势,并不好上那些孩子家门“兴师问罪”卫护嬴政;再说,以他的身份与赵姬来往,还得尽量避着他人的耳目才是,怎好随意张扬、轻举妄动而 “惹火烧身”呢?于是,只得拿这一再告诫嬴政,要他学好本领,长大了才不至于受人欺负,才能够报仇雪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奠定封建皇权的铁血之王(2)
报仇雪恨?!是的,在嬴政心中,从小就积蓄着一股报仇雪恨的强大势能。他对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有着一种不可化解的仇恨。他恨小伙伴,再也不跟他们一起玩耍了;他恨父亲只顾自己把他丢在赵国不管不问;他恨吕不韦经常跑到他们家中管这管那,还时不时地压在母亲身上把她弄得发出一阵阵怪异的叫声;赵姬不爱他,他对母亲也就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亲情……于是,在一个缺少亲情与关爱的世界里,嬴政变得更加封闭更加孤独了,那打量世界的目光,也充满了一种恨不得毁灭一切的深深仇恨。好几次,赵姬见到儿子这种凶恶的目光,不禁吓得毛骨悚然。
  丑陋导致他的自卑,人们的轻视与欺侮导致他的仇恨。自卑与仇恨长久地积聚、压抑在他的心中,必然导致性格的乖戾与粗暴。他不甘于久居这种环境这种地位,唯一的办法就是超越。他该如何超越这一切呢?只有使自己变得高高在上获得无可比拟的尊严才能克服自卑,只有通过报复的方式才能克服心头无可遏制的仇恨!他不知道应该通过怎样的具体途径才能达到目的,只是在心中一个劲地发誓我要超过你们我要报仇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们全部跪拜在我的脚下。日子一长,这不断的磨砺就成了小嬴政的日常功课,也是他能够顽强挺住不断成长的生命动力。
  嬴政渐渐长大,一次从母亲口中(也有可能是从吕不韦口中)得知了他与秦国的特殊关系。呵,真没想到,自己的曾祖父原来是赫赫有名令其他六国特别是赵国胆战心惊的秦昭襄王,祖父安国君是昭襄王的太子,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太子,而他,则又是太子的太子。也就是说,他长大后,将是秦国的一名国王。啊,国王,那可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啊!于是,嬴政的心里就有了盼头,过去那抽象而朦胧的志向也变得具体而清晰,似乎可摸可触了。哼,瞧着吧,到时候,我要踏平赵国,要你们一个个趴在我的脚下,我要你们的脑袋要你们的性命,我想怎样就要怎样,看你们还敢不敢轻视我讥骂我、侮辱我欺负我!
  正是在这种环境与心态中,嬴政度过了那决定着他日后生命发展走向的童年时光。
  二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驾崩,安国君即位。嬴政父亲子楚立为太子,作为秦国储君的地位已明确法定。而这时,秦赵关系有所改善,于是,子楚派出专门使节迎接嬴政母子归秦。
  这一年,嬴政九岁,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邯郸,离开赵国土地。
  嬴政一到秦国,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绸缎绫罗,住的是巍峨宫殿,受的是系统教育,整日陶醉在一片恭维声中……与赵国的偏僻、寒酸、屈辱相比,真有如天壤之别。这对嬴政来说,也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他的自尊得到了初步满足。然而,内心那一点一滴积聚着的仇恨却无从报复,只有在对那些侍候他的下人身上才可稍稍发泄;丑陋的外形也没有因为身份与地位的提高而变得美丽起来,就通过发愤努力的途径以求补偿:他鸡鸣即起,一天到晚舞刀弄剑,想以此锻炼自己强健的体魄与超凡的技能,既克服儿时的丑陋,也为日后的武力征服、报仇雪恨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这时经常前来稍稍过问、关心他的,只有吕不韦一人。 赵姬本来就对他不甚“感冒”,进了秦宫,管得就更其少了;子楚当了太子,又很快即了王位,他所关心的就是六宫粉黛与尽情享乐,连国事也懒得过问,就更不会管到嬴政头上;嬴政尽管丑陋,但他聪颖过人,又是吕不韦实际上的亲生儿子,即使在名义上他也身兼二职——相国与仲父,因此,吕不韦就经常跑到太子宫过问,了解嬴政的有关情况。关注得多了,赞赏鼓励之余,免不了有所劝导、指教甚至训斥与责骂。而这,是嬴政怎么也接受不了的,我是谁?秦国未来的国王,九五至尊,高高在上,你还敢管我骂我?儿时的隐隐恨意在日渐加深。
  

奠定封建皇权的铁血之王(3)
吕不韦的劝导与教育,无非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他身在秦国,胸怀远大,“放眼世界”,从小就该具有雄才大略。这是嬴政所乐于接受的,他就是要通过消灭赵国、拥有整个世界的方式来实现从小立下的誓言。
  二、他希望嬴政刻苦用功。这也没有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