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大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8大军阀-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当然明白张一麐的意思,今日可以一乐是因为总算处理好了北京的大小事务,日后不能乐那是因为国内的事务尚待整顿。偌大的中国可不是小小的北京那么容易,今日一了之后何日能在乐尚未可知呀!
  张一麐了解袁世凯的为人,袁世凯给他最大的感慨就是喜欢装。装糊涂,装深沉,装风度。这一切撮合在一起那就是腹黑。最初一段时间他跟着袁世凯时感到很累,后来慢慢适应了,也就习惯了对方为人处世的风格。
  “华甫昨天把禁卫局的事办妥了,解决了我最后一个后顾之忧,从明天开始就要好好应付那些宵小了。”袁世凯长叹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闪过了一丝阴郁的脸色,不过很快就消失全无。一张面具待久了,时不时会露出真面目。
  张一麐知道袁世凯说的是禁卫军兵变的事情,自宣统退位之后的这几天,禁卫军四个营多是旗人子弟,一直都不愿意接受事实,不断的躁动和抗命。前几天禁卫局还发生了枪击事件,一个汉人队官被击伤。袁世凯为了顾全京城的局势,在这个时候没办法派兵去镇压警卫军。好在冯国璋从山东返回之后只身前往禁卫局。冯国璋是昔日禁卫局主事官,他以个人性命担保禁卫军四个营日后享受同等待遇,这才平息了一场动乱。
  袁世凯走得有些累了,他停下了脚步,靠在一个护栏的石柱上休息。
  陆建章、杨士琦等人于是快步走了上来。
  第232章,暴风雨
  “燕孙,段芝泉已经到安徽了吗?”袁世凯向梁士怡问了道。
  “昨天下午有电报,段总长已经从湖北赶往安庆,预计后日就能抵达合肥。”梁士怡上前一步回答了道。
  “嗯,让段芝泉尽快处理安徽事宜,安徽是他的老家,他有优势。湖北的事就交给靳云鹏和何宗莲坐镇即可,武昌不足为患,过几日我就电请黎黄陂赴京。”袁世凯胸有成竹的吩咐道,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消弱各省军政府的势力,一点点的扩大北京政府的权力范围。
  “明白了。”梁士怡点头说道。
  这时,一个侍从官匆匆来到后面,向一个秘书交代了几句。秘书小心翼翼来到袁世凯面前,低声说道:“总统大人,冯厅长在蓬莱阁等候接见。”
  袁世凯点了点头,心中却多留了一神。冯国璋是他的得意助手之一,来到总统府是可以随意前来见自己的,既然此时此刻选择在蓬莱阁等候,可见是有意要避开众人。他呵呵笑了笑,说道:“华甫真是的,如今我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他竟变得这么拘礼。也好,也好,规矩是要得的。诸位各司其责去吧,我先去见一见华甫。”
  众人会意,都各自散去了。袁世凯在几个侍从的陪护下绕道瀛台蓬莱阁的入口,走进大厅,只见冯国璋一身戎装正坐在客椅上。冯国璋见了袁世凯要起身行礼,袁世凯挥了挥手让他坐着,他自己走到上座坐了下来。
  “华甫,禁卫局那边如何了?”袁世凯开口先问了道,他虽然知道冯国璋找自己有事,可是一个掌权者早已养成了掌握主动的习惯,这样才能体现在上和在下的区别。
  冯国璋欠了欠身,正色的回答道:“请总统阁下放心,一应事宜都已办妥,早上我刚去了一趟禁卫局,营里都陆续开始重新整编了。相应的条件我已经递交到秘书室了,只要大总统拟准即可。”
  袁世凯笑着点了点头,叹道:“华甫你办事,我自然放心。”
  沉默了一会儿,冯国璋再次开口说道:“大总统,南京方面已经在准备明年国会事宜了,国民党在各省的支持占多数。依我看,大总统应该做好准备了。”
  这并不是冯国璋今日来找袁世凯的正事,但是正事必须从这件事说起。
  袁世凯淡然的笑道:“华甫怎么关心起这些事了?孙文都去香港了,区区宋教仁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冯国璋沉声说道:“说起来宋教仁比起孙文的影响更让人不安。清廷未曾退位之前,孙文的地位要在宋教仁之上,可是现在,正因为孙文去了香港,国民党全权交给宋教仁来打理。宋教仁在江浙一带几乎是十成的支持。”
  袁世凯微微点了点头,说道:“我对宋教仁不了解,但是总有对付他的办法。孙文不都妥协了吗?呵呵。先安排人去利诱、去收买,听朗斋说宋教仁家里贫困的厉害;再不行就让他参选,进步党、共和党的人也不少嘛。”
  冯国璋苦闷的叹了一口气,抛出了自己的正题,道:“依我看,这些人可不能小视呀。各省最近都在看着我们北方的行动,您先调换了湖北的将领,又派了汤铸新到汉口预置,五天前芝泉也前往合肥。太明显了,各省那些拥兵自重的头目只怕会一齐倒向国民党。”
  “华甫,你老了啊。”袁世凯冷笑了起来。
  冯国璋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是老了,可是却还不傻。他知道大总统要用武力的手段一统南北,这并非不可以,只是不应该太过自大和轻率。不过在这方面他现在同样拿捏不准,洋人借款有限,必须尽快解决国内分裂的局面,哪怕求得名义上的统一也好。所以袁世凯才要这么积极的布置,希望能够一举先瓦解革命势力的政治力量,然后慢慢对付各省的小军阀。
  “大总统阁下,现在各省割据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在国民党把事情闹大之前,我们应该加紧对各省军事的遏制。”他加重了语气说道,这是正题的第二个环节。他想趁着段祺瑞不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多在军事方面体现价值。
  跟着袁世凯在北方混了这么多年,他深知所以政治都是屁话,政治只有在又枪有兵的后盾之下才能彰显力量。他可不想当什么民政厅,军政时代是没有民政可言的。
  “华甫,这么说你对湖广、四川、安徽还有山东的布置还觉得不够?”袁世凯故意试探着问道。这个问题他早就有答案了。
  “真正威胁大总统的是西南四省。”冯国璋郑重的说道。
  袁世凯哈哈笑了起来,冯国璋说的没错,湖广、四川是他战略布局的重要所在,安徽和山东都只是一个门户。笑罢了之后,他说道:“是呀,其他省或多或少我都有对付他们的办法。唯独西南四省鞭长莫及呀。华甫你有什么建议吗?”
  冯国璋从容的说道:“鞭长莫及未必是坏事,正如当年曹操之击袁氏兄弟,打则团结一致,不打则内斗而亡。只是让人忧心的就是党人会从中作梗。另外,尤其是眼下西南四省羽翼未丰之际,我们更应该施以手段制衡。”
  袁世凯“嗯”了一声,微笑道:“华甫你说的很好。”
  随后又沉思了一会儿,开口问道:“说到西南四省,华甫,你说哪个省最麻烦呢?”
  冯国璋不假思索,一口答道:“广东。”
  袁世凯脸色渐渐阴冷了起来,微微吁出一口气,说道:“听说广东都督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冯国璋点头答道:“他就是吴绍霆,广州首义的新军军官。以前我与他有过接触。本来他是吴长纯老将军的后人,或多或少都是我们北洋的血亲。只可惜这年轻人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厉害,跟革命党人来往甚密。”
  袁世凯眯起了眼睛,嘴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叨念着吴绍霆的名字。
  冯国璋为了应证自己的观念,又补充了道:“这年轻人不得不防。从元月起义到现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已经编了三个师。就连南京黄兴的部队,名义上都归他节制。更可怕的是,他是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击溃了二十三镇,完成全省统一。”
  说到这里,他有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说道:“去年广东申报二十四镇正式番号,我率部南下进行检阅,当时这个吴绍霆就是二十四镇实际上的总教官。我见过二十四镇的步操,几乎可在我北洋六镇之上。当初我就知道此子并非池中之物,曾三次约他私谈,劝其来北方发展。只可惜后来我返回北京,却把这件事给忘记了,若是能在事后跟进,说不定吴绍霆已是我北洋一员后起之秀了!”
  袁世凯缓缓摇了摇头:“幸亏他没来北方,像他这种人只会让我头疼。”
  冯国璋道:“大总统阁下,对付广东不可不从速呀。”
  袁世凯没有说话,眼神却渐渐露出了凶光。
  第233章,中国愤青
  吴绍霆终于决定与德国人合办兵工厂,共同开发导气式枪机这项技术。他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不管怎么说,空洞的爱国主义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反而会显得更迂腐。他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是定局,哪怕出现了导气式枪机的自动步枪,也绝对不会改变这一结果。德国战败之后,他相信能够通过中德联合兵工厂,打捞一笔德国的先进机械。
  经过一个月的详细谈判,吴绍霆与德意志德国军事委员会代表钱德勒?冯?希文?阿雷德尔伯爵在香港签订了最终合作协议。广东兵工厂与德意志博尔夏特兵工厂、毛瑟兵工厂共同成立一家联合兵工厂,命名为中德张盛霆军械公司,厂址设在新滘军火库附近。德国方面遵守协定,永久承认导气式枪机属于中国产权,并且在二十年之内只允许中德张盛霆军械公司一条生产线存在。
  吴绍霆自然不相信德国会完全遵守这协议,运气好的话能勉强遵守一年,第二年就会将导气式枪机随意更改一下零件,然后扬言这是新式的自动枪机,以此在德国开设新的生产线。
  他尽可能在签订协议的时候,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际利益。除了博尔夏特、毛瑟厂的机械在五年之后全权归属中国所有,当初安德烈领事答应的枪、炮照单全收,同时在民用工业、教育、贷款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资助要求。
  阿雷德尔伯爵简直没见过这样狂妄的人,不过最后他还是答应了这些条件,毕竟所有的资助都可以偷工减料、鱼目混珠。
  吴绍霆很清楚自己最终不会吃亏,自动步枪的生产线开设在中国,不单单意味着军工机械输入中国,附带的还会有一套德国完整的先进的钢材冶炼生产线。中国目前的钢铁冶炼十分落后,汉阳兵工厂出产的M1888式汉阳造在技术水准上与K98相当,关键就是枪管太差,必须加一层护筒防止意外,从而牵动了枪械整体性能。
  虽然德国的钢材冶炼工业进驻中国,中国因为自身技术问题未必能够学到手,可是好歹有一座可以冶炼出德国标准钢材的工厂,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优势。
  这天下午,张志诚闯进了都督府,在中院与后院相交的花园里找到了吴绍霆。
  吴绍霆正趁着闲暇之余看一本德语书,在见到张志诚气冲冲的神色时,他心中已经知道了对方的来意。好整以暇的合上了书,他站起身来迎着张志诚走了过去。
  “震之,你告诉我,为什么要和德国人合办什么工厂!为什么要出卖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你说,你说!”张志诚人还没有来到吴绍霆的面前,声音已经从远处激烈的传了过来。
  邓铿和几个侍从官紧紧追着张志诚的步伐,他们脸色显得很为难。
  吴绍霆不慌不忙等着张志诚快步走近,然后才心平气和的说道:“志诚,你先冷静下来,这件事我自有解释。”
  张志诚冷冷哼了一声,情绪依然起伏不定,他没好气的说道:“解释?你有什么好解释?当初是谁对我说一定要保密,当初是谁义正言辞的训斥我泄露了秘密?你现在告诉我你有解释,那以前的话都是惺惺作态吗?”
  邓铿走上前来,挡在了吴绍霆与张志诚中间,他向张志诚劝说道:“张总办,这里可是都督府,请你自重。”
  张志诚冷笑道:“我自重?我什么时候不自重过。你要问问我们伟大的吴都督,他到底有没有自重过!”
  邓铿有些生气,还要开口反驳什么,吴绍霆挥了挥手,说道:“士元,你先下去吧。志诚不是外人。”
  邓铿有些犹豫,不过他还是执行了吴绍霆的命令。他带着侍从官退到了走廊上,并没有离开花园,隔着一段距离注视着这边。
  吴绍霆看着无比激动的张志诚,心中只能感慨中国愤青的无用功的意气用事。他了解张志诚是一个强烈爱国的知识青年,只可惜每个时代的知识青年都有一些通病,这种通病简直让人无从定义。
  “志诚,任何事都需要变通,这个道理你应该明白的。”他语重心长的说道,“以我们现在的水准只能让导气式枪机尘封,这跟没有发明导气式枪机有什么区别?我知道德国人是想窃取我们的技术,与其让他们白白得手,不如趁机交换条件,让我们不会太亏。”
  “你这些都是借口!只要我们不妥协,德国人怎么可能白白得手?你这只是牵强附会、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张志诚强烈的语气配合着强烈的手势,双眼如同他的话语一样带着十足的火焰。
  “志诚,”吴绍霆加重了语气,“你不要这么意气用事好吗?我已经告诉过你了,如果没有德国人的设备,导气式枪机永远只能保存在兵工厂的车间里,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跟德国人谈好了,这次合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会吃亏的!”
  “是,是,四万支步枪,十五门大炮,还有那些施舍的机械设备。可是你没有想过吗?你亏掉了自己的良心,你亏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张志诚大吼着说道,“我以为你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可是你却瞒着我跟德国人做苟且的交易!”
  吴绍霆一开始没有通知张志诚关于中德合作的事情,直到最近中德张盛霆军械公司的厂址开始动工了,张志诚总算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就知道张志诚这个愣头青太耿直了,几乎是那种不可言喻的地步,如果提前告诉他这个消息,只怕连第一天的谈判都会不得顺利。
  “志诚,中国之所以会到今天的地步,就是因为你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
  “当初是谁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张志诚毫不示弱。
  吴绍霆渐渐有些生气了,他原本以为自己能跟张志诚好好谈下去,尽量用说服的方法化解这次过节。可是他没想到张志诚的态度竟然这般坚决。他冷声的说道:“志诚,我当你是自己人才不怪你。你不要得寸进尺!”
  张志诚哼了一声,愤怒的说道:“怎么,吴大都督要教训我吗?”
  第234章,中德张盛霆军械公司
  吴绍霆终于爆发的吼了道:“张志诚,你爹都不敢这么跟我说话。我当你是兄弟不会为难你,但你若是还这般无理取闹,我不会对你客气。”
  张志诚冷笑了起来:“我无理取闹?你说我无理取闹?好啊,好的很啊,吴绍霆我真的看错你了,你这个假君子,伪善家!”
  吴绍霆飞起一脚踢翻了一旁的茶几,上面的茶壶和书本全部打翻在地上。张志诚没有料到吴绍霆会动手,被这一举动吓了一条,不过很快又保持镇定。吴绍霆伸出手指狠狠的指着张志诚,憋着一股怒火说道:“张志诚,德国人为什么知道导气式枪机还不是拜你所赐!你现在好,拿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来训斥我。你可知道我为了争取我们最大的利益跟洋人僵持了一个月的时间!”
  张志诚脸色很难看,不等他开口说话,吴绍霆再次大声的说道:“导气式枪机必须尽快运用到武器装备上,你以为只有中国人能够研发自动步枪吗?德国人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发明了自动手枪,如果他们投入全力去研发,迟早会得到这一个技术。你说我出卖中国人的尊严,如果我真是这样的人,我不会跟德国人谈判,只要他们给我五万马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