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厚黑学-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那些绝对不能办的事,必须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绝,而拒绝的方法则有多种:
  一、直面拒绝术
  办事都要讲究原则,不符合原则的事儿坚决不能办。如果某人向你提出的要求是不符合原则的,你就不答应给办,这就叫坚持原则。不论什么样的关系,该拒绝的一定要拒绝。
  二、委婉拒绝术
  本法是希望对方知难而退。著名作家钱钟书在电话里对想拜访他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三、转移拒绝术
  转移重心,改变话头是拒绝的一种艺术。历史上著名的顾左右而言它,就是转移拒绝术的体现。
  四、补偿拒绝术
  对一些要求拒绝后,可适当予以补偿。别人所托之事千奇百怪,对于违背原则之事,应在讲明道理之后,帮助他想一些别的方法作为替补。因为一般的人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如果你想的办法不很理想,但你已经尽力了,对方的情感便得到了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失望感;如果你的办法帮助别人圆满解决了问题,那别人会更满意。
  五、打断拒绝术
  有位主管,当她不想听人唆,或想拒绝那登门拜访的推销员,便在对方正说得津津有味时,她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去一下卫生间。”如此两三次以后,对方哪有“口味”再讲下去?
  加外运用下列词语,也可使对方知难而退。
  1。切断对方话题:“啊!是什么?”、“请再说一次!”、“请等一等!”……
  2。转换对方话题:“是那样吗?”、“话可不能这么说……”、“难道没有例外?”、“有时候……”
  人与人之间,如果用上敬语的话,那就疏远了。
  六、模糊拒绝术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提出某种要求时,对方既不马上反对,也不立即赞同,而是耐心细致地与你谈些与主题有关但又模模糊糊的问题,整个谈话像笼在烟雾之中,最后你都不明白自己是怎样被拒绝的。这一计谋,称之为“模糊拒绝术”。
  1864年,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之后,又对日本虎视眈眈,他们用武力要挟日本签订割让日本彦岛的条约。日本方面派高杉普作为谈判代表。高杉普作曾到过中国,亲眼见到中国国土被列强割据的惨状。因此,为了国家的安危,他决心尽自己的能力与列强在谈判桌上周旋。在签字仪式上,他为了拖延时间,便滔滔不绝地说:“我日本国,自从天照大神以来,就……”把日本的历史一一述说出来。历史文字一般艰深难懂,假若再译成其他语言,则更要费时费力。因此高杉普作的这一做法,使翻译大为头痛,很多地方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而西方列强代表听得更是云山雾罩。谈判无法最终分出谁胜谁负,据说签字之事就不了了之了,日本国土得以保全。
  高杉普作可谓是将拒绝的计谋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在国家安危受到威胁时,机智镇定地用“模糊拒绝法”挽救了国家。
  七、折中拒绝术
  有些缺乏交际经验的领导,往往习惯于运用单向思维来考虑和处理同事提出的要求,因此,尽管有时候他们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却引起了同事的反感。在交往中,他们忘记一条基本原则:同级相处,并不单纯为了追求“正确”,更多的时候,应该在追求“正确”的同时,兼顾“合作”和“情面”。譬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同事之间进行类似的对话:
  李主任:“明天您能抽两个人,帮我们科室核对一下生产成本吗?”
  张科长:“不行,我这儿实在抽不出人来了。真对不起。”
  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张科长做出的决定可能是正确的,他也很注意交谈的方式,十分礼貌地回绝了同级的请求,但是却仍然引起了李主任的不快和反感。究其原因,显然并不在于他的交谈方式是否得当,而在于他纯粹采用了单向思维的方式,直接地在“行”与“不行”之间进行抉择。这样做,势必使自己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回旋的余地很小,也很难做到既追求“正确”,又兼顾“合作”与“情面”。在这种时候,倘若换用多向思维来考虑和处理同事的要求,其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张科长完全可以在下列几种方式中,任选一种方式,来巧妙地回答李主任:
  1。折中方式(满足对方):“好,我设法抽一个人给您,另一个人请您向别的科室求援,行吗?真对不起。”
  2。缓解方式(逐步满足对方):“我可以抽两个人给您,不过得过几天。如果您急等着用,我明天先给您一个人,过五天再给您另一个人,行吗?真对不起。”。讨厌的人自动离开,不妨就多用用这些词儿吧!
  拒绝言语
  作为普通人,虽然求人的机会多,被人求的机会少,仍要掌握拒绝的方法,排除因干违心的事所带来的烦恼、失望和内疚,增强人格的独立性。具体的方法是:
  一、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是否常被以下一种或几种令人讨厌的情况烦扰
  1。别人随意占用你的时间,使你觉得无法支配自己。
  2。你内心不愿与某人交谈,但你还是敷衍着。
  3。由于无法摆脱,你只得陪着同伴参加自己不喜欢的活动。
  4。明知对方提出的要求违反道德或违反公司纪律,你还是不情愿地帮了忙。
  5。由于无法推辞,买一些你并不称心的东西。
  6。接受那些你实际上不愿去的邀请(例如你在做功课时,有人邀你去打牌)。
  如果这些情况经常发生,并且事后总使你感到不安和内疚,那么你就应勇敢地正视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刨根究底地想一想,你为什么害怕拒绝他人的要求
  你把原因找出来以后,可以根据这样一条原则———拒绝他人某些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来判断自己应该怎样做。你应该对各种要求进行分辨,弄清楚什么是你的确有义务去做的。下次再遇到你不愿接受的要求,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三、用合适的拒绝语可使拒绝的效果更好
  一个人并没有一定要向别人解释的义务,找借口拒绝有时会弄巧成拙。
  你应在纸上写下一些适合自己的拒绝语,如:
  “不,我觉得那样做不行,很抱歉。”
  “我不想参加那个聚会,很感谢你的邀请。”
  “很抱歉,我不想把我的客户名单借出去。”
  “对不起。我不想说出那个特殊的原因。”
  “我愿意和你们一起玩扑克,可现在不行,我想独自做些事。如果你们星期六晚上想玩,我一定来。”
  将你写下的拒绝语出声地读两遍,如此这样多次,就可以轻松说出拒绝的话了。
  恰当把握,拒绝时间
  再也没有像“不”这么难说出口的字眼儿了。因为说“不”,可能会将别人的好意一下子推翻掉,而说法错误时,人际关系也可能弄僵。很多人都会觉得拒绝别人很难,拒绝时却又含糊其词,虽然最终勉强答应了别人,却因优柔寡断而让对方焦躁不安。
  有时想要说“谢谢你的好意”来拒绝,结果却碍于情面什么都说不出口。
  因此要拒绝别人,一定要抓住时机。请看下面的例子:
  王经理在会议中提出白小姐的企划案,受到总经理的褒奖,心里非常高兴,决定要请大家去聚餐,但是……
  王:“白小姐,你提出来的新人研习企划案非常好,总经理也很欣赏。”
  白:“谢谢!努力还是有价值的。”
  王:“我很高兴,怎样?今天大家想要去庆祝一下,刚好我也有空儿,你一定要去,今天我请客。”
  白:“真是太好了……可是,经理,真抱歉!今天我已经和朋友约好要去听音乐会,票都买好了,这次的票还蛮贵的,实在是很遗憾!”
  王:“那,那就没有办法了!”
  白:“下次我一定挪出时间,谢谢你了!”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了白小姐良好的表达技巧,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拒绝之前先肯定,当听到经理的提议后说:“真是太好了……”;二是明确充分地说明今天不能赴约的原因:“已经约好了去听音乐会……票还蛮贵的”;三是表示诚意与感激:“下次我一定挪出时间,谢谢你了!”。
  如果白小姐换一种方式,犹犹豫豫,含含糊糊:“这个……我……今天可能……”或者直截了当地说:“今天不行,今天我有约会了。”或者是勉强答应下来,这种方法要么给对方造成伤害,要么破坏自己的心境和计划,处在白小姐的位置,都是很不利的。
  拒绝理由,说得充分
  一、用制度回绝不合理要求
  某公司的一位普通职员鼓着勇气走进上司的办公室说:“对不起,我想该给我加薪了。我认为应该给我加了。”
  上司这样回答:“你确实应该了,但是……”“但是”的双关语就是“停止这种想法吧!”他把文件推到桌子一边,指着玻璃板下的一张印刷卡片,不慌不忙道,“根据本公司职务工资制度,你的工资是你这一档中最高的了。”
  职员泄气了:“哎,我忘记我的工资级别了!”他退了出来。几个铅印字打印出的制度使他放弃了他本应得到的东西。他实际上在想,“我怎么能够推翻那张压在玻璃板下的印刷表格呢。”这也许正是上司希望他讲的话。
  二、用有力的质问使其心虚
  反诘犹如拳击场上拳手的发力,连珠炮般的反诘往往能置对手于哑口无言的境地。
  一天,马骅和他的好友陈琳一起咏读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当他们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禁不住拍案叫绝。陈琳叹息说:“王勃这样的一代才子,可惜二十来岁就遇难了,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啊!”
  “怎么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呢?”陈琳再次质疑道。
  “不对。很多智力早熟的人并不是早亡的。例如,比王勃晚一百多年的白居易,五六岁能作诗,九岁就能通声律,却活到74岁。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十岁入大学,14岁就毕业于哈佛大学,也活到70岁。他们不都是智力早熟的人吗?但他们并不都是早亡的呀!”马骅用质问式的论证说服了陈琳。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如能巧妙地运用反诘设问的方法使对方猝不及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诘技巧一般多采用设问。反诘设问可以因事、因地、因对方的矛盾的不同情况具体发问。发问者要创造对自己发问的有利条件,因为发问是采取占据主动的一种方法,对了解、掌握对方的心理、意图起很大作用。有人大致归纳出,发问可以创造下列有利条件:
  1。让对方关心自己。
  2。搜集有关对方的情报。
  3。使自己能够了解对方所关心之事。
  4。经过发问,可引发对方思考问题的动机。
  5。诱导对方得出结论。
  当然,由于发问方式的不同,对方的答案也会有所变化;假如你能懂得掌握发问的技巧,就能有效地控制住对方的心理。
  三、用骂声说出道理来
  全国解放后,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陈毅给傅作义让房,并代表上海市委赠送他两辆名牌小轿车。这事很快传了出去,在部队中引起强烈不满。待陈毅回到上海,办公桌上已经堆了厚厚一叠信,都是对这件事提意见的。
  怎么做这些老部下的思想工作呢?他召集了一个领导干部会议,往台上一站,就“骂”开了。
  “同志们,我的老兄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北京饭店,照样上班,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在讲台讲了半个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了两个军!为我们减少了很大伤亡。让傅先生住了北京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交朋友的。”他越讲越激动,用指节“咚咚咚”地敲着桌子,“我把北京饭店让给你住,再送给你十部小汽车,谁能起义两个军?怎么不吭声呢?”停了一会,他又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员,要有太平洋那样宽广的胸怀和气量,不要长一副周瑜的细肚肠噢!依我看,要想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还是那句老话,团结的朋友越多,就越有希望!”
  从会场里走出来,同志们感到很轻松。用他们自己的话讲:“挨了陈总的‘熊’,弄清了道理,‘熊’得也舒服!”
  当然,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请求,也不能一概敷衍了事,而应预先有充分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多假设一些难度较大的棘手问题来思考,并准备好应答策略。对没有清楚了解真正涵义的问题,千万不要随意回答。对一些不值得回答的问题,或一些不便回答的问题,最好的回避办法是:顾左右而言他。同时,也可用“资料数据不全”或“需要请示领导”为借口,拖延或拒答。把握应答的范围,对只需作局部答复的问题,决不“全盘托出”。回答难以回答的问题,其技巧往往在于给对方提供的是一些等于没有答复的答复。
  说服对方,支持自己
  要说服反对你的人,与他争吵是没有用的。你的语气即使像暴风骤雨,也不能把他的心扉打开。而有时候,使用和风细雨般的暗示说服方法,或使用一些小小的计谋,就可以诱导他在不知不觉中答应你。
  工程师老李与一个刚愎自用的工头曾经有过一起合作的经历。有一次,老李想在其负责的工段更换一个新式的指数表,但他想那个工头必定会反对的,于是老李就略施小计。他说:“我去找他,腋下挟着一只新式指数表,手里拿着一些征求意见的文件。当我们讨论这些文件之时,我把那只指数表从左腋换到右腋地移动了好几次,终于他开口了:”让我看一看。哦,你看它做什么,你们部里又不用这个。‘我装作很勉强的样子将那指数表递给他,当他审视的时候,我就随便地,但非常详细地把这东西的效用说给他听。他终于喊起来:“我们部里用不到这东西吗?天哪,这正是我早就想要的东西!’”老李故意这样采用激将法,欲擒故纵,结果很巧妙地达到了目的。
  有许多办公室人士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其实仔细找一找原因,原来根源在于自己没有明了“怎样让人采纳自己意见的方法”。老李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上司是一个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人,我们要向他提建议,就得先思索一下,我们向他贡献意见的方法错了没有。
  凡是领袖人物,都明白要别人采纳自己的主意,通常是得不到任何报酬的,而且当时也没什么愉快而言,而以后得到的亦只是一种能力———驾驭的能力。但有才干的人常常情愿牺牲自己的虚荣心,而求得自己的主张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他们所高兴的,只是看到自己的主意受到信任、采纳和实施,而不在乎以谁的名义发表、实施。
  拒绝别人的要求,一是因为自己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二是因为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拒绝是一种逆势状态,话一出口,很容易使对方失望或不满,但又不能一味牵就对方,事事点头,因此拒绝的艺术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学会委婉的拒绝,即学会不使人反感的拒绝,学会幽默的拒绝,一句话,要讲究拒绝的语言艺术。
  当对方求上门来时,如果你真的能力有限,就坦率地说你办不到,并向朋友解释清楚你有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