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唔。”
  “空海,都是你说的那些话,让我又想起这些事。”
  “想起之前的后悔?”
  “是的。”
  “对不起。”空海的语气很冷淡。
  逸势早已习惯和空海如此对话。
  像逸势这般有才华的人,最难忍受的是愚钝之人。
  “哎啊!空海——”
  在前来洛阳的途中,当船行运河时,逸势曾对空海说过。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莫过于笨蛋了。”
  逸势说话方式很直接。当然,他并非在众人面前口出此言。当时他站在船舷附近,趁同行人等不在跟前时,才说出此话。
  遣唐使一行当中,最早发现空海具有不可思议才能的,就是橘逸势。
  空海所搭乘的遣唐使船,曾在海上遭遇风暴。
  当船只遭到风浪席卷,即使眼看船只就要断裂成半时,只有一个人超然以对,那就是空海。
  在海上漂流几十天,也只有空海,用水浸泡着每天只分配一小把的干粮,默默地咀嚼着。
  卜者和阴阳师,不断在船头作法、看方位,找寻船只应该前进的方向时,空海只是静坐船上,整天眺望蓝天和大海。
  空海仿佛发呆一样,眺望着白昼的天空和云朵、夜晚的星星。风暴来袭时,空海不采任何措施,仅是静坐着,让身体随着风浪上下摇晃。
  “喂,你是和尚,此时不是应该念经吗?”逸势问空海。
  “念经,可以撼动天地吗?”空海坦率回答。
  “卜者的法术也罢!阴阳师的法术也罢!都难以撼动这天地。”
  “那么,你的佛法可以撼动吗?”逸势问。
  “佛法也不例外。”空海依然坦率回答。
  “就是说,毫无办法啰?”
  “正是。”空海向逸势答道:“因为毫无办法,我只能静坐。”
  “你全然不在意吗?”
  “并非不在意。只是决心一切由天命安排。”
  “天命?”
  “就是命运。若是我有赴唐的命运,这船一定可以平安抵达。”
  “若是无此命运呢?”
  “船大概会沉没。”
  “那一切不都没改变吗?”
  “并非如此。”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自己有这个天命。”
  “什么?”
  “你只要相信我的天命即可。”
  “天命?”
  “是的。原本我搭不上此船,最后却搭上了。”
  空海所言,确有其事。
  遣唐使船原本应该在去年夏天出发。船团从难波津(译注:大阪的古称)出航的第六天便遭到暴风雨,船只毁损,只得把出发日期延后一年。
  空海所说,就是因为如此,自己才能搭上这艘船的。
  “因此,你相信自己有赴唐的命运吗?”
  “可以这样说。”空海不假思索地说。
  “不过,不管我相不相信你的天命,船可以抵达大唐,就会抵达,船不能抵达,就不会抵达,不是吗?”
  “嗯。”
  “信不信都是同样的结果?”
  “正是。”
  如此一说,逸势无言以对。
  “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只要相信,无论船沉没、还是安抵大唐,直到有结果的这段时间里,内心始终平静。”
  “什么?”
  “这就是佛法。”
  空海如此一说,逸势内心的紧张情绪一扫而空。
  两人在海上,曾有过如此对话。
  从那时候起,空海这位有着四方下颚的怪和尚,让逸势感受到一股奇妙的魅力。
  总之,由于命运的安排,从日本出发的四艘遣唐使船只当中,空海所搭乘的第一船和最澄(译注:平安初期的僧人,日本天台宗的开山祖。)所搭乘的第二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大唐。第一船的一行人,日后才知道第二船已经先行抵达大唐。在此顺便一提,第三船遭遇大风暴而沉没,第四船则连是否沉没,至今都不得而知。
  话又说回来,空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呢?
  其实,逸势也不明白。
  船只在海上漂流了许多日子,好不容易才到达闽地。那是个穷乡僻壤。
  当地官吏不知该如何处置从日本而来的遣唐使船,一心一意只想甩掉这颗烫手山芋,一行人只得从闽地再出发,将船驶往福州。
  纵使如此,在众人心灰意冷之际,空海依然气定神闲。看来,他深信自己可以安抵长安的天命。
  沿着海岸南下,进入闽江口,摇橹溯闽江而上约三天之后,终于抵达福州港,但在此等待的一行人,依然是过着答案遥不可及、不断得与官员交涉的日子。
  漂流到闽地——赤岸镇,是八月十日。抵达福州则是十月三日。漂流至大唐已两个月了,一行人仍然在水面上摇荡。
  而且,一直无法取得福州的登陆许可。
  从日本带来的粮食也已告罄。虽然,在赤岸镇曾补充粮食,却不太够。
  不少人病倒了。
  也有些人不但身体变得虚弱,牙龈也出血,几乎只靠水在维持生命。
  只要能够吃到大量新鲜蔬菜,牙龈出血、手脚浮肿的现象应该都可以改善。可是,粮食非常不足。
  虽然还不致于像地狱图,不过也相去不远了。
  载满一百二十人的船只行走到此,当中真正还能动弹的人,不到三分之一。
  几乎全员都因身体或精神状况出问题,个个显得瘦弱不堪。只有空海,那双漆黑的眸子,依然露出炯炯有神的光芒。
  从二十出头到三十一岁,将近十年的岁月里,空海曾遍历日本各地。其中半数的时间,都花费在所谓的“山岳修行法”上面。
  因此,练就一身异于常人的强健体魄及惊人的毅力。
  然而,登陆申请总是不被批准。
  虽然人已在河口湿地上,但那只是形式上的,不能说是登陆了。因为船被查封,一行人起居只得在潮湿的沙洲上。
  身为大使的藤原葛野麻吕,好几次呈递请愿书给福州地方长官,登陆许可书还是不下来。
  地方长官好像不把那些请愿书当一回事,随手就扔掉了。恐怕是因为文笔很糟的缘故吧。
  身为遣唐大使,虽有一定程度的汉文能力,却不足以流畅使用汉文交涉。
  对这一行人而言,最不幸的莫过于那个可以证明自己是“国使”的印符,存放在第二船判官菅原清公那儿。
  不携带国书,原本是日本遣唐使的通例。然而,这种通例对大唐地方官吏却是有理说不清。
  当时的中国——大唐,是个“文章之国”,以文章凭断人的高下。
  葛野麻吕本来就不是靠本身才能而得到官位,他是凭借派阀力量才居于目前此地位。而“文才”这玩意儿,却非靠派阀力量可得的。
  在沙洲上,连回到母船的自由都不可得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二十天。
  某天,橘逸势把空海叫到芦苇丛生的暗处,向空海说:
  “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呢?空海。”
  “想什么办法?”
  空海说着,微风吹过水面、穿过夏日繁茂的青草,轻轻拂过他的脸颊上。
  “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呀。你应该可以解决问题的。”
  此时,逸势对这个默默无闻的留学僧,已深感兴趣。
  从形式上抵达大唐以来,空海不必透过通译,就能操着流利的唐语和当地人交谈。对此,逸势瞠目结舌。
  空海在日本时曾学习杂驳的密宗佛法。
  从大唐陆陆续续传入的密宗,几乎都是自学而成,此次正是为了求密宗正法而入唐。
  空海的脑海里,已经描绘出宇宙的轮廓。感觉上甚至能理解密宗的宇宙论和自己的肉体已经合而为一。
  空海在日本所学的不仅是密宗,唐语也包含其中。
  在日本,他拜访过不少的归化人(译注:当时称国籍归化为日本的韩国或中国人为“归化人”),向他们学习唐语。
  话虽如此,初次踏上大唐之土,能够和当地的唐人——带着浓厚乡音的乡下人——流利交谈,而不是使用长安的官话,可见他绝非泛泛之辈。
  日本小岛文化中,出现具有世界水准才华的第一人,当推空海。
  同一船团渡唐的最澄,在日本,年轻时代其才能就已备受肯定,但这个最澄,在入唐之际,还得备有专用通译——由此一并考量,空海理应被大书一番,此处也可窥见其才华之片鳞。
  此外,空海不仅自学而成,渡唐的费用也是自行筹措。这和由国家出钱的最澄,截然不同。
  从不同角度看来,当时默默无闻的空海,是排解众多困难才得以渡唐的。不过,空海具有排解一切艰难险阻的才能,也是事实。
  总之,逸势把空海给叫了出来。
  “嗯。”空海点头,含糊其辞地说:“也不是没有办法。”
  “你的笔力之雄健,我很清楚。文章方面,自不在话下。”逸势说。
  船旅无聊之际,空海和逸势好几回模仿大唐文人,兴之所至地在船上写下些以汉诗、汉文唱和的文章。
  那些诗文,让自信才高八斗的逸势,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那种庸官俗吏的文章,送上一百篇、二百篇也不会有回音。”逸势悄声道。
  所谓的庸官俗吏,指的是藤原葛野麻吕。
  逸势对毫无才能、只能靠着门阀庇荫而得到官位的人,似乎不抱好感。
  “请愿书由你来写,如何?”逸势说。
  “说得也是,其实,我也想过。”空海迎风回答:“只是,若我先说出来,恐怕有点问题。”
  “什么问题?”
  “不过,看样子那问题现在也解决了。”
  “你在说些什么啊?空海。”
  “逸势啊,对你,我才说。我的文笔和文章,确实比那人好。但是,我若说出口,那个男人就失去立场了。这就如同挑明说‘你实在不行啊’。”
  “若是你早些告诉我,我总可以想出个法子……”
  话一说出口,逸势好像察觉什么似的戛然而止、看着空海。
  “是吗?原来你也在意我。”逸势说。
  如同空海无法对葛野麻吕说由自己来写请愿书,逸势也无法对葛野麻吕建议让空海写请愿书。而空海更无法对逸势说由自己来写请愿书。空海考虑到,如此一来也等于伤到逸势的自尊心。
  因为,逸势对自己的文采相当自负。为此,逸势才对空海说“原来你也在意我”。
  “原来如此。你刚刚说,问题已解决了,指的是此问题?”
  换句话说,不是空海自己先说出,而是他人,且是逸势主动请空海写请愿书,所以问题解决了。当逸势对空海如此说时,问题便已解决了。
  “空海,虽然有点不甘心,但我的文章确实不如你啊。”逸势坦率地说道。
  有所谓“三笔”之说:
  这是日本书道史上,对书法俊秀的三个人——空海、橘逸势、嵯峨天皇——的称呼。这三个人都出生在平安朝初期(译注:平安朝指日本历史上,约公元七九四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四百年之间的这个时代,约当中国唐、宋两朝。),属同一时代的人。
  然而,三人当中,无论笔势、技巧、品格、文章,空海更胜另外二人一筹。
  不仅是文章,书法方面空海也比自己更出色呢。——这位才子逸势,是否真的如此认为?以逸势的个性,就算不是书法而是文章,“你比我出色”——这种话是否真说得出口呢?
  逸势果真说了。
  “你啊!真是不可思议啊!”
  不如人的话说出口之后,逸势突然又对空海如此说道。
  “有何不可思议呢?”
  “我这个人是不随便对人家说‘你比我还优秀’的。特别是书法和文章方面。”
  “唔。”
  “现在一不留神却说出口,说出口后才发觉;发觉后又向你坦白说我所发觉的事。所以,我认为你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嗯。”空海的回答有如空气。
  “空海啊!那你愿意写啰。”逸势说。
  “写啊!”
  “我去对那个男人说。”
  逸势在称呼藤原葛野麻吕时,已变成用“那个男人”了。
  “是吗?就这般说好了……”空海微笑道。
  “要怎么说呢?”
  “我——这里所说的我,就是你,逸势——”
  “喔。”
  “依我看来,我们当中有一个叫空海的和尚,文笔还说得过去……”
  “嗯。”
  “我看他不必透过通译,就能和本地人交谈,这事阁下您一定也看到了。对啦,像请愿书那样的事,何必一定要阁下亲自动笔呢?——”
  “为什么不下令叫空海写?”逸势接下空海想说的话。
  空海接着又继续说。
  “这样好了。我替阁下传令,把他叫到这里来。命令他写就可以了。”
  空海说完,和逸势相视而笑。
  事情果真如此进行。
  空海带着笔、砚、墨和木板,独自一人走进沙洲里高大繁茂的夏草之中。
  没多久,空海就从夏草丛中走了出来。
  那时,逸势和葛野麻吕还在猜想,他是否已经动笔了呢?
  手持早已书成的请愿书,空海笑容满面地站立在风中。
  “就是这样啰。”空海说。
  流传千古的名文。
  贺能启。高山淡然,禽兽不告劳而投归;深水不言,鱼龙不惮倦而逐赴。故能西羌梯险,贡垂衣君;南裔航深,献刑厝帝。
  这段文章,即是请愿书的起始。
  所谓“贺能”,指的是“葛野麻吕”。
  译成白话文,其意就是——
  高山虽然静默,鸟兽为仰慕山之高而来聚集;深水虽然不言不语,鱼和龙仰慕水之深而群聚。与此同理,西羌越险阻之山,聚在德君之下。南蛮渡深水,来到不用刑罚的明君之下。
  空海首先点出大唐国的文明如此优越,以这华丽耀眼、格调出众的文字进入主题。
  这是空海众多文章中,文笔卓越、格调特出的名篇之一。
  轻快的笔调,带着洒脱的文辞,至今仍留下如乐音般的跫音。
  接着继续下去:
  诚是,明知艰难之亡身,然犹忘命德化之远及者也。
  伏惟大唐圣朝,霜露攸均,皇王宜家。明王继武,圣帝重兴。掩顿九野,牢笼八纮。是以我日本国常见风雨和顺,定知中国有圣,刳巨抡于苍岭,摘皇华于丹墀。执蓬莱琛,献昆丘玉。起昔迄今,相续不绝。
  故今我国王顾先祖之贻谋,慕今帝之德化,谨差太政官右大辨正三品兼行越前国太守藤原朝臣贺能等充使,奉献国信别贡等物。贺能等忘身衔命,冒死入海。既辞本涯,比及中途,暴雨穿帆,戕风折舵。高波沃汉,短舟裔裔。飘风朝扇,摧肝耽罗之狼心;北气夕发,失胆留求之虎性。频蹙猛风,待葬鳖口;攒眉惊汰,占宅鲸腹。随波升沈,任风南北。但见天水之碧色,岂视山谷之白雾。掣掣波上,二月有余。水尽人疲,海长路远。飞虚脱翼,泳水杀鳍,何足为喻哉?
  仅八月初日,乍见云峰,欣悦罔极。过赤子之得母,越旱苗之遇霖。贺能等万冒死波,再见生日。是则圣德之所致也,非我力之所能也。
  又大唐之遇日本也,虽云八狄云会,膝步高台;七戎雾合,稽颡魏阙。而于我国使也,殊私曲成,待以上客。面对龙颜,自承鸾纶;佳问荣宠,已过望外。与夫琐琐诸蕃岂同日可论乎?又竹符铜契,本备奸诈。世淳人质,文契何用?是故,我国淳朴已降,常事好邻。所献信物,不用印书;所遣使人,无有奸伪。相袭成风,于今无尽。加以使乎之人,必择腹心。任以腹心,何更用契?载籍所传,东方有国,其人恳直,礼义之乡,君子之国。盖为此欤。
  然今州使责以文书,疑彼腹心。检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