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老师您不是想知道命案发生的时间,而是想知道警方认定的死亡时间是什么时候。”
“是这样啊……?”
他说的没错。我太过担心,不知自己的计谋成功了没有。
“了不起,”我转向加贺刑警说道,“我觉得你是个很了不起的警察。”
“谢谢。”他鞠了个躬,继续说,“那么,我们可以准备出门了吗?不过,不好意思,
我必须在这里看着你。稍不留神,让嫌犯一人独处而发生不可挽回的憾事,这样的例子也不
在少数。”
我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我不会自杀的。”我笑着说道。不可思议的,那是非常自然的微笑。
“嗯,拜托您了。”加贺也回了我一个自然的笑容。
探究之章 加贺恭一郎的独白
自从逮捕野野口修后,已经过了整整四天。
所有与犯罪相关的事实,他都承认了。只有一样,他三缄其口,迟迟不肯回答——有关
他的犯罪动机。
为何他要杀害日高邦彦?那是他自童年起就认识的好友,又是在工作上关照他的恩人,
关于这点他怎么也不肯说。
“人是我杀的,动机根本不值一提。你就把它当作是我一时冲动的鲁莽行动就行了。”
面对检察官时,野野口也是这套说词。
不过,我多少猜得出来,这一切和《冰之扉》的原稿有关。
附带一提,那份稿子已经找到了。正如我所猜测的,它还储存在文字处理机的硬碟里。
此外,被认为案发当天野野口带到日高家的磁片也在书桌的抽屉里,那张磁片与日高家的电
脑可以相容。
我一直以为,此次犯案并非预先计划好的,而整个侦查小组也是这样认为。如果真是这
样,问题就来了:野野口那天为何刚好身上会带着《冰之扉》下回连载的磁片呢?不,应该
说,野野口为何事先写好原本该是日高工作内容的稿子呢?
关于这点,我在逮捕野野口修之前,就已成立一个假设。我相信在这假设的延长线上,
肯定能找到犯罪的真正动机。
剩下的只要让野野口亲口证实这个假设就好了,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关于身上为何会带
有《冰之扉》原稿的磁片,他的说法是这样的:“那是我出于好玩写的。我想叫日高吓一跳
,所以才带上了它。我跟他说,如果赶不及截稿时间,就把这个拿去用。当然,他没把我的
话当真。”
不用我说,这套供词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不过,他却是一副信不信随你的态度。
于是,我们这些干员只好再次搜索野野口的屋子。之前那次,只查看了文字处理机的档
案和书桌的抽屉,根本谈不上是搜索。
结果,我们点收了十八件重要的物证,可以证明我的假设确实成立。这其中包括厚厚的
大学笔记八册,2HD规格的磁片八张,与两大本装订成册的稿纸。
刑事组调查过后,发现这些全是小说。从大学笔记以及稿纸上的笔迹,可以确定这些的
确是野野口本人所写。
一开始,我们从某张磁片里,发现了不可置信的东西。不,就我个人而言,那是预料中
的事。
磁片里是《冰之扉》的原稿。不过那不是这次的,而是之前已经在杂志发表过的所有篇
章。
我请聪明社的编辑山边先生帮我看那些稿子,他的看法如下:“这确实是《冰之扉》至
今为止连载过的部分。故事的情节虽然相同,却有好几个部分是我们手上的稿子所没有的,
也有正好相反的情形。总之,两者在辞语的运用及文体的表现确实有微妙的差异。”
也就是说,同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此次野野口利用作为不在场证明的原稿上,也出现在
这张磁碟片里。
于是我们收集起日高邦彦的所有作品,大家分配着阅读。附带一提,很多干员都苦笑着
说,已经很久不曾像这样拚命读书了。
这份努力的成果,让我们发现惊人的事实。从野野口修的房里搜出的八本大学笔记,里
面共写了五部长篇小说,而其中的内容和日高邦彦至今发表的作品完全一样。书名和人物的
名称或许稍有变动,形式或略有不同,但故事的演变、进展却如出一辙。
而其他的磁片里共包括了三部长篇、二十部短篇,所有的长篇都与日高的作品相同,短
篇则有十七部是相同的情形。至于那些凑不起来的短篇,则隶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以野野
口修的名义发表。
而写在稿纸上的两篇短篇小说,则在日高的作品里找不到类似的。就稿纸的陈旧情形推
断,那应该是很久以前写的,或许再往前探究,能发现什么也说不定。
不管怎样,在非作者的住处发现这么多原稿已经很不合理了。更何况,这些内容虽不至
于与已发表的作品完全一致,却仅有些许的差异,这一点也令人匪夷所思。而那些写在大学
笔记中的作品,甚至还有添注和订正的痕迹,看得出途中几经推敲修饰。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断言我的假设是正确的。
我的假设就是:野野口修该不会是日高邦彦的影子作家吧?因为这种种奇妙的纠葛,诱
发了此次的杀人案件?
我在侦查室里针对这点询问过野野口修,结果他面不改色地否定了。
“不是。”
那么,那些笔记及磁片里的小说要做何解释?面对这些问题,他只是闭着眼,一贯保持
沉默。不管同座的资深检察官如何逼问,他就是不答。
然后,今天在侦讯途中发生了一件料想不到的事。
野野口修突然按住肚子,非常痛苦。看他痛不欲生的样子,我甚至还以为他偷藏毒药,
服毒自尽了。
他马上被送到警察医院,躺在床上休息。
上司把我叫去,告诉我一件令人意外的事。
他说野野口修好像罹患了癌症。
在他病倒后的隔天,我前往野野口修住的医院。在探望他之前,我先去拜访主治医生。
医生说了,他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包裹内脏的腹膜,情况十分危急,应该尽早动手术。
我问他是复发吗?结果医生回答“算是吧”。
我之所以这样问是有原因的。因为调查结果显示,野野口修也曾在两年前因为相同的病
况,动刀切除掉部份的胃袋。因为手术的关系,他向学校请了几个月的长假。不过,同事当
中好像没人知道他因什么病请假,知道内情的只有校长一人而已。
奇怪的是,直到被逮捕以前,野野口修都没有去过医院。他应该会自觉身体不适才对—
—这是医生的看法。
动手术就会有救吗?我试着进一步了解。结果一脸理智的医生微偏着头说道:“一半一
半吧?”
在我听来,情况似乎比想像的严重。
之后,我到病房探视野野口修——他住在单人套房。
“被逮捕的人不但没有被关进监狱,还住在这么好的地方快乐逍遥,让我觉得怪不好意
思的。”野野口修扬起削瘦的脸,招呼着我。此人的容貌比起我先前所熟识的要老多了,只
是因为时光的流逝吗?我不禁再度忖想。
“觉得怎么样?”
“嗯,也不能说有多好,不过对一个生病的人而言,这样算不错的了。”
野野口修暗示他已经知道自己罹患癌症的事实。既然是复发,他会知道也没什么好奇怪
的。
见我沉默不语,他自己反倒先问起来:“对了,我什么时候会被起诉?你们如果动作太
慢,恐怕还没等到判决下来,我就翘辫子了。”
我听不出来他是在开玩笑还是认真的,不过他肯定对死已有某种程度的觉悟,才能说出
这样的话吧。
“还不能起诉,因为资料尚未收集齐全。”
“为什么?我已经认罪了,证据也有了。只要起诉,一定会被判有罪,这样不就好了吗
?放心,我绝对不会临要宣判才突然推翻自己的供词。”
“话不是这样说,我们还没查明犯罪的动机。”
“又提这个?”
“只要老师一天不讲清楚,我们就会一直问下去。”
“根本没有什么动机不动机的。我不是跟你说过,这次犯罪全是因为一时冲动?我冲动
之下,一抓狂就把人杀了,就那么简单,没有特别的理由。”
“所以,我想听听你抓狂的原因,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生气的。”
“因为一点小事,应该说我觉得那是小事。说老实话,我自己也记不清楚当时怎会那么
生气,大概是人家所谓的鬼上身吧?所以,就算我想要说明也说不清楚,这是真的。”
“你觉得这种说法我会接受吗?”
“你只能接受吧。”
我闭上嘴,盯住他的眼睛,结果他也毫不闪避地望着我,眼神充满自信。
“关于在老师屋里找到的笔记本和磁碟片,我想要再度请教您。”我试着改变话题,而
野野口修则露出一副烦死了的表情。
“那个跟案情一点关系都没有,请你不要乱想。”
“如果真是这样,可否请你仔细说明那些到底是什么?”
“什么都不是。不过是笔记本,不过是磁碟片。”
“不过里面却是日高邦彦的小说。不,正确的说,应该说是酷似日高邦彦小说的作品,
简直耽像是小说的草稿一样。”
听到我的话,他噗哧笑了出来:“所以我是日高背后的捉刀人?荒谬!你想太多了。”
“不过,这样想有它的道理。”
“让我告诉你一个更合理的答案吧!那是一种学习。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各有其独特的
学习方法。像我,就是藉由抄写日高的作品,以习得他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这并非什么
特别的事,很多尚未成熟的作家都是这么做的。”
他的解释并未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日高邦彦的责任编辑也曾做过相同的推论。不过,那
位编辑说了,这其中还是有三点值得商榷。其一,发现的原稿和日高邦彦的作品并非完全相
同,两者之间有些微的差异。其二,就算是一种学习好了,如此大量抄写别人的作品是不正
常的。其三,日高邦彦虽然是畅销作家,但模仿他的文章并不代表就能让自己写得更好。
于是我提出这三点,试着质问野野口修,看他做何解释。没想到他连眼睛都不眨,马上
回答了我:“关于这些,我可以合乎逻辑地全部回答你。事实上,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抄写
而已,可是渐渐地我觉得光这样做是不够的。于是当我想到换成自己会怎么写、会怎么表现
的时候,我就试着把它写下来。这样你懂吗?我一边以日高的文章为范本,一边尝试创作更
好的东西,这才是我学习的目的。至于大量抄写的问题,那只是代表我学习了很久。我单身
,回家后也没事可做,所以大可投注所有心力在写作的练习上。最后,日高的文章好或不好
,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倒是很欣赏他的文笔,或许其中没什么深奥的技巧,却是简洁易
懂的好文章。他能吸引这么多的读者,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野野口修的这套说辞,确实有其道理。可是如果这些都是真的,他为什么不早讲清楚,
我脑中浮起了这样的疑惑。生病卧床以前,他一直三缄其口。莫非一直要等到他住进医院,
不再接受侦讯,才有空档想出这样的藉口?这是我的推理,不过,这会儿要证实这个已经十
分困难。
不得已,我只好提出新发现的证据。那是在野野口修的抽屉里找到的几张便条,上面潦
草写着类似故事大纲的东西。从出场人物的姓名来看,我知道那与日高邦彦正在连载的《冰
之扉》有关。不过,大纲写的并非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内容,怎么看,都像是《冰之扉》的后
续发展。
“你为何要写《冰之扉》的后续发展?你可以对此提出说明吗?”
我问野野口修,结果他回答:“那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练习。只要是读者,不管是谁都会
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去揣想未来的剧情吧?而我只是稍微积极一点,把它具体化而已,这没
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你不是已经辞去教职,往专业作家的路途迈进了吗?有必要再做这样的练习?甚至牺
牲自己的写作时间?”
“请你不要出言讽刺,我还称不上是专业作家,技巧更有待磨练。何况因为根本没有工
作进来,所以我时间特多。”
野野口修的话依然无法说服我。或许是我的表情泄漏了这种想法,他看着我继续说道:
“你好像硬要把我当作日高的捉刀人,真是太抬举我了。我根本没有那种本事,相反地,听
你这么说,我心里还想,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该有多好。如果真是如你所推理的,我肯定会
大声高喊:‘那些作品全是我写的,真正的作者是野野口修!’可是很遗憾,那不是我写的
。我写的东西,我当然会用自己的名义发表。我根本没有必要借用日高的名字,你不觉得吗
?”
“我也是这么想,所以才会觉得难以理解。”
“根本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你只是推测偏了,才会导出奇怪的结论,你想得太复杂了
。”
“我不这么觉得。”
“拜托你就这么想吧。我希望这个话题到此为止,你们能尽早对我起诉。要用什么动机
我都无所谓,报告书上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野野口修一副已经豁出去的样子。
走出病房后,我将刚才的对谈反刍了一番。我左思右想,总觉得他的供词有很多不合理
的地方。不过,就像他所说的,我的推理确实也不够周全。
如果他真是日高邦彦的背后代笔,有什么理由让他非得这么做呢?
是因为日高邦彦已是畅销作家,相较于一个新人,用他的名义出书会卖得比较好吗?不
过,日高还没走红之前的作品应该也是野野口修写的,如果真是这样,他把它拿来当作自己
的处女作发表不是也很好吗?
因为他同时担任教职,所以想尽量不要公开自己的身分吗?不,那就太奇怪了。就我所
知,没有老师是因为以作家为副业,而在学校混不下去的。况且,如果要野野口修二选一的
话,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舍弃教师这个饭碗。
还有,就像他自己讲的,如果他真是影子作家,都到这个节骨眼了,他干嘛还要否认?
对他而言,“日高邦彦的影子作家”的头衔肯定是光荣的。
这么说来,野野口修真的不是日高邦彦的捉刀人吗?而在他屋里找到的笔记和磁片,就
像他自己所供称的,没有多余的意义?
不可能,我敢断定。
对于野野口修这号人物,我多少有些认识。根据我的了解,他的自尊心非常强,对自己
也很有自信。说他为了想成为作家而去抄写谁的作品当作练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回到总部后,我把和野野口修的对话呈报给上司。迫田警部从头到尾都苦着一张脸,听
取我的报告。
“野野口为何要隐瞒他的杀人动机?”听完报告后,上司问我。
“我不知道。连犯罪事实都承认了,却迟迟不肯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