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刘禹锡传-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稍懂事,刘禹锡在攻读四书五经的同时,开始留心医药典籍,诸如《本草》、《素问》、《药对》、《小品方》等等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读物,他都认真仔细地研读,还对父母说,世人平素连一个验方都不知道,病了把自己交到庸医手里,有的越来越重,最后不幸离世,多么可悲呀。

  他不仅读医书,还学切脉“以探表候”,积累了许多方资料,后来他所编纂《传信验方》,人们认为非常实用。

  权德舆看到的刘禹锡打小就很有教养,很有礼貌,其实刘禹锡的早慧出于他对学习的自觉。

  刘禹锡有块写字板,用来画画,写字,或者对辞。上塾馆背去,回家来带回,常练习常进步。字写得好,辞对得妙,时常得到夸奖。

  刘绪文化交游广泛,来往无白丁,甚至不乏名笔大家。到刘宅访问的,谈诗论句,刘禹锡默默地在旁倾听,他觉得有水平,值得请教的,尤为在意。朋友与刘绪聊得开怀,外出闲步,刘禹锡就急忙拿起自己的写字板,跟在后面。不惟“老师”觉得孺子可教,连路人都觉得童子可爱。

刘禹锡传 四 诗僧颔首
四 诗僧颔首

  刘禹锡在塾馆的学习成绩越来越突出,诗作得越来越出色,他的老师暗暗欢喜。有次上课,他对学生们说:“离这里只有几十里地的吴兴县有位和尚,他的诗作得最好,我这老朽是不及他之万一的,你们以后有机会可去向他请教。”

  诗僧皎然被刘禹锡记住了,之后进一步打听,知道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人们尊称他昼公。他的诗不但在僧人中名列第一,就是在全国也是一流的。他不但能写好诗,还能从规律上对诗歌进行分解评析。

  小禹锡对皎然充满了钦佩之情、向往之意,决意前去向他求教诗艺。他挑选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搭乘驿站的马车,向吴兴出发了。

  皎然居住在杼山的妙喜寺。杼山景色幽雅、环境清静,山脚边是一望无际的茶丛,山腰间生长着大片的竹林,小溪潺潺流淌,苍翠的树木随风拂动。妙喜寺就掩映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之中。

  小禹锡走到妙喜寺的后院,轻轻推开竹扉,只见有个清癯的老僧手持瓦罐,正往竹案上的陶钵中倾倒沸水。一个个陶钵热气腾腾,散发出新茶的馨香。

  老僧见小禹锡到来,放下瓦罐,冲着他笑笑说:“今天早晨喜鹊叫,我猜是贵客要来。你瞧,这不就来了吗?”

  小禹锡听老僧称自己是贵客,脸臊得通红,但他依然不慌不忙,向长者深深作一个揖道:“晚生久慕先辈大名,今日得以瞻仰尊容,实为万幸之事。”

  皎然也不再客气,直呼其名道:“禹锡呀,我早已听说你的名字了。你是刘绪的儿子,诗作得好,见识也高,你先生早把这一切告诉我啦。”

  原来,小禹锡的先生本也是江南名流,要不刘绪怎能把儿子托付给他教导呢。先生自称老朽不及皎然学问之万一,原是自谦的话。实际上先生时常到妙喜寺皎然居处作客,同他研讨学问,交换感想。

  皎然请小禹锡落座了,接着说:“不光是你的先生,权德舆先生也对我提起过你……”

  正在此时,竹扉咿呀一响,又进来一个胖和尚,皎然马上将他介绍给小禹锡:“这位是灵澈兄,人称灵澈上人,住本县何山,时常到此与我切磋诗文,你可认他为师呀。”

  小禹锡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连忙站起又是深深地一揖,口中说道:“晚生三生有幸,得以仰逢上人大人。”

  灵澈笑眯眯地看着小禹锡,又对皎然颔首示意说:“果然名不虚传,真是个灵巧识事的孩童。”

  两位诗僧一边品尝香茗,一边议论近日诗坛的新鲜事,不时地赞扬几句,也不时地批评几句,小禹锡一一默记在心。遇到听不懂的地方,还向两位老师虚心请教,老师向他耐心解释时,他还用石笔在石板上记录下来。两位老师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皎然同灵澈谈论了半个时辰之后,有意考考刘禹锡的诗才,他跟灵澈交换个眼色道:“禹锡呀,今日天公作美,春风和煦,你从家中来此,一路上饱享自然风光,心中必定有所吟咏,能不能为我俩诵上一篇呢?”

  小禹锡见皎然老师要自己诵诗,便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这正是向老师请教的好机会,便把刚才路上构想好的一首绝句吟出: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邀得垂杨相发挥。

  “好诗。”灵澈上人先夸奖说,“不过,我看若将其中一字改动一下,这诗将会更精彩。”

  “是的,可这个字该在那一句之中呢?”皎然也跟着发问,似乎是对灵澈的问题表示赞同,又似乎在问小禹锡。

  刘禹锡想了想,他的这首诗是想说杨柳对春色的贡献,及人们对杨柳的喜爱留恋之情,而末句“邀得垂杨相发挥”,似乎又将春天的主人让位给桃李了,对,毛病就出在这里。他抬起脑袋对两位老师说:“是不是我得改动末句的‘邀’字呢?”

  皎然和灵澈两人相视一笑,默认了小禹锡,耐心地等待他的修改。

  “那我就将‘邀’字改为‘还’字怎样?再不然改成‘偏’字,可好?”

  灵澈上人道:“不错,然而却不尽善。”

  皎然微笑对小禹锡说:“若改作‘还’字,意思倒好,可语气不重,力度不足。若改作‘偏’字,却又有点否定桃李之意。你想想,是不是?”

  “那就改作‘须’吧。”小禹锡眨着眼睛,想到又一个词,抬着脑袋等待着两位老师的评判。

  “哈哈!”两位诗僧不约而同地发了爽朗的笑声,异口同声地道,“正是此字,正是此字。”

  “真是孺子可教也。”皎然对受宠若惊的小禹锡解释说,“此处非此‘须’字不可,这一‘须’字用得既不轻又不重,不否桃李,又突出杨柳,可谓恰到妙处,天然自成啊!”

  刘禹锡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心中暗念道:“哦,诗就要这样作,这样才像作诗啊。”

  自此之后,刘禹锡成了皎然和灵澈的年龄最小的学生和诗友,他们保持着较长时间的师生关系。刘禹锡对两位诗僧十分敬仰。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一起吟咏。

  小小年纪的刘禹锡,诗已写得不错,一次次得到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风趣地颔首称赞:“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对小诗人的求学态度和接受能力表示满意。

  刘禹锡从皎然和灵澈那里识得了诗人通过刻苦锤炼达到自然浑成的路径,使诗作既瑰丽新奇而又不矫揉造作,皎然和灵澈跟伶俐机敏的少年刘禹锡交往,也觉得年齿浑忘,轻松愉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刘禹锡传 五 咀英撮华
五 咀英撮华

  少年刘禹锡在跟皎然和灵澈的忘年交往中,诗文长进很快,江南文人传为佳话,之前只有权德舆这样的友人知道小禹锡,后来僧人们和幕府里的仕人都知道刘绪小小的儿子十分了得。

  其实刘禹锡虽天资聪颖,但读书的刻苦用功是很多少年比不上的。且不说在早晚不离身的那块用来对辞或者练习诗文的写字板上,他磨耗了多少石笔,即便是餐前饭后的点滴光阴,跟同龄小朋友游戏玩耍的间隙,也都被他用来吟咏背诵了。

  学习之于刘禹锡,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不过几年工夫,《诗经》、《尚书》烂熟于心,《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及《论语》、《孟子》等差不多都能背诵,《尔雅》、《易经》这些艰涩的书也学懂了不少。

  处处留心,时时学习已经成了少年刘禹锡的习惯。刘绪做官的地方,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织,且有驿道穿连其间,船只车马,熙来攘往,如穿梭一般繁密。驾船的、赶车的贫苦百姓,一边或拉纤或挥鞭,一边拉长了声腔唱着谣歌,听得让人出神。小禹锡玩耍时,在河边、道旁常常一听就是半个时辰,听后就记在了心里。

  刘禹锡觉得那些拉纤的、驾车的贫苦民佚真不简单,唱出的曲调十分动听,有些词句竟也非常鲜美有趣,难怪岸上、路边都有人叫好呢。

  流水两岸花连花,春风吹浪正淘沙。谁家女郎剪织锦,漂到中流比彩霞。小禹锡和伙伴们学到了这首歌儿,就一遍遍地唱,从河岸边唱到塾馆里。塾师听见了,没有管别的孩子,偏偏把刘禹锡叫到一边,生气地说:“禹锡呀,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既知书,又识理,怎么也唱这些淫调野曲呢?”

  刘禹锡有点不服,心想这歌挺好听的呀,而且,女郎的织锦在水流中同晚霞媲美,这歌的意境也很美啊,怎么会是淫调野曲呢?

  他正欲张口争辩,老师见他没有认错的样子,火气就来了,指责他说:你是孔圣人的门徒啊。你倒说说,孔圣人在哪篇文章中说过山野之氓能唱出好曲儿来?他老人家教导说:郑声淫。你唱的那个曲儿,它正是“郑声”啊,是咱们正经读书人万万碰不得的。

  老师见小禹锡没有反应,就进一步开导他,要听雅正的音乐。孔圣人听舜王传下的《韶》乐,沉浸于其中,甚至三个月时间尝不出肉味,你看看,欣赏音乐竟然到了这种境界,这种音乐才是正经的音乐。

  孔夫子他老人家赞美《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他老人家的学说应该在我们头脑中扎下深根,他老人家欣赏的音乐也才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欣赏的音乐啊。

  小禹锡对老师的告诫并没有反感,因为《论语》上就这么写的,写在书本上让塾师教给人们应该是对的。可是那些山野俚曲确实很有魅力啊,那么优美动听,孔圣人怎么不喜欢它呢?

  小禹锡越来越糊涂了,他不知说什么好,一动也不动地愣在了老师的面前。

  秋天,小禹锡随母亲去探视父亲,把盘桓在心头好几个月的疑问向父亲提出,父亲听罢哈哈大笑,说:“喔,我们的孩儿遇到难题了!”

  来来来,坐在父亲这里。刘绪让小禹锡坐在膝前的小凳子上,耐心地解释道:你听到的那些,属于民间的文艺创作。你老师说的话有一定根据,儒家确实轻看这些鲜活的东西。儒家是讲究上下差别的学问。

  孩子,你没有高官显贵、名门望族的家庭背景,唯有自己下苦功发奋读书。你需要的是,对“九流”、“百氏”各学派的思想和艺术,兼收并蓄,咀英撮华。你知识学得多了就会发现儒学其实也是局限的了。

  刘绪告诉儿子,比如你觉得百姓的歌好听,那就尽管去听好了。非但可听,还可以记下来,让它更远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更多的人唱。而且你写诗作文,也是为百姓写、为百姓作的。

  刘绪告诉儿子,你的诗文,百姓不喜欢,就好比树木失却了土地、肥料和水分,最终会干枯而死。百姓喜欢了,它就好比种子,有了生根、长大的条件。

  刘禹锡听了父亲这番话,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感到父亲说的同书上说的太不一样了,但又十分敬佩父亲的胆识。

  父亲的教诲深深地震撼了刘禹锡,使他在保持好学不倦精神的同时,勤于思考,使他在攀登诗歌艺术高峰的同时,贴近下层民众的生活和情怀。

  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滋养了刘禹锡的学识,但江南毕竟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作为一个中原衣冠之家的子弟,渐渐长大起来,他希望到长安去干一番事业。

  与多数有成就的诗人一样,刘禹锡并不甘心当一个文士,得志行道的思想在他的心灵中生长。抱着施道展志的愿望,刘禹锡勤学苦读,十七岁便考中了举人。

  他继续努力,精进不辍,准备参加进士考试。

  贞元七年,地方官员选送举子,十九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赴首都长安应进士试。

刘禹锡传 六 游学京师
六 游学京师

  贞元七年,刘禹锡北上应考。

  由于母亲不服江淮一带的水土,想念洛阳老家,他便奉同母亲迤逦北行,秋风乍起的时节;到了洛阳。将母亲和仆女安置在洛阳都昌里旧宅中,刘禹锡只身赴京城长安,开始了交游和备考的日子。

  一般士子,都提前一到两年进入京师,熟悉情况,攻读的同时,结识名流,以站稳脚跟,培植声誉,利于考试发挥和皇家录取。

  长安,房舍屋宇鳞次栉比,殿堂楼阁星罗棋布,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店肆罗列,商业忙碌,有时兴的刺绣、绫罗、锦缎,有精美的陶瓷、铁物、铜器,有西域来的石榴、葡萄等水果,甚至还有夜明珠之类的稀奇珍宝,琳琅满目,多不胜收。

  首善大都,使初来乍到的刘禹锡感到新奇和兴奋。但他要预备重要的进士大试,没有心思欣赏这飞光溢彩的浮华生活。倒是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隆盛文化,荟萃人才使刘禹锡备受激励。

  唐的进士试属于常试,每岁都会举行,没有特殊原因不会中断。正月开科场,二月放金榜。全国各地的举子们在前一年或前前一年的秋季都持着地方长官的奏表和信件,来到京师。

  应当理解为,举子们预备参加朝廷的考试,也是被地方官选出来当做特殊贡品呈给皇上的,因此他们也被称作乡贡。

  乡贡受到皇上接见,就算朝廷把贡品收下了。皇上接见、勉励之后,应试者们回到各自买定的驿馆,或独修功课,或结伴研讨,揣摩时事,立论设策。

  “进士”一科,在所有的大试中尤为重要,许多名臣由此出身。进士试实际上是诗赋比赛,对文人的吸引力和及第的难度可想而知。长安都城,笙萧歌舞喧闹不止,轩车高乘络绎不绝,可刘禹锡跟多数前来应试的举子们一样,与僻静处勤学苦读,复习知识,不敢稍有懈怠。

  进士试,百里选一的及第率,考生姓名亦不密封,利于公开评阅和公开比较,也为权贵提供了舞弊之机。因此,考生们怕白费了十年苦读,竞相置办礼物,奔走豪门,希望得到推荐,得到提携,增加及第的把握,这叫做“行卷”。

  行卷是尽人皆知的恶风,先是,在多数考生下功夫学习的时候,小部分缺乏真才实干的考生在暗地里下功夫,走门子,他们的试外行为往往又能得到援引,收到实效,故而严重败坏了制试制度,后来,真想应试的举子也不能平心静气,潜心求知了,也到处寻访官贵,行卷求助。

  才华横溢、诗文俊美的才子真的参与行卷,效果自是不同。结交当世贤达,他们其实更有优势。而且行卷的日子人们也都格外留心,发现当世诗文中的佼佼者。

  刘禹锡的行卷活动确乎展示了自己的不凡才华,一时间京师四门之内几乎尽人皆知,新作佳句,达官贵人传抄,社会名流吟诵,使刘禹锡信心倍增。

  刘禹锡行卷,还将自己的文稿做了超乎所有举子的大胆投献:直接上书皇帝。

  代宗以来,遗留了一些弊政,如比较大的州府,每年要挑选美女,敲锣打鼓地送入皇宫,让她们作奴婢,当宫女,各地年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搜寻珍禽异兽,源源不断地送入朝廷,各种器玩,就更不用说了。

  德宗同许多新皇帝一样,上任三把火,甫一即位,就来了一番改革。每岁进宫的奴婢,停,珍禽异兽,禁,各地送进朝廷的器皿,以生活实用为准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