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下的欧美财团,已经开始以对付中华民国为首要的问题。但是欧美内部的斗争依旧存在,所以海军规模谁大谁小,还是需要商定。
另外谁出的钱多一些,谁出的钱少一些,都是需要商定的。
那些财团在军事上并不是专家,因此海军方面还需要专业人员来商定,需要多少规模才能阻挡中华民国向世界范围进行扩张的脚步?需要花多少钱等等!
随着中华民国对生产力的不断改进,如今中华民国的国力正在迅猛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多时候并不是要几百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
物质的建设,很多时候更取决于生产力以及市场需求。
中华民国之前虽然大部分民众都处于一个比较贫穷的状态,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贫穷状态,让中华民国如今拥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市场。
只要有市场,民众就能有工作,只要所有人都能用较高的效率进行生产建设,那么一个国家保持着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就能够成为世界上先进的国家。
而如今的欧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快,主要是很多东西该建设的都建设了,很多商品买了之后甚至可以用上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市场需求不那么大了。这些欧美国家,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在玩,要么就是失业没事做。
而那些落后国家,实际上也就是劳动力首先大量没什么事做,或者只能从事生产力很低的生产活动,或者是生产规模上不去等等。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在生产力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生产资源上也不缺乏,更不缺乏的还有繁荣的市场消费。相当于每个人只要肯做事就有事做,所以国力就能迅速增长。
而且财富被大量的集中的生产出来,那么人民自然也就富裕了。就例如一个人一个月赚的是3000块钱,但是要花掉2000块钱。而如果收入能变成4000块钱,也花掉2000块钱,那么当月就可以剩下前者一倍的财富。
财富的创造速度与消耗速度,是财富积累的关键。而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能够快速的将财富大量的制造出来,那么整个国家所积累下来的财富就会更多。
财富被制造出来之后,还有一个分配的环节,所以财富分配制度的公正,又是保证财富最大化的前提。
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这样才能让市场繁荣起来,才能让整个社会具备大量生产财富的动力。而中华民国现在又不缺资源,所以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富起来?所以财富分配制度方面,中华民国在执行上已经变得越来越严格。
对于那些能够劳动的群体,则是给予劳动所得的保障,通过最低工资,以及加班工资翻倍、雇主所得不能超过工人所得的十倍、工会制度这些来维护工人的利益。让工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之后,消费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上去了。
对于那些不能进行劳动的困难群体,则通过政府的保障,以及慈善公益的捐赠,来使这些群体也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
例如一百万块钱,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手上,那么这一个人最多也就消费一辆汽车,但如果把钱分配给十个人,却可以让十个人都购买汽车。一辆汽车的制造和十辆汽车的制造所能产生的劳动岗位就有很大的差距,另外汽车上路后要烧油,还要维修什么的,产生的劳动岗位更加不同。
所以让更多人具备消费能力,就能让更多人拥有就业岗位,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直到商品卖不动为止。
中华民国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所以有很多建设活动没有完成,同时老百姓大部分的消费需求也没有满足。
所以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已经进入了这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当中了,只要还有市场需求,经济就可以无比的繁荣下去。
显然离市场饱和的时间,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市场的潜力依旧很大。
当然,当老百姓都富裕起来之后,就有很多人不愿意做事。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转型的问题,那样的时候,国家则要转型成为一个以技术为主的模式。同时对于普通民众,依旧是要进行物价的提高,让他们不得不去工作。只不过过得要比其他国家好,但是享受质量较高的生活的同时,同样也要去工作。
同时,一旦大部分老百姓都富裕起来了,那么就要进行财富的收割,正所谓天地万物,有生有杀。
所以繁荣过后,必然是要有萧条的。
就国力上来说,中华民国这样的快速发展下去,以中华民国在工业上的技术优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超越欧美只是迟早的事情。
毕竟富不富裕,很多时候,只是市场需求,以及劳动生产的问题,还有资源方面的问题。
中华民国既然把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以及财富分配的问题都解决了,发展速度自然不是欧美能够比得上的。
欧美这个时候,财富分配的模式,已经比不上中华民国了。
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借鉴了大量后世欧美在财富分配上的制度,并且考虑国情的不同,进行了一些改动,财富分配已经比欧美更加公平。
财富分配的更加公平,让中华民国的发展速度就不是欧美可以相比的了。
加上欧美的市场很大程度上,很多国家都是较为饱和的。或者说,在一些东西方面已经是不需要建设和制造了,所以市场潜力并没有中华民国大,这样一来,再加上他们的工业体系又有很多国家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体系上,所以工业体系的升级就出现了问题。
中华民国因为工业是直接跳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水平,加上又有庞大的市场需求的支持,工业体系的先进程度早就超出了欧美,而且这个时候工业规模正在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的扩大。
这样一来,中华民国的国力,永不了几年就能将欧美各国越甩越远。同时中华民国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能在工业技术的先进基础上,比欧美白人更加高。
再加上中国人的头脑更加灵活,发展意识实际上比欧美白人更加强烈,所以国力的增长速度自然会超越欧美。
欧美这个时候开始商量组建联合舰队,从而抗衡中华民国海军,在国力上本身就不存在什么优势。
再有一个,就是欧美各国只见实际上也存在矛盾。特别是德国的问题,这个时候的欧美依旧严重依赖德国的精密制造业。
就算是美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体系升级,也离不开德国的精密制造业的支持。德国持续以来,都是欧美各国获得廉价机械设备的出口国。就算是英法,他们使用的很多机械设备,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仇恨的种子已经种下,只要德国容克财团煽动一番,德国人民就会被财团利用。而这个时候英法美意等国,要组建联合海军,德国实际上也是重要的一个制造环节。
在这种存在内部争端,各国有些时候优先考虑本国利益的情况下,这个联合舰队的战斗力实际上就有了一些问题,容易被逐个击破,甚至可能会产生内斗。
中华民国的海军则没有这个问题,首先在国力上不逊色于欧美各国,如此一来就算是海军军备竞赛也丝毫不惧,而且中华民国内部这个时候沈凝云已经掌控了大权,没有哪个家伙能威胁到他的话语权,所以内部没有什么矛盾。
沈凝云能够掌握中华民国的话语权,也与他能够给中华民国带来海外殖民、经商的红利有关。
本身大家如果都在窝里争夺那么一小块的蛋糕,自然会打起来。但是如果把蛋糕做大了,大家都能分到一块,从而钱对那些有话语权的群体来说已经不是首要的追求,加上政治上沈凝云并不会胡乱的迫害谁,一切按照规矩来办,所以对于权力的争夺也不是很激烈,自然不会产生多少内耗。
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这四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商议之后,终于确定了各国的海军规模。
其中英国和美国的海军规模最大,将会组建一支排水量吨位达到100万吨的海军,另外法国和意大利,则维持50万排水量吨位的海军。
同时英法美意缔结海军联盟,以此来抗衡中华民国。
这个消息并不是太隐蔽,中华民情局获取这个情报之后发回了国内,沈凝云看到了这个情报之后却是不由的笑了起来。
“意大利都能参与到这个联盟当中,看来这个海军联盟不过如此。”沈凝云真心不是看轻意大利人,实在是意大利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太渣了。
意大利人也许是商业发展得还有一些头脑,尽管意大利商业方面实际上也比不上英法德。但是西方人的商业模式,很多时候是和军事挂钩的。意大利人既有商业头脑,又发展得不如英法德,就已经暴露出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意大利人在战争上显然是不行的。
而且意大利人最擅长的就是拖后腿,历史上把德国佬坑的不轻。就是不知道,日后的意大利会不会像历史上一样,和德国结盟。如果会继续这样发展的话,那么英法美估计要郁闷得吐血了。
当然具体会不会那样发展,沈凝云也没有具体的把握。
实在是此时的世界已经因为中华民国的崛起而改变了很多,例如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应该是海军假日时代的来临。
海军假日时代的来临,主要是因为罗斯柴尔德财团再次占据上风,压服了容克财团和美国财团。从而影响到国家层面,就导致了英法美不可能发生战争,而德国也因为战败,军队受到了限制,那么海军也就没有太大的存在必要,唯一的变数也就变成了日本,只要搞定日本,让日本签下华盛顿海军协议,那么欧美各国就不需要维持庞大的海军。
但是中华民国的崛起,让世界产生了变数。
尽管英法美德意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了,但是日本被中华民国给干趴下了,中华民国的海军却崛起了。
这个时候如果中华民国愿意签下华盛顿海军条约,那么海军假日时代还是会到来的。
但是中华民国自然不可能签订这个条约,首先中华民国还要继续对日本用兵,如果签订了这个条约,对日本则无能为力。
中华民国不签订这个条约,欧美各国自然不可能裁减海军军备。
此时欧美各国,反而因为中华民国的海军的进一步的崛起,而不得不对海军进行加强建设。
接下来,就看会不会形成一个海军军备竞赛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没有下文的海军协议
就具体会不会形成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的问题,中华民国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发}
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海军军备竞赛有可能就会爆发。
“欧美各国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就是靠海军称霸世界,为此攫取了大量的海洋利益,而随着我们中华民国的海洋力量的崛起,必然引起欧美各国的恐慌,而欧美各国必然是不愿意放弃海洋利益的,所以他们必然会力求在海上军事力量方面压制我们中华民国,以继续确保他们对世界海洋利益的霸占。”最高统帅部海军参谋长林瑞阳对此表示道:“而欧美各国此时单个国家的国力明显比不上中华民国,这个时候他们采取联合的方式来确保对我们中华民国的海上力量的优势地位,显然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所以不管如何,欧美各国都会在联合的海军军舰吨位上超过我们中华民国。”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中华民国要维持海上力量的优势,就必须在吨位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追赶,而以欧美各国的惯例,他们甚至会将海军总吨位追求为我们中华民国海军吨位的两倍上下。到时候,就会立即引起海军军备竞赛了。”
对于世界各国海军比较熟悉的林瑞阳如此分析了一番,对于欧美各国的尿性显然是比较了解的。
欧美各国的尿性确实如此,如果不是英国真心没什么钱,否则英国一旦面对海洋上的威胁,必然会用无脑的策略。那就是在吨位上碾压对手,就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与德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一样,英国的政策就是在海军总吨位上达到德国两倍,即德国人制造一艘战列舰他们就制造两艘。
这实际上也能看出英国人在这方面是很心虚的,英国人的海战技术方面,实际上对于德国来说并不先进,甚至是落后德国人一些。但是英国人有钱,害怕失去海上霸主地位的英国,自然就是用钱压人。
只可惜,英国这一次面对的是海洋力量崛起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海军力量的快速膨胀,自然让英国有些吃不消。
中华民国的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英国。
英国尽管有庞大的自治领、殖民地,但是英国人的工业已经迅速被中华民国给甩开了。在海军方面,拼的无非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加一些工程性的东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华民国的造船业自然是不怕任何国家的。中华民国现在要钢铁有钢铁,要工人也有足够的工人,工程师方面自然也不会缺了造船业,所以在海军军备的比拼上,英国想要和中华民国分个高下那就是不自量力的行为,因此英国才要联合法国、美国和意大利,一起组建一个海上军事联盟,如此才能和中华民国抗衡。
“如果要拼海军军备的话,我们中华民国的胜率有多大?”沈凝云问道,这个问题最高统帅部的军官们是没办法回答的,在场的财团统计师起身报告道:“今年我们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将达到1。5亿吨,1922年可以突破2亿吨。就以今年的钢铁产量来说,我们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是世界各国加起来的将近两倍了。明年,钢铁产量则是世界各国加在一起的两倍还要多上一些。”
“而以我们在制造业技术上的优势,让我们在造船业上的成本也比欧美各国在制造同等船只的情况下,成本低出最少30%。”
“另外在造船工人方面,我们中华民国正处于大批量制造航海船只的时期,正在培养的造船技工数量已经上升为全球最为庞大的规模……”
经过财团统计人员的报告,最高统帅部的军方高层们,也对当前中华民国的国力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判断。
“我们最重要的支撑,还是钢铁产量以及制造技术啊!”副司令赵维书感慨道,二十多年下来,从当初的西北崛起,到现在中华民国的崛起,实际上拼的就是钢铁。而西北当初发展钢铁冶炼的时候,不断的研发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到如今已经发展处了底吹转炉炼钢技术,以及‘复合吹氧转炉’,不过复合吹氧应用规模不大。
炼钢炉从最初的小型炼钢炉,已经发展到了如今一炉子就能冶炼出2000吨钢铁的大型转炉。这些转炉,一炉钢铁只需要一天就能冶炼出来。一个2000吨的转炉,一年可以生产钢铁70万吨钢铁。
而且相比平炉炼钢,不仅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