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阀190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军阀1909-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说时间转瞬即逝,奥运代表团最终在华飞的亲自欢送下,乘着一艘搭载大量英国人,美国人的大型法国邮轮离开上海,前往巴黎。这支经过全国性轰轰烈烈筛选出来的一百二十四名运动员加上领队人员共计一百六十人的队伍,可谓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盛大出击了。不过华飞对于这次奥运会没有抱着太大的期待,毕竟这些人都没有经过什么训练,更缺乏比赛的经验。只是这个时代的奥运会和后世不同,那种专业性的运动员还非常少,大多数都是业余的为主,这让中国夺金的可能性倒也并非完全绝望!
    原本华飞是受到了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邀请,参加完奥运会的开幕仪式后,继续伦敦的道威斯计划的谈判协议签署。但是一来国家当前还处于战争状态,在这个时候出国,显然要面对极大的风险性和不可预料性。假如国内出现什么突发状况,即使想赶回来,也在时间上有些来不及了。
    二来南京临时政府怎么说也建立几年时间了,原本23年就推出的大选时间表,转眼间又快两年了,你再不进行大选,难道要临时中央成为永久中央吗?尤其是本年度的严重财政危机,加上台湾战局的拖延迟缓,虽然目前暂时得到初步处理,但却让那些越来越亢奋的**自由党派人士对于大选的呼声越来越迫切,临时中央面临的压力空前巨大!
    对于大选,华飞并不担忧。虽然遭遇了严重的财政危机,虽然台湾战事拖延不前。但是通过这次财政危机,政府继续维持了之前的利农促商政策的延续,可是得到大量中小乃至大资本商人们的巨大支持,这可是一笔庞大的选票源。
    而且随着这次奥运海选的进行,虽然被不少人斥责为闹剧。但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就是,在这场看似的闹剧中,无数的百姓们都是非常开心地一路走来,同时也对南京中央政府,特别是之前对于华飞陌生的那些百姓们,对于华飞极其南京中央政府的亲民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不再像以往那样遥远,隔阂。
    313 战略迷雾
    奥运代表团已经离开上海。但是华飞却并未因此而轻松下来。甚至可以说,自从三河起兵这些年以来,如今年上半年这样连续不间断的忙碌,还真是很少遇到过。途中英格丽。哈曼曾从美国回来一次,但是华飞除了与她匆匆见上一面外,甚至连亲热的时间也没有。
    而哈曼之所以放开美国的大堆事务回国,却是因为他们的女儿华娟。可怜的小华娟如今已经六岁了,但在她幼小空白的记忆中,她见过爸爸的次数,绝对不会超过六次,而最多的一次,绝对没有六天。
    后来,哈曼又去了美国,帮助华飞打理在美国的生意,留下华娟一个人在老家。虽然华家上下无不把小华娟当成公主般的存在,但对于华娟来说,她已渐渐懂事。她那孩童般的心中已经莫名地产生了孤独,因为即使家中仆佣的孩子们,他们也能整天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与温存。可即使华家里里外外无不对她呵护备至,但华娟还是认为,她犹如被父母抛弃的孤儿。
    也不知是心理因素。还是因为身体原因,一次感冒发烧后,小华娟持续高热说胡话。这可把整个华家上下吓个半死。步履都有些蹒跚的刘管家都被惊动了,你说华家唯一的少爷,成亲六年多来,仅有这一位掌上明珠。万一出现啥不测,华府上下即使全部以死请罪,恐怕也难以面对故去的华家老太爷!
    华飞收到电报时,正在全面处理解决政府面临的有史以来最大的财政危机。虽然他心中焦急如焚,但是他最终还是打消了回老家的决定,只是派了贴身警卫去三河看看。华飞承认,身为一个父亲,乃至身为一名丈夫,他无疑是极不称职的。他如何不希望拥抱着妻子躺在花园中晒着暖暖的太阳,带着可爱的女儿玩耍逗乐。他也希望,希望搂着妻子入眠,看着孩子安静地沉睡,他的心中也渴望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简单的幸福。只是,只是他不能。他无法开口留下妻子不去美国,因为美国那边太需要她。他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他居无定所,四处考察,甚至还随时有可能去战场。他固然可以使用权利,相信即使他这样做了,也没有人会说什么。但华飞没有这样做,他明白,他不能!
    如此。随着华娟病情持续不见好转,刘管家镇定不下来了,直接给美国的夫人发去一封电报。哈曼当即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赶回中国。等华娟的病情康复后,她带着华娟,要去美国。她说,既然身为父亲无法照顾好他的女儿,那么就让母亲承担起这个责任吧。
    结婚多年,哈曼从未与华飞红过脸,更别提争吵了。别看她是美国人,但在某些方面,华飞认为他的夫人无疑更具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的品德,并兼有西方女性的一些性格,实在是让华飞找不出缺点。即使连当初最大反对意见的刘管家,后来也对他们华府的夫人极为敬佩。
    但这次,却因为孩子的感冒这种小事,哈曼动怒了。不过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告诉华飞,身为母亲,她不放心把孩子独自丢在家中,而见不到她的父亲母亲。所以。她希望可以把孩子带回美国,这样可以加以照料。哈曼说,即使她工作再忙,她也会抽出时间每晚回家,与女儿呆在一起,让她感受到,至少有妈妈在身边。
    华飞与哈曼成亲这么多年来,从未见过哈曼与他这样说话。不过即使如此,哈曼还是没有说出她的怨言,甚至她希望女儿与她呆在一起的请求,还是非常地婉转。华飞明白,以哈曼这样的性格,她能做到这样一步,已经是非常大的包容和忍让了。她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因为华飞的权势与大总统的职位,而是她对华飞那忠贞和不舍的爱。虽然这爱在华飞的心目中绝对占不到第一位,但对于哈曼来说,那是她的全部。
    华飞亲自把哈曼母女送上客轮,已经非常懂事的华娟虽然与华飞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几个小时,但她得知要去遥远的美国后,还是企图留下来,并对着华飞嚎啕大哭。小小的丫头已经在潜意识中明白,哪里才是她的故乡。
    华飞几乎就控制不住眼眶中的泪水,不过他非常清楚,让华娟跟着母亲在一起,可能要比她留在三河老家会好上一些。至少,母亲会每天陪在她的身边。
    离别的情绪并没有干扰华飞太长时间,并非他冷血无情,并非他对于妻子和女儿没有感情。相反。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对哈曼和华娟的爱有多么深沉。并且与许许多多的家庭不一样的是,华飞的情感中,还多了许多难言的愧疚。
    只是,华飞必须选择,选择舍弃。没有两全其美,两全其美只是一种平衡,一种牺牲某方的砝码,从而加重另一方重量寻求看上去的平衡而已。
    南京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看似解决,但是这只是初步的方案奏效,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财政支出,扩大财政收入,日后的日子必将更加艰难。而在台湾陷入僵局,东北问题久拖不决之际们,军费支出成了财政支出的一个硬性支出,难以消减。而扩大财政收入,必然需要加大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全面拉动工商企业的发展,才能为后续的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可能。但在军费无法削弱,财政始终处于紧张预算,乃至破产边缘的情况下,基础建设支出必然有限。这样就产生一个难以解决的死局,对于南京中央的领导层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
    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困扰问题就是,虽然这几年,随着国内民族资本的迅速增强,虽然面对着国外商品的强大竞争力。但是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众多的劳动力优势,尤其是一战结束后,从欧洲返回的援助欧洲的大量华工,更是缩短了中国制造工业与国外的加工技术差距。加上与德国的亲密合作,各个行业的那种科技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这几年来,国内民族资本不仅迅速抢占着国内的市场,也开始了全面的国外市场的开拓。
    但身为国内重工业的重中之重。军火工业的发展却受到了严重的滞缓,产能严重过剩。这主要是一战乃至一战后期国防军的扩军高潮,使得军火工业的产能大大超出国内的实际需求。虽然这些年来,国防军大战小战几乎年年不断,但剧烈程度自从统一北洋后,程度迅速下降。到了如今,军费支出的严重制约,更是让军火工业遭受了自开创以来最大的寒冬。
    但华飞一直维持着军火工业的运行,甚至拿出军费补贴,哪怕最高的时期,军火工业产能过剩达到六成之多。这不仅是因为华飞知道军火工业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也是因为这些工业毁掉容易,但是想要重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当那场世纪之战来临后,这点军火产能,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就在华飞等中央高层连续召开会议的时候,一封来自县级某普通公员的国策谏言在中央内部引起极大的反响。在这封署名为王缄的县级政府公员在国策谏中对当前的对日政策进行了批评,王缄认为,政府的这种战略意图完全有悖于古典战略思想家们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中日之间经济差距不大,而军事方面,尤其是海军方面,日本海占据上风。
    即使中国可以通过长期的消耗战最终战胜日本,但是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的场景。即使是把日本完全打败,日本委实没有多少资源值的中国惦记,并且也无可能获取多少战争赔偿。但对于中国来说,他们不仅把有限的财政浪费在对外战争上,滞缓了国内的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在与日战争中损耗了大量的兵力,军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宝贵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令中国国力的增长速度大大放缓。
    虽然中日之间素有恩仇,但是纵观世界各国,这种与中国的夙愿非日本一家耳。南京中央何必与日本纠缠不休,如同生死仇人一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日之战的过程与结局,开心的还是国际金融银行家。因为只有有战争发生,财政危机必不可免。那样他们就可以放贷,并成为他们重要的资金收益来源。而之前南京之所以从英法等国难以获得贷款,不仅含有政治因素,也有他们对这种利润有限的贷款,缺乏兴趣。他们真正的目的还是坐而估价,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人不仅从美国银行弄到了贷款,而且数额之小,远超他们的想象。
    王缄说的很大,最让华飞关注的还是他对于中日关系的评价和对与国际经济状态与结构的清醒认知。尤其他那样一句话,纵观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似乎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因素,远胜于对于国家利益上的考量。南京中央不仅需要学会军事解决问题,更需懂得谈判,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更是一种战术迷惑手段。
    :撑不住了,本来打算只休息个2天,但这休息啊,过的特别快。大家看出来了,4月份我就是不打算拿全勤的,因为4月份的计划几乎安排的满满的,直到月末,所以……。
    本来有不少话想跟兄弟们唠唠,但一想,男人,还是不能太啰嗦。啥也不说了,俺撑不住了,群中等待的弟兄们,对不住了,俺先去睡觉了。
    314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华飞其实非常清楚。留给中国,乃至留给世界安全和平的发展时间并不多了。整个二十年代的黄金发展时期,最终会在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中让世界陷入空前的恐慌。而历史同时公认,正是这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
    华飞最初的想法,只是想各个方面遏制日本的发展,甚至不惜使用军事手段。但这种战略实乃一把双刃剑,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南京中央政府本年遭遇的严重财政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与这几年政府在军事上的投入过大不无关系。
    不过就在华飞一切作为都是为了避免后来日军大规模侵华的历史重演,蓦然之间,他发现,历史不但已经改变,而且许多历史可能再也不会发生。如今中日之间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虽然没有详细的经济工业数据做比较,但是华飞已有自信,即使中日之间还有差距,这种差距也一定非常缩小了。
    在军事方面,特别是陆军方面,虽说扩军和军队的机械摩托化建设受到财政预算的制约,但当前的陆军力量。已可以对日本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如今的日本政府乃至军队中出现从东北撤军的声音越来越频繁。不少人认为,与其把国力拼耗在与中国的对峙中,不如从北方(指俄国)或者从太平洋上的岛国寻找开拓的机会。这种思潮的大量涌现也可能是王缄提出利用谈判,释放战略迷惑的根据点。
    华飞虽然对王缄的这封谏言说不敢完全苟同,但在许多问题上,尤其是对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还是引起了华飞极大的沉思。华飞不得不承认,在对日问题上,他的确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也使得各种战术太欠缺理智。可能这也是在中日问题上,结局此起彼伏,有利有失的根本缘由。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山不容二虎,在这块狭窄的区域,很难容下二个大国的崛起。但同时,在彼此双方都无法短时间内吞下另一方的时候,继续对拼下去,落得伤筋动骨了,只会让豺狼拣去了便宜。
    而且华飞很赞赏王缄的战略迷雾的计策,这让华飞脑海中的灵感纷纷闪现。日本之所以攻打中国,乃至不惜与中国拼的你死我活。固然有所谓的尊严和‘耻文化’的作祟,但任何事情究其根源,无非于利益二个字。后来的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同样适用于这个时代,适用于中日之间。假若日本在另一块地区发现了资源丰富的‘新大陆’?假若日本人发现他们的海军大有可为?假若他们可能充分感受到中国的善意和强势的武力。让他们非常明确地明白,与中国对抗是没有前途的?假若再让日本政府和民众明白,中日携手合作,共同主导亚洲?
    一个个想法在华飞的脑海中诞生,酝酿。但与此同时,王缄关于金融建设的简短意见也引起了华飞的充分关注。生活在美国多年的华飞不会不知道金融武器的强大,而正是依靠强大的军力和雄厚的金融力量,美国一举成为世界霸主多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帝国之一。
    在后殖民时代,那种传统的占地,派军,统治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资源模式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瓦解,并在二战后达到一种解放的高潮。但殖**义时代掠夺的本质行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给自己披上重重伪装,贷款,援助,外资,垄断核心技术等无数的手段,继续垄断并控制着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财富,技术和资源。让整个世界大部分国家和人民,依旧和殖民时代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继续为他们创造财富。
    而王缄无意识地提出的关于金融安全与国外资源战略等设想,却初步切中殖民经济控制权的要旨。虽然华飞目前还无对外扩张的意图与计划,但至少一个底线也是不能让别过控制殖民本国的经济,掠夺本国的生产财富。
    毫无悬念地,王缄被迅速地传召南京,与华飞进行了秘密的交谈。让华飞惊奇的是,这位让内阁办公室都引起不小关注的年轻人竟然还未上过大学。而他自小熟读中国古籍书本,犹爱历史,特别对于近代史和近代国外发展史有着很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