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193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刺刀1937- 第3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宾客之中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如果这话是别人说的,可信度未免大大降低,但这话却是从郑永嘴里说出来的。
  好在这些宾客并不如何关心军事,议论了一会又重新沉醉到了音乐声中。
  李宗仁把郑永拉到一边,低声说道:“恒渊老弟,中原战事才起,虽然皮定均部的确已经成功地突了出来,但局势未必有老弟说的那么悲观吧?”
  “不是我郑永悲观,实实在在是战场局势已经定居。”郑永苦笑了下,说道:“我刚才已经说了刘峙绝对不是**地对手,况且共军早就掌握了我们围剿情报。
  二十万人,整整二十万人那,却被**耍得团团转,区区数万共军,不是突围,而是大摇大摆地在刘峙眼皮底下开拔!“
  说着叹息了一声,喝了口杯子里的酒:
  “共军一旦成功突围,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仅是这几万人跑了出来,对未来战场影响深刻啊。
  此次突围不仅为共军保护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同时中原部队吸引了大量**,分散了其他根据地的压力,国共内战全局我军已经失了先手。“
  李宗仁沉默了会,说道:
  “目前战况和你分析的一样,说句实话,我在来地路上也已经仔细考虑过了,要把东线部队再迅速调整到西线的确非常匆忙。
  恒渊老弟,说句心里话吧,你老弟对战场局势了如指掌,一举一动皆在你地判断掌握之中,既然如此何不再去委座那一次“
  郑永知道他下面要说什么,把酒杯放到一边说道:
  “委座对我已经失去信任,再加上那些人整天在委座面前说三道四,俗话三人成虎,委座即便过去对我再信任现在也不会继续用我了。
  现在共军虽然被动挨打,处于守势,但继续这
  下去,局势堪忧,早晚有那么一天,被动挨打的将会“
  李宗仁叹了口气,一样显得有些无奈:
  “我们有些将领那,战场上懦弱无能,但却特别会做人,所以不管仗打得怎么糟糕,一样可以步步高升,前途无忧。
  可有些将领呢?比如恒渊老弟你,战功卓著这几个字你当之无愧,**第一将领这句评语你也当之无愧,可惜,可惜,却落到这样地步,是你的错,还是上面的人错了?“
  “我们都有错啊,都有错啊”
  郑永并没有隐瞒什么,苦笑着说了这么一句。
  和李宗仁互相看了一眼,发现这位将军也是满脸无奈。
  郑永关于战局的意见,并没有因为那位记者地采访而见诸报端,但是却在**将领内部,以及政府高级官员之中迅速流传开来。
  不管对郑永保持着怎么样地看法,但对于郑永关于战场的分析判断,这些人还是非常信服地,毕竟战神之名和之前的那累累战功都放在了那。
  很快,郑永地判断被印证了。
  中原突围之**军队主力兵分两路,北面右路军由**、郑位三、王震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第45团、第359旅和干部旅。
  南面由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率领的左路军包括第1纵队、第2纵队之第15旅共1万余人分两路突围。
  右路军在7月中脱离包围,经过和胡宗南部交战,7月29日到达陕南,建立了豫鄂川陕根据地。
  8月29日王震部359旅南下支队2000余人返回陕甘宁边区。
  王树声率左路军在7月21日突破**第66师和第15师地最后一道包围圈,进入武当山区开辟鄂西北游击根据地。
  一种说法开始在**将领和政府官员之间流传开来:
  “刘峙不过一猪,郑永却是一虎,舍虎而用猪,猪反被吃。若是早听郑永之言,何至于让六万共军主力脱逃?”
  但蒋介石却好像铁了心一样,依旧没有启用郑永。
  在中**队中原突围之后,国共就苏北政权问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为了保卫南京侧翼安全,向江苏中部和北部的新四军驻地发动进攻。
  粟裕部队与**激战,战斗从7月开始到12月底结束,**称为“七战七捷”,**也宣称取得了胜利。
  战斗的结果是**损失第69师,但占领了江苏北部全部城镇,把**军队压过了陇海线,完成了既定目标。
  而在华北发生地战事华北战事则分北线和南线之战。
  北线战斗由解放军在7月下旬首先发起。7月20日,解放军为攻占大同,在应县与**部激战,始终未能攻克。8月,解放军围攻大同。
  傅作义部队全力增援大同守军,9月,傅作义第35军进攻集宁以解大同之围,此时国共在集宁处于胶着状态,大同又迟迟未能被**攻克,故解放军主动撤退。
  解放军在大同作战失利,导致**华北区中心城市张家口处于危境。
  9月下旬,**36集团军乘**主力在大同之际,进攻张家口。**采取奇袭,自长城北侧荒芜地带以骑兵突然进攻兴和,尚义,解放军仅有一个连守张家口,猝不及防。
  10月初,应马歇尔要求,国民政府下达第三次停战令,但停战令期限刚过,10月11日**占领了张家口。此事引起国共谈判趋向破裂。
  张家口被占领是**遭遇地重大挫折,故**在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友党民盟报纸中,大量报道国民党占领张家口,追究其破坏和平的责任。
  而此时国民政府单方面召集国民大会又遭到**坚决反对。正在斡旋国共冲突的的民主人士梁漱溟看到政府攻占张家口的报纸后称: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去。”
  南线以河南,鲁西南为中心,此处**兵力薄弱,**刘邓大军首先开战。
  8月10日刘邓三个纵队突袭陇海线,占领砀山和兰封之间百余公里铁路。随后**调集大军发起反攻,解放军撤退地同时寻找**薄弱部队围歼。
  9月初解放军在定陶合围**整编3师,将其全歼。但是**整体反攻的局势没有改变,东线鲁西南地区,**进展顺利。
  晋南地区,胡宗南部队受阻,整1师第1旅被陈部队围歼。10月下旬**占领了25座县城,完成华北南线作战,**晋冀鲁豫部队被压制在黄河以北。
  国共两党大打出手,和平对于中国已经死去
  第二部燃烧的大地——第三部刺刀1937 第七百十章 血战四平 (上)
  平已经死去。
  国共两党终于大打出手。
  这是战后中国最大的悲哀。
  有的人想竭力避免这样惨剧的发生,有的人却竭力想要看到这样的战争。
  是对是错,也许只有留给后人去评价了。
  但战争显然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意愿进行。
  先是以二十万大军保卫中国中原军队六万人,结果却被他们成功跳出重围。
  接着刘峙所部赵锡田的第三师战线突前,被渡过黄河的刘邓大军包围,全军覆没,赵锡田本人也成为俘虏。
  抗战战争爆发后,赵锡田之第三师隶属于第三战区,在郑永的指挥下,参与多次大型战役,能攻善守,是为第三战区虎将。此后参加远征军也是屡立战功。
  抗战胜利,任由由第十军改编的整编第三师中将师长,时年仅三十八岁,年轻有为。
  但就是这样一员骁将。现在在刘峙地指挥下却一败涂地。
  消息传出。全军震动。
  时下野之国民政府第一名将郑永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面对记者采访。许久沉默不语。次后才说了十六个字:
  “刘峙无能。丧师辱国;不杀刘峙。军心难平!”
  赵锡田也是郑永地老部下了。郑永非常了解这个人。用好了所向披靡。可就是这么一个猛将却生生地葬送在了刘峙手里。
  次后。赵锡田地夫人许文丽向南京国防部哭诉。指责刘峙见死不救。南京各界为之震惊无不对她表示同情。蒋介石愤怒之余。将刘峙等高级将领全部革职。
  在面对各报社记者的时候,赵夫人对记者说道:
  “赵将军自投身军队开始,从未遭受如此奇耻大辱。昔日全国抗战,倭寇军队装备精良,如一武装到牙齿之恶狼,其时中**队无论哪方面于倭寇相比,皆远远处于下风,但赵将军于郑总指挥指挥之下未曾一败。
  今抗战胜利未及几许,**则装备精良,共军亦如当初**,装备训练皆在下风,然胜负之局却再次颠倒,责任究竟在谁身上?如此战换由郑总指挥指挥?胜负又会如何?放一赫赫战功名将不用,却用一猪指挥,国民政府前景何在?“
  赵夫人的话一出,很快引起轩然大波,而一直处于隐退状态的郑永,再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开始有了一种声音,强烈呼吁郑永重新执掌军队,以武力争取和平,以武力把中国方面重新拉到谈判桌上。
  可惜,这样的声音始终都没有被政府采纳。
  与军事冲突同时发生的,则是国共在南京的政治较量。此时**代表周恩来和国民政府谈判陷入胶着状态。双方的分歧主要有两个。
  改组政府问题:**坚持要求在国民政府委员会的40个名额中,与民盟一起合占计14个名额,以行使三分之一否决权。但国府只同意给12个,后国府让步,同意第13个由**推荐一无党派人士,并经国府同意产生。但**不同意,坚持要求占14个。
  东北问题:因东北战斗激烈,双方围绕东北政权问题和东北军队驻地问题争执不下,始终未能达成协议。
  19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南京召开记者会,谴责制宪国大召开,宣布自己将返回延安因国府坚持11月中召开制宪国民大会,而周恩来称:
  “国民大会一旦召开,他就回延安”。
  因此国民大会前**能否提交名单已经成了问题关键。在马歇尔拒绝调停的情景下,第三方面民主党派梁漱溟,蒋匀田,左舜生,莫德惠等出面调停。10月26日,第三方面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分送**梅园新村、马歇尔使馆和国府。
  但周恩来看到后大哭,说第三方面出卖了他,故第三方面不得撤回该方案。11月11日第三方面接到国府通知,国大代表报道人数达到法定人数,无论**是否参加,均预定在11月15日举行。
  值此,第三方面也出现分裂,民社党和青年党决定参加国大,民盟拒绝参加并开除民社党出民盟。此时第三方面调停继马歇尔调停失败后,也遭遇全面失败。
  197年3月7日,政府代表张治中在南京送董必武等**驻京人员乘坐美飞机撤回延安11月15日,国民大会召开。此时,国民政府为迎接制宪国大,下达了第四次停战令,但已经对军队战斗没有约束力。
  197年1月,中华民国宪法通过之后,国民政府应马歇尔地要求,先后三次呼吁**能进一步举行圆桌会谈,以政治方式解决两党争端。
  **南京代表陆定一回应:
  伪宪法和恢复1946年1月31日军事位置,是最低限度“。
  这使得国共谈判失去任何基础而完全破裂。
  此时**仍坚持在南京活动,拒不离开。国府两度委婉逐客无效,故2月底,国民政府公开下达逐客令,限令在南京,上海,重庆的**留守处代表3月5日前撤离,并关停重庆《新华日报》社。3月7日,董必武率**代表团返回延安。
  关于1947年1月制宪国大之后国府三次和平努力,有各种说法。
  梁漱溟曾经说过:“综观前后,过去即七月半至十一月半一段,是国方要打。
  十一月半以后是共方要打。“因为”国方在军事上已经心满意足,确乎不想再打。然而共方却是积愤填膺,非打不可。“
  **认为,是国民党发动和平攻势,试图嫁祸**;国民党认为,是“我政府迫不得已乃忍痛动员,从事o乱,这是最近的历史事实”。
  周恩来则亲口承认:“**说:这个和平,我们是拖延时间,便于我们积蓄力量,便于我们训练军队。”
  1947年3月7日,**驻京留守处代表乘坐美国运输机撤离南京。
  1947年6月30日,国民政府司法院最高检察署通缉**,周恩来等人,此时双方已经完全失去了约束从而放手大打。
  而此时在东北方面,局势再度发生转变。
  1947年夏天,**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发动了强劲的夏季攻势。经过两个阶段地猛烈攻击后,克城数十座,歼灭**近4个师6万多人,可说所向披靡。在结束攻势前的最后一战中,**将目标锁定为四平城。
  但在四平城下,**将遇到他一生都难以忘记的痛楚。
  在四平城中的**部队指挥官,除了中将陈明仁外,还有在内战初期曾经给予过**重创,**中的不败之师杜鹏少将所指挥的111师全部。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
  四平的兴起源于三次机会。在日俄战争前,四平只有7000余人,小集镇一座而已。由于俄国人在此开商埠,市区向东移了9里。铁路畅通后,洮南、洮安一带地皮毛与辽河一带的谷物,在这里集散物流,商业逐渐发达,人口增至3万。
  日俄交战,俄军败北,日本人占领四平,商业更为发达繁荣,人口由3万增至6万。“九一八”事变之后,伪满划区设四平省,此地为省会,于是,人口增至11万。
  四平的市区也随着形势及人口逐次扩张,在国共血战之前,已有南至北长达9里,东至西长达8里的面积,总共约近20平方公里。一条铁道贯通全城,把城区分为道东和道西。
  对于**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块心结。在一年多前,196年月至5月间,**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进行了32天的血战。最后终于功亏一篑,伤亡近万人,弃城而去,成就了东北**指挥官杜聿明和111师的英名。
  更让**耿耿于怀的是,四平败后,东北民主联军站脚不住,连连后退,竟被国民党军一直撵过了松花江,可说一溃千里。
  如果不是蒋介石判断错误,暂时满足了攻占江南之地,从而使**军队有了喘息之机,说不定**等人就会被撵到苏联去了。因此,**决心还以颜色,借大胜之机收复四平。
  为攻克四平,**集中了民主联军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7纵全部、6纵队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7万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1纵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则亲自指挥6个纵队加7个**师共17个师的兵力进行阻援作战。
  四平守将**中将兵团司令陈明仁,副司令长官兼111师师长杜鹏。
  此时孤军坚守四平,做为当初郑永地部下,陈明仁和杜鹏都已经抱定了杀身城仁,誓与全城共存亡的决心!
  “大帅早就已预料到了今日之四平之战,并且对我早就做出了严格交代!”看着忙碌的士兵,年轻的少将师长杜鹏平静地说道:
  “**,共军之一代名将,大帅对其非常重视,此战不打则已,打则必使四平尸山血海,四平之战誓必成为我军军史经典”
  第二部燃烧的大地——第三部刺刀1937 第七百十一章 血战四平 (下)
  平之战从一开始,即进行得惨烈无比。
  攻城之解放军先头突击部队的进攻队形成“三三制”,就是每个步兵班编成三个战斗组,每组三四个人,列成三角队形冲锋。
  当突击队冲到城墙前,许多射击孔吐出火舌,士兵们纷纷倒下。于是爆组上,用大包大包的**开路,但爆破手也纷纷被枪弹射杀。
  往往在伤亡十几个士兵后,才会有一个地堡被炸毁。靠近城墙的的街上,几乎铺满了一层一层的尸体。
  在付出重大伤亡攻进城后,突击部队又被敌人的火力包围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