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彦还让贾诩担任他大将军府的长史,由此可见,张彦对贾诩的重视程度。

    贾诩受到张彦的如此重视,十分感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的辅佐张彦。(未完待续。。)

199司徒杨彪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彦内领太尉,外兼大将军,总领朝纲,权摄群臣,揽全**政,正式开始走向了权臣之路,声望也一下子高了许多。

    张彦虽然看似有着辉煌的表面,但实际上,他自己最清楚,他真正的统治地区,只有青州、兖州、徐州和部分豫州而已。

    袁绍、袁术、刘表、刘璋、马腾、韩遂、公孙瓒、公孙度之流都各据一方,阳奉阴违。除此之外,尚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仍然在关中一带为祸,更有鲜卑、匈奴、乌桓、山越、南蛮、西羌等少数民族时常侵扰大汉,天下未定,烽烟四起,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张彦出任太尉的第二天,便亲自去拜访了一下当朝的司徒杨彪。

    杨彪乃弘农华阴人,其曾祖父便是“四知先生”杨震,所谓“四知”,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震曾官至太尉,是东汉名臣,其子杨秉,也官至太尉,其孙杨赐,也是太尉,再到曾孙杨彪也做过太尉,杨氏一门,世代三公,其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是关中有名的望族。

    此次杨彪随同天子刘协一路东迁至彭城,携家带口,举族迁徙,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因畏惧其名声,不敢加以迫害。所以,在跟随天子一路东归的文武百官之中,唯独杨氏一族得以保全,未曾伤亡一人。

    张彦深知杨彪的显赫地位,所以在遴选百官之时,再一次将杨彪扶上三公之一的司徒之位。其目的。就是想借杨彪的显赫地位。拉拢那些一心忠于汉室。且有名重天下的世家大族。再说,杨彪还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儿子,叫做杨修,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拉拢杨彪的原因之一。

    杨彪的府邸,被安排在了距离行宫不远的地方,是一座三进的四合大院。

    在营建彭城之初,张彦并未考虑那么多,因为当时面临曹操的威胁。只是希望建造一座能够抵御住千军万马攻击的坚固堡垒,只是做为军事基地之用。所以,在整座城池的设计上,彭城到处都彰显着其独有的军事堡垒的特殊魅力。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彭城里,较为庞大的宅院是比较稀少的。

    张彦现在居住的府邸,是彭城王的府邸,算是整个彭城里最庞大的一个院落,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彭城王府一分为二。将其一部分划分为行宫,以供天子居住。

    毕竟当时的彭城并非是州牧的治所。所以并不怎么繁华,往来的客商也不多。所以,在扩建彭城之时,大宅院并没有建造太多,三进的四合大院,整个彭城也只有区区五座而已。

    其中四座三进的院落已经分别赏赐给了陈群、陈珪、张昭、张纮,唯独保留了一座三进大院,在杨彪到了彭城之后,张彦便将其给了杨彪。

    张彦骑着乌云踏雪马,着一身轻便服装,独自一人来到了杨府门外,勒住马匹,便从马背上跳了下来,将马匹拴在了门前的木桩上。

    恰好杨府的管家途经此地,赫然看见张彦在府门外面栓马,立刻便迎了上来,当即毕恭毕敬的叩拜道:“参见大将军!”

    张彦道:“司徒大人可在府中?”

    “回大将军话,我家大人自下朝之后,便一直待在府中,至今没有外出。”

    “嗯,你且进去通报一声,就说我来了。”

    “大将军要进府的话,还用得着通报吗?小的直接带着大将军进去见我家大人便是。”

    “毕竟是司徒大人的府邸,还是通报一声为妙,我在这里等着,你且去通报吧。”

    “这……那小的就谨遵大将军吩咐,进去通报我家大人一声。”

    话音一落,杨府的管家转身便进入了杨府,快步向前,转眼功夫便消失在了张彦的面前。

    片刻之后,杨彪慌里慌张的从府门里走了出来,赫然看见张彦着一身劲装在府门外等候,急忙走上前去,一脸歉意的拱手道:“太尉大人远道而来,老夫有失远迎,还望太尉大人恕罪!”

    张彦拱手道:“我来造访司徒大人的府邸,司徒大人又如何能够事前知道,何罪之有?我与司徒大人同殿为臣,又都是三公,平起平坐,没有高低之分,司徒大人不必如此谦逊。倒是司徒大人名重天下,年纪远远大我许多,是我前辈,我应该恭谦才是。”

    “太尉大人说的哪里话,文先怎敢在太尉大人面前以前辈自居?太尉大人勤王有功,同时也保护了老夫的家人,算起来,应该是老夫的救命恩人才是,老夫……”

    “司徒大人言重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而已,司徒大人不必记挂在心!”张彦直接打断了杨彪的话语。

    两人相互寒暄,站在杨彪身后的管家突然拉了一下杨彪的衣角,伏在耳边小声提醒道:“大人,这里不是说话之地……”

    杨彪这才意识过来,他还在杨府的门口,于是,杨彪当即对张彦说道:“太尉大人,这里不是说话之地,还请太尉大人入府一叙。”

    “烦劳司徒大人在前带路!”

    杨彪、张彦并肩而行,很快便来到了杨府的前厅,杨彪吩咐下人泡茶,与张彦在前厅里分宾主而坐。

    两人坐定,杨彪对于张彦的突然造访有些不安,便问道:“太尉大人亲自登门,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张彦摆手道:“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闲来无事,路过司徒大人的府邸,想进来看看,与司徒大人叙叙话而已。”

    “哦……”杨彪自然不信,但却也没有说什么。

    随后,张彦便与杨彪闲聊了一番,嘘寒问暖的,甚是关心。

    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后,张彦这才开口问道:“对了,我听说司徒大人有一爱子,名修,学问渊博,极其聪慧,不知道可否叫来与我一见?”

    杨彪听到这里,心中一怔,暗暗的想道:“他突然提及修儿,难道他此行是为修儿而来?”

    “不知道太尉大人要见杨修所为何事?”

    “实不相瞒,我想让他担任太尉长史。”

    杨彪听后,略感诧异,没想到张彦会主动登门来见杨修。更没有想到,张彦此行的目的是来找杨修,让杨修来担任他的长史。他曾经当过太尉,深知太尉长史举足轻重,如今张彦亲自登门拜访,直接透露出他的意思,让杨彪有些受宠若惊。

    但是此事对于杨彪而言,却是一件好事,所以,杨彪立刻让人去叫杨修到前厅来。

    片刻之后,一个肤色白皙,面容俊俏,正值弱冠的翩翩少年郎走了进来,正是杨修。他一进入大厅,便毕恭毕敬的对杨彪道:“父亲,唤我何事?”

    杨彪急忙站起身子,对杨修道:“这位是当朝太尉、大将军,你还不快点拜谒!”

    杨修扭头看了张彦一眼,从头到脚的打量了一番,当即拜道:“学生杨修,拜见大人!”

    “果然是一表人才,司徒大人有此佳子,真是羡煞旁人。”张彦打量完杨修后,直接说道。

    他忽然站了起来,走到杨修身边,又细细的打量了一番,当即问道:“杨修,我知你才学出众,聪慧过人,特意前来,想请你担任我的太尉长史,不知道你可否愿意?”

    杨修忽然听到张彦如此问话,有些惊讶,他侧脸望了杨彪一眼,但见杨彪朝他点头示意,杨修于是抱拳道:“承蒙太尉大人看得起学生,学生必当竭尽全力的辅佐大人!”

    “哈哈哈……”张彦见杨修很爽快的答应了他,便大笑了起来,“好,非常好!”

    杨彪、杨修也非常开心,对于杨彪而言,张彦的辟请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他是司徒,其子又在太尉府当长史,这也就预示着,杨氏再次走上了政治的舞台。

    对于杨彪而言,家族的兴衰,是他最为关心的。他在官场几十年,其父亲也是当年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官场上的荣辱,直接关乎到家族的兴衰。以他的聪明,他的睿智,早就看出了张彦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野心,但事已至此,他也无法改变什么,不学会及时适应,就会逐渐消亡。

    杨彪先后经历了朝廷上的数次权力更迭,从最初的十常侍弄权,到大将军何进辅政,再到董卓独霸朝纲,再后来便是李傕、郭汜之乱,杨氏在杨彪的带领下,一直荣辱不惊,不管朝廷的权力如何更迭,杨氏始终有人位列三公,是官场上的一棵常青树。

    抵达彭城之后,杨彪曾对整个家族的前途感到担忧,如今他为司徒,儿子杨修又被张彦看中,当了太尉府长史,这就预示着杨氏后继有人了,杨氏一族的兴衰,从今以后,将系于杨修一人之身。

    至于天子如何,杨彪并不怎么关心,即便是以后改朝换代了,只要他能紧跟潮流,顺应时势,他杨氏依旧会成为政坛上的常青树!

    当日,杨彪在府中摆下筵席,宴请张彦,并让杨修作陪,三人边吃边聊,十分投机。(未完待续。。)

200十二曹掾

    张彦主动提出让杨修担任太尉府长史,再加上他又奏请天子让杨彪当了司徒,重新将杨彪拉上了三公之位,双管齐下,成功的拉拢到了杨彪的支持。

    离开杨府之后,张彦让杨修明日去上任,太尉府的府邸,其实就是大将军府,张彦将两府合二为一,但却在府邸里划分出了两个不同的别院,一个做为太尉府的幕僚办公之用,另一个则做为大将军府的幕僚办公之用。

    张彦回到府邸后,正式以太尉的职位,向天下征召幕僚,按照规定,太尉的幕僚除了长史总揽全局之外,府中尚缺一位主簿,还有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十二曹的掾、史、属。

    掾为各曹正主事,史为副主事,属的地位则略低于掾、史,同样负责掌管着十二曹。一般情况下,太尉府中只有掾、史,除非政务特别繁忙之时,才会扩充幕僚队伍,设立属来分担掾、史的压力。

    太尉是三公之首,本来是负责掌管军事的,是皇帝身边的高级军事顾问,相当于现在的总参谋长之职。

    但是,到了东汉,随着刘秀对皇权的加强,以及实际权力逐步转移到尚书台,太尉一职,渐渐的演变成为了国政的管理者,其职权大体等同于丞相。

    太尉之下的十二曹,其职权如下: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史迁除及军吏。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

    单从这十二曹的职权细分,便不难看出,东汉的太尉。已经完全蜕变成了管理国政的官职。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于是。张彦让人举荐有能之士,公开聘用幕僚。

    消息传出后,下邳太守陈矫听闻此事,便举荐同郡徐宣、卫旌、刘颖三人。

    徐宣乃陈矫旧友,是广陵海西人,陈登为广陵太守时,便任其为海西县令。海西靠近大海,有很长的海岸线。境内百姓多数以制盐为业。自从张彦颁布盐铁官营,百姓若贩卖私盐,必须取得执照,这一道命令激怒了境内许多盐商,徐宣刚上任的第二天,境内盐商便聚众造反,推举一李姓盐商为首,率众围攻县衙。

    徐宣被包围在县衙里,在得知造反的人都是受到李姓盐商的蛊惑后,急中生智。假意投降李姓盐商,却暗中找到了四名大力士跟在他的身边。待两人见面之时,突然发难,杀死了李姓盐商。而徐宣更是找人假扮陈登的军队,吓跑了造反的人。

    之后,徐宣招募一支五百人的军队,一边招降造反的盐商,一边攻击不愿意投降的盐商,又巧施离间计,分化造反的盐商,各个击破。

    一个月后,张彦便平定了海西的盐商叛乱,将所有参与叛乱的盐商攻击三十七人全部处斩于街市上,由此,徐宣在海西声威大震。

    卫旌、刘颖二人都是广陵比较有才学的人,被陈矫一并举荐给了张彦。

    张彦于是以徐宣为贼曹掾,卫旌为辞曹掾,刘颖决曹掾。

    随后,卫尉王朗也举荐了三个人,分别是会稽人阚泽、虞翻,以及汝南人程秉。

    王朗在会稽当太守时,曾聘用虞翻为功曹,如今他当了卫尉,自然不会忘记虞翻,便直接举荐了过来。

    阚泽是会稽山阴人,其家世代务农,但阚泽喜爱学习,因家贫无钱,便常为人雇用抄书,以此换取纸笔。抄完书后,他也就将那部书全部诵读完毕。他追记先生论讲,探究博览群书,并且通晓天算历法,由此声名显扬。去年刚刚被王朗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也算是王朗的一位下属。

    至于程秉,王朗在当会稽太守时,程秉曾从会稽路过,前往交州。王朗机缘巧合之下与程秉相遇,结果一见如故,这才知道,程秉曾跟随郑玄学习过,与王朗十分投机。

    如今程秉在交州牧士燮帐下为长史,但王朗爱惜程秉的才华,便举荐给了张彦,同时自己更是亲自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往交州,希望程秉能够来彭城。

    随后,廷尉正监司马芝举荐族兄司马朗,以及同郡王象、杨俊。其余官员则相继举荐贤才,桓阶、阮瑀、刘琰也一并被聘用。

    短短两天之内,十二位贤才被举荐了出来,张彦以太尉府的命令,下令征召这十二人来府中分别担任十二曹掾。

    又过了几天,袁涣从袁术那里逃了出来,携家带口,前来彭城投效张彦。张彦于是以袁涣为太尉府主簿。又特意给袁涣安排了住处,并且从袁涣那里得知了袁术的近况。

    袁术派遣孙策率军一万攻打庐江,更以周瑜为军师。周瑜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在舒城的影响力,成功劝说了庐江太守陆康投降。

    孙策率军留守庐江,并且派人通知袁术。袁术之前曾说过,若孙策能够率军攻下庐江,便任其为庐江太守。哪知,事成之后,袁术竟然食言,派遣心腹之将刘勋去当庐江太守,只封了孙策一个定远将军的虚职,赏赐了一些钱财了事,让他率领旧部返回历阳驻守。

    孙策被袁术戏耍了一番,心中大为不悦,写信给袁术,问其索要公道。

    袁术于是勉强让孙策做了浔阳令,让他率领旧部去屯驻在浔阳,以防备江夏的黄祖。

    孙策不愿意当这个小小的县令,果断的拒绝了袁术的册封,但却被周瑜劝住,并且希望孙策暂屯浔阳。再另做打算。

    袁术又派人找到了周瑜。让周瑜到寿春为他做事。周瑜却以腿疾婉言谢绝。与孙策一起,前往浔阳上任。

    除此之外,张彦更从袁涣那里得知,袁术在积极的招兵买马,更在秘密准备称帝事宜。

    张彦知道这些情况后,不敢有丝毫懈怠,袁术屯在淮南,与他是近邻。现在表面上相安无事,但他还要时刻提防着袁术。

    于是,张彦派遣徐晃率军一万驻守龙亢、向县一带,防备袁术,并打探近况。

    袁术自从在徐州败北之后,北击汝南,南攻庐江,又收降了数万黄巾贼,加上仍然在不断的招兵买马,以至于军事实力大增。兵力已过十万,其实力不可小觑。

    但从袁涣透露出的近况来看。袁术刚刚平定汝南、庐江两郡,尚在消化阶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