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夫人致后辈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沈夫人致后辈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举手投足,勿失风度
  某次你突然急需一样东西,于是连忙火急火燎地跑到附近的小卖部去买,但在整个过程中,有一条“铁律”,你可千万不能忘记。那就是“举手投足,勿失风度”。
  要做到这一点,你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都要挺直你的腰板。这样会显得你更自信、更干练。弯腰驼背的人会给人一种畏畏缩缩、没精打采、底气不足的感觉。姿态端正的人,会让人对你更有信赖感,让别人觉得你更有竞争力,并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所以,记住随时挺起你的胸膛,堂堂正正做人吧。
  还有一点,表情要温柔。特别是像我这样短发、薄嘴唇的人,总容易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所以估计不少人见到我都会觉得“这个人肯定挺难相处的”吧。
  也许正是因为我对这一点特别加以留意,平时待人处事都不忘把笑容挂在嘴边,所以至今真正在背后说“沈夫人很难相处”的人一个都没有。可见事在人为,外表的很多缺点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细心来弥补的。
  

自信源于专业
如果想在职场上长盛不衰,就需要得到好的评价。所有的好评,都肯定是在把自己的本职业务做好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的。想得到公司上下所有人的认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一步一个脚印,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吧。
  一般来讲,公司里大部分职员的基本能力都是差不多的。业绩上出现的高低之分,完全取决于每个人自身对自己业务的努力程度。换言之,那些业务能力强的人,乃是在自己的业务上踏踏实实下工夫的勤快人。
  自己的活儿总是干得令人无法挑剔,并且办事效率很高;这样的人便是业务能力强的人,便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就算是能力很强的人,若是在业务上不肯钻研、工作上不得要领,那也很快会落在别人后面。不管在学校里是多么优秀的优等生,在业务上不肯下功夫的话,那早晚会被淘汰的。
  研究研究再研究
  要想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努力与热情固然重要,但光知道埋头苦干也不行,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而要想在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成为专家,就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业务能力出众的人,往往都是对自己的业务不懈钻研的人。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有的人属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型,每天只管完成任务、从来不思进取;而有的人则会在工作中不断思考、研究,努力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久而久之,这两种人的差距便会显现出来。后者通过对业务的不懈钻研,最终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研究”并不是学者的专利。任何事情、任何业务,都有值得研究的地方,通过研究所能获得的进步也是无限的。比如,在生产车间工作的人,就可以研究生产线的效率、生产设备的改进之类的问题;在办公室从事文职工作的人,就可以研究工作效率、公司的人事制度等问题。
  如果要总结那些工作能力出众的人的特点,那么你会发现,他们对待工作的积极性是与众不同的。工作消极的人总是讨厌干活儿,遇到活儿能躲则躲、能推就推。而那些干活儿积极的人,无论干什么活儿都很卖力。
  事实上,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真正积极地去处理就会发现,其实比想像的要简单。有的人会想,反正干多干少拿的工资都是一样的,我差不多干点儿就行了。这种观念实在要不得。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工作,那么等到若干年后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这么多年来你竟都是在原地踏步,一点进步都没有。
  业务能力的另一大评判标准便是能否干净利落地迅速将事情处理好。同一件事,能够迅速搞定并且不出错的人更能受到老板的赏识。
  作为一个秘书,想要听到“很能干”的评价的话,光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不够的——除了自己的日常工作,还必须清楚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对于公司内外大小事务也都要了如指掌才行。一件事情发生后,对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负责部门、负责人员都必须一清二楚。公司里各个部门的职能、业务量、负责人的电话号码、具体人员等等事情,都要做到能够如数家珍。只有这样,当CEO需要办一件事的时候你才能立刻知道应该从何下手、找谁负责。
  对于任何事情,你都要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与核心、看透本质,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筹备。我说要掌握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并不是说要干涉他们的工作,而是指在充分了解各部门职能的基础下,灵活整合业务资源,把CEO交代下来的任务进行最有效率的分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信源于专业
  刚开始做秘书的时候,我觉得秘书干的无外乎就是接接电话、泡泡咖啡、整理整理资料之类的杂活儿。结果第一天上班我就发现,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光是接电话,就已经把我搞得头都大了。从上班到下班,电话铃就没有停过,搞得我是应接不暇、苦不堪言,后来简直得了“铃声恐惧症”。
  然而真正烦人的还是那些从日本、法国之类的国家打过来的国际电话。本来还想跟他们说英语的我一听到对方的“莫西莫西!”“阿尔拉?”就一头雾水。现在回想起来,也多亏了这些电话,我后来才会发奋学习外语,但在当时,这些电话确实总把我弄得一身冷汗。
  当时安排金常务(即现在的金英大会长)的日程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常务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午餐、晚餐自不必说,连二餐、三餐韩国人习惯在吃完晚饭后再换两次馆子喝酒,分别叫做二餐、三餐。都有应酬。而且当时还有宵禁令,为了不违反宵禁令,对于司机、车辆、时间的安排也是费尽了脑筋。
  如果不充分了解金常务的办事方式、不清楚公司各部门的分工,想要安排好每天的日程,帮金常务从缝隙里挤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公司的时候总是忙得眨眼的功夫都没有,所以要想熟悉公司的各种事务,除了回家之后多下工夫,别无他法。对于秘书需要做的工作、常务最关心的核心事务、各部门所负责的业务及负责人等等事情,我都自己列了个表出来。可以说,拿着我的这个表,现成立个新公司都绰绰有余了。
  一个月以后,我已经熟悉了金常务的办事方式,1年以后,对于公司内发生的大小事务我都了如指掌了。于是我将这12个月以来遇到的各种事务及收集到的各种情报以及公司的各种日程整合到一起,重新列了一个表。这个表含金量可就非常高了,记录着各种重要的信息。
  比如,当看到去年5月10日发生事故的纪录,CEO就想起了当时的事情:“对噢,当时还出了这么个事儿呢”,进而告诫相关部门今后要多加强防范工作。
  想要成为一个能干的秘书,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熟悉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业务分工。除此以外,对于自己的业务知识也要孜孜不倦地进行积累。当你代表公司出去,被人问及公司的各种事务时,能够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这便是“专业”,是你自信的源泉。
  

既然已付出100%,何不再多付出1%
朴智星'韩国著名足球运动员。'、金艳雅'韩国著名滑冰选手。'、朴泰焕'韩国泳坛传奇小将,曾在2006多哈亚运会上独得3金1银3铜从而一举成名。'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是抱着将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好的信念,全力以赴、不懈努力、精益求精的职业选手。正是付出了无数的血汗之后,他们才得以在自己从事的领域登峰造极。
  职业选手的世界,乃是自食其力的世界。一切的胜负成败,都要由自己一个人来承担。在职业选手的世界里,什么私交、同门之谊、同乡之谊之类的都是不管用的。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没有任何情面可讲。“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便是唯一的法则。
  我希望各位秘书们也要具备这样的职业意识。一个专业的职场人,总是全副武装、随时待命的。一旦领导下达了命令,他们便会如同离弦之箭般勇往直前,不把事情办好决不罢休。这便是所谓的“敬业精神”。
  老板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除此以外一概不管——这样的被动工作者,是不可能成为“金牌秘书”的。当然,有时候即使你很卖力地工作,你的薪水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变化。然而路遥知马力,从长远来看,绝对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你的将来取决于你的现在。
  我为了做好秘书的本职工作,学外语学了一辈子了。当公司打算和日本企业合作时,我便未雨绸缪去学日语;当公司开始和法国企业开展业务时,我就跑去学法语。后来公司打算进军中国市场,我便又开始学起中文来。在加拿大待的那两年时间,我为了提高我那拿不上台面的英语实力,便跑到当地的高中和那些十几岁的高中生一起上课——当时我已经50岁了。
  对于会长,我总是随时待命的。即使是下了班,我也会一直保持手机开机,就怕会长有急事的时候找不到我。因为担心会长在下班时间给我打电话会有些不好意思,我每次接电话时,还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语气,做到平和、亲切。
  每次会长去国外出差时,我反而更紧张了。有不少人一听到会长出差就很高兴,认为会长一出差他们就“解放”了。正因如此,我才不得不在会长不在的这段时间,加倍留意公司里的情况。除此以外,对于会长出差地的政局、天气、社会情况也会天天留意。
  会长去美国或者欧洲出差时,因为有时差,很多时候我大半夜也得起来干活。因为韩国的晚上,正是那边的白天,所以如果会长那边有文件整理等事情需要我来处理,我就不得不24小时连轴转了。即便如此,我却从来没有感觉到过有压力。相反,我总是觉得,此刻会长和其他出差的员工都在异国他乡累死累活的,我却舒舒服服地坐在办公室里,心里还挺过意不去的呢。
  我认为,我做的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敬业精神。如果我也是那些每天9点准时上班,5点准时下班的朝九晚五族中的一员的话,是不可能做出今天的成绩。
  工作背后的“心思”不可少
  当我下定决心要当一个专业的秘书、每天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后,我发现,要想把CEO指派的工作都干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你正忙得不可开交,老板突然又安排你做另一件事,于是全天的工作安排就立刻被全部打乱。然而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坚持去做,一定会有回报的。
  既然已经下决心要干这行,就要学会习惯比别人更紧凑繁忙的日程,相信没有人想听到碌碌无为的评价。干一行爱一行,一定要成为这一行的专家、大拿。朝九晚五是难成大业的。为此,需要各位不懈的努力。
  所谓“能力”,乃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的。即使天资聪颖,如果不努力,也会沦为平庸。相反的,即使天资驽钝,只要自己不懈的努力,也能够大有作为。正所谓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从某种角度来说,职场生活乃是一种千篇一律的重复劳动——大部分人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这有好的一面,那就是你对于工作的熟练度会提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时间。然而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工作会越来越无聊,最终导致厌工情绪。
  我在给会长写报告、制作提案书时,总是设法想出点新创意让这份报告与众不同。因为我无论做什么,总是希望能够做到“最好”。如果在内容上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的点子,那就在格式上花些功夫,让会长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就连煮咖啡、发邮件、打电话之类的小事,我也总想,能不能做得更好呢。但凡发给会长的邮件,即使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也要反复检查,决不能有一个打错的字。除此以外,对于邮件内容我也是反复审核。
  我就是这样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当每件事我都认认真真去做,无聊感不知不觉便消失了。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把工作做好,在工作背后所额外花的这些心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叫做专业。
  记住,既然已付出100%,何不再多付出1%。
  

重点不是年龄而是实力
外貌不是重点,有自己的风格才是王道
  大成公司坐落于首尔钟路区仁寺洞'从朝鲜时代开始,仁寺洞就是各种传统美术活动的集中区域,如今的仁寺洞画廊林立、工艺品作坊也比比皆是,是很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一个地方。'。所以,来公司拜访的人经常用羡慕的语气道:“能在这样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地方工作真棒啊!”面对这样的感慨,每次我总是耸一耸肩,附和道:“是啊,好得不得了啊。”虽然我承认我这话只是随口敷衍,但在仁寺洞上班还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这种老太婆很符合这里“怀旧”的氛围。
  在大众的观念里,秘书自然应该是年轻漂亮的,所以我的存在,势必成为大众争议的对象。既不漂亮也不年轻,既不苗条也不是未婚,我这样的秘书真是打破了秘书“办公室之花”的传统定义,无怪那么多人会啧啧称奇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家都关注我的缘故,我总是要在我的外表上花很多工夫。不过我可从来没想过要去整容,也从来不会用一身的名牌来装饰自己。我不过是在努力保持“自己的风格”而已。
  不少人认为,比起外表,内在更为重要,刻意粉饰自己的外表乃是没有实力的表现。甚至有人认为以貌取人乃是大错特错的事情。不过我的想法稍有不同。
  试问,才貌双全谁不想?若是业务能力与外表都能受到同事们的认可,那该多好。俗语亦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唐朝时选拔人才的判断标准“身言书判,即外貌、辨才、文笔、判断力”,对于现代企业同样适用。所以说,外表也是一种竞争力。
  打造属于自己的商标
  我很不适合穿普通的衣服。相反,红色、蓝色等鲜明的颜色却很适合我。这些颜色穿在年轻女孩身上有时候会显得俗了一些,但我这种欧巴桑或者说是老太太穿起来,却显得格外干净利落。
  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名牌玩意儿。1979年从夏威夷回国时,丈夫的朋友——他已移民到了美国——倒是送给我一副莲娜丽姿(Nina Ricci)的墨镜,不过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戴过。最近我把它淘出来戴,反而因为镜框特别大,有一种复古的新潮感。
  我一般一年只买两次衣服。一次是生日的时候买来作纪念,还有一次是圣诞节。幸好我体重的浮动一直不大,所以很久以前买的衣服也可以一直穿下去。再加上所谓流行总是不断循环的,10年、20年前的衣服搞不好哪天又流行起来了。
  我挑选衣服时,从来没把什么流行不流行的放在心上。我认为,能够完全无视流行的存在,我行我素地挑选衣服,也是一种勇气与从容。
  除了这种“逆潮流”风格外,我的另一个独家商标恐怕就是发型了。我一般都留短发,把前面的头发齐刷刷地剪掉。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发型,很多人对我的第一印象都是强悍干练。从我1972年生下女儿以后,这一头简洁的短发就一直伴随着我。
  在我第一次生孩子时,因为没有人在身边为我做产后护理,非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