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婚礼之后》虽然是一部胶片电影,但其中的现实主义还是扑面而来的。影片并没有按照常规的进程开展,观影的过程其实是与主人公雅各布同时进行下去的,基本上属于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这也许是现实电影与梦幻的商业影片最大的不同之处。但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抉择却都有着其内在的情感基础,整个故事人物丰满而真实。

  导演苏珊娜在拍摄此片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尤其是眼部的特写极具传神的作用,虽然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对人物的内心起到了更加感性的刻画,但另一方面也将节奏变得缓慢了许多,但正是这种缓慢的节奏令人感到这个故事中内含的人物情感,仿佛是一潭深邃的水,里面蕴藏着无穷的动力一般。

  影片第一个镜头从破败的印度街景开始,雅各布在印象从事着救助儿童的工作,由于经费问题,他不得不前往丹麦寻求经济上的帮助。但对于这个离开了自己祖国20年的丹麦人来说,也许印度中的孤儿更令他有种家的感觉,丹麦变化已经太大了,只能存在于自己的记忆中,于是初入酒店的那场戏充分地表明了雅各布与丹麦的这种隔阂。

  隔阂在延续着,当乔真这个大老板出现在雅各布的面前时,那种盛气凌人的态度,那种不可一世的优越感令雅各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蔑视,但为了那些身在印度的孩子们,他还必须继续留在丹麦,答应乔真去参加他女儿安娜的婚礼。但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婚礼改变了雅各布的命运。

  也许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乔真的妻子海伦恰恰是雅各布20年前的情人,更重要的是,婚礼上那个众人瞩目的安娜竟然是雅各布的女儿。这一切仿佛是梦幻的一般令雅各布猛然间忆起了20年前的那段日子,于是,他作为一个救助者的身份暂时被抛到了一边,在海伦的面前,雅各布与乔真的身份是对等的,更重要的是在安娜的面前,他显然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情节与大家所预料的一样,雅各布这个外来的人破坏了乔真一家的宁静。这时候影片出现了一道叉口,有多种可能摆在了导演的面前,或者影片将这种已经被破坏的宁静继续下去,那么此片便成为乔真与雅各布两个男人的故事了,或者影片将回归到二十年前,一个酗酒的男人和爱他恨他的男人的故事,海伦将与雅各布将为观众谱写一段也许是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

  但事实上,苏珊娜导演并没有做上述的两项处理,而是将这种宁静中的破坏降低到了最小程度,一场厨房中的争吵还有一场酒店里的父女相认,宁静便恢复了。很显然,在这个处理上,当事的三方都是极为克制的,似乎都很快地理解了他人的过去,当然也包括年轻的安娜,虽然责备母亲的谎言,但也很快地原谅了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对于20年的岁月来说,安娜的想法恐怕比当事三个人更加重要,她对上一辈的理解才是一种真正的宽容。

  事情很简单地便过去了,于是雅各布继续与乔真洽谈着捐款的事宜,但两个男人却喝醉了。虽然认亲的事情过去了,但毫无疑问,雅各布的出现还是对乔真的一种威胁,尤其是他作为养父的身份,他再也无法得到安娜全部的爱了。然而,乔真却十分地清楚,即便雅各布没有出现,自己恐怕对妻子的家,对女儿的爱也不可能长久下去了,因为他患上了绝症。

  一个患了绝症的人,他对雅各布提出的捐款其实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了,那种社会名流以捐款行为来显耀自己身份的事情对他已经毫无诱惑力,乔真更关心的只有美丽的妻子与可爱的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就是将全部的家当转送给雅各布,让雅各布照顾海伦以及三个女儿。

  但这种行为在雅各布看来却是一种施舍,虽然他知道了乔真的病情,但他也不能接受这种施舍,两个男人的这种尊严的较量在这一刻显现了出来,但事实上只是雅各布这样认为的,乔真的真心并没有得到他的理解。

  而恰在这个时候,安娜的丈夫却背叛了安娜,说实话,这个情节的设置看起来多少有些斧凿的痕迹,其目的性是十分地明显的,但却并不影响对整部影片中人物的理解。这件事很显然触动了雅各布,那种莫名其妙的尊严只得放下,他感到了责任也同时理解了乔真的重托,很显然,这是一种男人之间关于责任,关于爱的延续。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乔真临死前的行为,一个将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人最后一次抚摸妻子的臀部,哭倒在妻子的怀中,这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了他对现世的一种怀念,显然,将所有的一切托付给雅各布绝不是一时的善心,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也许这样更符合一个真实人物临终前的状态。由此也可以看出,影片中乔真这个角色其实是最充满了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又是如此的现实,也许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境况。

  带着无限的留恋,乔真离开了人世,在葬礼上,当雅各布为乔真的孩子系上拉锁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海伦的脸上看到一丝微笑,一切都没有变,变得只是男主人,雅各布替代了乔真成为一个爱的象征。

  回印度收拾行囊的时候,一直被雅各布当作儿子的孤儿不愿意离开印度,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是家乡,仅此而已。于是,这是一部与富贵无关的影片,爱与家将会得到延续!

  韩兮

  2007…3…16于通州

《惹鬼回路》: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一个镜头,某人从高达几层楼的水塔上爬到边缘,然后跳下,在空中坠落,直到观众及剧中的女主人公听见肉体撞击水泥地的声音。这种震撼是无以伦比的,虽然处于景深处,但其真实性造成了极度的心理恐慌。

  在此我非常遗憾地说,本人看了两遍这个镜头竟然没有看出来是如何制作的,也许真是电脑合成吧,但效果做得太棒了。如果不是电脑合成,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个标准的长镜头。现在关于长镜头的概念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时间作为参考,另外一种则是一个画面中完成的故事或细节,我想导演要给与我们的大概就是后者,这种手法只表现其真实,与长时间的那种原生态感觉并不一样。

  而这部影片则是一部恐怖片,作为美国恐怖片中用到这样的镜头几乎少之又少,反倒是极符合日式恐怖片的风格。于是,笔者查找资料才发现到,原来此片是一部日本同名电影的翻版,请的导演也是原日本导演,也无怪乎如此震撼,倒是笔者孤陋寡闻了。

  回到影片,大概讲述的科技所产生的后遗症,当所有信息,包括电脑的,手机的,电视的,广播的,这所有无线信号成为有生命的个体时,它们开始剥夺人类的生存权,要主宰这个地方。这与好莱坞的机器人复活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日本人高就高在将这种实体变成了虚体,毕竟机器人由零件而组成,而信号则是无声无息的,象鬼一样,于是,这便成了一部鬼片。

  与时俱进的鬼,我首先想到了这个,但却不能不佩服小日本的创造力。其实以现代高科技作为载体的鬼片在日本已经层出不穷的,但大部分都只是传达鬼的信息,而且大多是鬼以人的姿态运用了这些高端产品。但此片不同,高端产品的信息成为一个鬼,如果那些高端产品存在的话,那么鬼就一直存在着。

  于是,这部影片变成了一个结合体,即东方的鬼与西方的高端合而为一。这时候我产生一个问题,即鬼到底是什么?

  按照东方的说法,鬼是怨魂,然后有了类似于从自然界汲取精华的妖之类的。咱们单说鬼,一直是虚无的,只是灵魂而已,没有载体,即肉身的灵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鬼那种只能依托于房子,依托于肉身等等的附体方式已经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高科技产品,这个载体走得快,传送地也快,于是鬼也心向往之。

  看西方的影片,尤其是科幻片,在电脑产生后,机器所产生的智能得到了广泛地关注。于是,咱们被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在西方的科幻片中成为了机器的智能,这个智能很值得相信,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几乎无法摆脱电脑手机等玩艺,于是我们很清醒这种智能地存在。这种智能地存在当然就依附于机器本身。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即现在的鬼就是人工智能。

  这个结论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当我们一味地通过鬼片,通过科幻片,还有通过若干类型的影片表明人成了人工智能的奴隶之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在人的潜意识中不断得到强化的。即人类开始产生的危机感。

  无论如何包装,这种危机感便是影片创意地源泉,这时候我不知道应该是感谢危机感呢还是应该警惕这种危机感,导演其实也没有做出个明确的回答。

  关于影片本身,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东西,而且东西方的创意结合地相当好,从校园中的意外自杀事件到整个城镇陷入一种恐慌,故事叙述得顺理成章,但有一点,影片到结尾处不禁让人想起美式风格的僵尸片。占领了人类的城市,人类只能逃走,一个大场面,破败与混乱,这是日本片一直不具备的。

  但这一点和故事的创意还是很贴近的,毕竟我们看到的是信号在左右着人类的生命,而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来说,信号则无处不在,所以整个城市毁于一旦,整个城市中的每一个相继自杀死去也都在情理之中。与日本鬼片中只有一小撮人受害的情结完全不同。而此类信号的切身性令观者也感到了莫名其妙的恐惧。

  由此,可以说本片用东方式的思维给观众造成一种心理恐惧,而又用西方式的颠覆性手段将这种恐惧扩散开来,所以是一部双重恐惧的影片。值得一看。

  韩兮

  2006…12…9于通州

《血溅13号警署》:绝地
初看片名,觉得这是一部滥俗的枪战片,但由于美国B类片常有惊奇之作,所以也便拿来看看,没有料到此片可以说比一些大片毫不逊色。

  仅看故事梗概,我想许多人会错过此片的。故事讲述了某群罪犯在押解的途中由于大雪封路而被迫要在一个即将废弃的警署中过夜,这个警署就是第13号警署。由于其中一个罪犯与警方有龌龊的勾当,所以一帮警察跑来要刺杀这个罪犯,于是,13号警署的警长被迫与罪犯合作与警察黑帮展开一场对决。

  这样一个关于警察黑帮的故事在美国影片中遍地都是,所以单以故事梗概来说真是不值一提,另外,如果说这是一部动作片,毫无疑问,与那些大片更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看片的初衷基本上是属于闲来无事的心态。

  但万万没有想到,此片设置的细节真是相当突出,人在那种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及能量却是无以伦比的。

  首先说说警长,八个月前由于执行任务而失去了两个伙伴,内心中处于挣扎的状态,整日里以酒精药物过活,照心理医生的评估,已经不适合做警察了。但就是这么一个人,面对突然情况的时候表现出做为一个警察的责任感,他让我想起了《正午》中的那个警长,绝境中坚持原则,不向黑暗力量妥协。但从另一方面,他显得没有正午警长那样高尚,他只是为了活命,尤其为了让自己的下属们都活下来,这是责任,也更是他对八个月前那次失败的赎罪过程,但这意味着他将失去生命,因为警察黑帮的力量的确是太强大了。

  其次说说那个匪首,这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若不是警长坚持原则,他早已死了。但在这种危机的时刻,警长只得给他一个机会,自救的机会,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理由了。但就是这种自救,令他感受到了警长了信任,所以他也坚持到了最后,杀退匪徒,与警长并肩作战,甚至有机会逃跑的时候也没有选择弃警长而去,而是义无反顾地解救了警长。这是一个典型的识时务,重承诺的罪犯,当然他不会因此而失去杀人魔头的称号。

  老警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将退休了,突然在新年之夜遇到这档子事情,有心将罪首交出一了百了,但却遇到个坚持原则的警长,所以只好同共对敌。没想到警长竟然放出几个罪犯,令他十分气恼,偏要让这些罪犯回到牢里去。这样看来,他也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但错了,原则在生死面前变得十分无力,尤其这么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警察。他的原则立即送给了警察黑帮,背叛,在一瞬间,但这足以致命,足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上述三个人可以说是本片的主要人物,但最令笔者痛心的是那个心理医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女士,一个并不难看的女士,而是因为她的命运。心理医生无意中被困在13号警署中,从来也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她被吓坏了。一个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不被吓坏了才怪呢。但就在搬请救兵的瞬间,她突然鼓起了勇气,决定要冒险。如果说这是一时冲动的话,那么当她被抓的时候,面对枪口,她却表现出一幅勇敢的姿态。在这里,笔者虽然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但必须承认,导演这样的安排是残酷也是不脱俗的,是区别于滥片的主要一笔。就是女医生的死。跪在地上的女人,被一枪毙命,绝境就是如此简单,即便是女人,也没有留下半点同情。这是违背观众心愿的一笔,但它的震撼力却是如此地强大。女医生的勇敢在绝境中显得是如此地无助,而警长的勇敢真的可以成功吗?

  药品,酒,警长的自责,在女医生死后被彻底抛弃了,一个真正勇敢的人站了起来。

  影片是群相的,不但上述几个人形象极为丰满,连那几个小罪犯的性格也表现得无遗,正因为如此,片中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各种各样的矛盾随时都有可能暴发。警察与罪犯势不两立的对峙,自私地逃命还是共同抗敌,坚持还是放弃,这一切都是模糊的,同时也是清晰的,似乎那界线只在一念之间。

  信任与背叛,在这一念之间也上升为本片的主题。

  警长与匪首间的信任,警长与手下人之间的信任,甚至包括偷车贼与众人的信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极为强烈的审视着剧中的每一个人。当老警察背叛的时候,是那么的出人意料又是如此的合乎情理。在这个时候,背叛显得是如此的可怕,因为信任随着背叛已经完全丧失了它的尊严。但紧接着,导演让警长与匪首之间的信任弥补了这样的缺失,信任的重归显然已经超越了本片的故事。警匪本来就只是故事的框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是真正的令人感到无比欣慰的东西。

  随着过多警匪片的产生,为了寻求突破,有人在故事上做足了文章,曲折而神秘。但本片算是一个例外,故事并不另类,但表现出来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足够紧张,这也许就是本片一个最大的成功所在。

  韩兮:

  2006…8…29于通县 。 想看书来

《坏小子》:女人的名字叫淫&;贱吗
金基德的影片一般都很难讲的,这部《坏小子》更让人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一个小混混被女大学生所厌弃,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放在哪个国家也许都会如此的。

  但金基德绝不会演绎出一个灰小子的童话,现实永远比童话更有力度,尤其是一个男人的自尊心受到严重地伤害时。

  影片于是开始走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