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传 目录
目 录
一 撰著缘起………………………………………………
二 溱洧竞流………………………………………………
三 越中孤旅………………………………………………
四 长安诗名………………………………………………
五 鸳鸯琴瑟………………………………………………
六 乡贡连及………………………………………………
七 擢第京师………………………………………………
八 再会湘灵………………………………………………
九 孤直坚贞………………………………………………
十 痛别符离………………………………………………
十一 芳草照眼……………………………………………
十二 渭边盘桓……………………………………………
十三 永贞迎险……………………………………………
十四 华阳韬晦……………………………………………
十五 周至醉约……………………………………………
十六 长恨奇歌……………………………………………
十七 簪缨俘虏……………………………………………
十八 初受恩宠……………………………………………
十九 方镇之论……………………………………………
二十 和籴之辨……………………………………………
二十一 刺美见事…………………………………………
二十二 规风正气…………………………………………
二十三 讽君喻上…………………………………………
二十四 怜民惜下…………………………………………
二十五 针砭时弊…………………………………………
二十六 众声唱和…………………………………………
二十七 莺莺故事…………………………………………
二十八 力保直臣…………………………………………
二十九 有木八首…………………………………………
三十 离朝丁忧……………………………………………
三十一 清闲半隐…………………………………………
三十二 把觞求醉…………………………………………
三十三 亲近乡民…………………………………………
三十四 渭河怅惘…………………………………………
三十五 偏职冷官…………………………………………
三十六 京城血案…………………………………………
三十七 降谪出京…………………………………………
三十八 乡国渐杳…………………………………………
三十九 江风凄凉…………………………………………
四十 浔阳孤寒……………………………………………
四十一 暮色悲吟…………………………………………
四十二 山寺寄情…………………………………………
四十三 通江次韵…………………………………………
四十四 琵琶歌妓…………………………………………
四十五 情致曲尽…………………………………………
四十六 恍如桃园…………………………………………
四十七 辞离江州…………………………………………
四十八 溯流西上…………………………………………
四十九 元白三游…………………………………………
五十 昭君故里……………………………………………
五十一 荒凉忠州…………………………………………
五十二 诏回长安…………………………………………
五十三 复考事件…………………………………………
五十四 两李党争…………………………………………
五十五 忠心善意…………………………………………
五十六 求治一郡…………………………………………
五十七 商山驿道…………………………………………
五十八 又过江州…………………………………………
五十九 钱塘宴游…………………………………………
六十 声色欢娱……………………………………………
六十一 属意青楼…………………………………………
六十二 钱塘白堤…………………………………………
六十三 埇桥珍藏…………………………………………
六十四 履道里宅…………………………………………
六十五 往任苏州…………………………………………
六十六 笙歌太湖…………………………………………
六十七 霓裳艳曲…………………………………………
六十八 宦情萧条…………………………………………
六十九 绕会乡曲…………………………………………
七十 心系洛阳……………………………………………
七十一 重大决定…………………………………………
七十二 如愿分司…………………………………………
七十三 东都温暖…………………………………………
七十四 退老之地…………………………………………
七十五 饱暖有惭…………………………………………
七十六 痛悼微之…………………………………………
七十七 四虽散官…………………………………………
七十八 宫闱溅血…………………………………………
七十九 诗酒唱酬…………………………………………
八十 洛滨狂欢……………………………………………
八十一 醉吟先生…………………………………………
八十二 遣放骆马…………………………………………
八十三 香山修缮…………………………………………
八十四 黄昏诗情…………………………………………
八十五 疏浚险滩…………………………………………
八十六 松柏长青…………………………………………
八十七 阅读参证…………………………………………
八十八 传主年谱…………………………………………
八十九 履道宅园…………………………………………
九十 本书唐代年号对应公元纪年表…………………… 。。
白居易传 一 撰著缘起
一 撰著缘起
为居易白公立传,兹意由来已久,也着手已久。
世有不少名笔大家研究白居易,其中有中国学者,也有外国人士,他们都富有成就,或于某个侧面,或于白居易的总体生活、写作及命运道路,可谓灿然卓然。
这部《白居易传》初版于上个世纪的一九八零年代中,一九九七年,觅得工夫,写作关于刘禹锡和元稹的一些文章,写作中,顺便对这部《白居易传》进行了一番修订。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尤其是一位“以诗纪事”的现实主义诗人,所以最初的《白居易传》,白诗背景记述较多,引用白诗也较多,一九九七年的修订,此类内容删除了大半,大约减少了六万字。因为思忖:阅读《白居易传》的朋友,有的可能阅读过大量白诗,有的虽然阅过不甚多,但他们之于《白居易传》,或许更多地在于了解白居易的人生际遇和感历程。
但作为诗人之传记,白居易的重要诗文是断然不可忽略的,其如《原上草》、《卖炭翁》、《上阳人》、《长恨歌》、《琵琶行》等,否则如何领会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呢?由是,白居易的千古名篇,在《白居易传》中肯定是得有位置的。
白居易的诗,大多明白晓畅,但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原因,现代人看起来,诘屈聱牙固有难免,所以书中某些引用白诗,实际上经过了任见的再度创作,形突出者如《卖炭翁》,白诗原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做结,而本书中则有任见的“卖炭翁,浊泪两行步难行。红绡白绫压仓久,虫蛀水渍不堪用。千余斤炭半月苦,寒冷饥馁相交并。布衣粗食终不得,涕泣重返南山中”诸句,则为叙事文学之必要也。
二零零四年,带有历史影子的拙著《盘龙世界》在美国连载,同时应邀为美国《侨报》撰写文化评析专栏文章,介绍过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文及人生,如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也在此时,复将《白居易传》拿出来,开始又一度缓慢地修订。
二零零六年,拙著《华夏姓氏文化考记》出版,这部六十万字的著作,以文化研究立意,以雅俗并举为目标,写作过程中,对中国历代文化艺术名人颇多重视。写作间隙,曾重新阅读《白居易传》,阅读中,复又小加删校。
于是,这部《白居易传》的二零零七年本修订完成了。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您看到的,是将二零零七年修订本进行缩写之后的又一个袖珍本。
白居易传 二 溱洧竞流
二 溱洧竞流
唐,大历七年,早春,冰消雪融,阳气初升,清风生暖。
新郑县东郭村一所小官僚的宅第新有弄璋之喜,阖宅欢欣,奔走相传。
其时并无金光映壁,也无仙乐绕梁,然所诞白家男丁,后名居易、字乐天者,却成为有唐一朝乃至其降千百年众口皆碑的大诗人。
白家,祖上曾占籍韩城和徙居下邽——
当初,白家高祖为官司空,有功于北齐,诏赐庄宅两所,位于同州府韩城县。白家上祖白志善,生子白温,官至朝散大夫兼检校都官郎中,迁徙于华州下邽县。故自司空而下,都官郎中而上,白氏家人逝后皆安葬于韩城。
白居易祖父白锽,大历八年五月三日遇疾不治,殁于长安,春秋六十八岁,以其年权厝于故乡下邽县下邑里。
白锽任官河南巩县令,退休后,曾购宅于荥阳郡新郑县北之临洧乡居住。后来,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又率领全家迁居新郑县西之东郭村。
白居易的祖父去世,遵照当时的礼节,白季庚等五弟兄都得丁忧居丧,守孝三载,所以大历八年五月到大历十年五月,亦即白居易两岁到四岁间,跟随父亲生活于下邽,之后回到新郑县东郭村,度过了他的天真宁馨的童年时代。
白季庚丁忧之后居官宋州司户参军,建中元年,又授彭城令,很少回家,因此白家子女一并跟着母亲生活,教养的责任,就由白居易的外祖母和母亲白陈氏承担起来。
待到白居易和白行简出生,完全由母亲抚养成人,还有慈爱的外祖母照顾。至于日常饭食,接待宾客,和睦邻里,精心女工,弹琴读书,处处都是母亲的身影。
白居易兄弟四人,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哥哥白幼文,曾任符离主簿和浮梁主簿。弟弟白行简,字知退,小名阿怜,官至主客郎中。另一小弟白幼美,小名金刚奴,不幸九岁夭折。
白母陈氏夫人有学问,也有见识,善于教育子女。她对白居易兄弟的爱,超过了一般的骨肉之情。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
白居易生性聪颖,异于常人,在兄弟几个中,最得母亲疼爱。白居易三岁时,母亲便手把手地教他读书写字,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岁时即谙识声韵。
白季庚后来任官徐州别驾和襄州别驾,白陈氏一如既往地承担教育儿子的责任,对几个儿子的学业要求甚严,但态度又总是那样和蔼可亲。
白居易自己回忆,父亲不在家中,几个孩子因为年幼不能就学,由母亲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从来不曾大声呵斥一句。
白居易十二岁离开东郭村,将无忧无虑的童年留在了溱洧二水竞流的新郑,直到五十六岁,卸任苏州刺史北还洛阳,途经东郭故里,才有缘一发怅然之叹——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惟变朝市,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白居易传 三 越中孤旅
三 越中孤旅
大历年间,有唐一朝发生了连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大乱之后,地方军阀割据,中央政权力不从心,李唐王朝转入衰败。
当时,淄清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占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曹、濮、徐、兖、郓等十五州,拥兵十余万;幽州节度使朱滔,占有河北北部的幽、蓟、涿、营、瀛、莫、平、沩、檀等九州;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占有河北中部的恒、定、易、赵、深、冀等六州;魏博节度使田悦,占有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的魏、博、贝、卫、相、磁、溟等七州;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亦占有襄、邓、均、房、隋、郢、复等七州之地。这些强藩剧镇,招集亡命之徒,缮阅兵杖,自署将吏,意在土地传付子孙,不禀朝旨,不输贡赋,俨然以独立王国自居,有的还“结为婚姻,互相表里”。他们时而互相攻战*,时而连兵抗拒朝廷,导致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河南一带,为害更甚。
建中二年秋天,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联合各路大军进讨粱崇义,时平卢节度使李正己新丧,其子李纳擅领军务,据淄、青、齐、海、登等十五州之地,背弃李唐,为支援梁崇义,乃派重兵扼守徐州埔口,企图截断汴河航道的粮运。
时任徐州刺史的李洧本是李正己的从父弟。彭城令白季庚趁机劝说李洧归顺朝廷。李纳由是更加忌恨,不顾其族侄身份,派遣劲兵二万围攻徐州,攻打李洧。徐州并无戍守兵卒,白季庚说服吏民坚守危城,奋勇抗敌,甚至站上城头,亲掌矢石。苦苦坚守四十二天,各路救兵方至,城池解围,航道得通,徐州一郡七邑及埔口得以保全。
徐州守卫战后,白季庚因功受奖,破格升迁,由朝散郎超授朝散大夫,自彭城令擢拜徐州别驾,并受赐绯鱼袋。
白季庚升官不久后的建中三年,白居易便随着母亲,离开了新郑,来到父亲的任所。然而他们并没有能在徐州久住下来,因为战事照旧频繁,生民依然度日艰难。
建中三年冬天,李希烈和李纳等四五个节度使各自称王,攻城略地,徐州不断受到侵扰和威胁。为家庭安全计,白季庚只好把家眷转移。他将夫人孩子寄居符离城北埇桥村,一年之后,建中四年冬天,又送白居易投靠亲友,避难于越中。
这年,白居易十四岁。
当时的苏、杭二州,是东南地区的两个大郡,由于未经战乱,加上韦应物、房孺复两位刺史的治理,所以依旧是一派繁华富庶的景象。那“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钱塘江,“江南丘壑之表”的虎丘山,还有许许多多巧夺天工的杰作——楼台亭阁,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然而这优美的湖光山色、精巧的建筑布局,非但不能填补少年白居易空虚的心灵,反而勾起了他的无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