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色浪漫-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您的问题怎么总是搞不清楚?〃
  〃我的情况不一样,当年在河西走廊,部队被打散了,战友们大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我 是少数突围成功的人,我在一个老乡家里养了半年伤,后来回到延安,四二年延安整风我被 审查,解放后肃反我又被审查,这是第三次了。〃
  钟跃民问:〃为什么不找到那个老乡作证呢?一问不就清楚了吗?〃
  〃组织上不比你傻,人家还不知道去调查?可那家老乡早找不到了,抗战时,那个村子都被 烧光了,人恐怕早没了。〃
  钟跃民大声道:〃问题搞不清楚,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把人关着,这也太不讲理啦!〃
  钟山岳一拍桌子制止道:〃跃民,不许你这样说话,组织上有组织上的考虑,怎么能用这种 口气议论组织呢?要相信人民,相信党,我的问题会搞清楚的。〃
  钟跃民大叫:〃爸,您别傻了,他们这是故意整人,没有这件事,他们也会想出别的办法来 。〃
  钟山岳大怒:〃住嘴!你给我滚……〃
  〃爸……〃
  〃你别叫我爸,滚……〃
  看守把钟跃民推出会见室。
  钟跃民伤心地喊着:〃爸,我明天就走了,我要再看你一眼,你别轰我走啊,爸……〃
  钟山岳狠狠地关上门,他的脸上充满愤怒。
  这次会见,总共不到十分钟。
  出发的日子终于到了,永定门火车站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一条红色的横幅标语悬挂在月台 上方,上面写着〃热烈欢送北京知识青年赴陕北插队落户〃。喇叭里传来毛主席语录谱写的 歌曲,歌声激昂。插队知青们个个胸前佩戴着大红花,一群有组织的中小学生在工宣队员的 带领下高呼着口号:
  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
  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送行的家长们拥挤在列车的窗口前向孩子们含泪告别。
  钟跃民和郑桐坐在窗口,身穿新军装的袁军站在月台上为他们送行。他双手紧紧抓住两人的 手:〃跃民、郑桐,你们要保重,有什么需要的一定要写信给我。〃
  郑桐说∶〃扯淡吧,就你那六块钱津贴能干什么?我们哥俩儿要没饭吃了,你能给我们寄饼 干么?你丫就吹吧。〃
  袁军争辩道〃我他妈总不能永远是六块钱津贴吧?万一哥们儿提了干,五十二块钱的工资总 够买饼干的吧?〃
  钟跃民拍拍袁军的肩膀,他知道这个家伙最好冲动,也最不让人放心:〃回去吧,袁军,以 后常通信,到部队可不能惹事了。〃
  月台上响起了铃声,列车要发车了,送行的人群突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声。列车上的知青 们哭着从车窗中伸出手,向亲人们告别,离别的悲痛瞬时笼罩了整个月台。
  袁军和郑桐泪流满面地握手告别。
  钟跃民微笑着凝视哭泣的人群,他点燃一支香烟,从挎包里掏出一支双响爆竹。
  列车徐徐向前滑动了。
  人群中的哭声更响了,很多送行的人在跟着滑行的列车跑动。
  砰!啪!双响爆竹被钟跃民点燃。
  人群被惊呆了,哭声嘎然而止。
  钟跃民仰天长笑:〃小家子气,又不是上刑场,哭什么?大丈夫横行天下,这才刚有那么点 儿意思,好玩的事还没开始呢……〃
  人群中的袁军双手抱拳喊道:〃好样的,跃民,你是条汉子……〃他的话音没落,泪水却涌 出眼眶……
第七章(1)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凛冽的寒风从北边的毛乌素 大沙漠吹来,卷着草叶和细细的尘土,在广袤的原野上打着旋,发出尖利的呼啸,哦,我的 陕北,我的黄土高原。
  天是铅灰色的,地是黄澄澄的,远沟近壑积留着斑斑驳驳的残雪,凛冽的寒风从北边的毛乌 素大沙漠吹来,卷着草叶和细细的尘土,在广袤的原野上打着旋,发出尖利的呼啸,不  
一会 儿,人们的身上落上厚厚一层黄土面儿。
  陕北的冬季,不是黄尘蔽日,就是阴霾漫天,四野一片苍茫,风如刀剑,侵人肌骨。
  钟跃民、郑桐一行十个知青被分配到石川村落户,这里地处绥德和靖边两地的中间,无定河 和大理河的一条支流在此交汇,顺着山峁拐了个九十度弯向东流去。石川村离靖边县城有几 十里地,这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一个小县。安边,定边,靖边,统称三边,又都在边墙沿线 ,从安、定、靖这些字眼看,这些地方是古代朝廷绥靖的边境地区。靖边的地层都是黄沙堆 砌的,这里没有窑洞,几乎全是平顶泥屋。离靖边五十里的石川村座落在大理河支流南岸的 黄土峁上,这里却是典型的秦晋高原地貌,黄土层被雨水切割得沟壑纵横,千山万壑犹如凝 固的波涛,一道河流的分隔使两岸的地貌泾渭分明。
  钟跃民他们七男三女共十个知青坐上石川村派来的大车,一路顶着漫天的黄尘奔石川村而去 。赶车人是个姓杜的老汉,一身典型的陕北农民打扮,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身穿光板山羊 皮祆,不过所谓的白羊肚手巾已经脏得看不出曾经是白色的,变成了一种深灰色。杜老汉不 大爱说话,知青们问一句他答一句,显得很拘谨,他实在闹不清这些知青娃咋好好的京城不 呆,到石川村干吗来了。
  这十个知青都不是来自同一个学校,彼此之间还不认识,钟跃民对那几个男生没兴趣,因为 一看就知道这些男生下乡之前都是安份守己的学生,不是玩主,钟跃民和郑桐跟他们没有共 同语言。不过,钟跃民倒是仔细看了看那三个女生,发现其中有两个长得还不错。他挺满意 ,扭头对郑桐说∶〃县知青办的干部对咱石川村的哥们儿还不赖,没给咱分来几个猪不叼狗 不啃的女生,要不然可惨透了,这儿本来就穷山恶水,咱再成天守着几个丑妞儿,出来进去 老在你眼前晃悠,想不看都不成,这日子怎么过?〃
  大车上的男生都哄笑起来,那三个女生则绷着脸不吭声。
  钟跃民躺在行李包儿上继续发牢骚∶〃这鬼地方真他妈没劲,走了半天连棵树都没见着,哟 ,前边那条河是黄河吗?水怎么这么黄?〃
  郑桐拿出地图册看了一下∶〃你丫整个一个地理盲,黄河在晋陕交界处,离这儿远着呢,这 条河可能是无定河。〃
  钟跃民猛地支起身子∶〃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就是唐诗里说 的那条河?我操,我说怎么不对劲?闹了半天这地方在古代就是充军发配之地,得,把哥几 个发配到这儿来了,闹不好就成了无定河边骨了。〃
  郑桐笑道∶〃你好歹还是春闺梦里人,我呢?无人认领的遗骨。〃
  前边路上一阵铃铛响,一个青年农民牵着一头毛驴,毛驴背上坐着个青年女子,象是对回娘 家的小夫妻。知青们觉得新鲜,都伸长了脖子盯着小夫妻。
  赶车的杜老汉突然张开缺了门牙的嘴,扯着嗓子唱起了酸曲儿∶
  正月里来哟是新年,
  我给公公来拜年。
  手提一壶四两酒,
  我给公公磕一头。
  ……
  杜老汉这冷不丁一声吼,可真把钟跃民听傻了,这可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从土 生土长的老农民嘴里唱出来,那股味道是任何歌舞团的专业歌手也模仿不了的。
  ……
  二月里来龙抬头,
  公公拉住媳妇的手,
  拉拉扯扯吃个口。
  人家娃娃的好绵手
  ……
  钟跃民乐得栽倒在行李包上∶〃这老公公扒灰呢,也不怕儿子跟他拚命……〃
  ……
  三月里桃杏花开,
  媳妇又穿枣红鞋,
  走起路来随风摆,
  爱的公公东倒又西歪
  ……
  回娘家的小夫妻走远了,驴头上挂的铃铛发出的叮咚声还隐隐可闻,杜老汉也歇嘴不唱了 。
  郑桐小声说∶〃这老头儿勾搭人家新媳妇呢,咦?跃民,你怎么啦?傻啦?〃
  钟跃民两眼发呆地盯着杜老汉,他还没从这首酸曲儿中醒过来……
  石川村的打谷场上,正在召开全体社员大会,一块破烂的红色横幅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 〃热烈欢迎北京知青到石川村插队落户〃。
  衣衫褴褛的村民们目光呆滞,表情麻木,他们散乱地坐在打谷场上,妇女们纳着鞋底,男人 们吸着旱烟,他们不大关心开会的内容,只是在毫无顾忌地大声说笑,一群孩子在谷草堆中 追逐着,打闹着。
  钟跃民、郑桐和七八个男女知青坐在地上正交头接耳地说着什么。
  石川村党支书常贵正在讲话。他五十多岁,脸上皱纹纵横交错,一双小眼晴却闪着狡黠的光 芒,和他周围目光呆滞的村民们比起来,这样的人在农村就理应混上个村干部。常贵头上也 同样扎块脏得看不出颜色的白羊肚手巾,身上披一件光板老羊皮袄,看打扮和赶车的杜老汉 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他手里拿着两尺多长的烟袋。
常贵用烟袋敲敲面前的破桌子,清了清嗓子,噗地将一口浓痰吐出两米开外,这才开始讲话 :〃乡亲们,现在开会了,大家静一静,莫说话,今天,咱村来了十个北京知青,我代表石 川村党支部……咦?狗娃,我日你娘,你个驴日的咋还说话?拿领导说话当放屁是不是?小 心我开你个驴日的批判会。〃
  陕北穷,交通工具主要是驴,因为驴好养,所以陕北驴多,人们对驴也比较喜爱,因此  
民间 张嘴闭嘴都是〃驴日的〃,有时这未必是骂人,很可能是一种表示亲热的语气助词。
  村民们似乎早已见怪不怪了,会场上仍然是闹闹嚷嚷。
  知青们听到支书骂人,忍不住哄笑起来。
  常贵见知青们笑,连忙解释:〃娃们莫笑,日子常了你们就知道了,咱村有些愣种是属驴的 ,轰着不走赶着走,你得拿酸枣棵子老抽着才行。咱接着说,嗯,说啥来着?〃
  村民们和知青们又哄笑起来。
  郑桐说:〃常支书,你说有个叫狗娃的是驴日的。〃
  笑声更响了。
  常贵点上一锅烟:〃不是这,噢,今天是欢迎北京知青来咱村,知青来农村落户是毛主席他 老人家的主意,既是毛主席说了,咱石川村没二话,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咱石川村没别 的,就是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如今又添了十张嘴,咋办?我也没办法,毛主席他老人家 让这十个娃到咱村落户,咱就是粮食再紧也得给毛主席这个面子,咱村男女老少一共是四百 一十七口,再添上十口是多少?张会计,是多少?〃
  一个剃着锅盖头的中年男人站起来回答:〃四百二十七口。〃
  常贵说:〃对,四百二十七口……这是谁呀……〃
  一头觅食的老母猪正用嘴拱常贵的裤裆,村民和知青们又爆发出一阵大笑。
  常贵狠狠踢了老母猪一脚,老母猪嚎叫着逃走了,他继续讲话:〃咱村的人口实在是太多啦 ,倒退二十年,咱村的粮食还没这么紧,那时没这么多人口嘛,现在可好,地没见多,人倒 多了二百多口。咋回事?这得怨婆姨们,生娃生上了瘾,象老母猪抱窝,一生还就收不住啦 。就说狗娃的婆姨吧,手里抱的还吃奶呢,肚里又怀上啦,这是第七个了,你还有完没完? 〃
  看样子这个狗娃是常贵的出气筒,动不动就给拎出来骂一顿,知青们伸长脖子往人群里看, 也不知哪个是狗娃,却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婆姨站起来回骂道:〃常老贵,放你娘的屁,生娃 是一个人的事么?你们男人哪个不是偷嘴的馋猫,闻着腥味儿就往上凑?这会儿又往婆姨身 上推啦?〃
  看样子这是狗娃的媳妇,村民和男知青们哄笑起来,女知青们都臊得低下头去。
  常贵一副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样子,只是揪住狗娃不放:〃好男不和女斗,我不和你说,狗娃 ,你个驴日的咋不说话?你婆姨顶撞领导,你是咋管教的婆姨?还没王法啦?〃
  一个个子矮矮的四十多岁的男人从人群里站起来∶〃常支书,我家婆姨当家,我说话不作数 。〃
  村民和知青们又是一阵哄笑……
  常贵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个驴日的咋就让婆姨夺了权呢?你就捶她一顿还能咋的?晚上还 能不让你上炕?不说啦,咱说正事,乡亲们,我常老贵求求你们,别生啦……〃
  哄笑……
  〃咱石川村就这点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口呀,这不,又添了十张嘴,明年开春青黄不接时, 我还得带乡亲们外出讨饭。嗯,知青来了也好,都识文断字,能说会道的,要饭都比咱村人 强,去年栓柱带人去米脂讨饭,吭吭哧哧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丢人那,这下可好啦,明年 让知青娃带队,咱也让人看看,咱石川村不是没能人……〃
  钟跃民站起来:〃常支书,明年开春我带队去讨饭怎么样?〃
  常贵喜道:〃好小子,有种,就是你啦。〃
  钟跃民恭敬地说:〃感谢领导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讨饭,决不辜负村领导的信任。〃
  常贵问:〃你这娃叫啥?是党员吗?〃
  〃钟跃民,不是党员。〃
  〃嗯,好好干,明年让你入党。〃
  〃谢支书栽培。〃
  常贵大吼一声:〃散会。〃
  石川村的知青点设在两个已经废弃的破窑洞里,这两口窑洞以前是村里一个老光棍的家产, 他死了以后这窑洞就渐渐废弃了,这次支书常贵得到公社通知,要他解决十个知青的住处, 还按国家规定发下了知青的安家费,以常贵的精明,当然不会用这笔钱给知青打新窑洞,他 叫人修整了这两口破窑洞,就算是完成了上面交待的任务,按他的理解,这些知青娃呆不长 ,他们以为农民就这么好当?要是没点儿扛饿的本事,就趁早卷铺盖卷。
  知青们来的头一天晚上,村里的会计张金锁来敲常贵家的窗户请示,问县知青办分给知青的 粮食咋办?
  常贵说:〃不是和你说了么?发一半给他们。〃
  张会计踌躇道:〃这……怕顶不到麦收?〃
  常贵不以为然地回答:〃咱村谁家能顶到麦收?没吃的了就去要饭,往年不是都这么过的? 〃
  张会计有些胆小:〃我怕上面怪罪下来,说咱克扣知青粮食……〃
  常贵一言九鼎:〃上面还管这么多?咱村的事,我说了算,就这么办。〃
常贵在石川村已当了十几年支书,他已经习惯于这种思维方式了,出了石川村他屁事不顶, 可就在石川村这一亩三分地里,他说话就是圣旨。
  知青们到了石川村的笫一个晚上,情绪都不大好,尽管他们在下乡之前就有了心理准备,陕 北是贫困地区,他们是知道的,但当他们进了村才发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首先 这两口破窑洞就让他们大吃一惊,其中一口窑洞的顶部竟裂开了一道一公分宽的缝隙  
,破烂 的门窗根本挡不住风,窑洞里的温度和露天差不多,钟跃民抱了一把高粱秸想烧烧炕,谁知 烟道向回倒烟,把大家又薰回了露天,知青们只好作罢。
  知青中只有钟跃民和郑桐两人心情还不错,因为他们早已学会了苦中作乐,心里明白发愁也 是白搭,不如自己找点儿开心的事,当然,能拿别人开心就更好了。
  钟跃民建议知青们先开个会,商量一下今后的生活,其实谁也没选他当负责人,只不过他自 己觉得有这份责任。
  男女知青们都盘腿坐在土炕上,一开始谁也不说话,情绪都很低落。
  钟跃民情绪饱满地首先发言:〃我说同学们,今后咱们可就在一个锅里抡勺子啦,大家还都 不熟悉呢,都不是一个学校的,这样吧,都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钟跃民,这位是郑桐,我们 都是育英学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