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虎能够提出各族平等的观点,倒是让我另眼相待。
我点点头道:“各位爱卿,你们有何问题要询问范爱卿吗?”
陆秀夫道:“范大人,如果三年后广南战区同时出兵大理和安南,以两厢之军力够吗?”
“陆大人,臣测算过,如果两线同时作战,兵力不够。”
我接过陆秀夫的问题问道:“那范爱卿有何计划?”
“陛下,臣考虑有两种方案。一是扩兵,当然,这需要陛下的指示。二是在不增加兵源的情况下,臣以为暂且不可实行两线同时作战的计划。三年后,臣打算以进攻大理的蒙古兵为名,让安南出兵协助,如果安南不愿意出兵,则臣在稳守西部的基础上,先集中兵力一举灭掉安南,再转头向西攻击蒙古。如果安南配合,臣则先行西进,回头再兵进安南。”
“这是一种好方法。”我道,“各位爱卿,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则本次面试结束。”
“臣等没有问题。”
“那好,范爱卿,你且退下。顺便通知其他三位,明早朝会时一并到场,朕会宣布结果。”
“是,陛下,臣告退。”
范文虎离开后,我道:“各位,下面由你们来投票。临安战区,有三名候选人,按照今天的面试情况,你们选出一位,广南战区,只有一名候选人,你们投同意或者反对票即可。”
回到御书房,我打开了众人的便条,广南战区,范文虎,四人一致认可,对于临安战区,两人推荐了王安节,另外两人则投票给了印应雷。
对于禁军的改制,我第一步的计划是先行将其打散,看来这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范文虎今日的表现还算不错,不管是不是有人在后面给他出谋划策,我也就顺水推舟,毕竟我要给贾似道一个面子,对于贾似道**在朝中的实力,我也不是一日之间就能清除的。等广南战区成立后,我再慢慢想办法控制就是。随着襄樊战区的倒向,未来的六大军区中就只剩下一个广南,那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我越来越觉得封建社会皇权的霸道,只要皇帝够强,权臣们就会越弱,除非有人想再来个黄袍加身,否则无论是明君还是暴君,其地位都不容侵犯。
至于临安战区的统帅人选当然会重要得多,如果以拱卫临安为首选,那自是王安节适合,如果以三年后的北伐战争为目标,则是印应雷更为合适。
这印应雷给我的感觉就有点像电视中的李云龙,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的,用得好,他会是把尖刀,用不好,则可能也会坏事的。相对于广南战区而言,反而是临安战区的统帅让我难以决断。
正当我思忖间,小七来报:“官家,谢道临谢大人携文璋、张世杰求见。”
“恩,宣。”
半响后,小七带着三人来到御书房。
“臣等参见陛下。”
“恩,免礼。”我开门见山言道,“朕今日叫你们前来,是要和你们说说御林军的事情。”
“请陛下指示。”
“御林军的建制朕已经告诉过你们了,就以班连排的方式组建。文璋和张爱卿都见识过火枪的威力,谢爱卿,你近日抽空去趟火药司,亲身体会下火器的力量。”
“是,陛下。”
“御林军是以火器为主的一支部队,所以其训练方式会和其他部队有所不同。张爱卿,你一直在训练火枪手,有何好的想法及建议?”
“陛下,一名普通士兵要掌握火枪手最基本的射击要领,大约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中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相对于弓箭手要简单得多,臣以为只有四个字,那就是熟能生巧,至于像李隆那样的神枪手,则是要看天赋了。”
“恩,说得好,熟能生巧。张爱卿,你从扬州带回的五百名火枪手,还有没有像李隆一般的神射手?”
“回陛下,目前还没有。臣在军中每一旬便会组织一场挑战赛,每次都是李隆获得第一。后来,臣在军中挑选了三十名有潜质的枪手,组成了一个狙击小队,由李隆负责教导,但目前还是无人可以与李隆并肩。”
“看来各行业的天才都是凤毛麟角啊。”
“正是。”
我笑笑:“文璋,你们青年卫全体加入到御林军中,今后要和成年人一起训练,有没有信心?”
“陛下放心,经过近一年的训练,臣相信青年卫不会比其他人差的。”
“好,有志气。今后你和张爱卿二人就是谢爱卿手下最重要的两员大将,千万不可给御林军抹黑啊。”
“是,臣等一定会让陛下满意的。”
“恩,以火枪手为主的御林军是我朝军队的先行者,火器是否能够取代冷兵器,就要看你们的了。”
“陛下放心。”张世杰道,“陛下,随着对火枪了解的深入,臣越来越感觉得火器迟早有一日会取代现有的兵器成为军队的主流配置。”
“那是自然,目前最关键的一点是在火枪还没有完全成形前,火枪手与其它兵种的搭配问题。这点你是怎么考虑的?”
“陛下,臣试过好几种组合方式,经过和李大人的反复商议,决定按照三二一的配制,也就是由三名火枪手加上两名身具武功的刀盾手以及一名投掷手的方式组合起来最为有效,陛下,当敌人骑军攻到近处时,火枪手可以给火枪装上刺刀,便从火枪手转化成长枪兵,由于火枪的重量超过长枪,所以在训练时,负重能力也是一项必须的训练项目。当然,火枪队在平时的商讨中,一致认为尽量不能让敌人的骑军冲到眼前。之所以要求刀盾手通晓武功,也即是因为敌人一旦到了近前,可以护着火枪手且战且走。正好,文璋的青年卫中有不少队员精通武艺,如能组合在一起就更加完美了。”
我也不知道这种方式是否有效,不过既然李庭芝也认可,想必一定有其道理。刀盾手,自是以刀为主,而福建林家的刀法又是我知道的武林世家中最强的,我一念至此,忙道:“谢爱卿。”
“臣在。”
“你擅长刀法,这些刀盾手以后就由你来负责训练了。”
“是,陛下。对了,臣是否可以从林家招募来一批高手呢?”
“当然可以。”
“有了林家之人相助,想必可以事半功倍了。”
我呵呵笑道:“那敢情是好。北伐乃是我朝之大事,朕是很欢迎武林志士加入的。”
文璋也道:“谢大人此举甚是明理,一举两得呢。”
谢道临有些糊涂道:“文将军,何为一举两得?”
“谢大人,有林家高手来充当刀盾手或者训练其他刀盾手,自然是件大好事,其次呢,北伐时陛下如果要亲征,那么御林军也势必会跟随陛下,有了林家的武林高手相助,陛下的护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谢道临大悟道:“文将军说得不错。”
我笑道:“文璋,你一定在想,有了林家高手的护卫,你就可以放心去杀敌了吧?”
文璋见我识破其意图,道:“陛下,臣听从陛下的安排。”
第263章 显文阁学士
第263章显文阁学士咸淳元年十月十日,双十,听起来是个很吉利的日子,难怪中华民国以此日作为其诞生日。
“各位爱卿,在今天的朝会上,朕首先颁布几项册封令和官员的任命令。再有十多天,就是朕登基一年的日子,在这一年里,众位大臣的表现朕都看在眼里,同时,各位爱卿也可以回忆下一年前的情景,对此,朕也不多说了。数日前,显文阁已经修缮完毕,根据本朝礼制,朕会加封几位显文阁学士。”
殿阁学士是宋朝特有的一种官职,每当新帝登基后,都要建立殿阁,作为收集先帝及以前帝王的资料御笔之场所,简单而言,就是收集皇室不传之秘密。而且,也会根据殿阁的名字进行分封,以此来笼络人心,这种殿阁学士只会存在于这一任的皇帝,比如,在宋度宗之前,就绝不可能会出现显文阁学士。
早期时,这种殿阁学士还要到殿阁中协助皇帝整理资料,到了宋朝后期,这种官职只是一种没有实权的荣誉性官职。不过,可不要小看这种荣誉,因为它代表着新皇帝对于先帝旧臣的关怀之情,也释放了新帝重新挑选心腹大臣的信号。所以,朝中大臣多以得到这种荣誉而倍感骄傲。
殿阁学士中最多的还是阁学士,阁学士分为四等,分别为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
大庆殿中的群臣明显都有些激动,第一批显文阁学士自然是皇帝的心腹,朝中之人谁不想得到皇帝的赏识呢?
我眼神飞快地扫视了一遍,首先点名道:“师臣。”
贾似道站起身道:“臣在。”
“作为先帝旧臣,师臣可谓功勋卓著,而朕登基以来,师臣更是尽心尽力,鼎立助朕进行朝中的各项改革,实在是功不可没,今师臣年岁已高,若非朝中事务繁多,朕也该让师臣在家颐养天年了。朕记得先帝曾经告诫道,以臣为师,是为师臣也,而师臣的表现也当得起这两字。身为百官之首,师臣坚定不移地站在朕的身旁,支持朕登基,更支持朕对于政改、军改的实施,朕颇为心慰啊,所以这显文阁大学士中当有师臣一位。”
我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却也暗示道,贾似道,我可以留你在朝中,也可以不让你在朝中,我说你是师臣,你就是,说你不是,你也就不是了。我看了看一脸平静的贾似道,接着说道:“贾爱卿。”
“啊?”贾似道愣了下道,“老臣在。”
这是我第一次称呼其为贾爱卿,是以贾似道没能马上反应过来。
我笑笑:“师臣,朕封你为显文阁大学士,进爵魏国公。”
“啊?”贾似道再次愣住,片刻后才道:“臣谢过陛下恩典。”
在宋朝的爵位中,国公位列第四,再进一步,到了第三就该封王了。南宋时期异姓封王的情况并不多见,我只记得韩世忠曾被封为咸安郡王,其余的异姓王爷都是死后才得到追封的。
贾似道对于显文阁大学士的封号并不感到意外,但对于进爵魏国公却是没有想到,景定四年,宋理宗曾经晋封贾似道为卫国公,这是国公级别中最低的,而魏国公却是所有国公级别中最高的。
“这赵又在耍什么花招?太师,大学士,魏国公,这几样封赏,基本上就是人臣的极致了。”贾似道暗道。
在我看来,这些古人仰慕的虚职都是浮云,只要贾似道听话,这些职位我是不会吝啬的,不就是个虚幻的荣誉吗?中听不中用,远不如枢密院枢密使的权力为大。
“下一位,何基何爱卿。”
“臣在。”
“爱卿一生正直,治学严谨,以高龄之际出任临安大学校长,实为我朝之楷模,朕也封你为显文阁大学士。”
“谢陛下。”
何基在朝数年,门下弟子遍及,且为人低调,一向深得朝中大臣敬仰,今日得封显文阁大学士,与贾似道并列,也算是名副其实。
“马廷鸾马爱卿。”
“臣在。”
“马爱卿在朝中一直矜矜业业,虽然朕觉得爱卿有时显得迂腐,却能不畏强权,坚持原则,也算是功在社稷,朕封你为显文阁直学士。”
“臣马廷鸾感谢陛下隆恩。”
马廷鸾,属于原太后一系,也算是忠贞之士,故被我封为第二等阁学士。
“叶梦鼎叶爱卿。”
“臣在。”
“叶爱卿文武兼备,忠肝义胆,故朕今日封你为显文阁待制学士。”
“谢陛下。”
对于第三等的阁学士,我在叶梦鼎和江万里之间犹豫了好一阵,最终因为在我登基之初,叶梦鼎以“母后垂帘岂是美事”为由,阻止了朝臣中有人想让谢道清垂帘听政的计划。
“史岩之史爱卿。”
“啊?臣在。”不仅史岩之自己惊讶,其余朝臣也都觉得出人意料。阁学士都是以文官为主,极少有武将入选的,况且史岩之已退隐多年。
“史爱卿,朕封你为显文阁直阁学士,将来好生为朕打理军事大学。”
“臣谢过陛下隆恩。”
史岩之没有想到这显文阁学士中还有他的名字,顿时,一股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毕竟这是第一个以武将身份获此殊荣的军中将领。我之所以加封史岩之,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军功,而是为了临安军事大学。自孟珙以后,朝中无人能在军中称首,我这么做,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抬高军事大学在军中的地位,使其能够成为后世的黄埔军校。
至于军事大学的校长,是属于文官还是武将,就没人能清楚了。
“以上是显文阁学士的册封,下面朕再宣布几项其他人事任命。”
“江万里江爱卿。”
“臣在。”
“自爱卿组建商业部以来,劳苦功高,成绩斐然,朕都看在眼里。今教育卫生部即将组建完毕,朕打算将爱卿调至教育卫生部,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陛下,臣听从安排。”
“恩,很好,江爱卿,朕免去你商业部尚书之职,封你为教育卫生部尚书,平级调任,下月一日正式上任。”
“臣领旨。”
“廖莹中。”
“臣在。”
“廖爱卿,你在商业部任职侍郎期间,表现优异,朕封你为商业部代理尚书,行尚书之权。”
“是,臣遵旨。”廖莹中也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回到位置后默默地看了贾似道一眼。
廖莹中有能力,而且年富力强。我提拔其为商业部尚书,一是看重其能力,二来,在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安慰下贾似道**吧。不过,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贾似道却认为我是在拉拢廖莹中,分化贾党。
“阮登炳。”
“臣在。”
“阮爱卿,朕封你兼任商业部侍郎一职,银庄、商业乃是密不可分的,下月一日上任。”
“是,陛下,臣遵旨。”
“恩,各位爱卿,下面朕宣布有关临安、广南两大战区制置使考评的结果。”
“印应雷。”
“臣在。”
大殿之上,印应雷也以臣自称,因为他知道昨日参与考评的四人都会封官,而且大殿之上也不是他能卖弄之处。
“朕封你为临安战区代理制置使,负责组建临安战区。”
“是,臣遵旨。”印应雷恭敬地行礼道。
虽然是代理,但也只需在试用期内合格,就能转正。印应雷听完,禁不住热泪盈眶,终于得到皇帝的赏识了,尽管离他第一次出仕相隔了整整十年之久。
“王安节。”
“臣在。”
“朕封你为临安战区副制置使,兼任战区转运使,协助印爱卿组建临安战区。”
“是,臣遵旨。”
长考之下,我最终还是将临安战区的重任交给了印应雷,但也让稳重的王安节担任副制置使兼转运使,这在军中是十分罕见的,没有政委,我就希望以控制粮草的转运使来制衡印应雷。我继续叫道:“曹士雄。”
“臣在。”
“曹爱卿,你年事已高,朕封你为军务院院士,充分利用爱卿的军事经验,在军务院里发挥余热吧。”
“是,陛下,臣领旨。”
我最后一个叫道:“范文虎。”
“臣在。”
“朕封你为广南战区代理制置使,负责组建广南战区。”
“是,臣遵旨。”
“好了,各位爱卿,有本上奏,无本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