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担心夏将军等众敢死队员的安全,便将手中大刀交给云仲飞,并吩咐道,‘夏将军交给你们了。’随即,臣拔出长剑,连续几次纵跃,跳上了最近的屋顶,居高临下,连人带剑扑向了对方守将虎驰。”
云仲飞道:“沈大人离去后,臣这边的压力顿时陡增,不过也无暇顾及其它,只知道拼命围绕在夏将军周边。”
我知道,沈墨叙说到这里,阳家镇之战已经到了最为紧要的关头了。小七给沈、云二人重新倒满了热茶,又专心致志地听了起来。
“帝王谷的武学虽然不是以轻身术见长,但臣对于轻功一道却略有天赋。那虎驰也没有想到居然有臣这样一个人,竟会单枪匹马地杀了过去,而其身旁只有两名护卫相随。虎驰和其两名护卫见我从空中跃下,倒也不惊慌,手中弯刀一起向臣攻来。臣的长处在这种时候终于可以发挥出来了,臣不敢和他们多作纠缠,一出手便是帝王谷绝学……轩辕剑法,三招之内,臣接连击毙了两名护卫,那虎驰惊了下,却依旧勇敢地举刀相向。虎驰在弯刀上也下过一番苦功,不过却躲不开臣的快剑。虎驰挡住了臣的前三剑,在第四剑时,被臣的长剑刺中了右臂,弯刀顷刻落地,臣立即用剑指在了虎驰的咽喉之处,并运气大喝,令蒙古人停手,否则将斩杀其主帅。”
“擒贼先擒王,沈墨,这招不错,充分发挥了你武功高强的优势。”
“陛下过奖,臣不通军事,也只能如此了。”沈墨笑笑言道,“臣以为战事即将结束,不想那虎驰竟然毫不惧怕,也大声喊道,‘我蒙古男儿哪有贪生怕死之辈,虎炎,由你指挥,继续攻击。’臣略微一惊,手上用力,在虎驰的颈脖上割出一条口子,道,‘再不下令停手,就送你去见你的长生天。’虎驰不理,兀自继续高声道,‘杀,杀尽这些南蛮。’臣见此人不惧死,知道无法胁迫其罢兵,又担心夏将军的安危,只得暗道一声,‘此人也算是条好汉’,但手下却也再不留情,手腕运劲,杀死了虎驰,随后大声喊道,‘虎驰已亡,投降不杀。’臣一边喊一边返回到了夏将军身边。蒙古人在虎炎的指挥下,又坚持攻击了片刻,但由于主帅身亡,阵型开始混乱,那虎炎身为虎驰的亲卫首领,武艺颇高,却不懂临阵指挥,加上另外两处的蒙古军根本听不到虎驰的号令,变得各自为政,恰好这时,北门外传来一阵惊呼声,随即听见我军的号令声四起,‘镇破了,我军(敌军)攻进来了。’交战双方同时想到。”
我道:“破虏军终于攻破北门了。”
“是,陛下,破虏军的确骁勇善战,虽说人数占优,但攻破阳家镇北门的速度真的极快。这时,蒙古守军中的汉人士兵有人首先放弃了抵抗,一个影响一个,基本上所有的汉人士兵全都放弃了抵抗,意欲顽抗的虎炎及一众亲卫反过来被我军包围。到了此时,哪怕虎炎等人再为勇猛,也架不住我军人多势众,没多久便被我军屠尽。”
说到这里,沈墨又开始兴奋起来:“庐州军和破虏军会合后,夏将军令姜才率领其麾下将士出南门,和王胜将军统帅的庐州大军南北夹击阳山屏的蒙古军。在这种优势下,阳山屏的蒙古守军也没能坚持多久,便被我军歼灭。早已准备好的夏青在王胜将军的命令下,率领三千骑军直扑淮河岸边,与苗在成及寿春军汇合后,又在我朝水师的协助下,一举击溃了蒙古人在淮河南岸的防御部队,并占领了蒙古设在南岸的水师基地。除了大约两千名蒙古水陆军士及部分战船撤回了淮河北岸,其他的蒙古军尽被我军歼灭。自此,安丰军之战全部结束,我军顺利收复了淮河南岸之地。”
“好,很好,这也算得上是近年来我朝主动发起攻击的最大战役了,可喜可贺啊。”
“恭喜陛下。陛下,这是夏将军请臣带回的信函。”沈墨说完后交给我一封信件。
我接过后道:“沈墨,云仲飞,你们带去的二十名侍卫有无伤亡?”
“陛下,人人带伤,好在这批人均是侍卫中的好手,幸无人遇难。”
“好,你们先下去休息吧,让御医好生医治受伤的侍卫,朕会为你们记功的。”
“是,陛下,臣等告退。”
我刚打开夏贵的信函,却听小七道:“官家还真是神人也。”
“恩?何以?”
“官家您想,如果不是官家派沈大人前往,那夏将军还真是有些危险。”
“也不尽然,如果没有沈墨,我军也一样会成功的,只是夏贵及他的八百敢死队员会增加不少死亡吧,且看看夏贵的来信是怎么说的。”
“臣夏贵首先感谢陛下之恩,若非沈大人等御前侍卫相助,臣即使获胜,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夏贵信中首先表明了他的感激之情。
我接着看到,“按照事先的计划,臣只挑选出八百名精锐将士来充当敢死队,这点和事先的千人计划略有出入,从这也可以看出,我朝将士的训练还要加强。在沈大人的帮助下,臣率领八百敢死队员从小路突入阳家镇,并拖住了镇内的两千名蒙古军,而姜才将军也及时攻破了镇子的北门,其后的进程基本上和预计的一样,淮河南边蒙古基地的敌军大都沉醉于节日之中,不似阳家镇内的守军。在阳家镇被攻破后,蒙古基地的军士们大都还在呼呼大睡中,所以我军在岸边的战斗中没有出现过多的伤亡。此次战役大致消灭了敌军七千余人,俘虏了四千余人,另有两千敌军逃回了淮河以北。我军伤亡大约在三千多人,主要是敢死队和正面进攻阳家屏隘口的王胜大军的伤亡较为严重,详情还在整理中,容臣日后上报。”
“以三千多人的伤亡换取了此次大战的胜利,夏贵、沈墨,庐州军、破虏军当记首功。”
“是啊,官家,我朝军队也并不是只会防御,这次胜利不但夺回了淮河南岸,也会鼓舞我朝将士的士气。”
“哈哈,小七,说得不错。”
“官家,这首功呢,还应当是陛下。”
“是吗?”我心情大好,哈哈笑道。
第278章 五大指挥使
第278章五大指挥使“臣文天祥、臣留梦炎参见陛下。”
朝会时,我见到了前往福建省监督行省制改革已有一个多月之久的政务院院士文天祥和留梦炎。
“两位爱卿,何时返回?”
“陛下,臣等于昨夜子时刚到临安。”文天祥道。
“恩,两位,辛苦了,你们先说说福建省的情况吧。”
文天祥奏道:“陛下,因政务院事先准备充分,加上福建省新任制置使陈心书大人的大力配合,使福建省的行省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目前,省一级行政机构已经全部改制完毕,陈大人等福建省各级官员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下级府衙的全面改制。”
“好,二位爱卿,你们将详细情况上折于朕,特别是所遇到的问题要全部列入。有好的经验要推广,有问题的更要加以改进,以免在其它地方重蹈覆辙。”
“是,陛下。”
“两位,先好生休息下。”我接着又对众人言道,“各位爱卿,御林军已经组建完毕,下面朕宣布临安、广南两大战区的厢指挥使人选。经过朕与军务院、枢密院和兵部的商议,现已确定了两大战区的五名厢指挥使名单。小七,宣旨。”“是,陛下。”小七在金阶上向前一步,大声道,“奉陛下旨意,宣原禁军将领龙在田、原禁军将领吴松含、原兵部秘书郎赵宝、原殿前副将马暨以及两浙路安吉人氏张顺进殿听旨。”
这五人中,只有张顺乃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从政的经历。
赵宝是老将赵葵的养子,四十出头,年轻时曾经跟随赵葵征战,善使长枪,曾搏得过枪王之称,后因不满当时的权臣丁大全,便借养伤为由,入枢密院任文职秘书郎。据赵葵道,赵宝的伤势早在数年前就已痊愈,经赵葵引荐,赵宝于上月中旬加入了龙牙。
吴松含比赵宝大一岁,乃是五人中年纪最大者,十二年前加入禁军,善骑射,号称禁军中的箭神,凭战功累计,升至禁军统领,其人不善交际,一向为人低调,在禁军中属于独来独往之人,似乎不属于任何**,唯一的喜好就是与底层将士一起饮酒作乐,深得普通士卒爱戴。
龙在田,武举出身,六年前参加武举殿试,当时的主考官正是今日的兵部尚书范文焕,得自范文焕之助,殿试成绩排在第九的龙在田进入前三甲,最后被宋理宗钦点为探花,放榜后,龙在田加入禁军,并投在了范氏兄弟门下,六年里,龙在田的表现尚可,也上过战场,加上他颇通兵法,善为人处事,对于宋朝军队的建制又是十分熟悉,所以深受范文焕等人的器重。
马暨,祖籍宕州(今甘肃宕昌县),进士出身,参加过六年前的川中抗蒙战争,骁勇善战,实为殿前营中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之辈,每当有战争时,殿前必是由马暨执笔首作方案。马暨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在后世的记载中,马暨领导的静江(今桂林)保卫战在宋末算得上是可歌可泣的一场悲壮战役。史书道,马暨“被执,杀之,断其首犹握拳奋起,立逾时始仆”。马暨死后,部将娄铃辖仍率余部据守月城十余日,直至城毁,宋军无一人投降。
以上几人的资料是我从吏部、兵部的资料档案中加上龙牙的情报综合分析而成。
“臣赵宝、臣吴松含、臣龙在田、臣马暨、草民张顺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五位爱卿,免礼平身。”
“谢皇上。”
“张顺。”我首先点名道。
“草民在。”
“张顺,你是本次将领招募中唯一的一名合格者,但是,因你没有实战经验,所以朕任命你为临安战区第一厢代理指挥使,行厢指挥使之权。张爱卿,战场瞬息万变,战争的经验只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才会积累,这点是任何人研究多少战例也取代不了的。你到了军中,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兵,老将们学习,切记不要自诩精通兵法,就自以为是。”
“是,臣张顺谢皇上恩典,臣谨遵皇上旨意。”
“赵宝。”
“臣在。”
“赵宝,朕听闻你当年号称枪王,只是爱卿你数年不上战场,枪还在否?”
“回陛下,臣的枪时刻皆在。”
“是吗?何在?”
“陛下,臣手中无枪,但心里有枪。”
“啊!”我惊叹一声笑道,“哈哈,好个心里有枪,赵宝,朕任命你为临安战区第二厢指挥使。”
“谢陛下。”
所谓手中无枪,心中有枪,在后世的武侠小说中最为常见,没想到在这里也听到了。
“吴松含。”
“臣在。”
“吴松含,朕看过你的资料,十多年来,你一直在军中服役,累积战功,升为禁军弓马军副指挥使,可以说是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在禁军中,你号称箭神,这个名字不错,可和赵宝的枪王媲美,待朕哪天得闲,去军营中看看,你们一个枪王,一个箭神,谁更厉害?”我接着道,“吴松含,朕任命你为临安战区第三厢指挥使。”
“臣吴松含谢陛下恩典。”
“对了,你们临安战区第二、第三厢指挥使都有自己的绰号,张顺,你身为第一厢指挥使,你有没有呢?”
张顺道:“陛下,臣没有。”
“那朕给你取一个吧。张顺,朕看,你就叫‘lang里白条’吧。”
“lang里白条?”张顺虽然不知道此为何意,但见我亲自赐名,自也十分欢喜,忙谢恩道,“谢陛下赐名,臣以后就叫lang里白条了。”
lang里白条,《水浒传》中张顺的别名,意思是指其在穿梭水面时快速无比,就象一根白条一闪而过。至于真正的张顺是否如此我就不得而知了。
临安战区的三位厢指挥使任命完毕,我继续叫道:“龙在田。”
“臣在。”
“听说你对于本朝的军制颇有研究?”
“是,陛下。”
“恩,龙在田,你是武举出身,在禁军中服役六年,有多年带兵的经验,又有实战经历,朕任命你为广南战区第四厢指挥使。”
“是,臣龙在田谢陛下厚爱。”
对于龙在田,我自是犹豫了很久,我知道他是贾党中人,但一来没有合适的人选,二来也是由于范文虎的力荐,我也暂且认可了。
我最后点名道:“马暨。”
“臣在。”
“马暨,朕任命你为广南战区第五厢指挥使。”
“臣马暨谢过陛下。”
“马暨,朕看过一篇你对于广南边境地区的一份奏折,建议在广南建立以边军为主,少数民族屯兵为辅的防御体系。这次朕新立广南战区,目的是要将整个广南纳入我朝正规的防御体系中,因此会不分民族,统一称为广南战区。你们南下广南所带的兵力只有编制的一半,另外一半要到当地后自行招募,而当地民族众多,你们必须团结各个民族,不得欺压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只要做到一视同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是,臣马暨谨遵陛下旨意。”
“印应雷、王安节、范文虎。”
“臣在。”
“印爱卿、王爱卿,临安战区三厢的士卒已经招募完毕,各厢的指挥使也已经任命,接下来,你们就要尽快完成战区各部门的组建,参谋部、情报部等一个都不能缺少。”
“是,臣等遵旨。”
“范爱卿,广南战区的两厢均只有一半的将士,你可以先安排部分队伍先期前往广南,而你在最近需要尽快搭建好战区其它部门的骨架。”
“是,臣遵旨。”
“三位爱卿,在你们安排好将士的驻地后,立即展开练兵事宜。从这次淮南西路的安丰战役看,我朝将士的战斗力还是有待提高啊。”
“是,陛下。”
“恩,各位爱卿,朕在此正式宣布下,我庐州军已经攻破了安丰军北面的阳家镇,成功地收复了淮河南岸之地,在这场战争中,我军以伤亡三千多人为代价,击毙击伤以及俘虏了蒙古军一万多人,并且击毙了敌军主将,身为万夫长的蒙古大将虎驰,至于详情战况,还需要等夏贵夏爱卿的战报。”
马廷鸾听罢,高兴道:“一万多名蒙古军?陛下,此实乃我朝近年来的大捷啊,臣恭贺陛下。”
叶梦鼎同样激动道:“是啊,大喜啊,陛下。”
众大臣们也一同道:“恭贺陛下,安丰大捷。”
“哈哈,同喜。”我道,“各位,虽然我朝军队大捷,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这一万多名蒙古军人中,真正是蒙古族的军人只有两千来人,正是这两千人给我朝大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且我军还是在偷袭的情况下,这就说明了在单兵对阵中,我军还是弱于对手,这也是朕要求临安、广南战区立即开展兵训的原因。”
“陛下,老臣以为当为夏将军及庐州军请功请赏。”贾似道慢条斯理地奏道。
“恩,准奏。师臣说得不错,等夏爱卿的战报到了后,由军务院会同兵部还有枢密院共同商议此事。”
第279章 当世高手
第279章当世高手“索老,最近有何大事吗?”刚刚出关的中年人虽然略显疲惫,神态之间却依旧俊逸儒雅,谁也想象不到,这位中年人其实已经五十有六了,看上去也就四十出头。
“回主人,在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