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帝王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帝王传奇-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哦,没想到夏贵军中竟然有这等人物相助,看来是准备充分啊。阿术,继续吧。”

    “虎驰身亡后,由其亲卫首领虎炎率军继续攻击,但形势却已急转直下,就在这时,北门被姜才攻破,随后,南朝军队南北夹击我阳家屏守军,我守军虽奋力反击,终因寡不敌众,遂失守了山隘,最后只有数百人突围而出,并几经辗转回到了我朝境内。再后来,夏贵之子夏青率三千庐州骑军和来自寿春的统领苗再成合兵一处,攻破了我军基地。”

    听完阿术的汇报,忽必烈冷静地说道:“各位爱卿,大家都来说说对此次战役的看法吧。”

    畏兀儿人(西北的一支少数民族,宋朝称为高昌回鹘)阿里海牙首先道:“大汗,敌人暗中偷袭我军,非好汉行为,况且兵力又多三倍于我,而我军中有八成以上是汉人士卒,所以,臣以为我军虽败,但根本不足为虑也。”

    阿里海牙,怯薛军出身,作战勇猛,为人豪爽,但一直看不起汉人。

    “阿里海牙将军,战争只有胜与负,偷袭也好,明袭也罢,能够获胜便行,哪里会有什么好汉之说。”中书右丞相老将军史天泽道,“大汗,此次战役,虽说我军败了,然,胜败乃兵家常事,淮河南岸的基地十分重要,丢了我们可以再夺回来。臣重点想说的是,这次战役暴露出了我朝从上至下的轻敌思想,总是以为宋人只会防御,根本没有胆量主动发起攻击,阳家镇守将虎驰,基地守将哈日查盖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思想,所以,这点应该从我朝上层开始改变,告诫各军对于敌军千万不得等闲视之。”

    忽必烈点点头道:“史丞相这一点说得很好,对此,本汗首先要进行检讨,是本汗过于轻视南人,才导致本汗手下各路儿郎也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真金,传本汗旨意,严令各军,特别是边境交界处的驻军,提高警惕,随时注意南朝军队的动向,并将此次战役通传各军,如果再有懈于防范者,定斩不饶。”

    “是,父汗,儿臣明白。”

    “幸亏此事的发生尚早,还不足以改变战争的根本走势,而且也为我朝提了个醒,坏事也就变成好事了。”忽必烈哈哈笑道,“各位爱卿,数年来南人一直缩在城中,此次战役既然是他们主动发起的攻击,那大家就好好分析下,看看南朝的军队是否有了进步。”

第281章 古代钉子户

    第281章古代钉子户阿里海牙道:“大汗,不用费神去分析了,那南人只不过是投机取巧而已,如果两军再次相遇,还得看我无敌之铁骑。臣斗胆请求大汗给臣一万精兵,臣立即南下去夺回阳家镇。”

    忽必烈似笑非笑地看着阿里海牙道:“阿里海牙,你知道我蒙古铁骑为何被称作无敌之师吗?”

    “当然知道。”

    “那你讲讲。”

    “大汗,那是因为我蒙古铁骑的骑射能力天下第一。”

    “这点没错,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根本。阿里海牙,各位爱卿,我蒙古铁骑之所以号称天下一等一的骑军,是因为我们的骑军改变了以往骑军的传统军事思想,那么这点是如何做到的呢?先祖成吉思汗及其手下的追随者们在初期时都不懂兵法,不懂行军布阵之道,甚至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然而却最终统一了蒙古部落,为今日的蒙古帝国奠定了基础,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本汗可以明确告诉各位,先祖成吉思汗等人在军事上的成长就是得自于战后的分析讨论会,每次大战之后,先祖及手下大将们最先讨论的不是胜负,而是这场战争的得失,也就是说他们的先生就是战争。众位爱卿,明白吗?”

    “臣等明白。”

    “恩。”忽必烈神情严肃道,“阿里海牙,今日之会议,本汗令你只听不言,否则将你驱逐出去。”

    阿里海牙“啊”了一声,见忽必烈不像是说笑,哪里还敢冒犯,小声道:“是,大汗。”

    蒙古朝中另一位汉人名将张柔道:“南朝的偷袭方案准备充分,虎驰的应对方案也基本上没有大碍,唯一出现的变数应该是那位剑手,否则倒还是有一线机会的。从这点可以看出,宋人的这次筹划者是位高人也。”

    郝经道:“如果说南朝剑手来自临安,那就只会有一种可能。”

    “帝师请言。”

    “大汗,臣认为这次战役的真正筹划者是宋廷,而不仅仅是夏贵。”

    忽必烈想了想,问道:“董大,你怎么看?”

    被忽必烈称作“董大”的汉人将领正是其亲信,统军副使董文炳,在所有将领中,得此名号的也仅此一人而已,即便如蒙古族将领也极尽羡慕。

    “大汗,臣也赞同帝师的说法,此次战役完全可以看作是宋廷的筹划,扬州军的配合也证明了这点。自南朝小皇帝登基以来,南朝的军情也发生了变化,原以贾似道为首的枢密院似乎正在被军务院所取代,臣认为这场战役的筹划者应该就是南朝的小皇帝,而来自临安的剑手,臣估计就是南朝的御前侍卫。臣也十分赞同史大人的看法,我朝各军需要重新审视南朝军队的格局了。数年前,南朝虽然拥有王坚、张珏、夏贵等一大批名将,但因失去了孟珙的统一指挥,宋军并不会对我朝造成多大的阻碍,但是如果宋廷小皇帝就是张大人所言的高人,那就务必要引起大汗的高度重视了。臣以为,这次阳家镇战役是南朝军事从防御走向进攻的分水岭。”

    阿术赞道:“董将军高见,一支军队最关键的就在于其统帅。最近南朝的军队改革也是如火如荼地在展开,从这次他们竟然主动出击来看,小皇帝也是野心勃勃啊。”

    “父汗,儿臣以为现在的南朝小皇帝才是属于正常的。”

    忽必烈有些不明道:“真金,此话何意?”

    “父汗,南人的江山自一百多年前被金人占领后,南朝皇帝便一直偏安一方,小皇帝之前有五位皇帝,虽然偶有收复故土之心,也有收复之力,但屡次错过战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心理有些,有些扭曲吧,儿臣也不知道该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心态。按照常理来说,家园被他人所占,我辈自当死命夺回。但是直到小皇帝登基,儿臣才觉得南朝有了这种收复故土的心思,而这才该是正常人的想法吧。”

    忽必烈笑道:“真金,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南朝赵的行为难道就不会是三把火吗?要知道其老皇帝也有过端平入洛的经历。”

    “父汗,儿臣也说不清,但总觉得南朝的一系列变革并不是普通的三把火,从我朝掌握的情报来看,儿臣认为,用阿术将军所说的‘野心勃勃’来形容南朝小皇帝是十分恰当的。”

    “好,真金,你能有此想法,父汗很是欣慰。真金,你再来说说,如果南朝皇帝如此高明,或者说如此正常,那我朝该如何应对?”

    真金想了想道:“父汗,依儿臣之见,不管对手如何,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儿臣记得小时候父汗曾经教导过儿臣摔跤之术,说只要自己的实力够强,那么无论对方怎样出招,自己都可立于不败之地。这两国之争,也就如同两人摔跤,只要我朝的综合实力超过对方,就可占据主动。”

    “恩,真金,说得好。”忽必烈笑道,“伯颜,你也来说说。”

    “是,大汗。”伯颜恭敬言道,“大汗,臣没有多少战争经历,从各位大人的分析来看,臣以为,我朝军队首先当在思想上重视对手,从夏贵率领禁军支援庐州起,南朝的军事方针就已经产生了变化,正如各位大人所言,南朝小皇帝登基后,其国策已经不再趋于保守,而是在积极备战了,这点我朝上下必须达成共识。其次,我朝军队的布防需要加强,特别是我朝占领时间不长的区域,比如三四年前夺得的南朝潼川府路的部分地区,以免再被偷袭。第三就是需要加快水师的建设了,臣以为当给刘整将军更大的支持。”

    “恩,伯颜,有理。阿术。”

    “臣在。”

    “立即传令川中巴拉,董士亨两位将军,加强戒备。”

    “是,大汗。”

    “刘整。”

    “臣在。”

    “水师建设务必加快,有何政务问题,你可以直接找帝师解决,有何军务问题,则可直接找真金协助解决。”

    “是,臣刘整遵旨。”

    “各位,从现在起,大家都要正视南朝,要把南人当作我朝的正式对手来看待,不得再掉以轻心。”

    “是,大汗。”

    “很好,赵如果以进攻为其军事方向,倒也省却了我军攻击城池的麻烦。”

    “是,大汗。”郝经道,“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如此,只不过,似乎没有大汗想象中那般简单吧。”

    忽必烈微微一笑:“帝师放心,本汗会重视每一个对手的。”

    全玖处理奏折的速度越来越快,倒不是说每份奏折她都能准确地作出批示,而是知道哪些奏折可以自行处理,哪些需要我亲自过目。

    “官家,你看看这两份奏折。”

    “什么内容?”

    “是有关临安城内拆迁民居引发的争论。”

    “民居拆迁?”

    这种事情在后世也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大都不了了之。弱势群体再怎么抗争,也最终只能偃旗息鼓,尽管也有不少媒体相助,但又能怎么样呢?

    “恩,临安知府事潜大人认为当以临安的整体格局为先,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官府的全面布局,要求拆除。而房屋的拥有者不服,加上那人又略知律法,便将临安府衙告到了临安通判处,通判也不知该怎么处理这桩民告官之事,将诉状转到了刑部,而刑部根本不想受理,又将这事推到了大理寺,大理寺认为此是地方性纠纷,不属于刑事案件,所以无须立案,而要临安府衙和当事人协商解决即可。后来,这事不知怎么被御史台知道了,御史台就谏言上书,说官府办事不利。官家,这两份奏折就是临安府衙和御史台的。”

    民告官之事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是极其艰难的,宋朝的政治应当算是最为开明的了,这和宋朝皇帝重视民命的思想大有关系,但依旧鲜有民告官的案件出现,因为各级官府基本上都不受理这类案件。后世有名的戏曲《铡美案》就是发生在宋朝,虽然是虚构的。

    古代的律法都规定了对于侵犯公民财产的强盗予以惩罚,但都没有明确指出,如果侵犯私产的是政府,该如何处理?政府不是强盗,自然不适合定为侵犯财产罪。

    宋朝法典《大宋刑统》中也明确指出,侵犯公民财产罪当判杖刑、流放、充军甚至死刑。但同样只是针对盗和贼。

    看完两份奏折,我大致明白了其中的经过。

    潜说友在上任后,大力整治临安的市容市貌,疏通河道,改善环境,数月下来,临安城已是焕然一新。大约十天前,在天街附近的东康坊开始拆迁,按照临安府的规划,会在这一带建造一座大型的广场,作为临安城百姓的活动中心。这件事我也知道,原本是件不错的惠民方案,但没有想到的是,其中的一户田姓人家死活不愿意搬离,田家主人名叫田铭,秀才出身,时代居于此地。

    目前,整个东康坊就剩下这田家一家还没有搬迁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古代钉子户吗?”

    “啊?钉子户?官家,您说什么?”

第282章 本官还是下官

    第282章本官还是下官御史台的奏折并没有针对个人,更没有说明谁对谁错,只是弹劾了临安府衙、刑部以及大理寺办事拖拉,违背了朝廷一贯提倡的重民理念。而潜说友的奏折则认为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虽然在律法上并无明确的界定,但在触及国家利益时,个人应当牺牲小我,所以临安府衙是没有错的。

    如果要说对与错,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员都会认同潜说友的做法吧,我想道。

    宋朝的律法主要源自于宋初制定的《大宋刑统》,其基本思想沿于唐代,只是增加了不少“编敕”的内容。所谓编敕,是指某些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法官不敢自专,便交给皇帝裁决,而皇帝裁决的理由和结果就成为今后同类案件的律法依据。

    刑部和大理寺都一直认为这只是件小事,根本没有必要列入刑案,也就没有上折请我“编敕”的必要了。

    好在潜说友并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也就没有出现后世的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了。不过临安府衙的态度颇为强硬,通知田家,必须在十一月十日前搬离东康坊,否则以妨碍官府罪论处。

    “十一月十日,还有七天的时间。”

    “是,官家,还有七天就是临安府衙限定的期限了,也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玖儿,这种事你遇到过吗?”

    “官家,这种事情在民间是很常见的。只是像田家这样坚持,还因此上诉状告官府的,玖儿可就没有见过了。”

    “玖儿,这两份奏折先放放,待朕好生想想再做处理。”

    虽然我骨子里却依旧是平**识占主导地位的穿越者呼延东海,但我也是大宋朝的皇帝,对于这种事情的处理方式和理由,很有可能就会形成“编敕”,从而成为后世的律法依据。

    如果说从我这里开始,后世的统治者都能够依照我的“编敕”来保护百姓的私有财产,倒是很有意义的。

    十一月初,教育卫生部正式成立,我任命原商业部尚书江万里担任首任尚书,廖莹中则升为商业部第二任尚书。十一月四号的早朝,和事先的估计分毫不差,淮南西路制置使夏贵的奏折于朝会前抵达了临安。

    陆秀夫出列禀道:“陛下,军务院于今日凌晨收到夏贵大人六百里加急战报,内容是有关安丰军的详细战况。”

    “陆爱卿,呈上。”

    战报上的内容比起沈墨带回的信件长了好几倍。战报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安丰之战的详细经过,我所知道的战况主要是夏贵的敢死队在阳家镇内的一段经过,而夏贵的战报对于王胜将军从正面进攻阳家屏山隘,姜才率领破虏军强攻镇子的北门,破虏军和庐州军南北夹击阳家屏的蒙古军以及夏青和苗再成合兵击溃南岸基地的蒙古军等过程均作了详细的情况描述。第二部分内容则是整个战事的数据统计,这部分记载十分详细,我看了看后道:“各位爱卿,有关此役双方的伤亡情况,朕给大家说说。”

    “夏贵夏爱卿亲率的敢死队亡三百六十二人,伤四百二十三人,是整个战役中伤亡比列最高的一支部队,几乎占到了全部将士的百分之百,就连夏爱卿本人也受了轻伤。当然,敢死队也是决定胜败关键的一支部队。姜才所率领的扬州破虏军伤三百十七人,亡一百零六人;庐州其他各军共计伤一千七百二十九人,亡七百八十八人,寿春水师无人死亡,只有伤员五十一人。以上是我军的伤亡情况,总数在四千名左右。安丰之战中,我军击杀敌人万夫长一名,千夫长四名,并活捉了三名敌军千夫长。此役,我军共击杀蒙古军六千四百余人,其中蒙古族将士大约一千二百余人,其余为汉人,金人混编的敌军将士。另外,我军俘虏敌军共计五千七百七十人,其中蒙古族士卒十三人,其余均为汉人、金人将士。”

    虽然事先大致知道双方的伤亡数字,说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赞道:“各位爱卿,这场战争我军以伤亡近四千人为代价,不仅收回了淮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