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喜欢旅游的皇帝为数不少,最有名的可能要数清朝的乾隆皇帝了。在后世的电视作品中,以乾隆下江南为主题的剧作多不胜数。我印象中最深的莫过于郑少秋先生主演的《戏说乾隆》了,虽然时日已久,但那首主题曲《问情》却是记得很熟。
海水永不干,天也望不穿,红尘一笑和你共徘徊。
当我第一次从电视中听到这首歌曲时,就有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那时,我还不认识乐菱杉,更不认识方灵。我是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到伤感,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我并不知道,或许只是种命运的感知吧。
方灵听说我又要南下办事,尤其兴奋,直嚷道,“哥,早该出去了,江南三月正好踏青,不可错过。”不过,当我说到这次南下的路线是要去广南西路和大理时,方灵也露出一丝惊讶道,“这么远,还要去大理,哥,你知道那大理之地现在可是蒙古人的地盘吗?”
“当然知道,这一次我要去的地方就是大理鄯阐府的天龙寺。”
方灵没有听说过天龙寺之名,道,“天龙寺没听过,不过呢,灵儿听说大理风光与我朝迥异,去玩玩也不错的。哥,蒙古人也没什么了不起,有灵儿在,自会无恙。”
“那是,我的灵儿可是武学上师,谁要是想对我不利,灵儿你就帮哥扁他。”
“呵呵,哥,有我这个免费保镖在,谁也别想动你的。”
对于这次出行,张全一同样也觉兴奋。自小便跟随白云禅老张云庵东奔西走的张全一十分习惯这样的生活,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对于这个道理,张全一是深有体会的。
清晨时分,天刚蒙蒙放亮,我们一行六人六骑悄悄离开了临安,沿着官道,极速南行。和上两次不一样的是,蓝羽留在了宫中,代替他的是年轻的张全一。
文璋一马当先,随后是沈墨,紧接着是我和方灵,袁棘和张全一则负责断后。我的坐骑依旧是那匹名为“飞燕”的宫中极品御马,其余五骑也都是来自西域的宫中御马。
经过一年多的练习,现在的我终于能够熟练地掌握骑马技术了。
得自袁棘的安排,开路的文璋和我身边的方灵控制着前进的速度。从临安到大理的距离约为二千多公里,按照我们日均三百里左右的速度前行,大约需要二十天,以我们坐下千里马的速度,三百里的日均行程还算是相当轻松的,如果放马狂奔,日均七、八百里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离开临安后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两浙西路西南部最大的州府……衢州府,从衢州府再向西南行进,就是原江南西路,现在的江西省了。在这两地交界的区域,有一条专供军队使用的兵道,这种兵道虽然没有官道宽,但路基扎实,而且不允许百姓行走于上,因此时常空着。
我们沿着兵道飞驰而下,尝试了一天的狂奔。到了傍晚时分,袁棘道,这一天的行程大约是九百五十里。千里马果然不凡,如果途中的休息时间减少,那日行千里也不算什么难事,难怪当年的关羽为了还曹操赠送赤兔宝马之情,在华容道上不顾军令,足见古代将军们对于宝马的喜爱。就在我为这般飞驰洋洋得意的第二天,却发现自己全身酸痛,好在当夜方灵给我做了个按摩,不然连起床都会困难了。之后的数日里,袁棘坚决不允许如此狂奔,我们只好保持着每日三百里的速度前进,没有再去尝试日行千里了。
按照袁棘制定的防卫计划,御前侍卫统领八臂灵猿张子健和云仲飞各自率领一百名身着便装的侍卫作为我们此去的随行护卫,其中张子健的百人队提前出发,沿路做好布控措施,另外一百名侍卫则在云仲飞的指挥下,分散在我们周围,这两百名侍卫的坐骑均没有我们所骑的御马脚程快,所以一天之中基本上只能休息两、三个时辰,好在这些侍卫们个个武艺高强,倒也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近百名龙牙保安部的成员也是沿途暗中跟随着,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联系当地的龙牙情报站成员,配合前行的张子健,做好防范。
和北方的宋蒙边境相比,内陆地区的治安环境相对要安稳得多。自我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整治官场,一年多来,各地的经济普遍开始回升,百姓的生活日趋好转,社会治安也就同步趋于稳定。
每到一个地方,在晚上休息前,我都会和方灵、袁棘等人到街上闲逛一番,吃吃当地的小吃,和店里的掌柜、小二随意聊聊,偶尔也购买些小玩意。
对于目前的生活状况,百姓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比起往年上升了不少。沿途的百姓普遍言及,这一年来,生活有了不少变化,各地的这些变化大致一样,首先是感到官府的态度变得温和了,在江西省的一处偏僻小县城内,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就亲口告诉我,有一次,他在进货途中,无意间冲撞了知县的坐轿,这个知县虽无劣迹,却十分霸道,所以吓得他立即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求饶,那知,父母官下轿后,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温和地问他有没有伤到,这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其次是大家都有土地可耕种,只要勤快,怎么都能吃饱饭,再次,有手艺之人也得到官府的支持,不少地方的官府还专门规划出一块地方,以低廉的租金租给会手艺之人,作为他们生产的作坊,同时,官府还帮助他们拓宽销售路径,这就带动了当地的手工业发展,而周边的农民在农闲之时,也纷纷来到作坊中打打短工,以补家用。
第335章 苗族酸汤鱼
第335章苗族酸汤鱼相对于后世之人来说,古代之人的确更为朴实。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十分简单,有房可住,有饭可吃,有衣可穿,只要能够满足这些基本生活条件,人们就会觉得生活尚可,如果各方面有所提升,孩子们可以去私塾读读书,自己呢,偶尔可以去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见见世面,那就可以算得上幸福了。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所爆发的农民起义大都是由于当时的统治阶层不顾百姓的死活,人们在走投无路时才不得不铤而走险,哪怕家里还有稀粥可吃,他们也不会随便造反的。所以说,上梁山聚义之人都被称作逼上梁山。
对于平时百姓生活情况的调查,也是龙牙组织在各地情报站的基本工作之一。
从户部的报告中,我也能够大致知道本朝的民生情况,但官府的报告往往是报喜不报忧,从县衙起,层层转述,层层修饰,到了朝堂之上,基本上都是各地形势一片大好的报告。而龙牙则不一样,龙牙情报站所收集的情况都是些普通百姓的生活资料,相对而言,更加真实。
只要沿途有龙牙情报站的地方,我都会去看看,和他们说说话,问问当地的情况,这些成员不像一般官员见到皇帝时有种畏惧之感,他们只知道我是龙牙总部的创始人,加上我这个龙牙之首又是平易近人,所以相互之间言谈颇欢。
虽然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如意,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较之往年普遍有所提高,对于朝廷的拥护程度也开始增加。
从江西省再往西南方向行进,便是荆湖南路(今湖南)。数日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荆湖南路的西部,湘西地界。
“公子,前面就是湘西地界的镇溪村了,过了镇溪村,往东北直行是吉首县城,往南就是通往广南西路的官道了。”来过这里的文璋勒住马缰道。
“恩,也快到午饭时间了,我们就到镇溪村休息,出发。”
没隔多久,写着“镇溪村”三个大字的牌坊就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领路的文璋刚一进入镇溪村就“咦!”了一声。
方灵以为有什么情况,急忙问道:“文璋,怎么?有何不对之处吗?”
文璋道:“这里似乎和原来不一样了,大了至少一倍。”
“你确定?”方灵不信道,“离你上次来这里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怎么会变化如此之大?”
文璋也不明所以,摇摇头道:“这里是镇溪村不会错的,门前的牌子上不也是写着‘镇溪村’三个大字吗?”
张全一跟着道:“是啊,那牌子上是写着镇溪村的。”
正说间,只见早一步抵达此处的统领张子健带着四、五个便装侍卫从里面走了出来,接过我们的马缰后,张子健低声行礼道:“见过公子。”
“恩。”我见张子健等人脸色如常,知道里面没有什么不妥,便道:“走吧,进去再说。”
“公子,这个镇溪村规模很大,乃是苗汉交换货物的集散地,听当地百姓讲,是在去年的十月份刚刚扩建的,现在已经成为了湘西最大的一处集市了,其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吉首县城。”张子健边走边道。
“去年十月?”文璋道,“那是我离开两个月后的事情了。”
张子健道:“听说是的。”
文璋一路看去,不停地说道:“这里,还有那里都是新建的,完全不一样了,村中的人流量多了好多,看上去比一座小县城还要热闹。”
袁棘道:“恩,这镇溪村的房屋大部分都是新建的,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不少都是商人吧。”
张子健指着不远处的一座酒楼道:“公子,前面就是镇溪村的中心地带了,那座酒楼乃是村里最大的一座酒楼,名为结义楼,好像是苗人所开。酒楼的左边是镇溪村苗汉贸易管理中心,是吉首县衙设在此地维持秩序和收取税费之处。”
“结义楼?”我看了看酒楼前面显著的招牌,暗道,会不会和文天祥与苗人结义之事有关?
文天祥从湘西回来后,和我详细说过苗人之事,苗人常年居于山中,经济落后,导致生活艰难。后来,文天祥和田醉颜经过商议,认为苗寨物产丰富,其中的水果(猕猴桃)、枞菌、药材等物品均是稀有之物,如果能和外界交易,就能改变苗人经济落后的局面。于是,吉首县衙在苗汉杂居地镇溪村开设了贸易中心,只是没想到效果竟然如此显著,看来苗人的土特产还是很受外面汉人欢迎的。
张子健道:“正是,属下比公子早到一个时辰,还没有了解到这个名字的含义。公子,中午就在此处用餐?”
“行啊,张子健,你也和我们一起吃饭吧。”
“公子,属下还要照看马匹等,就。。。。。。”
“马匹就让你下面的弟兄看着就是了,何况这几匹宝马可不是一般人能驯服的。”
沈墨知道张子健是不敢和皇上共进午餐,笑道:“张兄,走吧。”
“是,沈兄。”
张子健只带了十名侍卫进入镇溪村,其余九十人中部分继续向南探路,大多数都散在镇溪村的周围。而随行的龙牙护卫是混在人群中,还是在村落的周边,我就不得而知了。
位于镇溪村中心的结义楼是一座两层楼的崭新建筑,门前的招牌上有汉、苗两种文字。走进屋里,我立即闻到一种特殊的味道,这是一种很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之下,我又仔细闻了闻,说道:“酸汤鱼,苗人的酸汤鱼。”
方灵好奇道:“哥,什么是酸汤鱼?”
“酸汤鱼嘛,乃是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让人胃口大开。灵儿,一会边吃边和你说。”
一位身材矮小身着苗族服饰的店小二见我们进来,连忙上前迎接道:“几位客官,是用餐还是住店呢?”
方灵道:“用餐。”
“好呢,七位,楼上有够十人用餐的雅间,请。”
我坐下后问道:“小二,你们酒楼里的味道是不是酸汤鱼吗?”
“正是,这位客官,看来你是大行家啊,本酒楼的招牌菜就是酸汤鱼古董羹(古代火锅之名)。”
我点了一大盆酸汤鱼和一些其它的配菜,道:“小二,先来这些。”
“好,各位客官,稍坐片刻,小的先给你们加火炭。”
“哥,先讲讲这酸汤鱼吧。”
“恩,酸汤鱼的味道主要来自酸汤,这种酸汤是用酿酒后的尾酒调制而成,也有采用热米汤经自然发酵后制成,在酸汤中加入洗净切好的鱼块,豆芽、酸笋、酸菜等配菜,以及切成段的葱、姜、蒜等佐料,再加入盐、醋、油等调味品,有些高档的酸汤鱼还要加上不少中药材,经滚热的火炭加热,煮开后即可和蘸汁拌在一起吃了。”
张全一问道:“公子您吃过吗?”
“恩,吃过,只是不知道这里的味道如何?还有,会不会加味精?”
酸汤鱼我自是吃过,只不过不是在宋朝,而是在我自己的那个时代。后世的酸汤鱼配料略有变化,酸汤是用烧开的米泔水酿制而成,而且增加了辣椒、西红柿、鸡精、胡椒粉等配料。
辣椒和西红柿在宋代还没有传到中国,原始的味精我算是发明出来了,只是不知道在这偏僻的湘西村落中是否已经开始使用。
不一会,店小二拿来一些烧得通红的木炭,放进桌子中间的火炉中,随后将装满酸汤的火锅器皿放在火炉之上,再将鱼块等配菜一齐放入锅内,并盖好了木质盖子。
“各位客官,等酸汤烧开,就可以吃了,旁边的这些蔬菜可以随时加到锅里。”店小二一边说着一边递给我们每人一小碟蘸汁。
我问道:“小二,这酸汤鱼是你们苗人发明的吗?”
“是啊。”
方灵道:“这个有什么说法吗?为什么叫做酸汤鱼呢?”
店小二笑道:“客官,这里面有一个传说,如果各位不嫌小的啰嗦,小的就给各位讲讲。”
方灵递过两蚊铜钱道:“讲吧。”
店小二接过铜钱,先道了声谢,说道:“我们苗家世代相传,在很久以前,苗岭山上居住着一位名叫阿娜的姑娘,阿娜姑娘不仅长相甜美,能歌善舞,而且还会酿制美酒,阿娜姑娘酿制的美酒清如山泉,香气扑鼻,远近闻名。各地的小伙子们纷纷前来求爱,对于这些求爱者,阿娜姑娘都不中意,但又不好当面拒绝,于是就斟上一碗碗自己酿的美酒,让小伙子们喝下,并说道,不是自己中意的人吃了这碗酒,会觉得其味甚酸。这些人吃下后都觉得味道很酸,心里一下变得透凉,但又不愿离去。不死心的小伙子们在房前屋后用山歌呼唤着阿娜姑娘来相会,阿娜姑娘就只好隔篱唱着,‘酸溜溜的汤哟,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哟听妹来温暖;三月槟榔不结果,九月兰草无芳香,有情山泉变美酒,无情美酒变酸汤呢哟。’后来,我们苗家先祖就用酿酒后的尾酒调制成酸汤,以鱼为主食,这就是酸汤鱼的来历了。”
“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啊。”方灵乐道,“哥,你先来尝尝,看看你吃下后会不会觉得这汤很酸?”
“好,我来试试,看看阿娜姑娘是否中意我。”我笑笑,舀了一瓢,吹了吹热气,浅浅地尝了一口,点点头道,“灵儿,还别说,这汤还真不。。。。。。”
“不什么?不酸吗?”
第336 故人相见
第336故人相见“灵儿,这汤还真不是一般的酸。”
“切,酸就酸嘛,我还以为阿娜姑娘看中你了呢。”
“哪会呢?”我笑道:“汤已经开了,大家都吃吧,一旁的配菜喜欢吃那样就自己动手,放到锅子里去。”
方灵夹起数片湘西血肠,放入了锅内,笑道:“好啊,开吃咯。”
文璋却似乎没有胃口,问道:“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