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对对,是向心力。”
“恩,此事准奏。各位爱卿,退朝。”
对于这种事情的炒作乃是好事,利于民心所向,我自然会同意。
会做不会说,旁人无从知晓,会说不会做,迟早会让百姓觉得不靠谱,只有既会做又会说,才能让百姓认可。单纯的高调和低调都不可取,两者兼而有之,才是帝王之道。
次日,在狮峰商行吃晚饭时,我问袁棘道:“先生,你看过我黑炭团首领吕文信和蒙古元帅阿术交战的过程,这种阵前的大战和武林人士之间的较量是否有相似之处?”
“陛下,步战和马战略有不同,步战注重技巧性,灵活性,大都以短兵器为主,而马战更加注重力量和速度,多以长兵器或重兵器为主,而且还要会借助战马的冲击。如果是在马下,以目前我军将领的实力看,无人会是臣之对手,但一旦在马上相争,臣的优势就不会那么大了。陛下还记得当日的安丰军之战吧,如果沈墨和敌军主将虎驰都在马上,则沈墨很难突袭成功的。”
我点点头,笑道:“先生所说的优势不大,但取胜应该没问题吧?”
袁棘道:“陛下,臣虽然不知道阿术和吕文信的武功深浅,但想必和赵淮、赵宝等人差别不大,臣有信心。”
我知道袁棘从来不打诳语,言道:“先生,吕文信号称刀吕,赵家兄弟号称枪赵,武功均在伯仲之间。”
“臣和赵淮论过武功,单枪匹马之战,臣可以取胜,但在千军万马混战之时,像阿术、吕文信那种在战场上培养出来的杀气却和臣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点臣不如也。”
听到这里,方灵插话道:“哥,到时我也要上战场,和蒙古大元帅阿术一争高下,如果我赢了,是不是也可以做大元帅了呢?”
“哈哈,我看行,方大元帅。”
“哼,哥,你这是在嘲笑。”
“哪敢啊,到了战场,我还要靠你护卫呢。”
方灵笑笑:“这还差不多。”
回到宫中,我批完奏折便独自进入御书房旁边的作战室中,一边看着襄阳一带的立体地形沙盘,一边沉思起来。
根据我的猜测,蒙古阿术的这次试探性进攻,是为了实地了解襄阳周边的地形以及我军的防御状况。
按照原来的历史进程,蒙古人会在襄阳城外的鹿门山、白河城以及万山堡等榷场内的城堡建设完毕后,于1268年的9月发动大规模的攻击。从蒙古人现在的进度来看,无疑是加快了筑堡的建设速度,到明年三、四月间,白河城的堡垒便可修建完毕,所以,宋蒙之间大规模的襄阳之战很可能会提前。
襄阳城城池坚固,以阿术之能,一定也会认为困死襄阳才是最好的选择,只要忽必烈将襄阳作为南下的主攻之地,那就避免不了持久的襄阳大战。
对于榷场内的城堡我倒是不担心,仓促之间建立起来的土墙堡垒,必定禁不起火炮、集束投掷弹的轰击,蒙古人愿意建就建吧,投入越大,就越会重视,到时我就来个坐享其成,万炮齐鸣,让蒙古人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城堡成为他们的葬身之地。
夜已深。
“报,官家,军务院转来广南军区战报。”小七入内禀道。
“哪里?广南?”我惊道,“广南有战事吗?”
“官家,的确是广南军区。”
“范文虎惹事了?”我的第一感觉告诉我。
在记忆中,宋蒙大战期间,蒙古人似乎并没有从云南发起进攻。
小七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委,道:“官家看了就知道了。”
我“嗯”了一声,打开范文虎的战报看到:臣范文虎上奏陛下并军务院,八月末,臣接到大理舍利畏的求助信,言其弟子吉木及数十名彝族朋友在建水州外的东坝镇被当地驻军抓获,吉木乃是舍利畏三名弟子之一,知道舍利畏的所有事情,而舍利畏本人因有他事无法分身前去营救,故请我广南军区相助,务必救出吉木等人。臣接信后,便派出我广南军区第五十一军军指挥使谭渊、副指挥使李旺以及马军营指挥使周胜率领我军区唯一的一营骑军,从广南、安南、大理三地交界处西行,再经大理境内北上,在建水州彝族族长阿加的帮助下,我军顺利攻进建水州,州内并无蒙古军队驻守,我军仅用了半个时辰,便击败了城中原大理段氏守军,擒其知州阿孱以下三百余人,获马二百余,焚谷米、器甲、庐舍,并救出了吉木一行三十七人。此役,我军伤亡四十一人,仅两人阵亡,余者皆为轻伤。九月中,我军已顺利返回,吉木等人也已北上离去。
“范文虎这事还算办得不错。”我看完后在战报后面批示到,有关广南军区建水州之战,凡参与将士各转官三资,军校补转有差,着军务院和兵部论功行赏。
十月十四日,我再次接到四川军区战报,在这份战报中,高达、张珏和昝万寿言及,我军已于十月初三克复开州(今重庆开县),至此,四川军区已经将重庆境内的蒙古驻军全部击败。
尽管都是些微不足道的胜利,却也极大地鼓舞了我朝百姓和我军将士的士气,我当即下令,赐四川策应司钱百万劳军。
同一天,东征军主帅印应雷和李北洋返回了临安。朝会后,我单独将其留下,听取了东征军征战的过程。
东征军在登陆后,势如破竹,利用高丽国内的矛盾,很快便攻占了其临时首府江华岛,之后,正如印应雷在其战报中所言,高丽军民出奇的团结,以游击的方式不停地骚扰我军,要在短时间内站稳脚跟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终使得印应雷和李北洋放弃了继续北上的计划。
印应雷、李北洋汇报完毕后,跪下道:“陛下,臣等有罪,没能克复高丽全境,请陛下降罪。”
我摆摆手,笑道:“拿下济州岛,顺便了解了高丽的国情,也算是大功一件,顺时度势,当机立断,何罪之有?两位,起来吧。”
“谢陛下。”
“李爱卿,此次远行,我水师的情况如何?能否适应远距离的航行?”
“回陛下,水师的这次出征,积累了不少航行经验,例如,编队、旗语、指南针的使用、应对海上恶劣环境等等,只可惜没有实际使用神器。”
“会有机会的,年底前朕会再拨给你们水师四十门火炮。”
李北洋喜道:“谢陛下,那可太好了。”
“有关东征之事,只要总结出经验就行了,日后我朝水师还要进行更远的航行,说不定会远航到杰瑞。波罗的家乡呢。”
“威尼斯?”李北洋惊道,“那里与我朝相隔十万八千里,非是神州号不行。”
我笑道:“神州号也并非战船的终结,如果蒸汽机能够研制成功的话,要制造出比神州号更为庞大的铁甲蒸汽战船也不是什么难事了。你们都知道前些日子蒙古征南大元帅阿术亲自率队攻打襄阳之事吧?”
“臣等都已听说了。”
“恩,从种种迹象判断,蒙古人的确会将襄阳做为其主攻之地,周边榷场的建立,围点打援,在襄阳城下借机消灭我朝的主要军力,这等如意算盘虽好,却不知我朝将士已非十年前了,况且更有火器之利,忽必烈的计划必会落空。”
“陛下英明。”
“印爱卿,襄阳是宋蒙大战的主要战场,到时,临安军区以及庐州、扬州军区都有可能前往支援,但襄阳一带并非唯一的战场,朕记得以前和你探讨过,千里进军太行山一事,你还记得吧?”
第430章 巨舰返航
第430章巨舰返航
在当日面试临安军区制置使时,我和印应雷曾经就此事进行过商议。
“陛下,臣当然记得。”
“恩,印爱卿,朕这次将临安军区扩大到四个厢的编制,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组建一支特殊的挺进队,由海上直接北进。你们来看地图,从山东半岛登陆,横穿其腹地,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搅他个天翻地覆,同时,扬州、庐州军区会伺机北上策应,拖住蒙古的东路军,而蒙古的中路大军又都陷在襄阳一带,所以,朕以为机会很大。这样一支部队深入敌后,千里跃进太行山,势必会加速战争的进程,倘若时机成熟之际,还可直接攻击蒙古的首府,大都。”
李北洋道:“陛下,这个计划大胆,虽有一定的风险,但成功的几率也很大。”
“不错,不过呢,这支部队的领兵将领朕一直无法确定。”
印应雷道:“陛下,臣愿意领兵。”
我就等印应雷的这一句话:“好,印爱卿,此事颇有风险,所以朕需要一位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大将领兵,朕遍观我朝大将,也唯有印爱卿可当此重任。”
听我这么一表扬,印应雷自是十分受用:“谢陛下,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皇恩浩荡。”
“印爱卿,论武功、论资历、论实战经验,你并不比我朝的其他将领有优势,但有一点,朕十分欣赏,那就是你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进入北方后,这支独立的挺进队将得不到我朝的任何支援,难度之大,远远超过其它部队。”
印应雷点点头,坚定道:“陛下放心。”
“印爱卿,有关北上穿插,朕只能交给你一个模糊的任务,具体行事却需要你自行决定。最直接的一点,粮草如何解决?虽然北方的汉人居多,但一百多年来先后被金、蒙统治,不少人早已对自己的汉人身份感到麻木了,这一点,朕是不会责怪他们的,毕竟是当年先帝没有保护好他们。忽必烈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使得汉人对其的归属感越来越强。所以,你们去后要尽力恢复他们那颗久违的华夏之心,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你们才能如鱼得水,才能最大限度地站稳脚跟。”
“陛下,臣明白。陛下提及的粮草补给之类的事情,臣自会学那占山为王的草寇,抢劫,当然只抢蒙古人的。”
我会心一笑道:“不错,印爱卿,对于朕所说的游击战争,你是理解得最为透彻之人,朕相信,你必能完全这项艰巨的任务。你回去后,便秘密组建挺进队,这支队伍朕打算由临安军区一个厢的兵力加上两千名水师陆战队组成,总人数控制在一万五千名左右,前期先强化山地训练、野外生存技巧及单兵作战能力,等襄阳大战进入交织状态之时,朕估计最多还有一年的时间,就是你们出兵之日。至于你们到达北方以后,有机会的话自可随意扩军,说不定你们和我朝的主力部队会师时,挺进队又是一个军区的编制了。”
“陛下,臣领旨。”
“有关挺进队人数的问题,朕仔细思索过,人少了不起作用,多了则反而不便,挺进队深入敌后,要依靠灵活的策略,所以,一万多人的队伍可能最为适合,或者还偏多。印爱卿,这点你也可以好好想想,不过,这挺进队之事就你和李爱卿知道,暂且保密。”
“是,陛下。”
转眼间,又到了年末。由于战事之故,年底时我取消了正常的年度军事会议,而是派出了五位钦差,前往四川、广南等五大军区,视察并慰问当地驻军。
当连续数日的政务会议结束时,已经到了咸淳三年的最后一日,也就是1267年的除夕之夜了。因为宫中的费用支出减少了很多,因此今年的除夕夜就相对冷清,对于节约费用,谢道清和全玖都表示大力支持,其他妃子也就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了。
当然,正常的年夜饭大餐还是有的。和往年一样,我和众位妃子全都集中到了宁坤宫,其中也包括方灵,出席寿和太后谢道清张罗的守岁晚宴。
大年初三,南海舰队制置使阮思聪和杰瑞。波罗等人在历经大半年的远航后回到了临安,给咸淳四年的新年增添了不少喜庆。
当天下午,我在延和殿召见了远航归来的主要人员,其中包括杰瑞。波罗招募来的二十多名人才以及十多名威尼斯及沿途一带的商人,陪同的有太师贾似道、政务院院长文天祥和水师主帅李北洋,这个阵容之大,足以见得我对这次远航的重视。
“参见陛下。”阮思聪、杰瑞等人首先跪拜道。
“免礼,平身。”
“谢陛下。”
随即,在杰瑞。波罗的带领下,一众外国朋友按照大宋规矩,齐齐跪道:“参见大宋皇帝陛下,祝愿皇上新年快乐。”在前来临安的途中,杰瑞。波罗不仅介绍了大宋朝的风土人情,也将拜见皇帝的规矩礼仪告诉了这些西方人。
“诸位,免礼,各位爱卿,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大家请坐。”
集英殿里摆放了数十张座椅,这在集英殿的历史上还属首次。
“谢皇上。”众人行礼完毕,一一坐在了椅子上。
阮思聪首先讲述了此次远航的过程,并将航海日志交给了我:“陛下,这此远行,着实长了不少见识,详细经历全都记载下来,请陛下过目。”
“好,朕会慢慢阅读的。”我示意小七从阮思聪手中接过了四本厚厚的航海日志。
阮思聪接着道:“陛下所绘的世界地图大都得到验证,只是陛下在地图上标注的那些地点名字有很多出入。”
我笑道:“呵呵,这个自然。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临安大学这次也有学者专家随行,让他们按照实际的考察结果做出修正吧。”
历史的变迁频繁,尽管从宋朝到后世只有短短的七百多年,但这七百年的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数千年,特别是西欧的崛起,对于世界的改变何其巨大。
也就是在这数百年中,我堂堂大中国开始走向衰败,闭关自守,自以为是,当世界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我们的帝王们还在以天朝自居,直到洋人用洋枪洋炮强行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才有少数有识之士率先清醒过来。
在座的临安大学专家们应声道:“是,皇上,属下遵旨。”
“阮思聪,这次航海历经了大半年之久,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已经开创了我朝,不,是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先例,这次航行,你们不仅进行了海外贸易,还传播了我朝先进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昭示着我华夏民族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朕相信,你们的这次远航,必将载入人类的历史史册,必将流芳百世,也必将会得到后世的敬仰。”
阮思聪等人听到我对此次航行的评价竟然如此之高,均是十分激动:“陛下,臣等愿意为陛下继续远航。”
“恩,这是必然的。朕说过,地球上的水域面积远远多过陆地,随着指南针的运用,航海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远航会变得越来越频繁,朕打算在近一两年内再进行一次远航,下次远航将会由数艘船只组成,编成舰队远航,其规模、人员、时间等都要远远超过这第一次。”
一百多年后,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诸多之最。
“皇上,属下也有兴趣参与。”杰瑞。波罗道。
“当然可以。”我笑笑道,“文爱卿,在神州号出发地,立一石碑,以纪念本次远航。”
“是,陛下。”
“杰瑞先生,你给朕介绍下这些来自西方的朋友。”
“好,皇上,属下先给您及各位大人引荐下这十多位来自威尼斯等地的商人,皇上知道,我们威尼斯一带的商业颇为发达,这一次属下带回去的货物深得他们的喜爱,基本是一扫而空,于是,他们纷纷希望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