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皇上。”公孙小宸一边回答一边记录下来。
我看了看地图,接着道:“还有,小宸,令,由各军区受训火枪手组成的独立师进驻襄樊,同时传令吕文德,让他重点关注樊城之北墙,那里的城墙相对低矮,很难抵挡大批回回砲的攻击。”
“是,皇上。”
“张顺将军最近有何消息?”
江万载道:“回皇上,刚开始时还成功地袭击过几批元军的小股运粮队,之后,蒙古押送粮草的护卫部队全在万人以上,张顺部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动手机会。”
“恩,通知张顺,宁可不动,也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是,陛下。”
“好了,众将还有何事?”
“皇上。”坐在后面的孟天涯道,“末将有事禀报。”
“孟将军,请讲。”
孟天涯道:“皇上令末将组建忠顺军,今日一大早,末将叔祖孟璋抵达我军营地,并带来了五百子弟,因我军出征鹿门山,故一直在营地南面等候。”
“是吗?好事一件啊。”我大笑道,“没想到孟老英雄速度如此之快,江爱卿、天翔,你们二人立即前去迎接,等安顿好众将士后,你们将孟老英雄请来朕之大帐。”
“是,皇上。”
众人走后,我连忙卸下战甲,虽然我身穿的是金丝软甲,又没有动手,但在夏日里,也是一身臭汗,好在灌子滩大营西邻汉水,倒也不缺水资源。
洗完冷水澡,在方灵的按摩下,我才觉得舒服了许多。
喝了一会茶,就见袁棘入内禀道:“皇上,孟璋老先生已在门外。”
“恩,请。”
“是,皇上。”袁棘走到门口道,“孟先生,请。”
跟着江万载,孟天涯,孟璋进来后行礼道:“草民孟璋参见皇上。”
“免礼。各位,请坐。”
“谢皇上。”
“孟老先生,你的速度很快啊,朕在此先谢过老先生对我朝的支持了。”
“岂敢、岂敢。皇上不是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孟家世代跟随我大宋王朝,东征西战,今皇上亲征,哪能不尽一份力呢?”
我笑笑道:“孟先生,你这次前来,有何打算呢?”
孟璋恭敬道:“回皇上,为重建忠顺军,草民这次返回孟家桥,和四弟孟瑛商议好,他在孟家桥一带继续负责招纳旧部,并由孟海等人亲自训练,而草民则回到二哥墓前,一边守墓,一边在当地进行招募。两地同时进行,争取早日完成忠顺军麾下三千将士的编制,以慰二哥在天之灵。”
第484章 大理城
第484章大理城
看着孟璋如此年纪,还在辛勤奔波,不管他是不是有私心在内,我都颇为感动:“老先生,辛苦你了。”
孟璋微笑道:“皇上客气,草民老矣,能为皇上,能为国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草民这心里啊,就觉得十分愉悦。”
我点点头道:“好,老先生,倘若我大宋百姓都如你一般,何愁国家不兴?”
“皇上过奖。”
“哈哈。”我大声笑道,“孟老先生,你孟家先祖自百年前就跟随岳帅东征西讨,一代一代均为我大宋军队之楷模,为表彰你孟家对我朝的贡献,朕当予以嘉奖,孟璋听封。”
孟璋连忙跪在地上道:“皇上,草民在。”
“孟璋,你身为孟家当代家主,朕加封你为上轻车都尉,加封孟瑛为上骑都尉,御赐金牌一面,今后但凡有事,可以凭此金牌直入宫中见朕,此金牌世袭,可以传与你孟家后人。”
孟璋三磕头道:“谢皇上恩典。”
上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都是勋官的名衔,并无掌兵之实权,相当于后世的荣誉称号,勋官之名始自北朝时期,是专门授予武将的荣誉,《木兰诗》中有一句“策勋十二转”,指的就是勋官。和后世的荣誉稍有不同的是,宋朝时期的勋官,可以按照其级别,每月领取俸禄。
勋官分为十二等,上轻车都尉、上骑都尉分别列在第五等、第七等。
孟璋带来的五百名士卒大都是孟拱以前的部下之后,这些年轻人自幼便跟随他们的父辈练习弓马枪棒,武艺娴熟,只要换上统一的宋军制服,便可立即上阵杀敌,以当年忠顺军之大名,这批年轻人今后的战功一定不会次于破虏军的。
“孟老先生,请起。”
“谢皇上。”
“各位,随朕一起去看看这五百名新一代忠顺军将士。”
“是,皇上。”
六月十五日下午,在帮源村后山的圣公洞里,天道盟的全体高层正在举行秘密会议。坐在主位的方晨乾首先言道:“各位长老,宋蒙之间的大战已经历时数月,临安的部队只剩下不到二万人。今日上午,本盟主接到神尊大人的指示,让我等出兵临安,捣毁宋朝的火药监。根据神尊大人所获得的情报,火药监位于临安城外,其守卫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一千人,只要我们速度够快,冲入后点燃里面存放的火药,便可功成身退,之后,我天道盟立即起事,临安城的守军不会轻易出城,其它地方又无兵把手,我们的空间自是很广的。”
大长老王商渊道:“盟主,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是啊,圣公之灵会保佑我们的。”方晨乾哈哈一笑,“杨琏真迦大祭司,你来布置具体的行动计划。”
“是,盟主。”
对于已经修炼了好几年逆天换脉**的方晨乾来说,每扩展一条经脉的宽度,就对印天涯的感激增加一分。尽管在诸脉全部扩展完毕后还需要印天涯亲自传授换脉**的最后一式,但方晨乾出现反噬现象的频率已是十分低了。
在接到天涯神尊印天涯的命令后,杨琏真迦和方晨乾略为合计,留下二长老方和平、新任五长老的方赫驻守圣公洞,并负责招兵买马,其余六位长老则随同两千名精兵,分批出行,定于六月二十八日夜间在临安城外西南方向的大慈山下集结。
当天夜里,在杨琏真迦和方晨乾的率领下,两千人悄悄离开了圣公洞,分成数十批,向临安城方向进发。
云南地势复杂,道路蜿蜒崎岖,从昆明到大理城约有八、九百里的距离,其中不少是山间小路,甚至无路可寻,好在有熟悉地形的段东楼带路,并没有多费周折,数万大军于六月十七日凌晨顺利地来到大理城约十多里之遥的太和镇外。
大理城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原大理国的首府,现为元朝大理路的治所,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城内居住着白族、彝族、汉族等十多个民族。
后世所见的大理古城并非宋末元初的建筑,而是于明朝初年在阳苴咩城(大理城的旧城)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
太和镇是座古镇,位于苍山北麓,其历史悠久,较之大理城更为久远,在作为南诏开国都城之前,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河蛮城邑,南诏国建都于此,名为太和城,后毁于战火,唯太和镇保留下来。
“高帅、田将军,前面就是太和镇了。”段东楼勒住缰绳道,“太和镇并无敌军,按照计划,我部潜伏在苍山一带的五百名将士应该已经控制住太和镇了。”
在段东楼发出信号后,太和镇里传来同样的回声,随即,镇门一开,十来名手臂上绑着红色布带的黑衣人走了出来。
为首之人道:“末将段云见过大将军,太和镇已在我军的掌握之中。”
段东楼下马道:“段云,辛苦了。”
“不辛苦,大将军请。”
“好。”段东楼转身对高达等人道,“高帅,请。”
段云将段东楼、高达和田修颜带到了太和镇的中心,走进了一栋砖瓦房屋道,“大将军,这是我军临时指挥所,请。”
落座后,段东楼首先道:“段云,给各位将军介绍下眼下大理城的情况。”
“是,将军。”段云从怀里取出一幅简易地图道,“各位将军,请看,这是大理城的地图。目前,大理城共有驻军二万三千人,其中蒙古军五千人,由万夫长忽敦统帅,大理军一万八千人,由段庆统帅,昨天夜里,从城西方向又有大约一千多人进入了城内,领兵之人似乎是忽都。忽敦和段庆武艺高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再来看大理城的布局,大理城分为新城和旧城,旧城即是阻苴咩城,新城在旧城西面,两城相连。十多年前,自打蒙古人进驻后,便将新城城门从原来的六门改为了四门,分为东南西北四门,每门均有约两千名蒙古军和大理军共同镇守,而旧城依旧只有南、北两门,也驻扎有同样的兵力,其西为苍山,右为洱海。”
高达道:“大理城城墙坚实,我军又无抛石机等远程武器,当如何为好?”
段东楼道:“高帅,虽然在大理城中我部不像在昆明城里强势,加上蒙古人知道我军已经拿下昆明,势必会加强戒备,所以,留在大理城中的我军内应基本上起不了作用,不过,城中守将忽敦和段庆都是有勇无谋之人,末将建议,待我军休息一日后,明日一早,末将以舍利畏之名率领兴复军前去北门挑战,高帅则隐藏于北门五里之处的永平坡,末将伺机败阵,将其引来,高帅指挥大军从永平坡两边夹击,围而歼之,如果敌军不来,则徐徐再图不迟。”
“恩,如此可行。”高达道,“修颜,传令各军,就地扎营,并让范文虎将军、龙在田将军、洪升将军来此,我等一起商议下明日之战,段云将军,有劳你多派斥候,四处打探情况。”
“是,高帅。”
约莫半个时辰后,众将汇聚在临时的指挥所里,商讨攻打大理城的方案。
高达道:“各位将军,我军人数虽然多于敌军,但大理城经营良久,易守难攻,按照常理,我军可以采取围困的方式逼敌与我军决战,然,陛下有令,我军必须速战速决,大家畅所欲言,看看有何良策?”
次日清早,天还未亮,习惯早起的大理城主帅忽敦便将忽都、段立叫到了帅府。
“忽都,鄯阐城内一万多大军,竟然在一夜之间就被攻破,你该当何罪?”
忽都忙道:“大哥,啊,不,大帅,实在是因为舍利畏在城里作为内应,我军猝不及防,加上宋军人数众多,才有此一败啊。”
“是啊,大帅。”段立也附和道,“南朝大军不下五万人,一拥而进,虽然我军拼命抵抗,无奈舍利畏部打开城门,实属无奈,望大帅明鉴。”
忽敦呵斥道:“胡说,南朝军队正在其边境之地和我朝大战,哪里会有五万之多,是不是妖僧舍利畏再度举事,其中有少量宋军混在其中。”
忽都道:“大帅,应该是宋军,听口音像是南朝的川军,领头之人好像姓田。”
“川军?姓田?”忽敦哼了一声道,“南朝的四川军区一共只有六万多人,一下来了五万人马,这可信吗?再说了,南朝川军中厢一级指挥使以上的将领似乎没有姓田的吧?”
“大帅,这。。。。。。”
“一万多将士,现在只剩下不到两千,该如何向皇上交待?”
段立小心翼翼道:“大帅,从敌军的战斗力来看,远在我大理军之上,的确不是舍利畏的叛军。”
忽都道:“大帅,再给末将五千兵马,末将这就去将鄯阐城夺回。”
忽敦冷笑一声,正待说话,就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随即听见亲卫队长隆山在门外道:“报,大帅,北门外出现敌情。”
第485章 神兵天降
第485章神兵天降
忽敦心里一沉道:“隆山,进来说事。”
隆山入内后道:“报,大帅,北门出现敌军,从旗号上看,是舍利畏的叛军。”
“舍利畏?”忽敦道,“有多少人马?”
“大约三、四千人,步骑皆有。”
忽敦冷笑道:“来人,传令下去,各门紧守,没有本帅之命,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城。隆山,你去知会下赛典赤·赡思丁大人以及总管段实大人。”
“是,末将这就去。”
“众位将军,随本帅前去迎敌,忽都、段立,待本帅取下舍利畏的人头后,再和你们算账。”
北门外,三千蒙古骑军和两千大理步军在忽敦、段庆的指挥下,一字排开。向北望去,只见对面为首的一员大将,手提长枪,脸上带着面具,虽然身穿战甲,却是光着脑袋,一看这身装束就知道此人正是被蒙古人称为妖僧的舍利畏。
数年前,舍利畏发动暴乱,一度席卷了整个云南,当时的忽敦只是一个小小的千夫长,在镇压舍利畏的**中,因屡立战功,被忽必烈提拔为万夫长,并成为了蒙古国大理路的最高军事统帅。
居中的忽敦倒提大刀,冲着对面的段东楼道:“舍利畏,你当真是阴魂不散,数年前你鼓动十万百姓谋反,今日还敢在大理城下出现,胆量倒是足够,就是太没脑子。”
段东楼哈哈大笑道:“忽敦,当年你们十万大军围剿贫僧,贫僧至今不还是活得好好的吗?上苍不收贫僧的原因就是要取尔项上人头,忽敦,休要再费口舌,敢与贫僧一战乎?”
忽敦左右看了看道:“哪位将军愿意出战?”
忽都道:“大帅,末将愿意出战,取那妖僧人头,将功赎罪。”
忽敦恩了一声,道:“舍利畏武艺不凡,小心点。”
忽都喜道:“是,大帅。”
纵马挺枪,忽都瞬间便冲到阵前,大声叫嚷道:“舍利畏,你这妖僧,祸乱大理数年,今日就让你忽都爷爷替天行道,取尔狗命。”
“忽都,你这败军之将,也敢言勇?”段东楼边说便将长枪上撩。
忽都冷笑一声:“看枪。”
顷刻之间,战马交错,两只长枪如出水蛟龙,斗在了一处。
段东楼本是江湖游侠,年轻时曾与当时大理国内第一门派点苍派结仇,幸得三王子段恒出面化解,后感段恒之恩,遂成为段恒的贴身护卫。十五年前,蒙古大将兀良合台占领大理国后,段东楼便随段恒一起失踪。六年前,段东楼化名舍利畏,以僧人身份聚众反蒙,历时一年半,最终失败。
近几年来,段东楼苦练马战之术,始成大器。
忽都力大枪沉,又善马战,虽然功力稍逊,却是丝毫不落下风。两**战近百合之后,忽都渐渐感到舍利畏的体力有所不支,虽然枪法不乱却是守多攻少。
观战的忽敦和段庆也都是高手,自然可以看出舍利畏的枪法已是趋于守势。
“这妖僧原来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枪法虽然很好,却无耐久之力。”忽都一边想道,一边加快了攻击速度,越战越勇。
段东楼素有大理国第一高手之称,功力尚在忽都等人之上,要让对手相信自己体力不支还不是什么难事。
又斗了三十余合,段东楼卖个破绽,调转马头便向己方阵营奔去。
忽都斗得兴起,又急于将功赎罪,自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双腿一夹,向前追去。掠阵的忽敦、段庆丝毫没有怀疑段东楼后撤有诈,大刀一举,大声道:“众将士,冲。”
紧随忽敦,三千蒙古将士一涌而出,向前冲去。
不曾想到,刚刚冲出了数十步,就听见身后的城墙上战鼓急鸣,鼓声急急如军令,但并非冲锋之令,而是退军的命令。蒙古将士虽然悍勇,但军纪森严,一听到鼓声,便纷纷勒住战马,就连最前面的忽都也停止了追击,在忽敦、段庆的指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