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帝王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帝王传奇-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照计划,东路北伐军兵分三路,王胜将军率领一个厢的兵力进军滕县,朱焕将军率领一个厢的将士进攻峄州,王、朱二人的任务是吸引住两地的元军,但不可轻易攻城,李庭芝和夏贵则率领大军绕过峄州直扑沂州府。

    四月初五清晨,王胜、朱焕告别了李庭芝和夏贵,率先出兵北进。

    转天一早,随着李庭芝一声令下,六万大军分批出动。担任先锋营的依旧是姜才将军率领的破虏军,随后是张世杰率领的御林军第二师,再下来是四个厢的东路北伐军。

    “终于等到反攻的这一天了。”离开徐州城的李庭芝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对身旁的谢道临和夏贵言道。

    “是啊,祥甫,如今中路大军连战告捷,已经收复了河南全境,我等也不可落后太多啊。”踌躇满志的夏贵笑道。

    李庭芝点点头道:“恩,谢将军,夏帅,我们上马。”

    三人上马后,李庭芝叮嘱留守徐州的苗再成和总制官张俊:“苗将军,留守徐州的两个厢要时刻做好北进的准备,一旦我军攻占了沂州府,便会攻打整个山东,到时兵力有所不逮,你率领一个半厢的将士进驻沂州,徐州城的防御就交给张俊将军。”

    苗再成和张俊齐声道:“是,大帅放心就是。”

    李庭芝微微一笑,意气风发道:“好,出发。”

    从徐州出发后,大军向东北而行,五日后,绕过峄州,来到沂州府以南七、八十里之遥的罗庄店。早一日抵达的破虏军主将姜才道:“大帅,罗庄店东临沂河,往北直行便是沂州府,今日便在此扎营吧。”

    “好,夏松将军,传令下去,众军休息一晚,明日攻城。”

    “是,大帅。”

    沂州城内,元军临时帅府。

    得到消息的蒙古东路军主帅董文炳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

    “各位将军,今南朝李庭芝、夏贵聚集八万大军分别进攻我沂州、滕县以及峄州,对此,大家有何良策?”

    老将田应都首先言道:“董帅,我东路军现有人马五万五千人,加上在沂州一带的四万多名新军,总兵力近十万,虽然人数多过南朝,但末将认为,当利用三城之固,防守反击,尽可能多地歼灭李庭芝部的有生力量。”

    “田将军,此言差矣。”田宏话音刚落,就听一员小将道,“父帅,我军兵力多于敌军,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当趁敌军立足未稳之际,抢先进攻。”

    说话的这位小将乃是董文炳最小的儿子,新军统领董士秀。董文炳有三子,长子士元、此子士选,幼子士秀,三人弓马纯熟,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若单论武功,则以董士秀为最。

    田应都曾是蒙古反贼李璮手下大将,后感董文炳之义,于1262年降于蒙古,七年来一直跟随董文炳东征西战,作战经验十分丰富,颇得董文炳器重。“小将军之言虽可,但田某以为,此战当以重创宋军为主,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敌军来攻我城池,等到敌军疲惫之时,我军再以一路精锐从山路南下,截断宋军之归路,如此可大捷也。”

    董文炳“恩”了一声道:“文用,你在徐州城外和宋军大战过,你来说说。”

    董文用道:“董帅,各位将军,宋军的战斗力虽然有很大的提升,但除了破虏军外,其余部队在马战中还是不及我朝骑军,不过,宋军的火弹却能克制我军,此次宋军北上,想必也会携带火弹,因此,我也赞同田将军之意,固守城池,先消灭其有生力量,再徐徐突之。”

    董文用在军中的威望一向很高,所说之言自是有几分分量。

    “众将听令。”董文炳想了想,不再犹豫道,“传令藤县守备董文忠将军、峄州守备哈剌秃将军紧守城池,不可轻易出战迎敌。待明日本帅亲自出城迎战宋军,之后再做打算。”

    “是,董帅。”

    四月十二日佛晓时分,李庭芝率领破虏军及第八厢将士离开营地,前往沂州城。一个多时辰后,宋军到达了沂州城南门外三百多米处。李庭芝、夏贵身披战甲,居于队伍的中央,谢道临则隐身其后,左右两旁分列着姜才、施忠等东路军中的高手。

    站在城墙上的董文炳全副武装,看到宋军已至,随即点齐一万精锐骑军,在一众将领的簇拥下,出门应战。

    谢道临从未见过董文炳,手搭凉棚,向前看去,只见此人约莫五十出头,身材高大,掌中一柄开山大刀,跨下一匹通体黑色的乌骓,一看便给人一种威风凛凛,气势不凡之感。“好一员上将。”谢道临情不自禁地暗自赞道。

    李庭芝轻轻一拍战马,上前三、四个马位道:“本帅乃大宋东路北伐军李庭芝,来者可是蒙古董文炳董将军?”

    董文炳同样也上前数个马位道:“正是,李将军,多日未见,一向可好?”

    “董将军,李某一向过得不好。”

    “是吗?”董文炳愣了一下道,“李将军,你是宋军中的顶梁柱,倒不如归顺我大元王朝。。。。。。”

    李庭芝打断道:“董将军,你知李某为何不好?”

    “董某不知,请讲。”

    李庭芝大声道:“董将军,你是汉人,却助纣为虐,反过来帮助蒙古人欺压我朝百姓,像你这样的汉人在蒙古军中尚有不少,李某正是为此过得不好啊。”

    董文炳一时语塞,片刻后道:“李将军,一百多年前,宋朝皇帝不顾北方汉人,弃之而去,我等先祖只能在金人统治下苟延残喘地活着,之后,又有蒙古崛起,此非我等之过也。”

    “董将军,我朝皇上曾经言及,当年之事,的确是先帝之过,不能责怪你等先祖。百年之后,我朝皇上英明神武,励精图治,以收复河山为己任,到了此时,尔等还欲继续为虎作伥,就大错特错了。董将军,你为人忠厚,知书达理,为北方的汉人做了不少好事,我朝皇帝也屡屡提及,李某希望你能认清形势,早日认祖归宗,切莫再做汉奸。”

    董文炳身为汉人,如果再继续说下去,自是理亏,而东路军中汉人将士又很多,随即冷笑一声道:“李将军,休要在此胡言乱语,你敢放马过来,与董某一战乎?”

    李庭芝哈哈大笑,回头道:“哪位将军愿打头阵?”

    姜才早就按耐不住,纵马向前道:“大帅,末将身为先锋,自当出战。”

    “好,姜将军,本帅为你掠阵。”

    姜才马快,瞬间便已冲到元军阵前。董文炳点将道:“既然李庭芝不敢出战,董某也不奉陪,士秀,出战。”

    “是,父帅。”董士秀应了一声,拍马向前,大刀一举,和姜才斗在一处。

第547章 沂州战役(二)

    第547章沂州战役(二)

    董士秀年纪虽轻,却是武艺高强,和姜才大战了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败。

    “这姜才不愧是破虏军统领,枪法精妙,难怪号称扬州军中的第一高手。”董文炳暗自赞道。

    “这董士秀刀法纯熟,在姜才枪下竟然丝毫不露破绽,高手也。”李庭芝、谢道临等一众宋军将领同样暗自称奇。

    枪来刀往,直看得众人眼花缭乱。转眼之间,两人抖擞精神,又斗了五十余合,却依旧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姜才斗得兴起,长枪一挥,架住董士秀的大刀言道:“董将军,你我各自返阵,换得战马后再战三百回合。”

    董士秀天生异赋,武功卓绝,技成之后很少遇到像姜才这般棋逢对手的高手,当即赞同道:“有何不可?”

    两人正待换马,却听双方阵营中同时响起了收兵的战鼓声。虽然意犹未尽,但只能调转马头,各自回营。

    等姜才回到阵中,李庭芝略微上前,对董文炳言道:“董将军,今日一战,你我不分胜负,明日一早,本帅会率领大军攻城,留给你和你汉人部下的时日不多了,好生想想,自古以来,做汉奸的能有几个落得好下场?只会留下千载骂名,遗臭万年。”

    “汉奸”一词出自清朝,在这个时代还未出现,但从字面上可以轻易看出其含义。从我这里学会这个名词的李庭芝首次在公开场合呵斥董文炳不要做遗臭万年的汉奸,这一下倒让董文炳思绪万千,尽管脸色依旧,但似乎总觉得有些心神不宁。

    比起昨日,北伐军的大营向前推进了三十多里。回到营地后,李庭芝道:“谢将军、夏帅,那董文炳治军有方,其军中阵容整齐,杀气十足,一看便知是久经沙场的精兵,如果没有火器之助,即使我军攻下沂州,也会损兵折将。”

    谢道临笑道:“不错,自从火炮用于攻城战后,再为坚固的城墙也坚守不了多久,一旦城门告破,敌人也就只剩下撤退一条路了。”

    第二天,李庭芝率领大批宋军再次来到沂州城外。居中的是两个厢的步军将士,破虏军则一分为二,和东路军中唯一的一个骑兵军一起列在大军的两侧,御林军将士则混杂于步军之中。

    城墙上的董文炳等人默默地注视着远处的宋军。

    自十六年前跟随忽必烈以来,董文炳一直是攻城掠地,灭大理,攻南宋,平定李璮之乱,后又镇守山东数年,让宋朝名将李庭芝只能全力防御,无力进攻。如今却是本末倒置,学起宋军一贯的战术来,依托城池进行防守,伺机反击。

    “父帅,今日的宋军比昨日多了一倍不止,看来是要攻城了。”

    董文炳点点头,转身道:“士秀,传令下去,各军警戒,准备好滚石、檑木、撞杆等守城器具。”

    “董帅,快看,宋军这是在做啥?”一旁的董文用突然道。

    董文炳急忙往下看去,只见宋军左右分开,中间露出了二十根直溜溜的铁管。

    “莫非这就是火炮?”董文炳不由自主地嘀咕了一句。虽然没有亲眼见过火炮,但作为元军的高层将领,董文炳自然知道,宋军火器中威力最大的就要数火炮了,眼前这些铁管的外形和枢密院所提供的火炮图稿完全一样。

    “李庭芝部怎么也有了火炮?”董文用惊道。

    董文炳心里一沉,一种不好的预感油然而生。

    作为元军东路军的主帅,董文炳文武双全,为人沉稳,一向颇有自知之明。朝中最为精锐的中路大军以蒙古族、色目族骑军为主,在宋军的火器面前也是节节败阵,几无抵抗之力,何况是弱于中路军的东路军呢?

    “文用。”

    “末将在。”

    “你立即出城,带领三千精骑,冲击敌人的中军,希望能够阻止其火炮的发射。”

    董文用离开后,田应都小声道:“董帅,宋军的火炮距离我城墙有两百五十步之遥,这已经超出了弓箭的射程,难道火炮可以。。。。。。”

    “田将军,本帅知道你的意思,据大都枢密院的消息,宋军火炮的射程最远可及三百多步。”

    “三百步?”田应都惊讶而道。

    元军骑兵动作迅速,早已在城门内等候的一支骑军在董文用的率领下陆续冲出了城门。

    一见沂州城的城门打开,反应迅速的谢道临立即下令:“张师长,火枪手准备。”

    得到命令的御林军将士当即上前数步,列队举枪待命,混在其中的步军士卒则全部后退。

    “火枪?”董文炳隐隐约约看出,宋军阵中一下出现了数千名手持火枪的军士,这一瞬间,董文炳突然觉得脑袋像要爆炸似地,空空荡荡。

    “二百步、一百五十步,一百二十步。”当谢道临数到一百二十步时,张世杰右手一挥,下达了点火的命令。从点火到发射还需要数息时间,在元军前沿部队又前进了五、六十步之际,火枪响了。

    “嘭、嘭、嘭”的火枪响声让董文用心神一震,随即便见硝烟四起,到处是战马的嘶鸣声,冲在最前面的大部分将士从马上纷纷坠下。

    蒙古东路军见识过投掷弹的威力,但看到火枪射击还是第一次。东路军军纪森严,虽然人人心惊,但没有听见收兵的号令,兀自奋勇向前。

    经过数次战役的御林军将士毫不惊慌,尽管看见元军越来越近,依旧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点火、填弹、扣动扳机。最前面的元军偶尔有人冲到了距离宋军二、三十步之内,却在数千支火枪的密集扫射下,死于非命。董文炳看见自己的骑军根本无法冲进敌阵,又担心宋军的投掷弹,只得下令道:“击鼓收兵。”

    这时,二十门火炮早已准备完毕。看见元军回撤,中间的御林军将士立即匍匐在地,将炮位让出。

    谢道临一指前方的城门道:“火炮营,目标,沂州城门,开炮。”

    火炮声震耳欲聋,刹那间就将战场上所有的声音湮灭。那些还未来得及撤回到城里的元军骑兵连忙左右分开,在董文用等将领的指挥下,绕道而去。

    连续半个时辰的炮击后,李庭芝看见残缺不全的城墙道:“顶多再来二、三轮,这沂州城的城门就会毁在我军的神器之下了。”

    这时,谢道临也已经下达了停止射击的号令,笑道:“李大帅,这就是火炮的威力啊。”

    李庭芝心情大好,下令道:“火炮营收兵,其余各军慢慢回撤,破虏军断后。”

    夏贵道:“看来,今后的攻城战将会完全改变,攻击方不会再以牺牲更多的将士作为代价了。”

    “恩,陛下英明,能发明威力如此巨大的火器,实乃我朝之幸也,我军要拿下沂州城,指日可待。”李庭芝显得颇为兴奋,笑笑后话锋一转,对夏松道,“夏松将军,吩咐斥候营,挑选几位精干之人,分别去往大都、济南两地,就说董文炳将军不愿意做汉奸,与我军合谋,在沂州之战中不战而退。”

    夏松道:“是,大帅,末将这就去安排。”

    一个时辰后,沂州城的帅府中。

    董文炳对手下几位心腹将领说道:“李庭芝部不仅有了火弹,还有火枪和火炮,按照其炮火的破坏力,本帅估计,用不了几天,城门便会告破,到时,我军是在城内进行巷战,还是北撤?”

    又是田应都先道:“董帅,如果进行巷战,必定会是一场苦战,胜负难知,何况在火器面前,阿术元帅的中路军也是选择了撤退,所以,末将认为,退回济南府,再做打算。”

    田应都老谋深算,对董文炳又是忠心耿耿,所说之意大部分是为董文炳考虑,要知道,身为朝中大将,其手下的兵力是其在朝中地位的真正保证。

    至于元朝也好,蒙古国也罢,似乎和他都无关系。田应都的这种看法或许代表了大部分北方汉人的观点,对于这些身处北方的汉人百姓而言,宋朝已经是百年前的历史了,而作为汉人,又终究不可能对金、蒙有归属感,所以,无论是谁当政,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方为正道。

    在座的这几位将领都是董文炳的亲信,也都是汉人,自然认同田应都的建议。

    董文炳心里也有保存实力的想法,虽然大元皇帝忽必烈对其十分器重,在三年前剥夺汉人世侯的权力时,唯有董氏一脉未曾触动,但因为是汉人之故,难免也会有那么一天。不可否认,田应都的方案完全可行,既然阿术的中路军可以这么做,那东路军同样也有理由撤军。

    犹豫、矛盾。皇上对董家一向亲睐有加,只顾保存实力,不管江山社稷,这似乎也不是董文炳的为人。

    思考了很久,董文炳最后摆摆手道:“各位将军,你们先退下吧,待本帅自己好好想想。”

第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