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小领主- 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范匄也插嘴,他说的更加直白:“武子,各大家族你争我夺,不就是为了那几个卿位吗?如今争斗到了这个份上,哪怕自己轮不上,但也不能让仇敌轻易上位啊!晋国八卿,把持这个位子的也就六大家族,那个家族多一个名额,其他家族未免恐慌。这一点,对那个幸运家族,也不见得是好事。”范匄说到这,看了一眼中行偃。
  他这话其实是在提醒中行偃:你别想着提拔一个荀氏的人来。如今,晋国六卿位个个都是有背景的,突然增加一个荀氏,貌似你中行氏在这场卿位争夺战中占了上风,但你想一想,从来在卿位争夺战中占上风的家伙,他们有好结果吗?比如以前的先氏、狐氏、赵武所在的赵氏,三郤也算一个。这些家族哪个有好下场?
  荀偃听了这话,真正发愁了:“这怎么办?这下子,我晋国真的没有人了吗?”
  赵武想了想,慢慢的说:“听说士燮有一个族弟……”。
  范匄马上回答:“你说的是新军侯奄(后勤装备部长)士富吧?”
  赵武放缓了语调,几乎一个字一个字的说:“我赵氏后勤补给主要依靠自己,士富虽属新军,我跟他并无接触,但我听说士富跟魏绛关系不错,目前魏兵的后勤补给全靠他支撑,听说做得还不错。”
  范匄马上说:“你是新军主帅,士富是你军中的侯奄,你不会是打了十年仗,连自己军中五吏都认不全吧!要避嫌,也不能装出这副模样啊!”
  荀偃马上帮赵武解释:“这全怪武子的家臣得力。向来,军中的事情都由他家臣负担起来,平常,赵武也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公孙。”
  荀偃这句话是客气说,他的意思是说:赵武也就是一个春秋宅男,平常不喜欢跟人接触。闲的没事,宁愿窝在家里看书,偶尔出门,也就是找国君打球。至于卿大夫之间的迎来送往,他完全不参与。但谁让人家的家臣太出色,先是齐策,后是田苏,把公卿之间的交往全盘接受过去,带领手下的家臣们,把赵氏家务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故此赵武只需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行。所以,他打了十多年仗,担任新军军长十多年,认不全自己手下的五大军官,也可以理解。
  荀偃极其护短,范匄哦了一声,不知所谓地说:“现在想起来,赵武,我同情你。你小时候那段日子,一定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范匄是说,赵武啊!你跟人交往太谨慎了。其实,没那么多人想害你,你把自己藏起来,你回避的是整个世界。
  赵武翻了个白眼:“说正事呢?士富怎么样?”
  第一百三十七章 真拿叛乱当玩耍
  荀偃摇头,首先表态:“士富样样都好,就是年纪大了点。”
  范匄拍了拍大腿,夸奖:“我知道武子为什么提出士富来,不就是因为他年纪大吗?士富去世后,刚好彘裘成年,接任士富的位子顺理成章。我看他行。”
  赵武伸出手指,仔细看着手掌上的掌纹,慢悠悠的说:“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只剩下一个童子了。”众人沉默,赵武继续说:“先元帅去世的时候,智盈已经加冠,我在先元帅床前立过誓言。”赵武把话说到这,顿了顿,看着荀偃。
  当时荀偃也在场,赵武这一眼提醒了他,他马上回答:“郑简公是五岁加冠,从而登位的。悼公也是……算了,智盈七岁了,有武子帮着,加上智家还有自己家臣辅佐,完全可以做的比郑简公更好。”
  有了荀偃这句答复,赵武起身告辞:“如今各家族都在春耕,我很忙,元帅与副元帅继续议事吧!我去忙自己的事了。”
  中行偃与范匄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晋国八卿的顺序,这已经不是赵武能够参与的了。
  范匄急忙招手唤住赵武:“武子,听说你今年要大规模推广南方稻种,我听说那种稻谷产量很高,一年能够收割两次,所以前几年各家族都缺粮了,唯独你赵氏粮食富足。”
  赵武这时已经走到了门口,他站在大门口回答:“不错,今年我们准备了大量的稻种,也储备了大量的农官,准备在各地推广新稻种,以及棉花、香料的种植……”
  范匄急忙问:“种子富裕吗?”赵武回答:“当然富裕,我筹备了几年,就是为了今天。”范匄连忙表示:“从去年起,我就留意新物种了,只是去年我还说不上话,今年我已经特地吩咐手下保留了部分土地,你若种子富裕,不妨在我家地里也试种一些。”
  在中国,物种的传播向来缓慢。春秋时代楚国已经有种植甘蔗的记录,但到了清代,我们的甘蔗种植技术与种植面积依然没有多大变化。这中间有一部分原因是技术堡垒,更由于信息交流的不畅通,使得农民不愿尝试新的物种,因为一旦尝试失败,一年的时间就会荒废,田里颗粒无收的农民就会饿死。
  赵武在晋国推广新物种,进行的也不是很顺利,这中间唯有一个因素使得国君决定冒险………智娇娇的逼债。
  国君欠下了巨额账单。身为晋国国君,国中有一个智娇娇这样的债主存在,悼公几乎是恐惧回国执政,因此他一有机会就撬家往外跑路。在诸侯盟会上,大小君主都对他唯唯诺诺,那场合中没人敢向他讨债,只有他确定别人债务征税的份儿,这感觉别提多棒了。而一旦回到国内,面对诸卿,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智娇娇……啊!那头母老虎还是他最好玩伴的正妻,天呐!让不让人活了!
  总结起来,无论是真赵武存在的真实春秋,还是现在赵武存在的时空,悼公待在国内的时间,都不如他混在盟会上的时间长……也许,真实的赵武,他老婆依然如此凶悍,只不过鲁国人跟赵武关系特殊,不好意思进行记述,故此,真实的历史忽略了智娇娇的存在,只含糊地说:赵家老婆很凶,至于如何凶,鲁国人打死也不说。这叫“春秋笔法”即“为尊者讳”。
  这时代的智娇娇,大约比黄世仁更赫赫有名。悼公有这样一位债主是他的不幸。为了还债,他是有一根稻草救命都要抓一下。听说赵武家的麦子产量高,悼公立刻派出人手学习,国君的直属下臣学了整整两年,终于有胆子在自家地里播种了。所以这次大胜回来,悼公第一件事就是命令:在自己直属的领地里,全面推广新物种。因为悼公这种急切心里,新物种的推行得以顺利进行。然而,悼公没有想到示范效应这个词,所谓“上有所好”,下面的人还不立刻跟进,譬如范匄……以及荀偃。
  荀偃听到范匄的要求,马上补充:“我家的土地也有富裕。这次稳固霸业,国君在太原盆地赏赐了我一块土地,那块土地还没有播种,听说它们靠近你的太原城,我拨给你七千农夫,你帮我把那块土地也播种上……仿佛,这事就属于大司徒的活儿。”赵武长叹一声,大步走出了元帅府。
  这一年随后的日子,赵武急急忙着推行新物种,以及筹备攻击中山国的事宜……当然,他所谓的忙碌,也就是驾着战车,带上姬妾四处旅游而已。每到一处,该干的活家臣们都替他干了,赵武只负责“在现场”而已。
  赵武并不知道,他走后,国内已经为了争夺新的卿位,乱成了一团。
  悼公对卿位调整也有想法,他不喜欢荀偃,因为荀偃毕竟是个弑君者,所以他首先找到范匄,提议:“寡人有意以范卿为中军将,你是怎么考虑的?”
  范匄一听,连忙推辞:“伯游(荀偃字伯游)年长。从前我在中军帮忙,帮助国君与郑国结盟,那是因为我与知伯(荀罃)相熟,并非是我贤能。伯游原来就是副元帅,几经沉浮,现在以副元帅的职位代理元帅之职,已经干得手熟了,所以您还是让伯游继续干吧!”
  悼公忍了忍,又问:“那么,你还继续担导副元帅的职位吗?”
  范匄点头:“臣愿意继续辅佐伯游。”
  悼公突兀的问:“上军将该由谁担任?”上军将一般是预备元帅,或者称为“准元帅”。历来,晋国的副元帅都是由上军将的位子进入领导阶层的,范匄也是这样。范匄走后,顺位升迁轮到了韩起,悼公这样问,明显的是不满意韩起升入上军将的位置。
  范匄打马虎眼:“这样的事情,君上还是问问韩起吧!”
  范匄这是耍滑头,或者他想让韩起知难而退。人家韩起明明可以顺位升迁至上军将的位子;你问他对上军将的位子有什么想法,蠢猪都知道国君的意思。
  韩起不是蠢猪,所以他回答:“论到治国才能,我不如赵武;论到军事能力,我也不如赵武;论到战功,似乎我也不如赵武。赵武子是首先推行租庸制的人,也是首先开垦甲氏与太原盆地的功臣,他给我们晋国增添的领土,甚至超过了我们争霸战的所得,所以我认为,赵武子出任上军将,理所应当。”
  悼公大喜,脸上依旧假惺惺做出一副忧虑的神情说:“武子现在是新军将,他这次升迁要跳过下军将栾黡,不知道栾黡会怎么说?”
  这种事情是国君的职责,老狐狸的儿子韩起虽然本事不行,但智商足够,他不为所动的推脱,说:“栾黡也行啊!虽然栾黡比不上赵武,但他的家世与声望,足够担任上军将了。”
  韩起这话不是正面推荐栾黡,而是煽风点火。国君因为荀偃弑君,想解除荀偃的元帅职务,受到了范匄的正面阻击,韩起在这里谈栾黡的家世与声望,他不说国君还心绪平静,他一说悼公怒火万丈,他栾黡有什么家世?弑君者的家世?荀偃当初不过是元帅栾书的打手,因为脾气暴躁,被春秋第一阴谋家栾书当枪使,栾书才是真正的弑君者。
  不提栾黡的家世还罢,提起来,国君一肚子火。稍停,悼公努力将自己的呼吸放匀,勉强说:“那我问问栾黡。”
  栾黡能怎么说?他是贵族,贵族是要脸面的,贵族不能一边声称自己伟大光荣正确,一边撒泼耍无赖地“代表”别人说:其实别人也认为自己“伟光淫正”。所以,明明知道国君倾向赵武,栾黡憋了半天,说出一句很贵族的话:“臣的本事还不如韩起呐……既然,连韩起都说赵武能干,那么就算赵武能干吧!君上如果依旧为选择而为难,不如,按韩起的意见执行!”
  悼公真像个优秀的政治家,栾黡话音刚落,他就直接把栾黡“代表”了:“原来栾卿也赞同韩起的意思啊!原来大家都认为赵武才能高啊!那我就勉强顺应大家的意愿,任命赵武子为上军将吧!”悼公表现出的神态很勉强,真的很勉强,仿佛他全是被逼的。
  于是,昔日的王宫守卫者、国君最亲密的游戏玩伴、晋国大司徒、八正卿里年纪最轻,官位倒数第二的赵武,一步跃升为晋国正数第三卿,成为第二执政的接班人。
  此时,赵武结束了太原盆地的巡查,正急匆匆的赶往甲氏,准备承担自己“国相”的职责。赵武是许国相,“国相”这个词是赵武首先提出的。
  在春秋时代,“相”是一个官职,但它是个很小的官职,它的本来职责是引路………给盲人乐师引路。当时的乐师都是盲人,给乐师引路的人,就是“相”官。久而久之,这个字的意思变成了引路的意思………在现代,它的意思演化成“向导。”
  赵武把自己任命为“许国相”最初遭到了许国君臣的强烈抵制,因为赵武称自己“国相”,其实隐含的意思是:许国君臣都是瞎子,需要他赵武来给大家引路。
  许国君臣确实是瞎子,按现代的意思表述,那就是:既得利益者总是不肯放弃特权。所以,许国虽然国内的生活水平逐步上升,百姓衷心拥护赵武这名许国的“引路者”,但许国国中的公族总看不清大势所趋,总要时不时出来跳腾一下,这种行为与其说是“自不量力”,不如说是“盲傻呆痴”,他们已经彻底的辨不清时代的发展方向了。
  这次,晋国的大军全体南下,许国中只留下少量的军队守卫,有资格继承许国君位的公子咎………现任国君公子黄的弟弟,便找到许国“军司马(军事法庭大法官、军法裁判官)”孙辛,两人一起商议,公子咎表示:“晋国已经很虚弱了,去年要动用我们许国的军队保卫本土,才能避免入侵。但晋国对我们的压迫,越来越深重,我们许国的公子、公孙现在都靠边站了,再这样长期发展下去,要不了多少年,我们许国还是许国吗?我看,我们要成为赵氏的附属领地附庸了。
  现在,晋国的大军全部出击了,赵武子也不在国内,不如我们发动一场驱逐行动,驱逐国相大人。而后,我们许国自己任命自己的国相,再去请求晋国的许可。晋国如果战胜楚国,我们可以谦卑向晋国国君请求,申诉我们遭受的屈辱………我们是君主,君权至上呀!晋国国君听到我们经常受到国相欺负,政令全部出于国相,一定会同情我们。这样,我们许国将能恢复君权,公子公孙们继续享受应有的贵族待遇,你也可以真正的单独领军,不用跟从赵氏军官的指挥棒转悠。
  孙辛虽然是赵氏提拔起来的将领,但他终究是春秋人,生在春秋这个大环境中,千百年来,脑海中形成的君权观念已经成了惯性思维。他默默思虑片刻,认同了公子咎的说法:“公子,我不知道晋国军队这次南下,能用多长时间取得胜利。但我亲自跟随赵武出战数次,知道赵武子的性格。赵氏是老牌断后者,这次武子不带一兵一卒南下,恐怕晋国已不需要一兵一卒断后了。
  胜利属于晋国,这已经无可置疑。我不知道晋国取得胜利需要多久时间,我也不知道能否有时间私下运作,但,既然公子请求,我(公)孙辛愿意粉身碎骨,联络军中伙伴,扶持君上恢复权利……但愿我们还能有时间”。
  孙辛立刻私下联络军中同胞,商讨驱逐赵氏军队,恢复许国君权。但他没想到,赵武在许国黎人(城郊户口人士)、野人(外省户口人士)、敞人(边疆人士)里的威望超出他的想象,他第一天的私下活动就被人告发。
  公子黄听到后,立刻招来自己的弟弟公子咎,斥责说:“我们许国过去在大国夹缝里求生存,好不容易搬迁到赵氏附近,能够睡几天安稳觉。百年了,我们许国渴求一个安稳觉,容易吗?人要知道感恩,人不知感恩,今后有谁愿意帮助你。你以为我们今天能够睡安稳觉是怎么来的?是由于你的努力吗?你想撇开赵氏单独掌权,你有这个能力吗?赵武子做许国相,我许国一天一个样,国力逐渐上升,百姓逐渐安居。我许国祭祀祖先,也可以让祖先享受楚茅(楚国出产的白色茅草,主要用于过滤酒液,使酒液清澈)、吴蒲(吴国出产的蒲草,用于焚香),齐丹(齐国出产的红色颜料,用于祭祀时在身上彩绘)……祖宗享受到这些,列祖列宗会反对给予他们这些享受的人吗?
  你才吃了几天安稳饭,竟然想着驱逐赵武子。你忘了赵武子背后是谁?晋国即使再衰落,即使这次出战他们打不过楚国,他们战败了,但他们即使战败一百次,难道是我们许国可以挑战的吗?
  你不知道吧……赵武子这几年正筹划着攻破中山国?中山国的国力比我们许国弱吗?那个万骑之国,曾使霸主文公(晋文公)头疼不已,不得不安抚寻求国境安定,但赵武子却想用“家族报复”的方式,把整个中山国连根拔起。时代变了,赵氏已经可以用自己家族的本身力量,攻破一个国家。你竟然想着驱逐这样一位绝顶猛人,你以为你是养由基吗?哼哼,养由基当初面对赵武子,都不敢轻易拔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